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大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个城市与周围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带动郊区和周围县市的发展,并且逐渐完善和加强自身的功能,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一个大都市区。美国最早提出了大都市区的概念,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领域。
  一、大都市区的界定
  1980年,美国规定,大都市区的全称为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MSA),包括中心市、中心县、外围县3个部分;对于这3个部分的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距离远近、人口通勤率都有一定数量上的要求。比如中央城市人口不低于5万人等。显然,这些标准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据中国2000年的统计数据,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311个。但是,其衡量的方法和依据都是十分可取的。
  日本参照美国的经验,提出“大都市圈”的概念,要求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的城市或者人口超过100万,且邻近有50万以上的城市。其范围要比西方大都市区要大一些。
  我国的城市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中国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城市出现的症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一些中国学者也试着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都市区的划分方案。经济学家王建提出了到2010年在中国建立“九大都市区”的设想。他先把我国划分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台湾地区9大经济区,再把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辐射的范围设为大都市区。其定义的范围与日本大都市圈的概念相似。而周一星等人定义的大都市区的范围相对较小,他认为大都市区是以县为构造单位,围绕在一个较大城市周围的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它不是一级行政单位,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比较密集。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和郊区、乡村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因为距离都不远,且上海的影响力超强,这一带完全符合大都市区的特征,可以看作一个大都市区。
  世界上的大都市区大多存在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人口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
  二、上海大都市区的人口分布结构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有些城市却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
  1. 人口变化趋势
  西方学者认为,城市的发展会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美国着名城市学者彼得·霍尔(Peter Hall)认为就单个都市区而言,人口的变化要经过6个阶段:
  ①流失中的集中:郊区人口减少,向中心区集中,中心区人口低速增长,同时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②绝对的集中:郊区人口减少,向中心区集中,中心区人口高速增长,都市区总人口上升。
  ③相对的集中:郊区人口增长,但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增长更快,都市区总人口增长。
  ④相对的分散:郊区人口调整增长,中心区人口仍有增长,但增长率低于郊区,出现人口从中心区外迁,但都市区人口总量仍在快速增长。
  ⑤绝对的分散:中心区人口负增长,郊区人口仍在低速增长,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迁移明显,都市区总人口在低速增长。
  ⑥流失中的分散:中心区人口总增长负增长速度更快,人口除迁到近郊区外,更迁至非城市区或者其他小都市区,都市区总人口下降。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城市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的进程分为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和网络阶段。
  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十年来,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全市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中心城区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增长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而靠近中心城区的近郊区人口增长迅速。一些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镇的人口密度也呈增长态势,如松江城区,金山区、奉贤区的一些乡镇。全市的总人口数量仍然是增加的。所以上海市正在经历着郊区化也就是绝对的分散这一过程。
  1969年,B. E. Newling等提出城市发展后期人口密度分布模型:
  F107R924.jpg
  笔者认为,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其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会最终低于郊区,向Newling的模型靠拢;并且人口密度最高区逐渐向外层推移。
  国内专家对南京、杭州等城市开展的实证研究证实,这两个城市也进入了郊区化进程。随着这三个城市的郊区化,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等城市的人口总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上升。
  2. 郊区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城市人口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从而改善住房、环境、交通等问题;带动整个大都市区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并且可以使市中心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回报率高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业等。
  但是,大片的郊区被开发利用,回报却不成比例。企业、地产商很多都把目光盯在了价格低廉、离市中心又不太远的地区。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基础设置建设重复、治安差等问题。
  三、上海大都市区的产业构成
  2006年上海市GDP达到1万亿元,从1992年的1千多亿元,到2006年的上万亿元,仅仅用了14年。2001年的GDP总量是4950.8亿元,也就是用五年时间就翻了一翻。现在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1992年开始,GDP增长每年都在10%以上。
  但是只看这些数据是片面的。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例年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除2001、2002年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年份都是低于第二产业。尤其是2003、2004两年第三产业持续回落。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多数在60%~70%,东京为73%。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的第三产业可以促进货币流通,改善投资环境,稳定人口,提高资产回报率等等。所以,上海的第三产业还急需进一步发展。
  杭州做为大上海都市区的副中心,2005年GDP总量为2918.61亿元,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96.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77.10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比例为43.75%,仍然很低。
