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家里没有电视机但只要能接触到其他传媒的人,都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今的电视剧创作十分红火。在所有的刊物封面,几乎是清一色的明星靓照;在报纸的周末版上,大多是有关电视剧拍摄的消息、人物和花絮;而在广播电视里,前来热线直播的名人中,有相当数量是影视导演和演员。
那么,在即将过去的1996年里,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态势?
数量将过万集,涉及题材广泛
1996年电视剧生产最引人注目的是数量,到年底有可能突破10000集。从近几年的生产情况看,堪称迅猛增长:1993年之前也就3000—4000集,1994年超过6000集,1995年接近8000集,而今年初的规划数是10988集。
电视剧数量猛增的原因之一,是电视观众增多(目前全国已有电视机2.8亿台,观众数超过8亿人)、电视频道增多、电影在总体上的不景气。原因之二,是参与制作的单位、人员增加。90年代初,生产电视剧的单位主要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北京音像公司以及主要省市的电视剧制作中心等。1992年后,摄制单位迅速增加,各电影制片厂、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军区都相继建立了电视剧制作单位,包括中央、国务院的部分部委也有了自己的电视剧制作部门。至于民间的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更是日益增多,已经拍摄过有影响之作和正在拍摄剧作的有:英氏影视艺术公司、天运纵横文化传播公司、大道影业公司、华企多媒体、中国华侨影视制作中心、拖玛蒂影视广告公司,等等,等等。原因之三,是篇幅越拉越长。许多短篇拉成了中篇,中篇拉成了长篇,使四五十集的长篇剧越来越多。去年长篇剧是322部,今年将达到465部,比去年增长44.4%。而短篇电视剧今年比去年只增加了1部,仅有128部。由于超长篇电视剧所占比重过大,致使今年每部电视剧平均在13集以上。
96年电视剧创作的活跃,使未来的荧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目前已经拍竣、正在拍摄和即将投拍的剧作中,既有展现历史风云的《水浒》、《东周列国》、《大秦帝国》,也有表现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电脑龙虎斗》、《九重天》、《魂撼大漠》;既有描写古代名人的《成吉思汗》、《刘邦与项羽》,也有讴歌现代领导干部楷模的《县委书记》、《李润五》、《水神》;既有描绘重点建设的《三峡人》、《大地的翅膀》,也有展现独特生活的《中国仪仗兵》、《中国外交官》、《毛泽东的秘使》;既有反映打击犯罪活动的《铁鹰行动》、《中国大案录》,也有表现部队建设的《驱逐舰长》、《壮志凌云》;既有展现商界激烈竞争的《盛装时代》、《残局》,也有揭示细腻情感的《温州女人》、《下岗女工》。其他还有:再现红军壮举的《长征故事》、反映香港回归的《香江风云》、根据名着改编的《儒林外史》、展现京城生活的《小井胡同》和表现计划生育的《中国百姓》等等。仅仅从这些片名中,我们即可充分感觉到’96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形成了新的多彩格局。
电视剧数量的猛增,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和其他行业争夺资金。按目前行情看,每生产一集电视剧平均需13万元,这也就意味着’96电视剧生产的投入将达到14个亿。其次是优秀的编导演数量有限,如此之多的电视剧的上马,将导致剧本、人才争夺的加剧和演员片酬的继续上涨,从而使更多的资金难以用在制作上。第三是给某些不懂艺术、不懂观众观赏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拍片的机会,有利于粗制滥造之作的产生,使精品和劣作的比例继续增大。
现代剧比重增大 公检法题材升温
96年电视剧创作的另一个显着标志,是现代剧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者比往年多了起来。
一个时期以来,观众对于弥漫于荧屏中大同小异的“皇子争位”、“皇妃争宠”的历史剧颇有微词。去年下半年,广电部领导根据观众的反映,明确提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力度,并要求中央电视台限制播出历史剧。从今年上半年的播出情况看,中央电视台在此方面带了个好头,八点档推出的剧作全部为现代剧,而且大多数为现实题材作品。其中《苍天在上》、《咱爸,咱妈》不仅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而且证明现实题材电视剧同样可以拍得好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的北京电视台,也努力贯彻广电部的要求,力争在八点档播出更多的现代剧,除《宰相刘罗锅》安排在六频道的黄金时间外,其他历史剧和港台剧都被安排在另外两个频道和晚10点以后。
荧屏的这种变化,促使更多的创作者开始转向现代剧的创作。从今年正在拍摄或筹拍的剧作看,现代剧数量与本年度电视剧生产总数的比例已明显上升,超过70%。从几个主要的“产剧大户”看,所生产的剧作也将以反映现代生活为主。其中北京地区(包括部队制作单位)生产的现代剧的集数占本地区生产总数的88%,广东是85%,上海是69%。而在现代剧中,表现和反映城市、农村、部队现实生活的作品占一定比重,其中一般现实题材185部2717集,比去年增长56%;城市改革题材98部1581集,比去年增长66%;农村改革题材54部641集,比去年增长64%。而增长幅度最大的则是以表现公安战线生活和工作为主的公检法题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正在拍摄和筹拍的公检法题材电视剧将超过60部630集,比去年增长了80%。
在这批作品中,代表人民意志、显示国家专政的威力,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分子的剧作占相当比重,其中有:描写缉毒警官智勇双全打击走私贩毒罪行的《缉毒英雄》、《缉毒神警》和《缉毒警察》,表现公安干警侦破特大杀人案的《秘密天地》,反映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没有国籍的女人》,讲述西部警察侦破重大失窃案的《追踪“郎卡宁布”金佛》和描写一对警官为民除害的《威武警官》等。令人注目的是,在这类剧作中,还有多部是以真实的重大案件或战斗生活为故事原型进行艺术创作的,其中有分别展现北京和上海刑警生活的《警察本色》和《刑警的夏日》,描绘西安追捕罪犯魏振海过程的《西安大追捕》,再现山西朔州侦破特大拐卖人口案情景的《’95打拐第一案》,描写内蒙古兴安盟破获重大金库盗窃案的《刑警日记》,讲述福州市侦破4·17特大抢劫案过程的《缉毒三万里》和再现海南现代南霸天的产生、覆灭过程的《现代南霸天案始末》等。其他内容的剧作则主要有:表现激烈的反间谍斗争的《中国反间谍系列》和《人性回归》,讲述安全保卫战线故事的《上海秘密战》,反映纪检、反贪工作的《炎黄子孙》、《卫士》、《检查官日记》和《不灭的情火》,描写普通民警生活的《如果没有你》和《珠海警星》以及进行普法教育的《山村执法官》、《有法有天》等。从创作手法看,这些作品大多具有纪实或半纪实风格。有的饰演者本身就参加过案件的侦破工作,因而更具有真实感。当这些剧作陆续推出后,有可能形成收视热。
