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六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基本认识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近六年高考话题作文回顾
    1998年,指导语:谈心理承受力问题。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要求:两题选做其一,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不少于600字。
    1999年,指导语:从器官移植到人类记忆移植的推想,写一篇作文。要求: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0年,指导语:四个图形符号得出多种正确答案,引发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1年,提供寓言故事,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02年,提供一则故事,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03年,提供一则寓言,要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仍然是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二、高考话题作文的特点
    从以上六年高考作文题目看话题作文,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导引材料、启发提示语、话题要求、注意事项等。导引材料或叙述一段故事,或提示一种现象,或提供一件事实,或阐明一个事理……其作用是引出话题的触媒,是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话题)的思考基础,是激发联想和展现考生写作才华的由头。与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它不是立意写作的基础,在行文中可用可不用。启发提示语较为简短,或解说,或补充,或引用,或提问(1999年“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2000年“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2001年“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可帮助考生跳出材料,激活思维。话题是由导引材料引出或提炼出来并被限定下来的作文的中心,话题有时包括在导引材料之内,是导引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意义,有时是导引材料拓展了的意义,可以说是考生立意写作的基础。注意事项中“你可以……,也可以……”“自造、自定、自拟”是进一步启发你所享受的“权力”,而“必须”“不少于”则是强调你应尽的“义务”。
    话题作文跟以前的命题作文和命意作文(一般材料作文)相比,有以下一些显着特点:
    1.命题的开放性。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范围,写作的内容指向,不限立意,不限材料,不限表达方式,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态势。
    2.创新的导向性。话题作文是语文考试命题认识的更新和理论上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活考生的思维,激励并培育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思维的发散性。命题作文和命意作文都是封闭的,而话题作文则是以话题为定点向四处发散,话题是触发点,是引爆点,引导考生作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分聚等多方面思考。
    4.文体的多样性。命题作文和命意作文往往只限一种文体,不准这,不准那。话题作文则是文体自选,故考生作文的文体丰富多彩,除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可以写应用文,如:口信、新闻、特写、报告等;写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还有写杂文、寓言故事、童话等等。
    5.行文的自主性。材料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引议联结,话题作文则不拘一格。立意自定,考生可围绕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考生可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适合自己的文体;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考生可自拟文章标题。
      三、话题作文的弊端
    随着话题作文被命题专家接受和连续使用,它的负面作用也充分暴露出来了。
    一是话题作文有变伪的趋势。人们普遍比较认可的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题,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就发现了自身的矛盾性。“有时答案是惟一的”,“有时需要答案是惟一的”这些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应有之义,还是题外之义呢?再到“诚信”,其“伪”变得较为明显,在不够“诚信”的现实下,是让学生考场如实说“不诚信”是“诚信”呢,还是违心说“诚信”是“诚信”呢?再到“心灵的选择”,让人有点难以接受这限制的“心灵”二字,有多少选择是不经过思想斗争和情感矛盾的呢?尤其是提供的故事,又是一个有违常情常理的材料,客观上产生了引导学生说假话、乱编故事的负面效应。
    二是套作、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话题的过于宽泛和话题内容太过于集中在伦理道德范畴之内,学生套作起来非常容易。尤其是2001年的优秀考场作文被2002年的考生很轻松地套用过来,你还不能说与话题无关。《读者》《杂文选刊》的文章常常被很多人套用,甚至稍微改头换面就据为己有。
    三是因为文体不限,导致学生在高一、高二时专攻某种文体,“一招鲜可以吃遍天下”,缺少现实生活基础的胡编乱造的劣质作文,数量呈上升态势。
      四、话题作文的新题型预测
    尽管话题作文有以上一些弊端,但就目前而言它还是一种比较好的作文题型,被实践证明是最好的高考作文形式,今后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限制,以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和反宿构的功能,因此话题作文仍然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只是题型上会有创新。我认为新题型应该要发扬话题作文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从而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这一思路,可以推测以下一些新题型:
