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管理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迫切要求。虽说教育界对素质教育争论不休,甚至连素质教育的概念能不能成立、其含义是什么都尚未确定。但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这是大家的共识。本文不想牵涉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争端,只是想讨论一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素质教育时,我们该怎样看待原来的管理?又该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来实施管理呢?笔者试图从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几方面来加以简要的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导向机制,即引导教育主体行为实施方向的体制、机构、方法、规章及其实施的总和。应试教育的祸根之一,便是我国过去单一升学模式的教育体制。加之,在教育实践中没有一个衡量学生素质的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体系,教育结果本身又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般的方法加以测量、评价。那么以什么来衡量学生的质量呢?以什么来作为招生的指标呢?以什么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呢?人们自然想到了考试,想到了分数,故而,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管理人员也为分保驾护航。于是乎,非考试科目不教,非考试科目不学,考试便成了没有明文规定的“指挥棒”。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按照教育目标、时代的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素质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态度等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也应探索一些有效的评价技术,能较好地收集资料和评价教育的结果是否确实达到了某一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怎样。另外,便是着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拓宽初中升高中、职业学校的渠道,妥善协调好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关系,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等。从而彻底地根除应试教育的原动力,扭转教育实践中和社会上对教育形成的不良导向。
  二、评价机制,即对教育效果和行为进行测量、评估的机构、规章、方法及其实施的总和。评价机制是导向机制的基础,是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的依据,也是协调机制的工具,没有得力的评价机制,其他机制将不能有效地运行。过去,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手段单一,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毛病。所以,探索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至少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教师综合素质评估机制,学校综合素质评估机制和地方综合办学水平评估机制等。这样形成上下一致的评估体系,有力地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上对下、下对上和同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了解,相互促进,使评价有说服力,发挥导向作用,保证素质教育不流于形式。
  三、协调机制,即保证教育活动有序、平稳、协调地进行的有关机构设置和制度的总和。在高度集中的单一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社会是隔绝的,社会不关心教育上的事务,教育也漠视社会的变化;教育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下级部门只要根据上级指示照章办事就行。而素质教育是一种“立体型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要求“教育必须内部加强纵向和横向沟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单靠学校或教育部门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综合各种力量,协调进行。那么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必须的。协调机制包括运行前协调、运行中协调和运行后协调。运行前协调关键是对进行素质教育的各部门间的人、财、物、事和时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各部门之间减少矛盾。运行中协调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合理组织各部门间的各种资源的流通,减少扯皮现象。运行后协调主要是通过总结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协调是教育外部客观情况经常变化,教育内部各因素不断调整的必然要求。现在,各级教育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都具有协调功能,从而使素质教育具备了协调机制。
  四、激励机制,就是激发教育主体和个人不断积极努力工作的措施、手段及其实施的总和。原来也有激励机制,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分数高才能升学,教师教的学生分数高、升学率高在评职称、分房子、涨工资中就有优势,学校的升学率高才能得到荣誉和拨款,否则,就难以得到任何好处。这种激励机制只能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所以必须抛弃原来的激励机制,代之以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为标准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全面素质来招生,以教师的全面教学水平定优劣,依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论成败,按地方办学的整体效益得荣辱。这样可以削弱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力,有利于激励教师、学校和地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五、制约机制,即约束教育主体和个人实现教育目的的体制、机构、规章制度、实施方法和具体实施的总和。制约机制是其他几种机制发挥作用的保障。过去,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加之又没有适宜的监督措施,导致教育中的随意性强,往往以人代法,以领导的某一句话代替政策,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不相容的。之所以要设立制约机制,就是要对运行目标的实现及提高实现质量的障碍,进行有效的制约。制约的对象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各级学校、各类办学团体,其次才是个人。一般地,制约机制有外部制约和内部制约。外部制约是指教育督导部门、监察机构对素质教育实施主体的制约;内部制约是组织部门内部的领导人对组织集体行为采取的制约。制约又分硬制约和软制约,硬制约是指依法办事,这要求教育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循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行政部门的教育政策、命令和决定等,如有违反,则受到一定的制裁或惩处;软制约主要是教育督导部门,对教育主体偏离素质教育的行为,提必要的建议、劝告甚至警告,但只要及时调整,能达到运行目的,一般不采用强制手段。我国近来逐渐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和法规,从1986年始又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这对健全教育的制约起了很大作用,这无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扫平了道路。
  以上各方面构成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总体,各机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牵制,缺一不可,反映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性。
      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
  首先,“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省、市(地)、县、乡几级政府对办学和教育管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根据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建立经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助学。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这样在中央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将办学的责任下放到地方,且强调了“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政府办学为主”,并将其作为考察当地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十分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有利于刺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为形成新型的办学体制闯开了方便之门。有些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摸索出了政府办学,企业办学,企业和学校、学校和学校之间合作办学,民办公助、私立学校,承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多层面的立体办学体制。这就能为我国教育事业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的矛盾,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明确地划分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中央从宏观上指导,为素质教育制定方针、政策。省级政府是地方基础教育行政的最高机关,全面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责任,全面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它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确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等。市(地)是中间环节,担负着统筹规划和指导所属县(市)基础教育的责任。县(市)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乡一级主要任务是协助县(市)管理地方基础教育事业。