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创作拾遗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4)03-0018-04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数少年一夜之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成为流落街头的 孤儿。给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输送必要的精神食粮,给少年儿童注入激奋的血液,已成 为抗战时期少年儿童教育、启蒙的当务之急。然而,战前的儿童文学中心上海,正遭受 日寇铁蹄的蹂躏,被切断了正常发展的进程:原先的出版机构被炸毁,着名的儿童刊物 《小朋友》、《儿童世界》相继停刊,作家、编辑队伍星散云飘。这对于幼弱的中国儿 童文学,无疑是一次极大的破坏。战时东南(指抗日战争时期孤悬东南半壁的浙江、福 建、江西诸省尚未沦陷的地区)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艰危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块战时相 对平静的地方,硬是在险恶的情势下,撑起了战时儿童文学发展的支架。在血与火的洗 礼中,打开了战时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
    作为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首先是一些新的儿童刊物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被临时组建起来。当时在战火中诞生的儿童刊物有《东南儿童》、《现代儿童》、 《中国儿童时报》、《战时中学生》,以及李旦(邵浩然)编的龙泉《儿童报》、浙江儿 童保育会第一临时儿童保育院的《儿童报》三日刊、义乌八大队的《少年先锋》、厦门 教育界战时服务团编印的《小战士》、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主编的《小钢炮》、《厦门儿 童报》、厦门绿苗文艺社洪学礼主编的《绿苗》月刊、绍兴少年先锋团、绍兴儿童救亡 剧团的《少年动态》、平阳的《战时儿童》、浙瓯日报社的《浙瓯儿童》周刊、李凌和 邵伯宗主编的《儿童音乐》、镇海战时文化教育事业推进委员会主办的《镇海儿童》、 定海杨志刚私办的《抗战儿童报》、陈鹤琴创办的《活教育》月刊、赣南“儿童新村” 编的《今日儿童》和《今日教育》等。虽然这些报刊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都发表过 一定数量具一定影响的儿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南儿童》、《中国儿童时 报》、《现代儿童》等。
    《东南儿童》半月刊,1939年9月在浙江金华创刊,1940年移至浙江省临时政治文化中 心丽水。该刊是在中共浙江省文委书记邵荃麟的建议下,由地下党员陈怀白、杭苇以个 人名义编辑出版的一份全省性的抗战期间重要的儿童刊物。该刊设有评论、时事、消息 、通讯、文艺(故事、小说、诗歌、童话、歌曲)、美术(木刻、连环画、漫画)、儿童创 作、谜语等栏目,廖冰兄、仇重、野夫、陈慎中、刘山、吕璧如等为该刊的经常撰稿人 。较为知名的文艺作品有:杭苇的长篇故事《林林和他的朋友们》、江芷千的短篇童话 《丁丁遇难记》、榴火的诗作《纪念三位小英雄》、陈慎中的独幕剧《厦门三儿童》、 仇重的童话《两个小玩偶》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孩子们爱读、爱演、爱看的作品。 该刊设置的“儿童创作栏”,是战时儿童刊物中独标一帜的尝试和特色所在。他们大力 鼓励儿童们自己动手,刊登儿童们自己写的通讯、诗歌、剧本、漫画等作品。如台湾少 年团王正南的《访问俘虏记》、孙望光的《敌人渡江了》、绍中附小骆沛然的《敌人轰 炸枫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集体创作的独幕剧《报仇》等,均以孩子们纯正的心灵, 描写了抗战中涌现出来的某个人、某件事,鲜明地体现了孩子们的爱憎感情。《东南儿 童》在战时东南各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发行量最初为3500份,后猛增至1万份,发行 地区遍及东南三省和皖、桂、湘、鄂、川、黔、粤等省。
    《中国儿童时报》是1930年在浙江绍兴创办的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该刊在发刊词中 曾明确宣布:以“培养社会儿童与科学儿童相结合的新中国儿童”作为奋斗方向和目标 。后来对日抗战,又补充“抗建儿童”一条,同时提出“全国儿童总动员”的口号。该 报历经磨难,杭州沦陷时一度停刊。日军渡江后在浙赣线有暂停前进的趋势,《中国儿 童时报》遂于1940年10月在金华复刊,这是其全盛时期。不久金华告急,《中国儿童时 报》又辗转搬迁,经由浙江的松阳、龙泉到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再度在永安复刊。抗 战胜利后搬回杭州。《中国儿童时报》的篇幅安排紧贴其办刊宗旨:第一版为时事,引 导儿童关心国家大事;第二、三版为科学、文艺,介绍必要的科学知识,提供优秀的文 学作品;第四版专门刊登儿童的创作,名为“自己的园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木 刻家宋秉恒的连环画《表》和仇重的长篇童话《从风吹来的地方》曾在该刊连载并汇编 成书。同时,还出版了盛澄华编译的《世界儿童文库》10册。在金华复刊时期,销售量 曾突破6000份,远远超过当时的东南大报《东南日报》的发行量。