    1.限定主题性的话题作文。即在所提供材料中既含有话题,又含有对主题的限定。这实际上是将给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杂交”了一下,既有前者取材广泛灵活、考生难以猜题的特色,又有后者在文体上、写法上天地广阔的特点。
    2.主题作文。即作文题只提供一个主题,或提供一则材料,让考生把这个主题或材料的中心(寓意)作为自己作文的中心,至于考生用什么文体、用什么题材,一概不要求。这比第一种还要宽泛。
    3.争辩型话题作文。即所提供的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争辩,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只是该题的倾向性太明显,事实上听不到“反方”的声音。
    4.求异型话题作文。即话题是大家熟知的成语、谚语、格言等,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翻出新意,以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5.比较型话题作文。即在话题中引出两种人、两种事物、事件,或两种现象,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区别优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今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就是最好的尝试。
      五、话题作文的训练对策
    既然话题作文是目前最好的高考作文形式,就应加强话题作文的训练。
    1.转变写作观念,加强思想砥砺和素材储备
    话题作文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带有更多的创造性,关键是对话题作文要有深刻的观察力、敏锐的反应力、流畅的表达力,这就需要“深挖洞,广积粮”。“深挖洞”即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砥砺自己的思维品质。思想的获得需要用生命去体验,需要用阅读去滋养。“广积粮”即广泛地储备写作素材,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除了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表达,就是有丰富的材料。为此在平时训练时要多搞活动,如开展时事短评,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搞“无理辩二分(钟)”的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开办读书(文)长廊,让学生饱读诗书。到了高三复习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话题,如交友、奉献、宽容、机遇、风度、青春、自由、财富、竞争等,或师生共同搜寻话题,引导学生去触摸、扫描、探究,以提高认识,积累感受。
    2.加强话题作文的针对性训练和指导
    ①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代,开启作文的源头活水。纵观六年的高考作文题,便可发现其奥妙所在:不管题目怎么翻新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时代背景有或明或暗的联系。
    1998年的背景是:工人下岗。这是牵扯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大事,下岗后怎么办?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还是坚韧不拔,再创辉煌?人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问答。命题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1999年的背景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生物生命科学中克隆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命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000年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另一方面,人们的因循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命题目的是引导青少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001年的背景是“入世”以后的特殊形势和江泽民主席关于以德治国的重要讲话,凸显“诚信”应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命题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注重品德修养,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力。
    2002年的背景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绩。为官之道、勤政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方面需要触动心灵做出选择的事情太多太多,媒体暴光的许多触目惊心的重大案件都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命题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心灵深处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中完善其身。
    2003年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建设现代文明社会,就不能提倡听言观人,应以言论的合理性作为取言的尺度,应该避免听言观人的现象和理念,应建立各种渠道,构建听言择善的尺度,这是政治文明的一个标准,也是小至单位,大到国家,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命题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义。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高考作文总是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社会热点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这种联系虽然是非常紧密的,但又不是直接议论有关的政治问题,而是一种内在的个性化的联系,具体命题往往采取潜移默化、巧妙融合、不露痕迹的手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小做。因此要引导学生真实、真切、真热地关注感受和关心社会变革,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纵横驰骋,才能左右逢源,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才能在众多考生中一花独秀,出类拔萃。
