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沈阳 苏鸿启 文 杨学金 摄影)
  优生优在脑,优教优在早。如果教育的方式方法得当,育教出“脑力”不同寻常的儿童是完全可能的。
  这里的“双优”表明:一个人能力大小,不完全决定于遗传和天赋条件,而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着绝对的相关作用,这已为科学研究和事实所证明。所以,早期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提高婴幼儿积累知识量,而是从中挖掘埋藏在他脑机体深处的潜在能力,促其发挥出来,为今后的学习能力打基础。
  那么,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专家们认为途径很多,不可局限于看图识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不知不觉地都可以让孩子多思考。下面介绍几种利用的训练机会:
  “给我看看!”不要斥责孩子抢着看的心情和要求,哪怕是有点任意的喊叫。看,即观察,它是发展智慧的基础条件。耳聪目明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认识经验,80%以上是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得的。因此,家长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视听感觉,在看的过程中要给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启发他发挥联想。
  其实,“给我看”,可能出于好奇,也可能出于兴趣,不管何者居先,难得的是这一能动的探索过程。试想:有时孩子没有“看”的兴趣和欲望,而作父母的硬是教他看下去,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开导的要点,应从观察兴趣入手,唤起孩子的观察欲望。
  “妈妈,给我讲讲今天逛公园的事吧。”且不可借口拒绝,这正的帮助幼儿增强记忆力的时机。幼儿心理研究表明,3岁前儿童必须经过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之后,才会把它形成永久性的记忆。为什么?这除了有语言表述问题外,还在于:幼儿记忆就是如此依赖于叙述的。研究资料证明:大脑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成记忆的。比如说,如果母亲在孩子睡觉前跟孩子叙述一天的活动,她的孩子对这一天的印象就比那些母亲不这么做的孩子深。因此,做父母的要多多地给孩子叙述他所经历的事情,这对他早日形成记忆会有很大帮助。
  “让我来!”应该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做,帮助代做,一块做,千万不可挫伤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并且,在孩子试着做他喜欢的事的过程中培养他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好习惯,从中获得可贵的感性知识。
  所以,切切不可“怕”字当头。为孩子提供安宁的玩耍劳作环境,然后走开,放手让孩子去试做。如果失败,孩子自己会找出原因,从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或失败的能力。不要责怪他笨,更不要显示出自己的“英明”:“我早就说(知道)你不行嘛!”而应安慰孩子下次会做得更好。
  “这为啥?”“怎么办?”不要顺口回答孩子提出的这一类话。不妨问问:“你说呢?”等他经过思考后,才给予讲释其要,而不是简单的回答“对与错”、“可与否”、“是与非”。
  不要不停地教他,指令他,要多用日常事例,以鼓励、探寻、疑问的意向,来刺激孩子的头脑,引导他思考,发表意见。如能创造一种使孩子感到不是受迫的氛围,他就乐于接受提出来的思考。
  “让我自己玩,别管!”这是对的。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意见,要让他去想玩的方法。除了危险和不卫生的玩法外,不必限制他。
  而且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与空间。因为宁静的环境会有较多感想浮现,这对思考很有帮助。即或做错了什么,也不要直斥其非,可让他先想想刚才做了什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助孩子作自我辨识。
  总之,在训练孩子思考能力时还要注意两点:
  注意开发右脑的功能。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体组成,它们的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脑是语言、文字和推理、计算等分析活动的中枢。右脑功能的开发,寓教于乐,在充满欢乐气氛中,大脑深处在进行着自发的记忆活动,可提高记忆的效率。
  限于孩子的年龄和知识面,会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和事,但这都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性思考的表现。只要加以正确引导,都可作为育人启智的材料。
  
  
  
独生子女健康沈阳32-33G52家庭教育苏鸿启19961996 作者:独生子女健康沈阳32-33G52家庭教育苏鸿启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3:05

[新一篇] 在散文的情境中教散文

[舊一篇]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論后期“新月詩派”的詩歌創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