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实与戏剧构思的统一  --谈纪实性电视剧的特征及创作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目前,电视剧创作十分活跃,品类繁多,纪实性电视剧独树一帜,以特殊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观众在看了大量扑朔迷离、起伏跌宕的电视剧之后,虽然得到休息、娱乐和一种审美愉悦,但终究会感到这些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不满足之余又产生出另一种审美需求:希望在荧屏上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日常生活的反映。于是,纪实性的电视剧也就应运而生,一枝独秀,成为不少观众喜爱的艺术品种。象电视剧《长江第一飘》、《长城向南延伸》、《有这样一个民警》、《赖宁》、《焦裕禄》……都强烈吸引着观众,引起一时的轰动和瞩目。因为,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征服了观众。
  纪实性电视剧表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它们决不是原始形态生活的照搬,而是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后的产物。所以,纪实性电视剧有双重属性:纪实性和戏剧性。这两种属性的相融统一,才构成了纪实性电视剧这一特殊片类。“纪实性”与“戏剧性”在纪实性电视剧中缺一不可。只有纪实性,没有戏剧性,就成了纪录片或专题片,只有戏剧性,没人纪实性它无异于一般的电视剧。所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不损其原貌的前提下,适当的加以戏剧化,这正是纪实电视剧的基本特征。
  在谈纪实性电视剧特征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将纪实性电视剧与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加以区分。它们是电视剧中两个不同的类型。纪实性电视剧表现的是真人真事,剧中主要人物一般都用真姓真名,即使改用化名,但基本事实不能变的,如果名字改了,事实变了,那就失去了“纪实”的属性,就不再属纪实性电视剧的范畴。纪实风格的电视剧,不要求真人真事,只要求表现形式上采用纪实风格。如虚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近似生活流程的散文式情节结构,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很自然地追随摄影,以及接近生活原貌的声、光处理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观众造成一种自然生活形态再现的感觉,取得以假乱真的效果。
  明确了纪实性电视剧的基本属性,划清了纪实性电视剧及纪实风格电视剧的界限,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纪实性电视剧特征把握的一些粗浅看法。我认为,在纪实性电视剧中,相对而言“纪实”比较好办,难办的是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加工,也就是把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根据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个性及其发展的要求,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使之典型化。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如果典型化不够它就失掉了电视剧的审美价值,但是,背离真人真事的典型化,则破坏了纪实性电视剧的“纪实”这一本质属性。因此,典型化必须得当,尺度要适宜。
  近年来,我国屏幕上出现了不少纪实性电视剧,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效果则不够理想,总结正反面的经验,我觉得在纪实性电视剧创作中,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一、高度提炼和巧妙构思,是纪实性电视剧成功的前提。
  我国荧屏上出现的纪实性电视剧,都是表现先进人物的。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创作的基本素材。勿庸置疑,照搬先进事迹不能构成电视剧,只有对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高度提炼和巧妙构思,才有可能产生精品。一般来说,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很多很多的,但作为以塑造人物为主的电视剧,没有必要,同时也不可能将其先进事迹--罗列,而必须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对素材进行严格筛选,高度提炼,选取最佳视角。如连续剧《焦裕禄》,反映了人民公仆焦裕禄为群众办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的成功主要原因,首先就在于提炼和构思。创作者没有过多地罗列焦裕禄的事迹,只是紧紧抓住他身患重病,为改变贫困面貌,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几件感人事例来结构全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观众被其深深感动。
  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则,但在我国的很多电视剧中,情节臃肿几乎是一个通病。情节臃肿必然影响深入开掘,而缺乏深入开掘的作品,肯定不会是精品。一些纪实性电视剧对素材提炼不够,暴露了某些编导在创作中存在着的问题,他们或是对素材缺乏认真研究,或是本身艺术功力不够。当然,这类题材创作中也会受到一些外界干扰,有的主办单位不太懂得艺术创作规律,要求堆砌事件,多多益善。遇到这种情况,编导要坚持艺术规律,耐心地说服。许多情节简单,内蕴深刻的优秀之作,都是有力的论据。
    二、塑造个性突出,内心世界丰富的艺术典型,是纪实性电视剧成功的根本。