村主要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筹措解决民办教师的工资、维护农村中小学校权益和秩序、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乡、村两级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着保障的作用。同时,也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监督、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明确的分权,理顺各级的关系,能有力地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学校应完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校务委员会审议决策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学校管理体制。当前,关键是必须实行政校分开,这样才能保证校长有职、有权、有责,否则,光有责而无权,则责也将是一句空话。现在,仍有许多地方存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不放权的现象,极大地束缚了学校的自主权,使学校缺乏生气。学校要办出特色、提高综合办学水平、为学生的素质教育负责,没有自主权是难以保证的,其它的措施也将落空。学校要充分实行民主管理,发挥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党支部和学代会的作用,使学校里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局面,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素质教育的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各校探索出适当的具体的管理体制。这样有利于搞好素质教育。
  最后,要鼓励社会参与管理。过去,我国只注重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结果不利于发挥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办学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的规划和监督,也不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证明,社会参与管理,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创造良好的素质教育园地,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实行素质教育强大的精神后盾。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社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所有这些对素质教育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首先,过去是严格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垂直层级式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地方没有自主权,只能形成单一的管理模式。而现在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权力下放,基本会形成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格局,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探索多种管理方式。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开放式的教育,具有全面性、公正性和独特性,过去封闭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它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综合协调,教育内部、学校内部必须相互配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已经发现,对教育的管理分不同情况,具体地既可以由政府管理、团体管理、个人管理、也可以由政府和团体、个人联合管理。如:上海市的“社区办学”“教育集团”方式,海南洋浦的“主办方式”,湖南的政府统筹、部门主办、教育主管的“综合协调方式”等。这些管理方式都有利于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民素质。
  其次,必须采取综合的管理手段。在垂直式的管理体制下,管理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往往是上面说、下面听、照着干,要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样极易忽视不同地方的差异,并形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不利于办实事,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和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确定学制、招生规模、教师聘任、教材编写和选定等。这样传统单一的行政手段将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而应代之以多种手段综合协调地应用。就现时情况来看,既要有行政的手段,更需要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和教育的手段等。由于我国传统上习惯于“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往往依赖于上级的指示与命令,对依法办事的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必须着力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制观念。当前,我国虽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执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实施,不利于扩大受教育面和提高教育质量,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不仅东西差距大,而且同一个地区之内,不同的学校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从整体上考虑,加以协调,缩小差距,将仍然不能扭转“择校风”“收费风”的现实,做不到充分提供入学机会,也势必给铲除应试教育保留了障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手段是一种激励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再次,政府和上级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从过去垂直的直接式的领导,转到主要依靠政策、方针、经济和信息等手段进行宏观的、间接的领导;从过去主要是监督和检查的职能转到主要是服务职能方面来。这样使被动管理变成主动管理,使管理的客体变成管理主体。地方有了自主权,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行施决策权、人事权、经济权、这样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使资源形成优化配置,也就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因素提高地方办学水平。学校有了自主权,才能根据实际,切实地行施各项权力,搞好教学,负起素质教育的责任。当前,学校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与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做到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便不管,使学校集中力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四、关于素质教育管理的几点理性思考
  素质教育现在在全国上下搞得红红火火,然而,其管理机理却很少有人去研究,这是一个很不协调的现象。如果不弄清素质教育的管理机理、改变应试教育的管理观念,便不能很好地将其付诸实施,那素质教育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研究素质教育的管理,应是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此其一。
  其次,运行机制是制定体制的依据。管理行为是根据运行机制的规律,利用体制的原则而具体实施的,而运行机制随着具体情况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法相应的变动性。由此看来,弄清机制的运行规律是关键。而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揭示得不够,如:它与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的本质区别究竟中哪里?它与全面教育的运行机制又有哪些联系?我们说,教育运行机制是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那么,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有人说,那就是动力系统、司控系统、受控系统和监控系统,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但是,难道应试教育没有这些要素吗?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出其间的根本区别,才能确切地挖出它的运行规律,从而来指导制订管理体制和具体实施管理。既然运行机制是变动的,宏观上的和微观上的管理体制也迟早得跟随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变动关系?如果要经常变动的话,那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变动也就不可能一致,而且如果强求一致的话,势必造成有些体制会束缚运行机制的功能,这样又是不科学的。那么是不是充许多种体制同时并存呢?
  另外,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说到底是强调了教育中发展人的功能,素质教育的管理也必然服从这个目的。但教育不仅有发展的人功能,还有政治、经济和选择功能。我们怎么可能视而不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在素质教育管理中又该如何体现呢?
  最后,素质教育的管理必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它与社会上的其它领域肯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历史上的教育管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在研究素质教育管理时应善于用系统的眼光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到综合协调,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总之,素质教育的管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管理的认识必将越来越深刻,并终将揭示其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
教育管理哈尔滨4~7G30中小学管理汤林春19981998(华东师范大学 汤林春) 作者:教育管理哈尔滨4~7G30中小学管理汤林春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8:57

[新一篇] 論管理科學的人本原則

[舊一篇] 論經濟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