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从50年代起,特别是近10年来,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已引起全球范围的重视,成为全球范围有关专家学者热切关注或研究的课题。
  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就倡导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引起美国极大的震惊,经过精心的研究,美国在1961年得出结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其实,苏联莫斯科大学的一位校长早就有过类似的论述:“在莫斯科大学,我们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中包括把人文学科的知识列入自然科学的教学大纲。我们认为狭窄的专业视野,不仅有害于学生文明个性的发展,人道主义的品质和为世界、为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志向,而且有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人文学科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丰富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专业和整个世界。”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们,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口号。由美国国会创始的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早在1984年8月就列出30位作家的有关作品作为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其中不仅有《独立宣言》《圣经》《草叶集》等,甚至还有《共产党宣言》和《战争与和平》等着作。
  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落后状况,并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早在1982年,美国的许多华人教授就指出我们的教育缺陷,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也不错,并且还懂得美元与英镑,但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四书”《史记》。他们问道:这样的学生能不能为中国建设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
  笔者前不久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有的学生竟说:焦裕禄活了四五十岁,胡长清也活了四五十岁,我看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假如有人贿赂我100万元,开始我可能不要,二次、三次后我可能就要,是他送我的嘛!我为什么不能住豪华住宅?我为什么不该享受高级生活?国内条件这么差,出国留学后为什么要回来,科学无国度,在国外照样是为人类作贡献!这些认识让我吃惊,这些观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学生思想认识状况警告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迫在眉睫,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2000年秋季始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充分肯定了语文人文学科的属性,修正了长期以来的“工具论”或“载体”的传统观念。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语言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必需,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那么,怎样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去实施。
  第一,引导学生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去吸取人文素质的营养。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隐含的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去开拓。儒学经典“四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指出了教育人的原则,首先在于陶冶个人情操,培养善良的美德,教育群众弃旧图新,从而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展的。“五经”之一的《周易》中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主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交的和谐原则:一方面要求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求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和谐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乐天知命,故不忧”。“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融通精神,有利于教育学生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读“四书”“五经”,可使他们了解儒学精义,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讲析李白、杜甫的诗歌,既让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的内容,又可使他们领略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诵读《岳阳楼记》,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以提升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授《绝命诗》,谭嗣同那甘洒热血唤起民族改革之心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道不能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通过教学小结或组织专题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笔者在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是这样收束全文的:文章揭示了托翁之墓“最美”的深刻内涵,它不仅美在朴素自然,更美在它和被安葬者伟大人格的和谐统一,美在它里面长眠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文章还揭示了普通蕴含伟大的主旨,表达了精神力量是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心灵的观念,古今中外,皆为此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鼓舞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革故鼎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淫威,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美德,又曾激励多少热血青年把自己的火红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人民。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学习托翁鄙薄名利的高尚情操,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求名,不图利,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正在腾飞的中华民族。笔者还经常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讨论,如讲了《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组织学生讨论江泽民提出的“四点希望”的现实意义和谈谈自己的打算。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后,就组织学生讨论“父母应怎样爱子女,子女又该怎样对待父母的爱”。学习了《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后,组织学生讨论“王羲之和陶潜是怎样看待人生的,我们今天又应怎样对待人生”。笔者意在通过这样的一些讨论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努力实践,锻炼自己,修养自己,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开设人文讲座,讲授人文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讲座可以“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为宗旨。在讲座中,老师可以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来调动学生吸收人文素养的积极性,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讲座的内容可以宽泛些,可涉及文史政、体音美等学科门类。语文教师可讲中华文化经典,讲古典诗词,讲小说与散文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政治老师可以讲时事政治,讲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与辉煌成就,以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历史老师可以讲世界文明史,讲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音乐和美术老师可以讲古今中外的名曲名画,讲如何赏析名曲名画的有关鉴赏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体育老师可以讲新旧中国的体育状况,讲新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讲奥运会五星红旗的升起,从而弘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总之,讲座内容尽量力求丰富些,活动形式尽量活泼多样些,可教师讲,可办展览,可放电影、录相,可开主题辩论会,可举办朗诵会、音乐会等等。相信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以吸引学生踊跃参加,又可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实质则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人预言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可是,我们有适应21世纪需求的人才吗?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在21世纪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呢?那样的人才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激扬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都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急需我们探讨与实施。
《中学语文》武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胡良才20012001 作者:《中学语文》武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胡良才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54:44

[新一篇] 人文素質與人的發展  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

[舊一篇] 人民政協制度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