公检法题材电视剧何以急聚升温?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80年代后,某些曾经绝迹的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加之一些地区法制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导致重大甚至恶性案件不时发生,从而为公检法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二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生活财产,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公安干警、纪检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荧屏上塑造他们的感人形象,讴歌他们的崇高精神,能够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公检法题材电视剧具有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动作性强、场面惊险和富有悬念等特点,容易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
历史剧热度未退 题材撞车仍不断
尽管现代剧在96年电视剧生产总数中的比例上升,但由于今年电视剧总数的增加,使得历史剧在数量上仍然十分可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属于“一般历史”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共有180多部近3000集。而且由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剧虽然不少,但在投入的制作经费、人员上大多不如历史剧,因而历史剧生产仍可谓热度未退。
在96年投拍和筹拍的历史剧中,主要有:《水浒传》、《东周列国》、《隋唐演义》、《大秦帝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孽海情缘》、《成吉思汗》、《刘邦与项羽》、《柳宗元》、《汉武帝》、《苏武牧羊》、《美人赵飞燕》、《朱元璋》、《严嵩》、《张骞出使西域》、《香妃传奇》、《多尔gǔn@①》、《西夏王》、《观世音》、《罗成》、《狄仁杰断案传奇》、《白蛇传》、《关汉卿》、《朱熹》、《大唐歌伎》等等。
在这批电视剧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投拍的136集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这部国内迄今最长的电视连续剧,将以历史的进程分为《黑色雷电》、《七国纵横》、《秦赵大会战》、《宫闱逐鹿》、《铁血文明》和《帝国烽烟》等6部,每部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全剧将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史观,艺术地展现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期间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的嬗变过程,再现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毁灭、创造、沉沦和衰亡,并着力刻画数十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军事领袖和文化名人,如诸国君王、一代名将和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而将成为描绘大秦帝国200余年兴亡史的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目前,该剧的强大的拍摄班子正在组建之中。
在这批历史剧中,虽然有一些编导将镜头对准宏阔、奇谲的历史变革、社会交替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态、观念的激烈碰撞,从而力争使作品多几分阳刚之气,但依然有不少作品迷恋于宫廷皇位的争夺和妃子间的争宠,致使作品缺乏新意,弥漫着脂粉气。其间还存在交叉重复、题材撞车等问题。同一个题材的如《鸦片战争》、《成吉思汗》、《刘三姐》、《胡雪岩》、《朱元璋》、《观世音》等,不则两家,多则三家正在筹拍或拍摄。不同题材但属于同一时期的,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现象。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有些题材或个人,本身就不值得拍,现在反而是多家抢着拍,这种情况不正常。至于同一题材撞车,完全是一种内讧和浪费。从近几年撞车情况看,还没有哪一部是两赢俱胜,好一点的是一胜一败,更多的是两败俱伤。有的看似一方赢得了市场,其实因另一方的存在而损失了部分。
精品剧作少得可怜 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电视剧拍得越多,观众也就越期望看到精品剧。自从广电部领导去年正式提出每年要生产一定数量的精品剧和几部传世之作的要求后,电视剧创作者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使得我国电视剧生产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若按照精品剧的标准来衡量,一年多来播出的电视剧作可称精品的还很少,传世之作更是无从谈起。回眸一下1995年以来播出的电视剧,具有较高收视率或获得较高评价的也仅有《西部警察》、《孽债》、《苍天在上》、《咱爸,咱妈》、《英雄无悔》、《武则天》、《宰相刘罗锅》等几部。而这一期间播出的剧作少说也有七八千集。因此,说更多的剧作属于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的“家常便饭”,当不为过,甚至已是过高了的评价。还有少量的恐怕无论是“色”还是“香”抑或是“味”都难以调动大家的食欲,充其量仅被极少的“食客”瞥了两眼或尝了两口即被倒入『了“泔水桶”。即使是上述引起观众关注或有一定反响的剧作,也恐怕难以全都称之为“精食”,在“色香味”诸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令“食客”不满之处,如某些剧情缺乏新意,故事和矛盾缺乏张力,表现手法偏于陈旧,情节松散,节奏拖沓,人物的表演或模式化或矫揉造作或俗不可耐等等。
在一个年产电视剧达到几千集甚至上万集的国度里,精品数何以如此之少?
