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道德价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诚与信,从道德意义上理解,其意义相同。《说文解字》作了权威性的注释,“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也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王船山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也。”(《尚书引议》卷四)即诚是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所普遍固有的确确实实的实有,真实无伪、实有不虚。朱熹也认为“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九)“信”,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是诚实、不欺、讲信用的意思。孔子很重视“信”,并正式把“信”列为一条重要德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这是把“信”看作个人事业成败的基础;“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是把“信”看作个人必备的品德;“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是把“信”看作治国的根本。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诚信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伦理研究的热点。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人们无不从内心深处渴求真诚,整个社会对“诚信”的认同空前地一致。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作出遵守规则的承诺,必然要求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严格遵守诚信原则。因此,加强诚信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建设中,信用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合同与契约经济,是一种以有各种利益需求的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与关系。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市场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受商品生产一般特性的制约,都具有为他性、服务性和为己性、谋利性相并存的伦理二重性。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然成为市场经济内在的道德律令和“游戏规则”。体现这种道德律令的信用是实现市场主体间商品、货币及劳务等价交换的保证和前提条件,而决不是外在的与之相互冲突的对立物。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当谈到信用时指出:“信用以信任心为根据,信任心推广,每个人藏在身边以备万一的最小额资本亦将有种种工具,可以用在生产的用途上。”“如果没有信用,换言之,……因为缺乏信任心,而不常有信用,则有资本但无职业或无必要知识技能而不能亲自营业的人,将不能从资本获得任何利益:他们所有的资产或将歇着不用,或将浪费消减在不熟练的谋利的尝试上。”因此,“设社会则由较良的法律及较良的教育改良的人的品性,使人互相信任,只自己的品性就可以担保自己不会侵占或瞎用别人的资本,这种利益的收获,还会更大得多。”[1](P447-448)可以看出,要使市场经济良性运转,信用无疑是前提条件,没有信用这个前提,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第二,市场经济天然需要信用。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富兰克林非常重视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他反复强调信用就是金钱,强调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就没有商业活动带来的财富。他说:“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是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样所得的总额就会相当可观。”在正常的市场秩序的条件下,信用是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体带来长期利益的最可靠的精神资本,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最深刻的精神资源。可以想象,只要市场中有那么相当一部分主体没有信用而只有欺诈,也就意味着整个市场将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市场就会被视为畏途而使人胆寒,利润也就会化为泡影。
  第三,信用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信用,否则任何交易都需要面对面以货易货地进行。这不仅会增加交易费用,而且会将交易的规模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严重阻碍生产和流通。这种交易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对于电子商务来讲,信用无疑是灵魂,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寸步难行。在根本上,信用关系指涉的是一种对言说者行为可信的期待及其实现。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是人的关系得以维护的最基本条件,它是经济生活得以展开的最基本条件。经济生活的全面契约化意味着,如果信用关系普遍失效,只能导致市场失效。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是一个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假设全面性的信用不存在,必然是市场不存在。日本现代法学家川岛武宜曾深刻指出:“市民社会的经济是以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为媒介的经济。在此交换契约和买卖契约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信守承诺’成了整个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最根本的规范。”[2](P26)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市场的有序化。
  第四,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信用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进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逐渐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物物交换中,卖方具有较大消费的需要,而买方的消费需求受到当时有效购买力的制约,这种矛盾导致流通领域出现了商品赊销、分期付款、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并且这些支付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对于现代市场交易活动,信用已经成为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受信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获得的资金、物资、服务而付款,上述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授信方的认可。由此可见,信用是受信方和授信方的双方约定。在市场上,受信方往往是赊购者或者接受信贷者,授信方一般是采用赊销方式的企业或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如果受信方按照约定的时间足额付清其应允的货款或者贷款,受信方就是守信的,否则就是失信。如果一个受信人或者法人单位的信用交易频繁,经常取得多家授信单位的信用,并对于所有授信单位都信守承诺或者合同,这个受信人或者法人单位就在社会上信誉卓着,从而使得买卖渠道畅通无阻。此外,信用还是从属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不是任何特定社会形态的专利。不同于货币,信用是一种有条件限制的交易媒介。而货币是法定的支付工具,是无条件限制的交易媒介。信用与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未来付款的一种承诺,而承诺是否兑现,即承诺的可靠性,完全靠授信方或赊销卖方自行判断。从市场实践看,信用有等同货币作用的性质。因此,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称成熟的契约经济为“信用经济”。
    二、信誉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活动一般是在国家计划控制之下。计划的执行靠行政约束,经济活动中出了问题,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采取行政手段来协调处理。由于企业之间很少发生计划外的商业性交往,彼此间交易不存在执行不执行合同契约问题。所以,企业信誉状况不易为人所注目。而市场经济却是一种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合同经济和信用经济,现代企业之间的交易往来主要通过合同契约来实现,交易双方必须订立合同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合同契约的履行,一要靠法制来保证,二要靠签约各方的信誉来支撑。其次,信誉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信誉与效益是统一的,有信誉就有效益,没有信誉就没有效益。牺牲信誉去追求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信誉是企业家经营之本,也是他们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历史上有作为者均以“取信于天下”为自己立大业之根本。讲信誉是社会各方面的事,个人要讲信誉,单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职业生活中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公共生活领域则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这些要求的背后均隐含着一个“信”字。只有做到童叟不欺、付出真情、务实求真、尽职尽责、奉献爱心,真诚地为社会、他人着想,才能使婚姻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职业生活取得成功,才能成为一个社会公德素养高的人。难以想象,一个言不由衷、假话连篇、言行不一的人会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人?!诚信乃是当代国人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第二,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道德修养作为一种活动,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在道德上自觉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的认识及其行为的过程。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个人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教育。道德上的“自我教育”,需要人们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趋善避恶的高度自觉的“思想斗争”。因此,人们能否进行积极认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关键在于个人有无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自觉性。诚信,与虚伪对立,可视为行为的表里如一。因而,诚信实际上就相当于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伦理学的理论和道德生活的实践充分说明,缺少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力量,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道德修养和锻炼的,即使能发奋和激动于一时,也不能坚持长久。因此,《中庸》在第二十章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之道,“诚”也,“知天”,当然也就是体认“诚”。这也就是在强调修身的关键在于诚信,唯有“诚其意”,才能真正到达道德修养的彼岸。可见,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
  第三,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自我价值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得出评价。人作为社会存在,其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人际交往。如前所述,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诚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将寸步难行,就更谈不上依赖于社会实践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了。因此,缺乏诚信,自我价值就无从实现,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伦理学研究长沙12~15B8伦理学周中之/刘方20032003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础;信誉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信用/信誉/诚信/道德基础周中之 刘方 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教授。(上海 200234) 作者:伦理学研究长沙12~15B8伦理学周中之/刘方20032003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础;信誉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要求。信用/信誉/诚信/道德基础

网载 2013-09-10 21:39:24

[新一篇] 誠信與道德建設(筆談)  論企業誠信的實現機制

[舊一篇] 諾思的意識形態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