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曲创作中的词曲关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歌曲是歌词、曲调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歌词是由语义精确的系列形象性符号构成,而曲调则是由音响抽象的系列情感性符号构成,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作曲家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相互作用的异质同构的艺术整体。由此可知,作曲家不能仅凭一股创作热情,感情冲动,单纯的作曲技巧就能写出好的歌曲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歌词的节奏、韵律、形象、风格、结构的真正涵义,并使之与曲调相溶合,才能写出词曲结合和谐统一,感人肺腑、质量上乘的作品。本文拟将从五个方面来揭示词曲的相互关系,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的论证和阐述。
      一、词曲的节奏关系
  节奏──是进入歌曲创作时所碰到的首要问题。节奏变化无穷,表现力十分丰富,它可张可驰,张则动,驰则静。节奏的张驰常主宰着歌曲的内容情感,张驰相衡、动静相宜的节奏,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令人心旷神怡。节奏紧奏、心情紧张。节奏疏缓,心情平和。可见,不同的节奏型态,可造成不同的心态反应。节奏在音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节奏在歌曲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一个与词曲相宜的基本节奏型呢?问题在于找到一个既与词相符,又与曲相合的节奏契合点,这就得从分析歌词入手。歌词有歌词的节奏规律,它是由语言各音节组合的音步构成的,而音步是由歌词的形象性词汇决定,因此,歌词节奏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约束性。曲调也有曲调的节奏规律,它是乐音进行时有规律的运动形态,它具有各种不同的强、弱、长、短等特性,这种特性无任何限制,可让作曲家随意设计安排,因此,曲调的节奏具有无限的伸缩性和可塑性。很明显,词与曲的结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们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以共同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明白个中道理,寻找词曲结合的节奏契合点就变得容易了。如歌曲《我是一个兵》的歌词,它由四个句子组成,按照歌词固有的音步(词汇)或朗诵时的间歇,可以划出如下的节奏形态。
  例如:
  (附图 j67m.JPG
  再按朗诵时的抑扬顿挫标上重音符号,以“·”表示,歌词的节奏形态及强弱变化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曲调的节奏设计就有了依据,作曲家根据歌词所提供的线索,揉进山东快书“数来宝”的节奏,设计出既符合歌词节奏,又能表现曲调情感的节奏型:
  (附图 j67a.JPG
  这个节奏型与歌词所体现的自然节奏非常吻合;2/4节拍的强弱规律使歌词的重音得以突出;具有动力性强、轻松自然的特点;对刻划士兵朝气蓬勃的形象及内容情感的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曲作者找到了词曲节奏的最佳契合点,词曲节奏浑然一体。
  又如歌曲《打靶归来》,也是一首词曲节奏结合得很好的典范。
  (附图 j67o.JPG
  其节奏的组合、重音的分布很有规律。这种有序性的节奏为谱曲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根据其节奏特征及歌曲内容的表现,曲作者把军营生活中的操练步子兼容进曲调的节奏中,遂产生了××ㄧ××ㄧ ㄧ×0ㄧ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刚柔兼济,既有四分音符为一拍的铿锵有力的刚劲节奏,又有均衡平稳的八分音符柔性节奏。四分音符用跳进的音调以突出力量,八分音符用级进的音调表现柔情,把战士们刚强坚韧的性格,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一善于寻求词曲节奏最佳契合点的典型例证。
  以上两例充分说明了仅以歌词为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与生活中的原型节奏发生广泛的紧密联系,才能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也是歌曲创作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奥秘。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宇宙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社会的起兴盛衰,人类的行为动作,无不在周而复始的运转着,体现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形态。这种有规律的运动,就是我们赖以模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奏源泉。比如提取生活中的某种原型节奏与歌词节奏综合交融,就能提炼出某种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节奏型。试用图示表示:
歌词节奏+步伐节奏=进行曲节奏歌词节奏+摇橹节奏=船歌节奏歌词节奏+晃动节奏=摇篮曲节奏歌词节奏+劳作节奏=劳动歌曲节奏歌词节奏+情感活动=抒情歌曲节奏歌词节奏+车轮运转=火车形象节奏歌词节奏+流水节奏=江河形象节奏……
  由此类推,无穷无尽。有时,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夸张突破歌词节奏以适应曲调节奏的需要。这种做法,要特别巧妙得当,否则,将弄巧成拙,陷语义于不清不楚的尴尬境地。如《大刀进行曲》的开始句:
  例子:
  (附图 j67p.JPG
  如按歌词提供的节奏谱曲,一般会写成:
  (附图 j67b.JPG
  这样写的结果是平淡无力,未能展现腥风血雨的战场和英勇杀敌的战士雄姿。因而,曲作者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风云与战士们飞马挥刀、冲锋陷阵的情景,捕捉到了与之相应的节奏契合点,在原有的歌词节奏基础上,作了大胆的夸张突破,把拼杀中不规范的行为动作与不规则的动态的曲调节奏溶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内容。
  (附图 j67c.JPG
  又如《我爱你,中国》的开始片断,则是以宽广的节奏,回荡起伏的音调,在歌词所提供的节奏基础上进行任意拓展,使得内心情感延绵不断,尽情的抒发了“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完满地表达了主人翁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以上的实例证明,只要处理好词曲的节奏关系,捕捉到词曲结合的最佳节奏契合点,设计出既能表现歌词内容又能表现曲调情感的节奏型,歌曲创作的成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二、词曲的音调关系
  人们用以交流感情,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态度,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歌词实际上就是艺术化的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音调韵律。朗诵歌词时语气语调的变化,就是我们赖以创作曲调的依据。但是,歌词因受语言平仄规律的约束,其语调的高低强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语调变化有一定的局限性。曲调是由一系列高低不同的情感性符号组合而成,其音律变幻无常,音域宽广,可随着情感的需要随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语调与音调相似,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展示了两者既相容又相斥的关系。
  为歌词谱曲就是要以歌词所提示的语调为基础,进行能动性的发挥,使两者有机结合,变成能唱的歌。怎样才能做到曲调既符合于歌词语调的规律,又优美动听呢?首先,要弄清语调的四声规律。中国文字,每个音节都包含有高低不同的四种声调,每种声调含义亦不同。拿“啊”字来说吧,当它读第一声“ā”时,语义是赞叹或惊异的。“啊,多美的夜晚!”当它读第二声“á”时,语义变了,所表现的是疑问或反问,“啊,你说什么?”在读第三声“ǎ”时,转化为迷惑不解之意,“啊,也许吧”。而读第四声“à”时,就成为应诺或醒悟了,“啊,原来如此。”“啊”字是个虚词,由于四声语调的不同,表达不同的语义。如果是个实词,其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如音韵为“xiāng”,可认为是“箱”字或“香”字;如读第二声“xiáng”,就是“详”或“翔”字;读第三声“xiǎng”,就是“想”或“响”字了;读第四声“xiàng”呢?就变成了“象”或“项”字。中国文字如此复杂,如把四声语调混淆,或是本末倒置,语言的表达势必混乱,就会丧失其应有的表现功能。
  歌曲创作能否使词曲音调保持一致,使词曲的抑、扬、顿、挫和谐统一,关键是要掌握歌词,语调的变化规律,避免倒字现象的出现。所谓倒字,是指相邻的两个语音声调颠倒,仄声变为平声,平声变为仄声。如平常用语“你去哪里?”这四个字,按其原有语调,可谱成3i63,唱来字正腔圆,唱者自然,听者清楚。如不顾原有语调谱成i336,结果是颠倒了相邻两字的语调,致使“你去”和“哪里”的语调均相互倒转,造成严重的倒字,唱来自然是字歪腔偏,不知所以,或被误听为“力取玛莉”而不是“你去哪里”了。这说明了倒字是词曲结合的一大禁忌,必须避免之。
  优秀的创作歌曲是没有倒字现象的,至少关键的词汇没有。如《国歌》、《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党啊,亲爱的妈妈》等等大批歌曲都是词曲音调结合的优秀典范。
