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及其控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G350
    究竟怎样的信息资源配置才是合理和科学的配置(注:本文所指信息资源均为广义的信息资源,它包括核心信息资源与支持性信息资源两个方面。核心信息资源是指有序组织的信息集合;支持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在交流、处理和传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相关要素,如信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网络等。)?对此学术界认识不一。其中有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应设立各种具体指标评价信息资源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地区间可协作性、点网间的可协作性、收藏体系的层次性等具体技术指标)、信息资源的相对完备性(包括保障率与完备率、利用率、响应率、重复率、空白点、学科优势、继承性与系统性等具体技术指标)和信息资源的传递性(包括可获得性、迅速程度、响应时间和经济程度等具体技术指标)。
    笔者认为,在评价信息资源配置状态是否合理时,上述具体指标虽有一定的操作意义,但运用它们实际评价信息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却有很大困难,并且上述各个单项指标及相关指标组合究竟达到何种水平时才是科学合理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文试从理论抽象层面上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进行概括,并探讨对信息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控制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1 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
    笔者认为,理想状态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在配置过程中要实现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是指信息资源配置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指要用一定的配置成本取得最大的配置效益,或用最小的配置成本取得一定的配置效益,它们实质上都是要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又可以具体化为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有效实现和追求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
      1.1 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实现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配置在政治上的公平性,其核心是要保证社会各阶层的所有公民都有平等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权利与机会,它必须以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实现作为基本出发点。
    信息用户可以是个人、群体,也可以是一个单位。用户满意已经成为我们开展信息资源配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此,有必要首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结构进行分析。
    在学术界,对用户需求结构的研究,习惯于将用户需求划分为明需求与潜需求;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等。这种划分虽有意义,但它却无法对用户某一种具体信息消费需求的满意水平进行衡量。
    相对于用户的某一具体信息消费需求而言,在这一需求中可能包含着多个需求结构。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结构,不仅显示了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序位,而且也显示出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在有关文献中[1],笔者曾提出,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主要是由功能需求、形式需求、外延需求和价格需求4个方面构成的。如果在信息消费中用户的上述需求结构都得到了满足,则用户对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就是最高的。而事实上这一目标的实现比较困难。认清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结构,对满足其主要的需求内容,提高信息服务的用户满意度,特别是对形成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功能需求是指用户在消费信息产品时最基本的需求。功能需求决定着信息产品的不同,而信息产品功能性需求的不同主要是取决于信息资源在性能、内容上的差异。在信息资源配置中,根据用户的需求特点与变化规律,创造合理的信息资源条件,发挥信息资源与信息产品的有效功能,以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是首要任务。
    形式需求是指用户对信息产品的物质载体、表现形式等的需求。用户在信息消费中可能会因信息返脑靥濉⒈硐中问讲煌鱿中畔⒃凑习⒓际跎璞刚习⒛谌菔侗鹫习萚2],从而使用户的需求满意度受到影响。从这一意义上看,用户对信息产品的形式需求实际上是功能性需求的延伸。
    外延需求是指在满足用户的消费信息产品功能需求和形式需求时,用户所要求的附加利益或服务。外延需求是用户的正当需求,因为这种需求经常是功能需求和形式需求满足的条件,也是这两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保证。此外,价格需求也是用户满意性需求的重要内容。用户的价格需求主要表现在价位需求和价格弹性需求两个方面[3]。在上述用户的信息需求结构中,信息资源配置首先面对的任务是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没有功能需求的满足,形式需求、外延需求和价格需求也没有太大意义。在信息资源配置管理中,采取以功能需求为中心,兼顾形式、外延和价格需求的配置管理策略无疑十分必要。
    从现阶段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状况来看,用户的功能性信息需求及其他相关需求的满意性程度都不如人意。在此,笔者主要以用户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调查结果来说明问题(见表1和表2)。
    表1 用户查询网络信息的类型
    附图G9O134.JPG
    表2 用户对互联网络若干项目的满意度测评表
    附图G9O135.JPG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
    根据表1和表2的有关数据,可以认为,用户对不同内容的信息需求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别。相比较而言,在中文信息的丰富性这一功能性需求指标上,用户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在信息内容真实性这一功能性需求指标上,用户满意度一般;在用户满意度的所有测评指标中,用户对互联网使用的方便性这一形式需求指标的满意度最高;用户对ISP的服务质量、速度、费用等外延需求指标及价格需求指标的满意度较为一般。由于用户满意水平是评价信息资源配置在政治上是否公平的主要依据,因此,客观分析现阶段我国信息用户的基本状况及其满意水平,就成为找出当前配置状况与理想配置目标之间差距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优化
    效益优化是信息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微观经济效益是从信息机构个体来看其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信息机构个体提高其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增加同量管理投入与耗费(包括劳动耗费、物质耗费等)的总产出;二是要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根据用户信息需要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调整与完善其信息资源结构和质量,不断开发信息服务的新类型、新领域,提高其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
