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态与孩子的体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恐怕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三天两头闹病了。什么病?停食着凉。
  总怕在营养上亏了孩子,不顾孩子是否能消化得了、吸收得好;只顾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全副武装”去御寒,而不是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是幼儿停食着凉的内因。祖国医学认为,“若要小儿安,七分饱三分寒”,强调的是饥饱适度和加强机体对寒凉的适应能力,以祛病强身。
  说到饥饱适度,需要讨论一下的是,该由谁来掌握这个“度”。
  人的食欲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调控。从生理方面讲,“食欲调节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中,分为“饱中枢”与“摄食中枢”。“饱中枢”兴奋,不再有食欲;“摄食中枢”兴奋,胃口大开。三大产热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咀嚼动作,胃充盈,都可通过神经或体液的调节,刺激“饱中枢”,使人失去进食的欲望。
  心理因素则从多层次对人的食欲产生影响。例如,人们常说的“心宽体胖”、“气都气饱了”,就反映了情绪对食欲的影响。
  所以,对一个健康的孩子,只要他饮食有规律,运动量适宜,进餐时情绪愉快,就别怕他饿着;孩子说饱了,就可以放下碗筷。
  可是,不少家长就是不放心让孩子自己掌握这个“度”。为什么不放心,因为孩子的高矮胖瘦使家长揪心。
  胖与瘦,高与矮,是“比”出来的。怎么比,却有讲究。一些调查资料表明,部分家长用来衡量孩子生长发育的“尺度”,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倾向性。跟亲友、同事、邻居的孩子比,跟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比,跟广告上的娃娃比,有意、无意中喜欢和偏高、偏胖的孩子比,于是顿感失落。每餐都希望孩子能达到自己规定的“理想进食量”,孩子难免会“停食”。
  各地区的儿童保健机构都有衡量当地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如果在连续监测中,孩子的体重打小就是“中下”,没有大的波动,而且孩子精神好、吃饭香、睡觉足,又查不出病来,就不应该为“争上游”而强迫孩子多吃。至于身高,遗传因素约占七成,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约占三成,应该有恰当的期望值。
  下面再谈谈增强孩子耐寒能力的问题。
  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并非让孩子挨冻。比如,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经常变天,厚衣服、薄衣服就得都准备着。人们常说的“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对“捂”应该理解为,不宜穿得太单薄,免受风寒。但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室内、室外;早、午、晚;降温、回暖)增减衣服,冷穿热脱。有的家长,就怕孩子着凉,勾起气管炎来,以为“捂得严”就不会着凉,其实,穿戴太厚,稍一活动就一身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关于御寒,宋代的名医陈书文在《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头部不宜过暖;胸背受凉易外感风寒而咳喘,故应保暖;腹部受凉易泄泻;足部受凉,寒从脚下起。在冷热多变的早春二月,为了胸、背、腹的保暖和穿脱方便,可以给孩子准备件暖和的背心;鞋要暖和、不箍脚;头上容易出汗,不宜围、戴过暖,出了汗要及时擦干;身上出汗,等落了汗再减衣服。至于说在家里穿多少,盖多厚,包几层,以孩子手脚暖和,不沁出汗珠子为宜。
  御寒不能代替耐寒的锻炼。从小锻炼对冷热的适应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孱弱的体质。比如“空气浴”,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给小婴儿换尿布的时候,让他撒欢地蹬蹬腿,玩几分钟,再包上襁褓。如果能每天有计划地让宝宝做上一套“婴儿体操”就更好了。孩子睡着以后,可以打开窗户,让孩子呼吸新鲜的冷空气,不仅健脑安眠,还使孩子逐渐习惯于冷空气的刺激,增强呼吸道的抵抗力。醒来以前,早点关上窗户,使室温升到18℃左右。孩子会走、会跑以后,天气虽冷,只要风和日丽,就让他在户外玩玩,“日光浴”、“空气浴”就都有了,最好每天不少于1小时。
  有的孩子出门坐“二等”、坐汽车,回家乘电梯,进屋就坐着看电视,几乎享受不到运动的快感。满足孩子的“运动需求”,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关掉电视,离开沙发,带着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吧。
  
  
  
《学前教育》京G51幼儿教育万钫19971997文/万钫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作者:《学前教育》京G51幼儿教育万钫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3:33

[新一篇] 家長心態與兒童肥胖癥

[舊一篇] 對“代議機關至上論”的回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