  例如:《是否》
  (附图 j67d.JPG
  这首歌曲很讲究词曲结合的音韵变化及语音的准确性。特别是关键词“是否”两字的处理很得体,尽管它连续出现三次,仍紧紧咬住其原有的语调不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所以,每一次出现不仅不倒字,甚而新颖别致。
  《国歌》是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首歌曲,在词曲音调的结合上十分融洽,完全遵照歌词语调的规律进行谱曲,其抑扬顿挫的处理恰到好处,可以说字字动人,声声震憾。
  有些歌曲,虽然很流行,甚至很着名,由于曲作者对词曲的音调结合缺乏讲究,因而出现了严重倒字,影响了歌曲质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例如:
  (附图 j67e.JPG
  单从旋律来看,小三和弦的分解进行,有序而明快,符合曲调的发展原则。然而,填上歌词后,“灯塔”两字即出现严重倒字,因为它不符合歌词的韵律。很容易被人误听为“你是等他”,即使是熟知歌词的人演唱,仍觉得生硬别扭。避免倒字现象,有许多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莫过于同音反复了,这种方法,既安全可靠又易记易唱,是通俗歌曲中最时兴的写作技巧之一,因为它有助于歌曲的流行传唱。
  例如:《让我一次爱个够》
  (附图 j67f.JPG
  上例“让我一次爱个够”的“够”字音调处理欠妥当,听起来象是“让我一次爱个狗”的感觉,严重地歪曲了歌词的原意,其原因是此处的“够”跟“狗”谐音而酿成了不该出现的倒字。虽然,“爱个够”三个字都是去声字,但只要把“够”的音调提上去,把“个”的音调降下来,
  (附图 j67q.JPG
这样不仅可避免倒字现象,而且还可使“够”表现得更为充分。
  当然,曲调创作不是语言声调的简单复制,不能苛求词曲音调结合的完全一致,在少数情况下,为了旋律进行的流畅好听,或某种情感需要,也可突破语言声调的局限,进行特殊处理。
  例如:《亚洲雄风》
  (附图 j67g.JPG
  “亚洲”两字,显然是为了强调语气、使音乐情感趋向高潮才引起倒字的,这恰恰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处理。因为在此之前,“亚洲”一词曾出现多次,且词曲音调结合都很好,此处的强化处理,肯定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如何处理词曲音调的关系,是歌曲创作中的重要环节,词与曲能否进行有机结合,达成异质同构,主要在于曲作者的审美意识与作曲技巧的正确与否。好的歌曲,必然是词曲音调结合好,能共同表现歌曲内容的作品。反之、则劣。因此,切不可忽视歌曲音调结合的关系。
      三、词曲的风格关系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大物博的国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培育了丰富多彩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正由于民族众多,以及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性格情态、语言特征等的不同,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富有个性的多层面的文化网络,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所谓地方味、民族风皆源于此。有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必然就会出现参照对比的差异,因此,词曲风格的统一,就成了歌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原则。
  词曲风格的高度统一,就是要求歌词与曲调都具有相同风格的情调、韵味。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必然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情趣相默契的。当人们普遍认为作品词曲同属一种风格的时候,词曲风格的统一便被认可了。歌词的风格是以它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决定的,每首歌词的内容或包含有何人、何事、何物、何时、何地等某种因素。当然,曲调也必须具有表现此人、此事、此物、此时、此地的功能,方能与之相结合,形成词曲风格统一的作品。从而避免张冠李戴,彼此混淆的不良现象。试想,古词配今曲,此民族语配他民族音,言男性事唱女性调,会是怎么样子?不妨举一例看其效果。
  例如: 
  (附图 j67h.JPG
  上例的词与曲都很美,无论是词曲的节奏结合,音调结合都无可挑剔。然而,它不是一首好歌。因为歌词是反映草原人民的放牧生活,而旋律则是用广西壮族音调写成,唱起来尽管优美动听,但温柔、细腻的西南风格曲调与歌词所示的辽阔的草原气势、蒙古族人民粗犷膘悍的性格相去甚远,致使词曲风格格格不入,这是词曲严重错位的结果。
  又例:
  (附图 j67i.JPG