    宏观经济效益是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整体来看信息资源配置效益。宏观经济效益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整个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率,即以社会总消耗量的降低去取得社会信息资源数量总产出量的增加;二是提高国家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体系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即降低国家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的短缺与滞存,减少信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上述两个方面的实现都取决于信息资源结构在国家信息系统内的协调和信息资源配置质量的提高。
    信息资源配置不仅要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信息资源分布存在比较严重的非均衡性,信息资源富集与贫乏的现象同时并存,而且,这种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性分布和落差态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这对保护用户信息资源利用的公平权利和从信息资源中平等获利构成了严重挑战。而且,不同地区与部门在信息资源占有与利用水平和获利程度上的差异,又将进一步关系到它们的信息资源积累水平和参与市场信息资源流动的能力,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创造各类社会活动主体公平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平等发展的机会;提高我国的信息资源保障率,形成、扩大并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2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的控制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的控制是指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进行动态调整,这不仅能够增加信息资源要素管理的有序性和连续性,而且可以保证配置过程始终向理想化配置目标迈进。
      2.1 对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的动态分析
    2.1.1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的相对性及其结构解析 前文曾设定了信息资源配置的两种理想状态,即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有效实现和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优化,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不断向这两个理想状态的迈进就是合理化配置。
    “合理化”强调信息资源配置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相对的过程。所谓合理化,也只是相对于非合理化而言的,任何合理化配置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它只能是逐步逼进理想状态的极限,却永远达不到这个极限。即使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开始阶段所遇到的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实现了,也会因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资源条件状况和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构成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新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合理化配置问题;开始设定的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达到了,为了解决新的信息资源非合理化配置问题,又需要制定新的合理化具体目标和方案。因此,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这一动态连续过程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快每一轮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实现的步伐,从而使配置过程不断向理想状态靠近。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合理化。为了实现某一时期内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目标,解决这一时期内信息资源配置中出现的一些非合理化配置问题,通常必须经过合理化配置目标的设想与方案形成和合理化配置方案实施两个具体过程。构成上述两个具体过程的内部环节是:
    ·合理化配置目标的设想与方案形成:首先,提出问题、说明问题。这一步是要求对信息资源分布与配置现状和用户信息需求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详细描述信息资源分布与配置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起因等。在此基础上,从各种具体的非合理化配置现象中抽取影响较大、具有典型性的非合理化配置现象作为当前阶段合理化配置的具体目标方向;其次是寻找并优选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具体途径。在保证用户满意与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总体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从政策与法规调控、利益与市场调节和网络技术保障3个方向上寻找并优选实现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具体方法;最后制定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实施方案。这一步要规定合理化配置的具体目标、采用的措施和方法、实施的程序和时间等。
    ·合理化配置方案实施: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要公布和宣传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意义、目的、步骤、措施等,把措施变成行动并评价配置行动的实际效果。
    2.1.2 对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一般规律的描述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具有如下一般性规律: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选择的省力规律。在人的信息行为中,总有一种以最小努力去获取最大效益的心理倾向,据此情报学家R·H·Orr提出过人类信息行为的“成本——效益”模式,在情报界也有专家将其称为穆尔斯定律的运用。从一般意义上看,省力与最小阻力的心理倾向促使人们在实施某种信息行为之前总要权衡耗费与效益之比,权衡这种信息行为实现的难易程度。信息资源配置行为也是一种信息行为,而且这种信息行为是由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资源中间服务者和信息用户以及有关信息资源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在实施某一具体的配置行为时,上述各类主体往往都存在以最小努力获取最大效益的“省力”心理取向,这就决定了上述各类主体在面对各类配置实现机制的作用时,一般会选择操作容易、效益明显、成本较小的实现机制组合。
    ·信息资源配置以极点为中心的信息积聚与扩散规律。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是指导信息资源均衡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但是,信息资源的均衡配置并不是信息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而是处在一个不断极化的过程之中,并不断形成一些具有离心力和向心力的配置极点。信息资源配置中的极点积聚与扩散规律就是指信息资源在配置中会以一些地区或部门为中心形成极点,这些极点一方面会产生信息资源集中的极化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以极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或部门形成信息交流的扩散效应。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些配置极点所形成的积聚与扩散效应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如何解决效益与公平这对矛盾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以极点为中心的信息积聚与扩散也会产生因极化效应对周边地区信息资源的吸引而存在加大信息资源贫富差距的局限,在信息扩散中也会随着扩散半径的增大而出现信息扩散效应减弱的现象。但只要对信息资源配置中的极点进行科学选择,对信息积聚与扩散过程进行适当调控,那么,信息积聚与扩散规律的积极作用就会被有效放大。
