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八怪 见怪不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第一怪,散文风格的界定越来越细。
  有人认为,近10年散文创作的繁荣可与上世纪二三十年相比,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品种多,出现了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游记散文”、“艺术散文”、“思想散文”、“小女人散文”、“小说家散文”等名目繁多的界说。然而,在散文热闹的背后,当我们真平心静气下来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在散文的舞台上除留下几个歌星般的名字外,散文在真正意义上并没有留下几篇名篇佳作,战罢的舞台显得一片混乱,缺乏科学的导演。有些品种一亮相,本身就是虚假伪劣。试问,谁创作的散文是“没文化的”“没思想的”“没艺术的”?又有谁的散文是“小散文”?
  第二怪,散文创作与现实脱节,贵族化倾向显而易见。
  眼下,有相当一批作家,非常喜欢坐拥书斋,在资料中挑来挑去,更有甚者抄来抄去。同时,还有一批作家热衷于写史地性的“文化考古散文”,有人管这类作家戏称为“盗墓者”。其实,这样的东西我们很多的电视专题片都有详尽的记录,另外在众多的文史书籍中也多有记载,无须有更多的作家劳神费力。然而,就是这样的作家作品,却被很多人盲目推崇,可想现代人有多么幼稚。
  第三怪,散文越写越长。
  现在的文学期刊上,一两千字的散文已为作家所不屑,很多作家一下笔就五六千字,甚至一两万字,三五万字,用不了多久,“下笔千言”就会从我们的语境中消失,多亏万字上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以前总不明白什么叫“大散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大散文”不是在题材的开拓上,而仅仅是在文字的长短上。早知如此,我早就成为大散文家了。
  第四怪,散文正在走向小说化。
  无疑,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但目前有一些散文明显的带有编造痕迹,以至于出现叙述逻辑混乱,甚至张冠李戴,道听途说。这就难怪有读者说,怎么那么巧,什么奇闻轶事都让作家遇到了,我们怎么遇不到。是的,作家天生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但这双眼睛有时也很虚假,只是这虚假不能常常被善良的读者发现。我个人以为,散文完全做到真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作家在选材时本身就做了手脚,但在大致情节、人物和有关史地等相关知识上一定要真实。
  第五怪,散文过分神秘。
  散文不是玄学,在我看来,只要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就能读懂或者从事散文写作。散文也不是宗教。那种整天扎在宗教里,把一些自己尚未完全整明白的思想付诸于散文,既是对读者的亵渎,也是对散文的亵渎。宗教中不乏美文,它不是神化,而是哲学。
  第六怪,散文不断点击名人。
  名人出效益,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未名的点击成名的,久而久之,未名的也成为有名的;名人点击名人,目的是使自己越发的名人。文坛出现了一批“酷士”,专以酷评哗众取宠,但也有令人敬佩之处,起码不畏权贵,更不畏名人。这与散文界中的攀龙附凤者要高尚得多。
  第七怪,散文叙述语言文言而生僻。
  无疑,散文是颇讲求语境的。历史已经证明,大凡好的散文,具有经典名篇特征的散文,它的叙述语言一定是通俗的大众化的。然而,白话文已经发展快一个世纪了,可现在我们仍有许多作家、学者苦苦揪着文言的辫子不放,不失时机的将四六句充斥于作品中,因其是名人,渐渐便影响了其后学跟着效仿。读这样的文章,读者总有半生不熟的感觉。至于有意创造以示自己不俗的生僻词句,那简直就是让读者吃沙子。
  第八怪,散文市场化。
  我说的这种市场化,不仅仅是说作家已经将散文商品化,还包括从事散文编辑、出版者也已经将散文商品化。突出的是散文专栏、散文评奖、散文各种选本和散文排行榜的出现,这些方式的产生,往往不是从繁荣散文创作出发,而主要目的是更大的促销自己和自己控制下的散文产品(报纸、刊物、书籍)。
  以上散文八怪,仅是我稍微总结一下的结果。若是继续选怪,恐怕二十怪也会有之。我要说明的是,我所列的散文八怪,并不都是我极为反对的,更不是一概否定。对于任何人的任何一种在创作上的尝试,我都充满敬佩,不然就无法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尽管如此,我还要说,散文创作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规则,没了规则,就很容易被别人吃掉。换句话说,坚守在一定意义上本身就是创新。
《中国青年报》京⑧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红孩20012001 作者:《中国青年报》京⑧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红孩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44:38

[新一篇] 散文與結構

[舊一篇] 散文:豐收的季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