  象这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民族风格鲜明的歌词,配上洋腔洋调,外国气十足的曲调,有如永远粘不拢的两张皮,听起来显得滑稽可笑。
  词曲的风格关系,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即在谱曲之前,必须先分析歌词,熟知、深刻理解歌词的人文、史地、物事背景,而后才能轻车熟路地为之配上风格协调统一的曲调,创作出词曲风格高度统一的歌曲。
      四、词曲的形象关系
  歌曲属音乐范畴,歌词的意思要凭借曲调的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因而,曲调是主,歌词为次。但按歌曲的创作规律,一般是先有词后有曲,曲调必须根据歌词提供的文学形象为依据,以塑造完美、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歌词是基础,曲调是再创造。无论如何,它们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歌词是语言的艺术,它所描述的对象往往准确。具体,给人的感觉似乎可视、可触、可感。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因它的语言──音响材料是非概念性的,不需要也不可能翻译,因而它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呈现为非确定性和非具体性,给人以模糊感。但它却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艺术魅力就在于情感的表达。这亦是两者存在的本质差别。
  既然歌曲属音乐范畴,歌词的文学形象就得服从曲调的音乐形象。因此,在谱曲前,应先将歌词的文学形象转化为感情形象。即把歌词所包含的各种感情因素提炼成高度概括的整体情感,使文学形象情感化,得出刚强、喜悦、甜蜜、痛苦、幽默……等等能够代表歌词总体感情的情感。只有准确地找到歌词的总体情感,作曲家方能决定取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能够表现歌词总体情感的音乐语言,写出与词曲水乳交融优美动听,或刚劲有力,或悲痛欲绝的感人肺腑的音乐形象。这样,音乐的模糊性功能通过与形象性语词的交融,创造出清晰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歌词的文学形象是党──母亲的形象。党是一个政体,与母亲是两回事。于是,词作者把党与生活中的母亲联系起来,把党比作母亲,使之具有母亲的情怀、性格,并把人民比作党的儿女,母亲与儿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产生了活生生的母亲形象。其间浸透出的至情至深、至爱的情感连结,就是文学形象转化为音乐形象的媒介。根据歌词所提供的总体情感,作曲家就能写出充满相同情感的曲调,使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渐丰满生动起来,塑造出慈祥、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如果主情艺术的音乐形象不能跟歌词的文学形象吻合,或是背道而驰,两者产生情绪上的对抗,就会互相削弱、导致功败垂成。
  例如:
  (附图 j67j.JPG
  此例歌词是勇往直前的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形象,曲调则是采用了下行进行的消极低落的音调,与歌词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绪相悖,使人觉得不是在前进,而在倒退,歌词原有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变成精神颓废的青年形象,足见歌曲形象关系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重要。
      五、词曲的结构关系
  “结构是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是艺术家对作品内容诸因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组织和安排的结果。”这句话阐明了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外部形式),内部结构(材料诸要素)的内容。内部结构的变更必然引起外部结构的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结构的美观与否关系到艺术作品的艺术品位,美的作品,结构完整、和谐统一。丑的作品,结构紊乱、无序、无条理。