    ②加强拟题方法的指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为此,在平时训练中,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要集中展示一些作文题目,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好标题,让学生吸纳营养,领悟、模仿,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各种文体的拟题方法,如论点式、论题式、论辩式、关系式、公式式、比喻式、联想式、借代式、引用式、拟人式、仿用式、回环式、呼告式、故事式、应用文式、对联式等。
    ③强化多角度立意。立意即确定写作意向,是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是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意”是文章的灵魂,意旺则文旺,作文立意的四字诀为:准,切题不跑题;深,深刻不肤浅;稳,稳妥不走险;新,新颖不俗套。为此,要启发开放思维、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辐射思维、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想,沿着话题的顺向逆向侧向作发散思考:围绕话题作类(是什么)、在(为什么)、果(会怎么样)、法(怎么才能)的揣摩;对于话题进行情理的联想,尽可能把应想到的角度都想到,以期寻求更多更新的角度,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④加强对联想、想象能力的开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家的这句名言,对于作文更为实用。想象力丰富的考生面对话题“一而能多”,写起文章放得开,内容充实富于文采;想象力贫乏的考生,面对话题“一”就是一,写起文章文思枯竭、平淡无奇,因此要加强学生联想、想象力的开掘。例如围绕话题“路”想到“一条充满舐犊之情的夜归路”“爱心滋润我的求学路”“充满温馨的家乡小路”“羞愧与希望交织的复读之路”“榜上无名的脚下之路”,由“迷路”阐发“人生需要指引”的道理,由“人生岔路”想到“人生岔路关键的仅有几步”,由“路的变化”展示“时代的发展”,由“掌声响起来的成功”发表“汗水铺就的感慨”,由“平路泥泞路坎坷路”阐发“平路脚印浅,泥泞路脚印深”的人生感悟,由“一段上坡路”寄寓“走出人生困境”,由“跌过脚的一段路”比喻“走出人生挫折”,想到高速公路作高速的畅想……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事物作相同、相近、相关、类比、对比、因果等联想,围绕话题作思前想后的追想,作虚拟性的设想,作前因后果的推想。
    3.练平常也练非常,引导学生向发展等级奋然一跃
    ①要努力做到思想内容深刻透彻。凡事往高处站一站,往深里想一想,带些哲理性和思辨性,行文力避第一思路,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疑,让学生的思维“发岔”,将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将话题向纵深开掘,探索说理的内核。素材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用延宕思维多中选优,优中选深。
    ②要追求生动、形象、有文采。生动、形象、有文采来自文化底蕴,来自知识,来自视野,来自善于联想,来自巧于借鉴,来自精选的材料,来自深刻的思考,来自句式的选择,来自修辞的运用。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品味精短诗文,把学生置于新奇、活泼、美妙、创新的语言环境中,在精彩文、精彩段、精彩句中的熏染及对其模仿借鉴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夫。如从《散文诗》《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散文选刊》《读者》《青年博览》等中选美文篇章,对精彩诗文含其英咀其华,久而久之,口有余香,可治“假大空”,亦可增加文情辞采,还可引导学生将仿例造句引入文章写作。
    ③要有“新”的意识。构思往“独”里想一想,力图“独辟蹊径,亮出自己”,吃“独食”。清人郑板桥有这样一幅对子“删繁就筛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无疑是说,文贵创新,即在选材、构思立意、语言运用诸方面都要讲究“新异”。这样的文章,才能深邃精辟,出奇制胜,想象奇特又合情理,夸张、渲染、虚拟、联想到位而又不过头,反弹琵琶又要自圆其说。材料要保持一定的“鲜”度,见解才能别具慧眼;体式要注意嫁接、衍生、翻转、脱胎,显示“新”意。创新离不开借鉴,古人强调“善偷”,即是立意的学习,体式的借鉴,语句的移用和模仿的化而用之,是推陈出新,显现自己的个性与真情,而不是生吞活剥,更不是照抄照搬。
    总之,近六年的高考话题作文从命题看可以说开放大了,限制小了,命题越来越好;从学生的写作看可以说程式少了,才情多了,佳作越来越多了;从社会评价来说,题目好了,评价越来越高了。在经历1999年、2000年的“放”与2001年、2002年的“收”的探索之后,到了今年的既有“收”(话题进一步收紧)又有“放”(主题却在放松),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版昆明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本云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张增元 河北沙河市实验LOSS AND GAIN高本云 云南曲靖市第二中学 作者: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版昆明347~35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本云20042004本文为奥地利着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88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

网载 2013-09-10 21:57:06

[新一篇] 對象與范圍:關于經濟學范式的一個思考

[舊一篇] 導致中蘇論戰的意識形態因素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