电视文化的跨学科存在及其研究视角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4-0128-05
  当代中国的电视文化的确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不仅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消费环境中,而且处于复杂的多学科的纵横交错之中。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由以往的一元文化向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杂糅并存的状态转变,已超越以往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跨越诸多学科的文化形态,所涉及的范围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对待这样一个异质的复杂对象,任何单一的阐释角度或评价尺度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视角给予观照与描述,以期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存在事实。
   一、电视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文化形态
  西方国家的传媒机构自建立之初就是在符合资本主义制度的传媒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营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是公认的一门科学。随着文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文化传播也已从计划体制下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事业、公益事业转化为既具有国家意识形态事业性质、又具有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性质的双重属性。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人民报纸”既是喉舌,也要经营。这不仅对党报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完全可以看作是为整个文化传媒领域指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就是注重文化的经营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十五”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写入了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之中。在众多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选题中,文化经济、文化产业、传媒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已广泛展开,“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经济学研究”已立项于1998年度和1999年度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中,“中国西部电影文化与产业研究”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中榜上有名,“媒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课题指南”,“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被列入“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中。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电视文化更不例外,随着适应、完善市场体制而进行的电视传媒制作生产行业的结构重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有关电视文化产业化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对电视文化进行的研究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一大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问世。可见,电视文化也已从单纯的公益事业、喉舌工具嬗变成与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形态。
  电视文化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出口产品最多的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农庄里种出来的,不是航天,不是高科技,而是精神文化产品。加拿大80-90%的电视节目来自美国;欧盟与美国的电视文化贸易战一直很激烈,就放开影视文化贸易市场的问题多次谈判交锋,美国虽多次遭到欧盟的抵制,但实行影视文化的“自由贸易”、“自由出入”一直是美国努力的目标。中国电视文化的输出虽然尚处于“贸易逆差”,但并不能否认它也与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间的文化贸易密切相关。电视文化关系着国际经济贸易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设立了“自由欧洲”电台,专向东欧和苏联广播。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美国认为“自由欧洲”电台起到了关键作用。前些年将“自由欧洲”电台的原班人马移师亚洲,成立了“自由亚洲”电台,专向中国广播,并将经费增加到每年3000万美元。[1](P12-14)APEC2001年上海年会之后的第一个实际举措就是默多克、时代华纳等多家境外传媒集团2002年在广东开播中文版的娱乐电视台。中国电视文化将面临文化渗透、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等问题。电视文化关系着国际关系、国家文化安全。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直播、对香港回归的直播、对澳门回归的直播、对“申奥”的直播、对在世界各地各种体育比赛的直播、9·11事件22分钟之后凤凰卫视对此事件进行的现场直播等等,都已说明中国电视文化正在实践着跨国传播与同步传播。
  19世纪是无机的世界,数学、物理学得以拓展;20世纪是有机的世纪,分子理论、基因科学长足发展;21世纪是高科技化的时代,难以预言会有多少更大的突破,但文化传播将由单向传播走向多向传播是必然的趋势。大屏幕、高保真、卫星传播、光纤入户、宽频道等等,电视本身的传播接受方式及其与科技的密切关系,也都表明电视文化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系统的数字化、制作的网络化、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实现编辑应用的全面数字化、传播的双向交互等等,将极大改变人类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文化已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文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国际政治学、市场经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意识形态、科技进步、社会时尚等领域。电视文化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文化形态,谁妄想从单一的视角去把电视文化说明白,谁就会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中,陷入阐释的困境里。
  当今世界,文化模式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内容从区域化转向全球化,文化情态从离散时空转向同步时空,文化变迁从稳定状态转向变动状态,文化权力由垄断性的指令文化转向市场性的平等文化,文化层次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等等。这一切转变都充分说明,我们已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电视文化也同样处在一个多元复杂的时代语境中。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种多元复杂的语境中,其本身即为综合文化形态的电视文化更是处在交叉科学的前沿位置,多角度、多学科的观照已成为必然。
   二、视角转换对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实践。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对电视文化的理论阐释却尚处于“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中,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的滞后、理解的偏差又反过来使实践的发展走向误区。
  第二,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
  第三,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新现象、新特征由此频频凸显。对这些新现象、新特征,尤其是其大众文化特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我们产生一种“黔之驴——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的恐慌,而没能从理论高度予以阐释。
  第四,以往的从艺术单一视角对它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陷入了阐释的困境。很多问题,例如大量不具有审美意义粗制滥造的文本却有很高的收视率,文本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的是声像光电的技术手段而非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等等,仅从艺术的角度难以解释。
  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既要正视电视文化迅猛发展的事实,承认电视文化所蕴涵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特性,以历史的理性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赋予文化转型的可能;又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恰当的评价,审理各种理解的偏差,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三、电视文化研究的几种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以往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社会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演变,电视文化已走出象牙塔,成为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品格。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学视角、人类文化学视角的关注,也许能使我们穿越数量众多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文本,抵达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剖析。其中,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一切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代码”。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无不是这些理论的重心。