    《现代儿童》月刊,是一份少年儿童的通俗读物,原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1939年移 交给地处永安由黎烈文主持的改进出版社,1946年7月终刊于福州,共出110期。该刊先 后由张文郁、葛琴、柯咏仙、许粤华(雨田)主编,迁福州后由郭风主编。该刊栏目众多 ,内容广泛,趣味性强,常报道抗战时事新闻、英雄传记等。“英雄传记栏”系该刊独 创,选取现实和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的传奇式的事迹,用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抗敌意志。该 刊发表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郭风的诗《小郭在林中写生》、散文《灯和星星》、贺 宜的童话《儿童国》、黄峰的童话诗《小蟋蟀避暑》等。还出版有《现代儿童小丛书》 6种,内有童话、儿童歌曲等,如引光的《榕树伯伯的话》、姚冶的《麻鸡婆脱险记》 、雨田摘述的苏联童话《白季迦的秘密》等,深受战时少年儿童的喜欢。
        二
    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是,战时的儿童文学创作几乎涉及到所有 的文体,拓宽了传统儿童文学以童话和儿歌作为两大支柱的格局。特别是一些反映生 活比较迅速的艺术样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儿童戏剧、儿童小说等,标志着战时儿童文 学的日益成熟。
    儿童小说:“五四”以来小说创作虽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比 重和成绩却极小。“五四”时期,“童话”还是儿童文学的别名。抗战开始后,儿童小 说的位置有了极大的提高,仅在战时东南就出现了一批擅写儿童小说的作家和作品。如 贺宜的《野小鬼》、仇重的《海滨小战士》、《春风这样说》、《爸爸的新妈妈》、杭 苇的《林林和他的朋友们》、王沉的《我们的孩子受难了》,以及《现代儿童》“英雄 传记栏”的英雄故事、历史故事等。这些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生活 ,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破除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品的梦幻色彩,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 果。
    儿童戏剧也是在战时崛起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以直观的方式把握、反映世界,赢取了 战时儿童文学界的亲睐。在战时东南,仅儿童剧团就达十家之多,如孩子剧团、厦门儿 童救亡剧团、浦江育才剧团等。作家们还创作了一些较好的儿童剧作,如司马文森的儿 童多幕剧《不要说我们年纪小》、陈鹤琴的木偶剧《岳飞》、任生、戟天的《高粱下的 儿童》、陈慎中的儿童独幕剧《厦门三儿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集体创作的《报仇》 、突击的《日支儿童亲善大会》等。刊发以后,被东南大小剧团搬上舞台,发挥了战时 戏剧积极的鼓励作用。
    童话:就儿童文学的主要样式而言,“五四”以后的童话一枝独秀。这一体裁在战时 继续得以发展。在东南,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热衷于童话的创作,如仇重的《两个小玩偶 》、《狐狸是不会错的》、《从风吹来的地方》、贺宜的《儿童国》、《竹林里的奇遇 》、江芷千的《丁丁遇难记》、莫洛的《小红雀》、吕漠野的《一只小公鸡的故事》、 郭风的《天使的农场》等,这些作品以幻想的方式,借助想象、夸张、幽默、滑稽等艺 术手法,给动物、植物披上人类的外衣,创造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广阔世界。采用这种拟 人手法,同时灌注抗战时期特定的内涵,诱导孩子们认识世界、丰蕴心灵、改造世界, 这是童话所具备的独特力量。
    儿童诗歌和儿童歌谣:战时东南儿童诗歌的创作也有长足的进展,像郭风的童话诗集 《木偶戏》、蒲风的诗集《儿童亲卫队》,堪称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艺 术珍品。作为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儿童歌谣(儿歌和童谣)以其形式短小活泼、语言简明 通俗、节奏明快的特点,丰富了“五四”以来的儿童诗歌宝库,如陶行知的《献给赵老 太太》等。有些儿歌常配以画面,用更形象的手法启迪儿童。如《东南儿童》上小叶的 《疯狗谣》:“小朋友,/快快走,/东方有只大疯狗,/吃我的东西,/咬我的手;/那 年九一八,/东北高粱成篓篓,/大斗成斗斗,/都被疯狗抢了走。/小朋友,/快快走,/ 赶快除掉大疯狗,/打它的屁股,/揍它的头;/今年九一八,/疯狗叫苦声呕呕,/陷在 泥淖里,/吃又吃不饱,/逃又逃不走,/只要大家肯齐心,/合力打死大疯狗”。[1]浅 显、形象,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契合抗战时代的脉搏。
