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女人,女子,妇女,女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女”在汉语词汇中是一个与“男”相对的名词。因为“女”与“男”是组合人类的两种不同个体。在甲骨文中,“女”字作屈膝交手状,原因是女子多在室内操作,而男子多在田地耕耘,故“男”字由“田”“力”两部分叠合而成。由此可见,汉字中的“女”字从诞生之始,就烙下了古代农业社会男女不同分工的历史印证记。
  在古汉语中,“女”多指未婚女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用法,比如,女通“汝”,你或你们的意思。又通“奴”。古代“女”、“奴”同音同义,这在语言上、文字上均可证明。所以,“奴”字成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兼称。“女”又可当动词用,指“以女嫁人”。此外,“女”字有时还含有柔、弱、美、嫩之义。
  在汉语中,“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应词而出现的,可以泛指一切女性。但在早期现代汉语中,“女人”一词多指已婚女性。“女人”与“妇人”混用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很有代表性的例句出自梁代吴均所作《续齐谐记》中所录“阳羡鹅笼”的故事:“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出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在这则故事中,“女人”一词的含义显然与“妇人”一词等同。在同一则故事中,“妇人”一词也与“女子”一词混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女”字演化而成的“女人”这个双音词,在运用时比单音节的“女”字更含轻视之义。在汉语中,“女人”往往被视为附属之类,是男人的依赖者。正如鲁迅《南腔北调集·关於女人》中所说:“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
  “女子”与“女人”是同义词。“子”在古代可作为人的通称,故以“女子”与“男子”相对应。不过,“女子”与“女人”相近,也多含贬意。着名的例句是:“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第十七》)在其它的运用场合,“女子”一词也常流露出传统社会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和不平等。例如:《旧约》记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终乃抟埴为男子,名曰亚当,已而病其寂也,复抽其肋为女子,是名夏娃,皆居伊甸。”(《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可见,在西方的圣经故事中,“女子”从一诞生就承担了陪伴男子、解除其寂寞的历史重负。
  在现代汉语的女性词汇中,“妇女”一词格外重要。据考证,“妇”字一经出现,其表意所透露出的男尊女卑和氏族家长制的特征就比“女”字更为明显。因为“夫”字从“一”,从“大”。“一”,象征头顶上的发簪,为家庭的主宰者。“妇”从“女”,在“帚”旁,即所谓“愿为执萁帚者也”,是专门从事家务劳动及祭祀事务的人。中国封建社会“夫为妻纲”的思想由此已见端倪。再如,《说文解字》卷十二:“妇,服也。”意思是女子理应服事男人。由于在这种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几千年来女子从精神到躯体都有了畸形的演变。
  “女性”一词又与前述各词不尽相同,首先“女性”与“女人”的区别,在于“女人”一词多指已婚女子,而“女性”则无婚否之界线。如:“特殊的独身的女性,世上也并非没有……”(鲁迅《坟·寡妇主义》)
  当然,“女性”一词也有仅仅作为性别标志使用的时候。如:“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但妇科的医书呢?几乎都不明白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学的构造,他们只将肚子看作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莫名其妙的东西。”(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在中国,“女性”一词的出现,跟近代妇女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例如,“……女性已经自觉到经济独立的必要,而借以获得这独立的方法,则不外两途,一是力争,一是巧取。”(鲁迅、许广平:《两地书·二》)再如,“那些不纯粹不彻底的团体,我们绝不能有希望于他们,即看女性所组织的什么‘参政’,‘国民促进’,‘女权运动’等等的人才的行径,我也实在不敢加入以为她们的团体之一。”(同上书,九)
  在另一些场合,“女性”一词侧重强调的是女子跟男子的生理差异,强调女子的主体意识,独立品格,特有的情感体验,特殊的心路历程。在这种语境中,“女性”一词常常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例如:“盖人类女性之胚卵,亦与他种脊椎动物之胚卵,同为极简之细胞……”(鲁迅《坟·人之历史》)再如:“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又如:“……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鲁迅《彷徨·伤逝》)