    ·支持性与核心性信息资源同步配置规律。信息资源配置是多类型信息资源要素的同步匹配配置。无论是在何种信息环境下,支持性信息资源与核心性信息资源的配置显得同样重要。在网络环境下,支持性信息资源要素的配置状况对核心信息资源配置具有更大的制约作用。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论是重软轻“硬”还是重“硬”轻软,都会增加信息资源系统的各种元素性内耗,都将以牺牲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作为代价,都不可能是合理化的配置。因此,在运用各种机制组织和控制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要在支持性与核心性信息资源之间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资源要素匹配结构。
    ·实态配置与虚拟配置并举的规律。在核心信息资源配置上,过去和现在,绝大多数组织和部门比较重视“拥有”型的信息资源馆藏建设。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虚拟配置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既经济合理,又方便可行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针对不同内容特点的信息资源,可以将实态配置与虚拟配置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信息资源数量配置与质量配置相互促进的规律。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在数量上增长和质量上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没有数量上的增长,就不可能有质量上的提高。在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调控中,应以“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活动”的思想作为指导(霍顿语),根据用户信息需要的变化和信息资源增长更新的规律性,重视信息资源的更新,并完善信息资源的基本结构。为此,在信息资源的配置调控中,就有必要经常性地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形态(主题结构、载体、语种、时间、等级结构等)、数量构成、获得途径、经济成本、更新方式等。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资源更新与结构完善,实质上就是在信息资源配置管理中从数量与质量上对信息资源系统的维护。
      2.2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一般原则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实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且它牵涉到众多的相关因素,可以说,它是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它既要保证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实现,又要追求配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在配置策略制定、实现机制选择和配置过程具体组织中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
    2.2.1 需求导向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是指根据各种个体、团体和国家整体的信息需求规律,调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状态。
    考察个体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可从我国人口分布及其构成入手[4]。例如,目前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最少的省份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南、安徽、河北、贵州、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信息资源配置应有意识地向这些地区进行倾斜,以确保每一个公民都有自由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对3大产业就业人口构成比例不同的地区来说,也应考虑采用不同的配置重点与配置策略。如对第二产业人口或第三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上海、北京等)来说,其信息资源配置的重点可考虑向高新技术产业、尖端前沿学科、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倾斜。
    考察团体用户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可从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这些重点团体用户出发。例如,我国小企业数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因此,应把为小企业提供政策、市场、新产品与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点;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信息资源支持与保障体系,在信息资源配置中无论是公益性还是商业性的信息资源配置机构都应采取错位配置的策略,并推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支持体系向社会的有限开放,从而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
    从国家整体考察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主要应将重点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上。例如,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推进西部开发,西部正逐步表现出越来越强、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而西部恰恰又是我国信息资源分布相对比较贫乏的地区。因此,在信息资源配置上应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由于我国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心。并已形成发达的多极(或称经济波峰),因此,有专家提出应根据经济重心和经济波峰的变化来进行信息资源的配置,使信息资源的供给适应信息需求的规律。上述3个层次的用户信息需求规律研究,目前主要是原则性的,对它们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它们应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导向。
    2.2.2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 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5]。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福利经济学观点出发,信息作为人类创造的财富,应当不受任何限制地流通,从而最大地实现其价值和效益。因此,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应当运用多种机制并创造各种条件推动信息的快速有效流动。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建立了世界科技信息系统来协调全世界的信息资源互惠与共享。
    二是从信息产权角度出发,信息的无限制流动又可能损害某些信息生产者或信息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信息生产者和所有者的“福利”,部分信息生产者和所有者可能出于保护自己信息产权的需要而人为地限制信息的流动,这又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福利”在用户中的分配[6]。因此,通过制定信息产权保护等法律手段,制定有关信息共享协议等,调整信息资源配置中涉及到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就成为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配置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多种机制的共同运用,才能将信息资源的生产、传输、消费等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优生产与最优消费”。