    连环画:美术创作也是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连环画的创作 ,既有文字上的简短说明,又配以明白如话的图画,在战时极为走俏。其阅读对象也突 破了年龄限制,而走向更广大的民众。如江则明的连环画《阿娜姑娘》、丁明根据谷斯 范小说设计改编的连环画《新水浒》、宋秉恒的连环画《表》、廖冰兄的《打杀大汉奸 汪精卫》等。张明曹作的木刻连环画《仇》,刻画一个平民在日机轰炸的危急时刻,杀 死敌人,然后参加游击队,走向民族解放的大道。此作曾由浙江温州游击文化出版社四 次重印,发行量达万册。着名牛鼻子漫画家黄尧,应东南儿童社之邀,特为东南小朋友 作连环画《火炬到东南》,形象地告诉东南儿童,要高举抗日火炬,保卫美丽的家乡。
        三
    显然,战时儿童文学在各个文体范围内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自然得之于活跃在东 南的战时作家的努力耕耘,像仇重、蒲风、郭风、贺宜、陈伯吹、杭苇、怀白、吕漠野 、孙用、田地、张乐平、圣野等,为战时儿童文学的发展,为鼓动少年儿童奋发向上,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郭风是战时东南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诗集《木偶戏》,是 在黎烈文的鼓励下精选的童话诗集,这是他对儿童文学的重要贡献,也是战时我国儿童 文学园地的重要收获之一。这部诗集,以天真无邪的童心、明朗欢悦的格调,抒写孩子 们澄澈晶莹的美丽心灵。如《苔藓》:苔藓姑娘沿着老龙眼树的树干,走到屋顶,和狗 尾巴草一起,眺望“田野里的水牛,和播种的农人们”,眺望阳光下“海港外的白帆” 。《油菜花的童话》,在那喧闹的田野上,在那春天花烛的照耀下,油菜花的小发辫簪 着黄色的小野花,在“迎风跳舞”,辛勤的“蜜蜂歌唱着飞来了”,他们在一起游玩, 他们学着大人说着他们自己也不懂的话语。当蜜蜂误认为和油菜花做很好的朋友,就是 所谓结婚的时候,油菜花想了一下,说:“结婚,不,那是大人们的事!”小蜜蜂马上 接道:“真的吗?那么,我们不要结婚了!”这是多么莹洁纯真两小无猜的友情。郭风借 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普通的小生物:油菜花、豌豆花、小野菊、蒲公英等,赞美单纯圣洁 的孩童,展现了一个恬静美丽的充满欢乐的世界。黎烈文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郭风先 生的童话诗,给中国新诗开拓一个新境界,成为新诗坛的一朵新花;以一个可贵的童稚 心灵,给我们眼目所见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赋予了一种纯真的生命,写来自然而亲 切,充满着蓬勃的清新气息。”[2]可以说,《木偶戏》是一部滋润心田的田园交响诗 。
    仇重是战时东南又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写作,抗战爆发后 ,他辗转流落于沪、浙、赣一带,作过中小学教师、报刊编辑,并坚持为儿童写作。其 作品散见于《东南儿童》、《现代儿童》等东南报刊,像童话《从风吹来的地方》、《 狐狸是不会错的》、《两个小玩偶》、儿童小说《海滨小战士》、《春风这样说》等, 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童话《两个小玩偶》,将小玩偶分成日本、中国两个对立的阶 层,戴海军帽的小铅兵是日本兵,骑白毛狮子的无锡小泥人是中国兵。通过小铅兵、小 泥人的争吵,寓民族矛盾于其间,从而表现出中国人民必胜的未来。儿童小说《海滨小 战士》的故事发生在战时一个濒海的小山村。小宝在回乡途中,机智掩护游击队员躲过 日军的搜捕。在这位游击队员的组织下,滨海村进行了一场机智灵活的反日伪斗争,乡 村儿童阿麟、小宝在炮火纷飞中为游击队运送子弹,并在关键时刻送去让游击队迅速撤 离的情报,使游击队在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后安全撤向后方。作品情节曲折,人物性 格鲜明,特别是作者有意识地采用类似电影剧本的写法,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强烈 的感染力。
    贺宜也是东南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战初,在“孤岛”与地下党员方友竹、钟望阳等 联系,计划建立少年儿童社。1940年应陈鹤琴邀请赴江西,任教于江西泰和国立幼稚师 范学校,直至战争结束。在东南教书期间写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竹林里的奇遇》 、《野旋的童话》、《仙人的故事》、《儿童国》、《孩儿桥》等,技巧日见圆熟。同 时也开始探讨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如《论儿童文学趣味点的构成》。童话《儿童国》体 现了作者此期的创作成就和世界观。这部作品勾勒了一个光明温暖的世界:儿童国。这 确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没有贫富差别,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仇恨,没有对立,也没 有虚伪和欺诈,一切都在童心的管辖之下,展现了一个十足的“孩子世界”。作者在当 时前线战败、后方腐败的艰危情势下,把童心当作改造社会、医治世道人心的良方,通 过“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不同王国的对比,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风气,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向往,不失为反抗黑暗社会、寻求理想的别一种 思想的真情流露。
