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概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和风俗习惯的差别,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众多的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指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与欲望而创造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增、传承下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表现,也是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组合唱戏的舞台,同时还是广大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流的场所,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孕育了斑斓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国到底有多少民族传统节日,这个问题很难准确地回答,只能是一个大约的估计。根据1993年知识出版社出版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等着作的统计,我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的节日大约有1700多个,其中汉族的传统节日有500个左右,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共计有1200多个。
   节日及其起源
  环视世界,当今约近3000个民族,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民族、地区和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那么什么叫节日?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节日与节令、节气、气候变化直接相关,跟历法的产生联系在一起。例如农历一年中就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个节气视为节日,而今天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民族传统节日,则多与节令、节气不相干了。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其来源有多种说法。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的火把节(又称是回节)的来历,在民间就有30多种传说,史书又无统一记载。因而提及传统节日的来源,很难一一论及,只能大概归类。
   以农业生产习俗为主题的农事节日。
  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安排,以防自然灾害耽误农事而造成农业欠收与衣食的不足。一类的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较多。比如满族虫王节,在东北岫岩、凤城一带满族聚居区,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届时,每家每户派出一人去虫王庙宰杀牲畜、摆供品、供祭虫王神、祈求虫王神保佑地里青苗免遭灾害、秋收丰硕。新疆哈密、吐鲁番与南疆一带的维吾尔族在农历四月十日左右流行播种节。节日期间,农家扶老携幼,带着食品,来到地头,一起祈祷,然后下地播种,祝愿种子生根发芽、禾苗茁壮、颗粒饱满、获得丰收。
   以欢庆丰收、祝贺胜利为主题的庆祝节日。
  历史上,少数民族基本上从事农牧业生产,并兼营狩猎、采集。人们起早贪晚,不辞辛苦地劳动,靠自己的双手与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进行顽强搏斗,夺取丰收。在秋收来临或粮食归仓之时,人们都要汇聚一起,开展各种各样欢庆丰收的集会。如侗族的吃新节(又称尝新节),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侗族山乡,大都在稻谷即将成熟的农历六、七月间择日举行,侗家纷纷杀鸡宰鸭,打酒买肉,并到田间采摘新禾,拿回家中烘干,舂成新米,煮成新饭,连同鸡鸭鱼肉一起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即将到来的丰收。
   以祭祀神灵、纪念祖先为主题的祭祀节日。
  这类节日大都源于古代祭祀鬼神与祖先,以后历代传承下来,如蒙古族的祭海节、祭天节、祭敖包、祭秋;满族庙会;土族谢神会;裕固族祭鄂博;彝族认祖节;羌族山神节;畲族迎祖节等等均属此类。届时,或以家庭,或以村寨为单位杀猪宰羊,供奉祖先神灵保佑,消灾去祸,人畜平安,获得丰收。
   以信仰宗教为主题的祈祷节日。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的长期信仰宗教,形成了一些祈祷节日。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东乡、撒拉、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等10个民族的古尔邦节(有的又称库尔班节)、开斋节;藏族的祈祷大法会、拉卜楞寺大法会、晒佛节、塔尔寺灯节;傣族的献经节、敬塔节等等都源于宗教。
   以追念崇拜英雄人物为主题和重大事件的纪念节日。
  这类节日,是在过去年代里少数民族怀念本民族英雄而代代传承下来的。苗族四月八就是典型的一例。届时,苗家人身着鲜艳盛装,吹着芦笙、唱歌跳舞,悼念本民族的英雄,经过历史的演变渐渐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娱乐节日。侗族林王节,也是流行在贵州锦屏县寨母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家家要蒸糯米饭,包制一种粗如大碗、长约一米的大粽粑作为干粮,连同酒肉鸡鸭带到寨母古枫树下,祭祀林王,并载歌载舞,歌颂林王的为人和功绩。
   以文体活动为主题的社交娱乐日。
  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文体活动爱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社交娱乐节日。如满族的鞭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年、达斡尔族的抹庆节、回族的元宵节、东乡族的春节、哈萨克族的纳吾鲁孜节、柯尔克孜的玛纳斯演唱会、彝族的梅花节、苗族的姐妹节、侗族的花炮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三月三等等传统节日,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各族群众汇集一起进行物资交流,载歌载舞,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广泛开展社交活动的场所。
   节日对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共同体。民族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状态。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往往通过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与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出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性格、气质、传统、能力、情操和自豪感。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离不开民族文化而单独存在的。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文字等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自我意识仍然存在。它让同一民族的人们感到大家都属于一个共同体,而对于这个民族的其他成员来说,具有“内聚性”、“向心性”、“凝聚力”,是团结、维系本民族成员,与区别其他民族的一种无形力量和重要因素。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就是主要依靠共同心理素质这一因素来团结、维系本民族成员的。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传统节日,是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的高峰,周围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广大群众,届时都身着鲜艳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积极参与。这种广泛的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的节日活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作为本民族的成员,不参与这种节日活动就会感觉到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一些来自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一些来自该民族的传统习惯势力。