  大都市区的另一个副中心南京2004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5.6%。
  2004年上海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7.4;占全部制造业的93%(2004年第二产业创造值为3788.22亿元);而在1994年,前十位行业总产值之和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只有70.1%。这六大产业,资本回报率都比较高,说明上海工业的发展效率是比较高的。但是,上海比国际上的一流大都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金融产业,上海仅为741.68亿元。上海要想提高自己在国际都市中的地位,必须发展金融业。南京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为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和钢铁对原材料依赖性强;汽车和电子技术更是远远达不到成熟的程度。而杭州除了旅游服务外,没有明显的有优势的产业。
  从上海市的工业部局上看,2004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为3492.89亿元。其中处于较外围的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定工业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崇明工业园区9大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仅为995.51亿元。这说明上海市市区内的工业较多,而市区外的工业又不集中。
  由于大都市区内缺乏矿产资源,区内自然条件又十分相似,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皆以加工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已经十分显着,现在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中,就有11个城市选择汽配业,12个选择石化业,只有8个选择现代通信业,产业结构趋同化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城市间分工不明确,由此导致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从原材料如蚕丝、棉花的争夺到产品市场的相互竞争,都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基础设施方面,虽然不像支柱产业那样容易碰撞,但因为港口等重大项目的重复建设而出现能力放空的现象也时有所见。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上海大都市区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城市之间功能重复又不完善等问题。
  四、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要起到掌控全局的作用。目前的政治地域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区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国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设立大都市区单独管理部门,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对于上海大都市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
  1. 加强对郊区土地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人口的扩散引起郊区土地利用严重浪费。政府要对郊区的土地严格规划,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要认识到郊区也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后续力量。要及时地科学地对郊区土地进行评估和定级,严格用地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为眼前经济利益过量批租土地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建筑密度,对优质土地、林地、自然的河道网进行适当的保护,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 完善城市中心区,解决人口压力过大问题
  目前中心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口扩散会使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减小,但是也可能会引起中心城区的衰落。政府应该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和管理,控制住适当的人口,并把低回报率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外围地区迁移。合理的规划街道,限制机动车流量,提高绿地面积都可以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
  3. 以上海带动区域经济,以区域推动上海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运用大都市区的管理观念,使整个地域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合过于分散的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发展良性竞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对于竞争力比较小的工业企业,要坚决的合并或者关闭。美国五大湖区的产业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芝加哥、匹茨堡、底特律分别重点发展汽车、钢铁、煤炭行业,形成了世界着名的大经济合作区域。我们要努力使整个区域成为上海的经济腹地,为上海发展提供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把上海推动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上海可以为整个大都市区提供生产和服务面向世界的窗口,从而使长江三角洲经济真正的腾飞起来。
  4. 加快城市之间、城郊之间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建设
  正是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扩散。交通又是产业之间联系的必然手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实际上是用工业的位置来适应交通运输的限制。我们完全可以用最高效的交通手段来缓解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拥挤问题,促进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大都市区是区域经济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对于大上海都市区而言,只有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协调好,才能真正做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特区经济深圳48~50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张祥庭20072007
人口扩散/产业结构/中心城市
  population diffuseness/industry structure/center city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inevitability of building up Shanghai big cities area by economics and geography, and pointed out two latent problems of it. Besides, the thesis brough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本文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角度,讨论分析了建设上海大都市区的必然性,指出了上海大都市区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的两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合理建议。
作者:特区经济深圳48~50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张祥庭20072007
人口扩散/产业结构/中心城市
  population diffuseness/industry structure/center city

网载 2013-09-10 21:40:57

[新一篇] 上海城市民眾和上海小刀會起義

[舊一篇] 上海格致書院中西董事之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