  大众文化视角: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技术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正是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体现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同质性。因此,在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中,借鉴西方某些学术思潮对大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祈望彻底解决中国电视文化存在的问题,但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观照。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使我们认识到电子传播作为生产力给电视文化生产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认识到其意识形态的操重性、欺骗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让我们对电视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戏性、狂欢化获得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则令我们对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中的全球化倾向、文化同质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历史主义提醒我们,以“戏说”为代表的电视文化可能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危险;文化研究学派以它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跨学科的学术胆识,启示我们以宏观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微观的文本研究相结合,在微观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宏观的文化研究。——这些理论奠定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审理电视文化的理论基础。
  传播文化视角:电视文化与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等其他大众传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以科技含量极高的影像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并对其他形态的大众文化形成具大冲击,获得了存在的独特性和优势性。所以从电视传播的全过程来考察电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更为切实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研究电视理论,首先要研究‘电视传播学’,因为电视本身就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电视节目,统统鲜明地烙印着信息的‘印记’。因此,抓住‘传播’也就抓住了电视理论研究的根本。”[2](序言)无可置疑,随着从播放型到数字化、新媒介的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型,电视文化将会发生更为深刻的革命,因为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所传播的文化本身。
  艺术文化视角:商业逻辑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僭越导致了电视文化的市场化、反艺术化,但并不能因此忽视电视文化的艺术特性。作为影像视听文化的电视文化,在深层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并且,电视文化是一门综合的文化形态,需要借助各种艺术的长处来完善自身。例如电视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样式——电视剧。中国老百姓普遍接触电视就是从看电视剧开始的,这个现象发生在80年代中期;而电视令万人空巷应该说还是与电视剧的发展密不可分。再如音乐是借助旋律节奏作用于听觉神经,造成空间虚幻感的时间艺术,而绘画艺术则是借助画面作用于视觉神经,造成对时间想象的空间艺术,电视文化正是借助它们的各有所长,把本来单方面满足于人的听觉艺术或视觉艺术转化为电视文化的视听艺术,创造出一种综合时空的威力。
  经济文化视角:对于“士志于道”、“君子不言利”的中国传统观念来说,经济与文化向来属于泾渭分明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使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儒商”的提法,也不过是尚有点文化感觉的爆发户的一种文化装饰。然而,这个梦想在发达国家早已变成现实。文化与经济联姻,确切地说是经济从文化中获利,文化以经济为发展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仅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且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也已付诸实践。虽然《泰坦尼克》18亿美元的获利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还很遥远,但抓住票房、抓住收视率,已是一些文化机构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重心之一。不过,追求收视率、广告回报这只意味着中国电视文化走向产业化的最初阶段,把电视文化真正作为一种产业,重新组合和优化电视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鼓励多元资本介入电视文化产业,以及电视文化产业的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等,对于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但是,这些新的未知领域的开拓,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极大地有助于电视文化本身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借鉴,世界知名的大传媒集团首先都是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创汇大户、纳税大户,同时也有利于其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输出,如时代华纳集团、默多克新闻集团、迪斯尼、日本广播协会、英国广播公司等等。从经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文化全球化、跨国传播等新的历史语境对电视文化的要求。
  国际关系视角:由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科技发展使跨国传播得以实现,电视文化与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电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国家形象、强化国家文化安全、输出国家文化、加强国家间文化交往、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也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指挥着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上述研究视角只是几种可能,并不能穷尽对电视文化研究的一切途径。但是,如果说难以给当代中国电视文化这个复杂的文化形态一个准确的定义的话,那么对于没有公式、只有观点的社会科学,至少多个视角的关注与描述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因为任何一扇窗口,看到的都只能是有限的风景。而多重视角、多个窗口或许能期望看到电视文化的整体风貌。
  无论对于中国学术界还是世界学术界,无论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有效和重要的方法和趋势。对于综合了各种文化艺术形态、跨越了众多学科领域的电视文化来说,这种方法和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2-04-28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128~132G6新闻与传播隋岩20022002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超越以往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这种复杂的研究对象,从社会文化、大众文化、艺术文化、经济文化、传播文化、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进行观照和描述,有助于我们突破单一阐释角度和评价尺度的局限,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所发生的事实。电视文化/跨学科/研究视角/转换  TV culture/leap over branch of learning/reaearch angle/shiftTV Culture Existance Leaping over Branch of Learning and Its Research Angle of View  SUI Yan  (Beijing Broadcasting College,Beijing 101144,China)Chinese TV culture at present age has gone beyond the past cultural and artistic field,such as politics,economy,communications.etc.that exist as a kind of across-branches culture formation.It is helpful to break the limited frame of the only on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explanation angle of view that to describe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 complicated researching subjects,including the angles of social culture,public culture,artistic culture,economic cultare,communicating culture,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etc,so that we can observe the happenings of Chinese TV culture at present age.隋岩(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广播学院 广电文学系,北京 101149 作者: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128~132G6新闻与传播隋岩20022002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超越以往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这种复杂的研究对象,从社会文化、大众文化、艺术文化、经济文化、传播文化、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进行观照和描述,有助于我们突破单一阐释角度和评价尺度的局限,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所发生的事实。电视文化/跨学科/研究视角/转换  TV culture/leap over branch of learning/reaearch angle/shift

网载 2013-09-10 21:58:42

[新一篇] 電視劇:走出紀實的誤區

[舊一篇] 電視社會學導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