从总体上来说,是电视剧创作日益受到经济的制约。换言之,是绝大多数电视剧的摄制由艺术的行为变成了商业的行为,更具体地说,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将电视剧推向市场。体现在剧本创作上,是编剧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更谈不上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许多素材不是来自生活第一线,更不是自己涉深水而得。表现好一点的,是先看看有关资料,然后去现场感觉一下,采访一部分人,然后住到宾馆搞笔下生花。有的是靠传媒和道……有的是靠外国录像片开拓思路,还有的则是找……人侃几个主要人物和情节。在剧本写作中,三两天写一集已不是高手,有的是边拍边写,头天晚上编剧熬到深夜3点,第二天导演拿了就拍,如此反复到封镜为止。过去讲的是十年磨一戏,如今是十小时都谈不上。除了天才,这样的剧作的水平如何可想而知。从内容看,有的完全是老一套:表现农村改革生活,就来个物质生活提高和精神生活滞后的矛盾;表现商品经济生活,自然是商战加情战,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似乎没有情战,商战就无法表现、就不精彩……散的发馊的豆腐甚至是长了蛆的臭肉时,无论如何是做不出一道好菜的。更何况目前高明的厨师还甚少。
体现在摄制中,是忙于赶进度(部分混迹于其间的平庸导演还难于做到)。导演接到本子后到生活中去感悟、体验一番,组成摄制班子后带领演员们去生活一段时间,以寻找和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事,已成新闻。为了如期完成摄制,场面、道具、化装等均可凑合。有时到了拍摄点,架上机子就拍,两天拍一集已是老皇历,更快的则已是一天一集甚至两天三集。而对所要表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导演缺乏真知灼见,因此在执导时也就谈不上二度创作,有的无非是把文字描写变成活动的图象而已。碰上这样的导演,如果剧本有一定基础还好一点,假如剧本不理想,只能是雪上加霜。结果拍出来的电视剧就像是随意炒就的饭菜,或夹生或串烟,或炒过头或不进油盐。
体现在形象的塑造上,是众多演员还未真正理解角色和进入角色即上镜。有的演员对自己所演的角色的关系都没搞清楚就上去演,该挖的戏也就挖不出来。有的同一时期在多个剧组出演角色,往往是这里还未卸完装,另一个剧组已经在催,于是匆匆赶到还未喘过气就上去演。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塑造的人物,自然大多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无论是川菜还是粤菜,都是一个味。演员艺术功力差的就更多了,有一些完全是靠一张漂亮的面孔和娇美的身段撑着;有的虽然也成功地饰演过一些小品,但在镜头前的表现则无论如何也不敢恭维;有的则完全是装腔作势或不管在哪部剧作中都是一幅面孔,观之令人生厌。
另外,现在影视圈中的风气也不正,几个人摘一个小圈圈,圈里人互相吹捧,圈外人互相排斥,没有什么艺术的交流。有些从艺人员的素质也很成问题,心里没有观众只有自己。一些剧组的管理则是乱七八糟,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事时有发生。这些,无疑影响了正常的创作。这样的人,剧组要是多了,出精品、出不朽之作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还需要指出的是,电视评论尤其是批评的缺乏力度,也是劣作、次品能够堂而皇之地不断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由于各报刊的影视版面大多进行了改革,评论园地或被压缩或被砍去,更多的版面被用于刊登影视明星的玉照和披露行踪及私生活,因而影响了评论者的积极性。而作者写批评文章被编剧状告的事实,则使更多的评论者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为一区区小文而无端牵涉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则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写批评文章。至于被制作方的小“糖衣炮弹”击中,撰文极力为对方说好的事情也已见多不怪。假如有机会参加圈中人搞剧作座谈会,充耳的是溢美声,极少能听到有个性、有独到见解的评论和批评。由于批评的软弱,不仅使得一些粗劣之作得不到应有批评和讨伐,更导致某些无个性、无特色的平庸剧作的创作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有些外地编导还因此把相当力量放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或研讨会上,以获取传媒或评论家的好评便于……(原稿缺失)*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滚右半边
电影艺术京67-70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朱国梁19971997 作者:电影艺术京67-70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朱国梁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