  纪实性电视剧表现的是真人真事,但剧中的人物应该既是生活中的其人,也是艺术典型。明确纪实性电视剧中人物的这种双重性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创作人员在塑造形象时,一方面要尊重事实,另一方面又要放开手脚,对剧中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纪实性电视剧对人物进行艺术加工,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一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二是要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个性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把个性特点突出出来,人物形象才会鲜明。电视剧创作者只要抓准了人物个性,并给以充分地表现,人物形象自然就会鲜明。许多优秀的纪实性电视剧创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必须要抓准表现其个性的生活细节,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可以成为塑造艺术典型的点睛之笔。《长城向南延伸》中,考察队员获得与祖国的亲人通话的机会,那场戏生动而感人,通话的时间那么短暂,要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怎么表达?!每个人物表情各异、表达内容各异,这里的许多细节活生生刻划了人物性格与心理画面,似乎带有“毛边”和“多余的东西”,正是这种返朴归真的质朴,才给我们一种亲切感、参与感,产生一种想与屏幕中的人物进行交流的渴望。
  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塑造典型形象的关键所在。剧中人物是概念的,还是具体的;是干巴的,还是丰满的;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就看有无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以及开掘的程度。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就是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观众被剧中人感动,都是因为他与剧中人的情感发生了共鸣。感情这东西,看不见,摸不到,很难把它具象化。但是,它不是不可表现的,通过恰如其份的动作,是可以传达给观众的。首先创作者对人物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要研究透彻,把握准确,然后再设计精采的细节、情节、场面,把它们表现出来。这里需要创作者的想象与虚构。但是,有些纪实性电视剧的编导怕谈虚构,似乎一经虚构,就破坏了纪实性。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践早已证明,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中,照办真实生活,未必能达到真实效果;经过虚构处理的生活,可能给人以更真实的感觉。如《赖宁》的片尾,导演用慢镜头让牺牲了的赖宁与大自然对话。赖宁还是那么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让观众感觉赖宁还活着。高山白雪皑皑,赖宁与雪山同在;森林郁郁葱葱,赖宁与绿荫共存。这是虚构手法运用的结果,其实,虚构在任何纪实性作品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纪录片和专题片都不例外。因为任何非个人亲身经历的描述,都有描述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情境的取舍或加工。当然,不同艺术样式的作品对虚构的允许度不同。
    三、注重发挥艺术创作手段,是纪实性电视剧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调动创作手段,产生强烈的视听效果,从而揭示人物的人格美、人情美和事迹的崇高美、悲壮美,让观众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使感性升华到哲理的思考。成功的纪实性电视剧,总有几场戏的艺术处理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如《长城向南延伸》通过鲁队长乘直升飞机向下俯瞰的视角展现的留守考察队员用身体组成的“长城”两个大字,不但对观众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喻寓着用血肉之躯筑成长城的中华民族,有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精神,这正是该剧所要歌颂的中华民族之魂,那阳刚之美、悲壮之美,无不令观众怦然心动。纪实性是电视剧必须要在烘托意境、营造氛围上下功夫,这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纪实性电视剧象一股强劲清新的风,一扫电视中那种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平庸之作,使人耳目一新,所以它才具有生命力,得到广大观众的重视和喜爱。俗话说:人凭衣裳马凭鞍。脱俗入时的打扮,会使一个人俊美而有韵味,潇洒而有魅力。在纪实性电视剧中,对真人真事的艺术加工也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无疑都是富有光彩的,我们的纪实性电视剧应该使它们更加鲜艳夺目。
  
  
  
剧影月报南京025-026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陈武建19951995 作者:剧影月报南京025-026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陈武建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6:33

[新一篇] 生態文藝學的原則

[舊一篇] 生物質能財稅優惠政策:國外經驗及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