    吕漠野也是战时东南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奋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其漫 长的教学生涯,与孩子们的接近,促使他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作有童话、民间故事、 寓言、小说、童话诗等。如《燕子》一诗,体现了儿童的心灵,曾编入战时中学国文课 本。此期他的力作是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的续篇。据作者自云:“我虽然让鸡、 牛、马、狼都成了故事的主角,可是我却是打算描绘真实的世界的。”(注:吕漠野: 《一只小公鸡的故事(续篇)》,该文连载于《战时中学生》第1卷第4期、第2卷第4、5 期合刊(1939-1940年)。)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公鸡,实际上是一个充满血性的爱国男儿。 在续篇中,作家让小公鸡死而复活,参加抗日活动,意味着民族力量的再生与勃兴。尽 管作品发表于1939-1940年间,抗战尚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作品最后已写到击败入侵 狼兵、强权倒下、正义得彰的胜利前景,显示了作者旺健的民族抗争愿望与意志,鼓舞 着广大读者的斗争热情。该童话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作者这一时期规 模最大的童话精品。
    收稿日期:200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华18~21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叶志良20052005抗战期间,以浙江、江西、福建为中心的东南地区,汇集了一批从事儿童文学活动的 作家与文化人。他们兴办各种儿童文学刊物,投身于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创作,在血与 火的洗礼中,开创了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东南地区/儿童文学/战争/Southeast China/Children's Literature/War基金项目: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4001)。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王金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YE Zhi-l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1937-1945),a group of writers and scholar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were gathered in Southeast China centered by Zhejiang,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who,engaging themselves in issuing various publication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writing literary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s,opened up a new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baptism of blood and fire.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叶志良(196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华18~21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叶志良20052005抗战期间,以浙江、江西、福建为中心的东南地区,汇集了一批从事儿童文学活动的 作家与文化人。他们兴办各种儿童文学刊物,投身于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创作,在血与 火的洗礼中,开创了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东南地区/儿童文学/战争/Southeast China/Children's Literature/War基金项目: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4001)。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网载 2013-09-10 21:44:23

[新一篇] 我的大中國文學觀

[舊一篇] 戴爾:其實你就是老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