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陷入互联网高速增长后的失速与调整,进而引领全球经济下滑。在世 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长8.1%、上半年增长 7.9%,在全球经济低迷中称之为“逆风飞扬”并不为过(参见表1)。 <B>
表1 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2001.1~3 1.3 2.0 1.5 2.0 1.7 -0.8 8.1<E>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增长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但更主要的是中国 经济内在增长潜力的发挥。
如果仅仅从外贸依存度看,去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44%,今年上半年进一 步上升到46%,已经不弱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新兴 市场经济饱受冲击而中国能够幸免呢?原因在于中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潜力大,内需对经 济增长的驱动起了作用。相比之下,中国周边的国家大多是小国,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经济增长主要靠外需拉动,属于出口导向型,且大多以美国为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例如, 20 00年台湾、菲律宾、泰国和韩国对美出口占其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1%、17%、13%和9%,加 上其IT产业与美国存在垂直分工关系,美国经济的走软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 响是显而易见的。与这些国家(地区)相比,我国的外贸总量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没有真正 进入到国内经济循环中来,其中外贸中“三来一补”等对国民经济总量影响较小的加工贸易 大约占了我国全部外贸的一半以上,这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尽管也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下滑, 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大。
事实上,即使在出口增长迅猛的2000年,由于同期出口放量增长,外贸对于我国GDP增长的 贡献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参见表2)。
表2 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占GDP的比重 消费 5.8 61.6 投资 2.6 36.4 净出口 -0.4 1.9 GDP增长 8.0 100.0
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良好,靠的是内需的拉动,除了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充足,亦反 映出我国产业门类齐全、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较多的特点。
近几年,IT产业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周边国家不同的是,他们 的IT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而我国的IT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这使得我国IT业今年以来 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除了IT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外,新的主导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特别是重工消费类的房地产业 和汽车业上升较快。这一点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汽车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长速度在 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分别增长了16%和28.6%。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 多个产业,即使IT产业受全球新经济调整的影响,其他产业仍旧有能力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快 速增长。
我国经济能够“逆风飞扬”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外资加快流入我国。上半年,我国新批外 商投资企业11973个,同比增长1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去年同期的下降7.5%转为增长20 .5%。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334.1亿美元,增幅高达38.2%。1~7月,外商 投资合同金额增加到402.93亿美元,同比增长45.8%,增幅比上半年进一步提高7.6个百分点 。据估计,今年以来中国外资流入的增加对于GDP增长的积极影响基本上能够抵消外贸出口 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并不同步。当世界经济增长进入调整 时期,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关键要看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进一步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能否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能否通过市场 秩序的整顿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能否进一步挖掘内需的潜力。
二、搞好经贸工作是宏观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支撑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不仅短期看好,而且具备了持续增长的潜力。从中长期看,我国的宏 观 调控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一是中国经济将进入“重工消费品增长时期”;二是支持消费 的金融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三是通过打破垄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将焕发出新的 活力;四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将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一)房地产和汽车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尤其是机械、重化工业 高速增长。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 他投资增幅分别提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比重为20.2%,比1999年提高6.5个百分点,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几年我国房地产投资持续低速 增长的局面。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继续保持旺盛增长的势头。2001年4月份,“国房景气指数”值达 到106.88点,为近两年的最高值,表明全国房地产开发保持景气势头。1~7月,全国房地产 开发投资2652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长幅度比上半年还要高出3.4个百分点。
本轮房地产景气和1992年后那一波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一是,当年房地产是在缺乏政 策 环境和居民收入支持下启动的,泡沫严重,而当前房地产回暖的大背景却是国家房改政策不 断深入、居民个人收入水平节节提高,因而具有坚实的基础。二是,当年的房地产泡沫和开 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与最终消费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有关。三是,当年房 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例如, 今年1~5月,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 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
除房地产热潮外,汽车产业也摆脱了国人入世预期所受冲击的影响,出现明显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增长31.8%,明显超过去年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轿车产量增长达两 成之多,销售收入更是大幅增长54%。
房地产和汽车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 统计表明,汽车已成为机械工业盈利主力,上半年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四成以上。另据统计 ,钢铁行业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增长了25.1%,涨势不凡。
经验数据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10000美元期间,是住房、汽车等重工消费品的高速成长 期。在我国,当前大部分城镇相继进入重工消费品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这是1997年亚洲金 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应该顺势引导、备加珍惜。
(二)消费信贷发展迅猛,并可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1997年,中国消费信贷基本上为零,2 000年迅猛增长至4000多亿人民币,其中住房消费信贷是其中的大头,总额在1500亿元人民 币以上。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信贷增加695亿元,同比多增383亿元,主要是个人住房信贷 同比多增加286亿元。预计“十五”计划末,中国的消费信贷可达20000亿人民币,其中主体 部分为住房和汽车信贷(参见表3)。
表3 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预测 消费信贷余额(亿元) 贷款余额(亿元) 占贷款余额(%) 1997 可忽略不计 74914 0.0 1998 650 86524 1.0 1999 1500 93734 1.6 2000 4000 99400 4.0 2005 20000 180000 12.0
(三)当前中国经济改革进入纵深领域,反垄断和减少行政性审批以及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成 为新的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今年以来,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 行业纷纷研究制定并开始实施战略性重组方案,一些大的重组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政府在 减少行政性审批、扩大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力度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这对于改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四)以美国经济调整为标志,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高潮,包括IT 产业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最近纷纷关闭其在母国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正 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热点,并成长为新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正发生重大的变化。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强劲,大量国际游资 被吸引到了美国,至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无足轻重。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兴市场作为整体在引资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国却具备吸引 国际资本的良好基本面,为其他国家难以比拟。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度预测,在亚洲国家中 , 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和平稳的国家(参见表4),稳健成长的中国经济将成为国际投 资者资本转移和产业转移的中心。
附图
最新信息显示,有近10家国外的家电厂家正酝酿向中国搬迁生产线。松下电器已将其在美 国 肯塔基州的微波炉生产线搬到了上海,东芝公司则将其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 部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国际IT界也正准备加大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力度。可以预见, 由于中国在生产要素和其他方面优势的吸引,世界知名洋品牌主要生产基地向我国搬迁的热 潮正悄然到来。
当前面临的种种新的机遇预示着中国经济有可能进一步向好,但是,目前还不宜过早地判 断已进入新一轮经济景气扩张期,还要看到宏观经济向好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投资和消费都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的 新机制;通货紧缩的压力没有根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 至在一些地区还出现负增长;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矛盾加剧;市场经济秩序仍然存在 相当严重的问题,社会信用普遍低下等。这些都是多年来累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反映 ,对于当前经济增长仍然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九五”期间,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九五 ”后期,宏观调控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制止了通货紧缩迹象的 发展,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一些新情况看,今后的宏观调控 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特别是在完善市场环境、推进结构调整、培育企业竞争 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这就需要经贸工作大力配合,发挥支撑性作用。
中国经贸导刊京11~12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20022002 作者:中国经贸导刊京11~12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