从表现形式看,好像大家都是自觉自愿地参与节日活动,从深层次来观察剖析,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维护和推动作用。诸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京族的哈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水族的端节;西北地区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和东乡族的花儿会以及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和小乘佛教的许多节日活动,动辄就成千上万人参加。这些节日活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持续时间较长。不仅有衣、食、住、行和民族民间的文化娱乐、社交等活动,而且还反映了高层的科学、哲学、技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大规模的节日文化活动,是以民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题,以民族道德、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活动为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
   节日的独特作用
  促进与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着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在《民间节日的情趣》一文中说:“民间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说节日文化是保护和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增长的一道屏障,是扩大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影响的一条渠道。从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群众的文化素质与社会心理面貌。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由于时间的相别,规模的不同,活动内容的相异,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增长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藏族的藏历年,就体现出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意识。藏历年期间,各地开展的歌舞、戏曲、文体活动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体现了藏族人民习俗、传统爱好,好似展示藏族民间文化,思想意识追求的“大观园”。节日文化的大舞台上,民族民间的艺术家们纷纷将他们的文化珍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藏族的各种民间艺术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由此看出,民族传统节日好似各种文化艺术的大熔炉,千百年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在这个熔炉里展现、交融、竞争、锤炼,铸造出一代一代、一批一批的艺术珍品,流传后世。在节日文化的大舞台上,一方面经过艺术家精湛的艺术表演,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征服观众的心理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节日的观赏者无拘无束的选择,也使得民族民间艺术优胜劣汰,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使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节日文化对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增强的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节日文化的期望会更高,要求更强烈,参与节日轴心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更加显着。
   节日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族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加强的。纵观古今,环视世界,众多的民族,广阔的分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形成绚丽夺目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因为在文化领域内,没有大小民族之分,优劣民族之别。无论民族人口多少,先进与后进,都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自己的宝贵贡献。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民族文化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对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都要给予同样的重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该民族群众永久性的粘合剂,因而特别受到全体成员的重视和珍惜。纵观世界古今,几乎所有的民族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特点上,都是相当敏感的。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因素组合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对组成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的传统节日都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地域性,还具有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走访,一块欢庆等特点。从地域来讲,不是以村寨,就是以地区为单位开展节日欢庆活动。从社会层面来说,届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城镇居民;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山村乡民;无论是男子妇女,还是老人小孩,只要是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区的人,几乎都前往参加节日活动,同日而庆。共同性本身就是一种亲合力,共同性越多,民族凝聚力越强。
  因此,我们说,传统节日活动是密切人际交往、维系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特殊的精神纽带。
  除此之外,一些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的少数民族,除世俗的节日文化起到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外,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每年都要按各自的传统欢度古尔邦节、开斋节。节日早上,要沐浴净身,穿上清洁的民族服装,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听教长、阿訇讲经布道,然后走亲串乡,相互走访,赠送节日礼品。有的还举行叼羊、赛马、套马、摔跤、拔河、唱歌跳舞等活动。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要封斋一个月。斋月内,每天从日升到日落,要禁绝一切饮食和房事等,以示笃信真主。这些都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回回民族、大杂居、小聚居,长期使用汉语汉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与汉族大体相似,可以说,其凝聚力正是通过宗教节日文化来增强的。
   节日对民族历史延续的纽带作用