  如果说,中国现代汉语中“妇女”一词所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就业平等的话,这种意识形态的“群体”性质可能淡化人的性别特征;那么“女性”一词所强调的恰恰是跟男性的“性别差异”,即女人所应有的性别特征——这一特征在男权社会中往往被忽视或被扼杀,因而出现了一类没有充分体现女性特征的女人。所以,在法国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那里,“女人”与“女性”这两个概念被加以了明确的区分。在被尊为西方妇女圣经的《第二性——女人》一书的序言中,西蒙娜·德波娃这样写道:“我一直犹豫很久不能决定要不要写一本关于女人的书,尤其这对女人来说,是一个陈旧不讨好的题目。不过这个题目仍然被大家讨论着,上个世纪中有无数荒谬的论说,却很少真正针对问题有所说明。归根结底我们要盘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不是有所谓的真正有女性气质的女人?永恒的女性主义者显然拥有他们的信徒,他们会向你悄然轻语:‘即使在俄国,女人仍然是个女人’;同时很多博学之士也有同样的论调,只不过用一种惋惜的口气说:‘女人所有的那份女性气质已经消失了,故尔女人已经不存在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艺术、哲学领域中,“女性诗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哲学”已作为一种独立学科或流派出现,这一流派的成员大多为女性。她们感到现存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体系大都蒙上了夫权主义和男性中心论的色彩,因而提倡从女性角度来赏鉴、评价文学作品,尖锐批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她们强调要研究女作家及其作品,考察女性文学创作的特征和历史,尤其是女性作家的独具性别特征的题材、主题、风格和语言,并根据女性特点、女性经验来构筑一个文学分析的独特体系。由于这一批评流派过分强调性的意识和两性对立,对男性和女性都缺乏全面的、历史的分析,因而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偏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女性文学,其特点是女作家以女性的价值观念和亲身感受来从事创作,着重反映女性的自我意识,力求摆脱男性的价值标准和处世原则。这一类作品追求纤细风格、细腻笔触和纯情境界,感情色彩浓烈,缺点是偏重小题材、小事件、小人物,‘主题淡化’的倾向较为明显。
  从以上对女性同义词“女”,“女人”,“女子”,“妇女”,“女性”的简单的语义辨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历史上看;女性称谓词的语义大致上有一个由贬义不断走向褒义的演变轨迹。
  上古,中古时期,言简义赅的古代汉语之“女”是作为“男”的附属或依附而出现的。中古以后的女人稍有靠向中性的变迁。而到了近古和现代,“女子”的语义有“褒”有“贬”,仍然是“贬”义居多。只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特别是经过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们的语言转换,女性称谓词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妇女”一词的广泛运用,已经标志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本质性地提高,显示了中国男女平等性别格局的基本平衡。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女性称谓词又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极化而凸现出称谓多样化的态势,社会似乎在悄悄地对女性称谓词做了一次“拨乱反正”。
  在汉语长期的发展史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是最能迅速和敏感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审美变化的。作为词汇下位类型之一的女性称谓词自然也不例外。阴阳依存,男女互补的人类社会,女性永远是进步社会不断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总是或明或暗地在女性称谓词中显现出来。通过对汉语五个女性称谓词历时更迭和语义褒贬之辨析,就能或多或少地把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再现出来。这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领域。本文正是着力于五个女性称谓词的历时辨析来探寻这方沃土的。
  (本文注释部分从略)
人民政协报京B③D423妇女研究林敏洁20032003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最紧密的关系莫过于母子关系;在人类的天然差异中,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男女差异。世界上有了男女,人类才会繁衍不息,社会因之才会不断发展。中国古代,人们基本的宇宙观即《易经》上强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女属阴,男属阳。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消长,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却给女性蒙上了驱不散的历史阴影。这一点,在女性称谓词的产生和运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可以说,在每一种女性称谓词背后,都带有它特有的语境内涵和意识形态背景。 作者:人民政协报京B③D423妇女研究林敏洁20032003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最紧密的关系莫过于母子关系;在人类的天然差异中,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男女差异。世界上有了男女,人类才会繁衍不息,社会因之才会不断发展。中国古代,人们基本的宇宙观即《易经》上强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女属阴,男属阳。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消长,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却给女性蒙上了驱不散的历史阴影。这一点,在女性称谓词的产生和运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可以说,在每一种女性称谓词背后,都带有它特有的语境内涵和意识形态背景。

网载 2013-09-10 21:43:19

[新一篇] 女衣——女身的象征

[舊一篇] 如何培養快速閱讀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