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着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同志诞生100周年。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他的光辉一生,追忆他所经历的不平凡道路,继承并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韬奋同志仅仅活了49岁,就过早地去世了,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一生,处处闪现着耀眼的光彩,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纪念。
韬奋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楷模。从学生时代起,他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胸怀。辛亥革命爆发那年,韬奋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回国途经福州时,篇篇檄文,揭露、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宣传爱国主义,鼓吹抗日救国,他的文章起到了犀利的匕首和战斗的号角的作用。
1933年1月,韬奋不顾反动派的恫吓,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他被迫流亡国外。他利用这一时机,在伦敦和欧美大陆系统地研读马列主义着作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对世界状况作了翔实的考察。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韬奋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投身于抗日救国伟大事业。他与沈钧儒、马相伯等300余人,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被选举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原搞不清)他兴奋地和人们一起上街去热烈欢迎。第二年,他到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意在成为一名工程师,用学得的知识为国效劳。大学毕业后,应黄炎培先生的聘请,他开始从事职业教育的编撰工作,之后负责主编《生活》周刊。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出发,议论社会,议论生活,并通过大量译述介绍西方的现状,以求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随着日本军事侵略的加剧,他抛弃了一切空想,在《生活》周刊上吹响了抗日救国的号角。日本侵略者制造的1928年5月“济南惨案”、1931年“九·一八”东北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事变的连续发生,激起了韬奋的极大愤怒,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他靠近中国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评论和通讯,韬奋撰写的一(原稿不清)。
1936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七人被捕,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在狱中243天,他毫不动摇,和其他几位“难兄难弟”团结一致,坚决斗争,充分表现了他那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对韬奋的迫害加剧。在党的周密安排下,他离开重庆到达香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创办刊物,撰写的大量政论文章,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和镇压进步力量的丑恶面貌。太平洋战争爆发,韬奋辗转来到苏北解放区。他亲眼看到了我党领导的敌后军民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和反抗侵略的伟大斗争,深受感动。之后,病中在口授的遗嘱中深切地说:“此次在敌后根据地视察研究,目击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他再次向党中央庄严要求,“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韬奋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使他生前的愿望得以实现。
韬奋最初主张实业救国、提倡职业教育,还曾主张放弃武装以和平协商解决中国问题,到30年代,他逐渐成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考察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运动中去,从一个战斗的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韬奋的思想转变,是他投身革命斗争、经受磨练的结果,是他在实践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找到真理,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结果。正如周恩来同志在纪念韬奋逝世五周年题词中所指出:“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韬奋同志矢志不渝为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是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楷模。热爱祖国、追求社会主义的精神,贯穿在韬奋同志一生的新闻出版工作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下,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后期成为浸透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斗性很强的、风行全国的、拥有广大读者的周刊。那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抗战、宣传进步是很困难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担任《生活》周刊的主编,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在中国鼓吹社会主义,同情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但是它必须在多种伪装的方法下进行自己的工作,因为它是在‘白色恐怖’最厉害的上海出版的。”韬奋自觉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入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行列。他不仅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投入当时的斗争,而且自觉地使他所创办的生活书店的出版工作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一步调,成为党的整个文化工作的一部分。韬奋主编的报刊和生活书店的出版物,总是抓住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简明评论,指出前进的道路,鼓舞前进的信心,在广大读者中唤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把一批又一批青年引上革命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生活书店出版革命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传播进步文化,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文化出版领域中不可摧毁的进步堡垒。正如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指出的:“韬奋先生20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着作将永垂不朽。”
韬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身体力行的优秀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26年他接办《生活》周刊之后,立即开辟了“信箱”专栏,用来加强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对刊物的意见;以后,在他所主编的报刊上,始终保持了这个栏目。他几乎每日要用半天时间,阅读来自海内外的来信,并且做到每信必复。
到30年代,他经营生活书店时,不只是采用了民主的管理方法,而且对每一个成员强调必须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凡是读者有所求助,不论是书刊邮购方面的业务,或者是生活用品方面的代办,事无巨细,都必须竭尽全力代为办妥。他曾亲自总结了“生活书店最可宝贵的八种传统精神”,并称之为“生活精神”,这就是: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和同志之间互相爱护。为此,韬奋同志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韬奋除了在《生活》周刊上热烈主张抗敌御侮,积极报道东北的战况,而且号召全国同胞捐款资助东北抗日将士,经《生活》周刊收转的读者捐款就达十余万元。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又大力征募军需用品和日用品,支援在淞沪战役中英勇抗敌的第十九路军,同时还在沪西创设“生活伤兵医院”,为抗日的负伤战士治疗。
韬奋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勤奋工作、无私贡献,他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从不为自己打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1944年11月在延安举行追悼韬奋同志大会,毛泽东同志题词指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在韬奋同志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引人欣慰的是,凝聚韬奋毕生着译的《韬奋全集》出版了。这是我们对韬奋同志最好的纪念。韬奋同志的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着作和译作,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和议论,对世界的状况作了翔实的考察。这些着译不仅对于研究韬奋战斗的一生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思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对于本世纪以来人们所反复讨论的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都有切实而且深刻的思考。它所闪现的思想光华,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今天纪念韬奋同志诞生100周年,就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
韬奋同志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新闻出版界和爱国知识分子前进的一面旗帜!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人民日报京001K4中国现代史李鹏19951995 作者:人民日报京001K4中国现代史李鹏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