  民族历史的发展与延续或传承,从宏观上讲,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和民族人口自身再生产。两种生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历史的延续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纽带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具有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活动内容,具有广泛的综合性或包容性,它包括着经济、技术、艺术、伦理、习俗、社交、宗教信仰、传统等方面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节日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如果按节日活动内容大体归类:民俗性节日因有文化照射更趋文明,宗教性节日因有文化的成分更具影响,旅游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内容而升华格调,经贸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参与增添活力,政治性节日因有文化的充实震撼人心。可以说民族传统节日的节日文化是诸多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博览会。因此,节日文化的发展或延续,必然成为民族历史发展或延续的一条纽带。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交、节日活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节日文化也必然发生新的变化,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所决定的。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节日活动的内容与节日文化的变化。从物质文化来讲,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立即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反映出来。譬如解放前,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几乎没有看电影这项文化娱乐活动。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活动看电影却十分普遍,甚至电视也进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之中,现代音响设备也进入宗教节日和寺庙。旧时朝鲜族男子的节日盛装较好的是民族传统服装,而今在节日里越来越多的男性穿西装系领带。过去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欢度节日,走亲访友赠送礼品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和家酿坛装酒,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上购买糕点、酒烟、衣料和其他工艺品。节日形式和活动内容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下发生变化。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族农牧民每年农历六月初举行的“若木尼”节,原是敬奉鬼神、祈祷神灵保佑、获取丰收的祭祀节,后经当地藏族人民的自觉改革,祭祀礼仪已被愉悦性质的活动所置换,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是郊游、野炊、歌舞等。此时,因雪山草原各类野花竞相开放斗艳,牧草茵茵,田野里禾苗生长旺盛,风景如画,山花烂漫而更名为“赏花节”或“看花节”。
  民族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就是这样成为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推进或延续民族历史的纽带。
   少数民族部分传统节日掠影
   壮族“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两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两三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相传观音开辟了这个地区,使这里“五谷丰登”,人们为纪念观音的功迹,定这个时间在这里聚会。“三月街”盛会在大理城西面苍山下举行,时间为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届时白族群众到这里唱歌、跳舞、演戏、赛马、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随着历史上白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盛会逐渐发展成各民族的物资交流会,相沿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会议期间,街上人山人海,摆满了各种货物,人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民用猎取的兽皮和挖到的药材,到这里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今天,这样的聚会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文娱体育汇演的大会,它对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羌族新年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祝贺与酬谢之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形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音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有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祭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上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傣族泼水节
  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的泼水节,是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又叫浴佛节,原与“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佛教传说有关。又有当地神话如七女除魔等传说和习俗掺入其中,形成了由采花节和泼水节组成的独具特色的傣族节日。现在,泼水节主要成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傣族送旧迎新,互相以水祝福的传统节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浴佛、泼水、赛龙舟、赶摆等。泼水节期间,几乎所有人都湿淋淋的,到处水花飞溅。年轻人敲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互相扔掷香包,传递情谊。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蒙古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重大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
  满族
  受汉文化的影响,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黎族
  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刀杆节。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
  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火把节等。
  土家族
  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土家族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此外,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苦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苦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
  拉祜族
  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餐饮四项重要活动。
中国民族京12~18D5民族问题研究李竹青20022002 作者:中国民族京12~18D5民族问题研究李竹青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41:28

[新一篇] 從中西音樂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因素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舊一篇] 從原始文明到生態文明  ——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回顧和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