  根据美的结构原则,本文拟从词与曲这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寻求最佳的结合方案,使之构成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以获得结构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歌词的写作讲求押韵和平衡对仗、音韵、音节、音步的和谐配合很有章法,内部结构诸因素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外部结构(整体)的形式。因此,歌词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结构是由音调、节奏、和声、速度、力度、节拍等诸因素的相互结合而成,各种因素的不同搭配,形成千差万别的结构式样,音乐的整体结构称为曲式。曲式结构的形成,是在千百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有了约定俗成的结构称谓。如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复合乐段、复二部、复三部、回旋曲式等等。由于有了较为固定的曲式结构,词作家往往受其约束,只能根据音乐的结构格式去写作,写出符合音乐结构的歌词,以供作曲家谱曲。当然,词作家也可以不按照曲式结构去写作,以迫使作曲家适应新的结构需要,创造出新的曲式结构。由此,词曲的结构关系,是个相互制约,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般的说,歌词结构与曲调结构都能找到相互对应的关系。歌词内部的单位结构一般由词汇、词组、词句、词段等分别组成,曲调内部的单位结构一般由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等分别组成。两者之间的单位结构可以一一对应。如词汇对乐汇,词组对乐节,词句对乐句,词段对乐段。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还包括词曲的节奏对应,音调对应,情绪对应、风格对应等等。对应关系形成了词曲结构有机结合的一般规律。
  例如《泉水叮咚响》这首歌,从中可看到各种相互对应的关系是多么的精致、协调和富有逻辑。单位结构的良好结合,不仅使歌曲的展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还使整体结构美观、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歌词结构一般能主宰曲调结构的命运,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曲家为了表现上的需要,也可打破歌词原有的结构,写出自己所喜欢的结构式样。
  例如:
扁担谣一头担着太阳,一头担着月亮,草鞋踏遍山中路,日月在肩上闪光。生活的重担压不弯脊梁,扁担悠悠,挑着一个男子汉的梦想。
  附
  扁担谣
  (附图 j67k.JPG
  从歌词的结构来看,有两种分段法,一种是6句体的完整段落结构;一种是前四句为一个词段,后两句为一个词段的两段体结构。按词曲结构的相互对应法,作曲家一般会写成一段体歌曲或者是两段体歌曲。但曲作者并没有按常规来为它谱曲,而是为了内容表现以及情感抒发的需要,打破了原词结构,写成了三段体结构的歌曲。
  歌词的头两句构成了歌曲的第一乐段,曲调宽广、高亢明亮,意欲表现空旷的高山与豪放爽朗的山民对着太阳、月亮高声呐喊、尽情宣泄内心感情的景况。歌词的头四句构成了歌曲的第二乐段,这也是歌曲的主体乐段,着重描写山民肩挑重担、心系祖国,起早贪黑,一路山歌一路笑的情景。第三乐段由最后两句歌词构成,为了与前两个乐段形成平衡对称以避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嫌疑,采用歌词重复的方法,使之构成四句体的完整乐段。这个乐段主要描述山里人肩挑生活重担,不畏艰难的倔强性格。由于歌曲扩大了结构篇幅,无论是从演唱上还是形象的刻划上,都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因而成功地塑造了既有丰富的内心感情,又有刚劲的意志力量的山民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歌曲结构的结构方法常常包含了歌曲的发展方法。或者说,歌曲的发展方法促成了歌曲结构的形成。如起承转合的乐段结构,就含有主题呈示、材料变化重复、对比出新、概括终止的音乐发展手法。复乐段结构的歌曲,其结构方法就包含了相同材料并行展开的音乐发展方法。
  例如《小草》 
  (附图 j67l.JPG
  这是一个完整的乐段结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形成主题对比展开的上下句,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采用前两句的材料进行变化重复,从而构成相同材料并行发展的复乐段结构。歌词的结构方法与曲调同,也是以两短一长的上下句结构为基础,而后进行结构的回环重复,构成四句体的段落结构。
  综上所述,词曲结构的关系,是个较复杂的关系,因为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词曲关系,实际上它是歌曲内容与形式的载体。因此,歌曲结构的优劣,决定了歌曲作品的成败,歌曲结构的完整与和谐统一,是歌曲创作的最终目标。
  “美无所不在,她不仅有待于人们的发现,而且有待于人们去创造。”借用此言作本文的结语。
  
  
  
艺术探索南宁129~136J6音乐、舞蹈研究曾海平19951995 作者:艺术探索南宁129~136J6音乐、舞蹈研究曾海平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8:34

[新一篇] 論歌德的詩

[舊一篇] 論民族學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