    三是从用户信息消费权的取得与保护出发,用户信息消费权的取得是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必要前提。用户的信息消费过程就是直接产生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过程,用户的效益在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构成中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公平地对待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人群,合理化分配(不是平均分配)信息资源,真正满足每一位用户的信息需要。
    2.2.3 系统完备原则 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配置管理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活动,它是一个多维的、多因素的动态复杂系统。系统完备性原则的运用对保证这一动态复杂系统的功能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完备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全局观与整体观。全局观与整体观就是在提高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和形成信息优势的统一要求下,通过信息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互相补充,方便用户利用的国家信息资源结构体系,充分利用整体优势,使各类信息资源要素的配置处于匹配状态,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益。
    二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层次观与结构观。层次观与结构观是指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的用户信息需求广度与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发挥各地区、各系统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势,科学设计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信息资源载体类型结构(如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料的结构)、信息产品层级结构(如一次信息产品、二次信息产品等)等。如美国康奈尔大学Albert Mann图书馆就根据用户需求的预期水平、资源使用方式、合同协议的限制、本馆的通信网络条件和费用等因素,将电子信息资源分为5个层次进行配置。这一做法虽然是针对微观层次信息资源配置进行的,但它对指导我国宏观层次信息资源配置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7]。
    三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完备观与安全观。完备观是指在信息资源配置中要根据我国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各学科门类、各种内容的信息资源在我国都有较系统的收藏,达到较高的完备性。在运用完备观指导信息资源配置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在数量上与规模上追求核心信息资源的收藏完整,而更应突出在信息资源选择上重点收藏信息量较大和情报含量较高的信息资源,正如前苏联情报学家捷寥申指出的那样:含有新情报的文献约占现有文献的25%,只有认真选择这25%的优秀文献就能保证近乎百分之百的情报完整性[8]。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完备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安全观是指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管理中,应考虑国家安全需要,充分估计并预防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可能存在的诸如侵袭、破坏等不安全因素,在信息资源地域分布、特色信息资源开发、技术保障、政策与法规控制等方面要有相应的配置方案。
    2.2.4 动态更新原则 信息资源管理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同样,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也应适应信息生命周期的变化,不断进行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信息资源的逐渐老化与过时,其代表性形式之一就是科学文献资源的老化。为了衡量已经发表的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学术界通常是用“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来进行描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学术界一般认为[9],科学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档案性文献”,其半衰期大于5年,如地质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另一类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半衰期小于5年,如生物医学、电子学、化工学等。针对科学文献的上述半衰期规律,在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配置中,就应适时地采取有效的信息资源更新方法。此外,针对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周期不一的特点,在配置管理中就应利用一定的专门技术及时准确地跟踪网页和标引网页。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资源系统得到及时维护,保证信息用户利图书情报工作京36~41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周20042004论述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探讨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一般原则等。信息资源/配置/控制
    information resources/allocation control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70173018。罗峰
    罗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讲师。  Zhou Yi
  (School of Sociolgy,Suzhou University,Suzhou)The rational and balanced disposition of IR is an ideal target for IR dispos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l status of disposition and its disposal course,general principles and so on.周毅,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苏州 215021
    周毅,男,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着、教材等9部 作者:图书情报工作京36~41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周20042004论述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探讨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一般原则等。信息资源/配置/控制
    information resources/allocation control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70173018。罗峰
    罗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讲师。

网载 2013-09-10 21:38:19

[新一篇] 論信息管理:情報學特色與管理學視野

[舊一篇] 論公共利益的法律邊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