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30年代梅森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产业组织课程。他被公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者。直到本世纪5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才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但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的分工理论,以及由分工产生的生产专业化、协作化,最早系统地讨论了合理的生产组织所造成的全社会的节约。以后,19世纪末和20年代初的剑桥学派有关规模效益的论述一直被认为是标准的生产组织理论。再以后,熊彼特指出并论证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创新,认为创新就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5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贝恩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产业组织学。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又从交易费用、产权理论等角度对产业组织的演变做了新的解释。
  笼而统之地说,产业组织理论可以被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下面我们对各派的理论作以简要的说明。
      一、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分别提出内容基本相同的垄断竞争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到整个经济的运作效率。由于他们修正发展了新古典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从而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的理论已经包含着后来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即市场结构(Markct structure)——企业行为(Enterprise Conduct)——市场绩效(Pdrformance)模型(简称SCP方法),所以张伯伦和罗宾逊被认为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正是在这种理论创新与方法转变的带动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梅森从1938年起领导了一个包括贝因、凯尔森、麦克尔、麦克海姆和艾得曼在内的研究小组。他们在承袭前人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加以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了具有较完整体系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SCP分析框架。S指市场结构,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集中程度、生产差别和进入壁垒。C指企业行为,包括企业目标、战略和企业的各种竞争行为(创新、合并、广告等)。P指企业运作的绩效,包括利润率,技术进步和增长率。在SCP分析框架中,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逻辑结论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市场结构经过企业行为这一环节决定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以这一分析框架为基础的产业组织政策则指向对市场结构的控制,即反对任何导向垄断或企图导向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行为。
  从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产业组织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个案研究和计量分析来验证S—C—P之间的逻辑关系。从1940年至1960年,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具体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50年代的研究重点是统计比较各行业市场结构的差异,其中贝因对主要行业进入壁垒的比较研究是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的较大进展。贝因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他在《排斥新竞争的壁垒》中第一次将“进入壁垒”当做内部市场势力的一个因素,从而把研究重点从内部市场结构转到“外部条件”上来;(2)提出了限价理论;(3)提出并推广了结构——行为——绩效,即S—C—P范式,不过贝因在这里所强调的更多的是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直接经验联系,因而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4)同样重要的是,贝因建立了一套理论分析与实证经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治了产业组织研究领域长达二三十年之久。
  20世纪60年代,S—C—P三段范式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研究迅速扩展,尤其是在美国,这一势头更猛。1970年,谢勒发表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一书,可以说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谢勒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更加强调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首先,他将“结构——行为——绩效”中的变化因素加以扩展,特别是行为中的广告、研究与发展;其次,他发现不仅结构可以影响行为,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结构,因此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的单向链,修改为含有反向因果关系的更为复杂的形式,并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体系。
  2.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至80年代,新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它是以古诺、霍特林、钱伯林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理论先驱者的研究更严格地联系起来,以便使S—C—P方法更加有效。新产业组织理论在英国以克拉克、考林、沃特森等为代表,在美国以斯宾塞、迪克斯特、斯蒂格里茨等为代表。新产业组织理论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相比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分析框架不再是单向和静态的。由于认识到S→C→P这种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方法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市场运行状况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②从产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即从最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最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
  ③产业组织研究引入博奕论,使企业行为更加丰富。
  ④在理论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修正了传统的新古典假定。
  3.芝加哥学派。在对60年代产业组织研究的批判过程中,与哈佛学派相对立的芝加哥学派崛起了。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艾得尔曼和哈伯格。芝加哥学派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以维护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为主要特色。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也保持了这种传统。与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相比,它有几个特点:
  ①在理论基础上更加信守新古典理论,认为标准的竞争理论仍是有效的。他们用传统的价格理论来分析和批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提出的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假定和结论。
  ②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除非政府实行干预,否则现实生活中的垄断是微弱的,是一种过渡现象。从此出发,他们反对政府激进的反托拉斯政策。
  4.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柯茨纳、瑞克耶、理查德等。他们的观点对当今美国和英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学派的特点是:
  ①奥地利学派有关竞争的观点与新古典主义有着显着的不同。新古典主义的竞争被解释为实际的和潜在的垄断竞争使价格趋向均衡点的边际成本;而奥地利学派的竞争则忽视了垄断问题,而强调动态过程。
  ②对新古典经济学家而言,高于正常利润是垄断力量作用的典型形式;而对奥地利学派,则考察了个别人充分协调的作用。由此他们发现了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家,认为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③在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体系中,将新古典主义的一系列命题作了修改:由企业家的敏锐代替最优化;以竞争过程中的“秩序”取代均衡概念;以仅知少量的个别机会来取代新古典的“基本情况已知”的假定。
  ④新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建立制度体系,而最恰当的体系,就是最大的个人自由和最少的政府干预。
  5.新制度学派。贝利和米恩斯是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可以被称为以企业行为为研究重心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威廉姆森、阿尔钦也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人物。该学派的最大特色是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产业组织理论从建立至今已六十多年了。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使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到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对经济建设实践的指导上来说都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1.理论研究是实践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之所以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本世纪20年代起,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加剧,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向垄断过渡。垄断力量的出现阻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损害了社会福利。特别是1929—1933年大危机完全粉碎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使厂商的产量维持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因而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神话。这就要求有一种理论能够对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使人信服的解释并对实践加以指导。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业组织理论应运而生。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同一产业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提。然而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已基本形成。另外,我国的产业组织还呈现出企业规模过小、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行为短期化严重、竞争手段不当、竞争秩序较为混乱等特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既保持市场的竞争活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资源配置低效率?这正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步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2.由于我国在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进行整体理论研究所必备的关于我国各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数据和资料,所以近期我国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应该象西方学者在50至70年代所作的那样,主要进行个案研究。
  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均以制度不变为前提,而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制度安排的变动较大,这使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受到局限,我们必须对之加以改造和发展。我们不能采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的范式,也不能简单地采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之间互相影响的双向链的范式。因为就市场结构来讲,我国的市场结构并不象新产业组织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过去的企业行为积累的结果,比如说,一些行业的进入壁垒是由地方政府的行为引起的;就企业行为来讲,我国的企业行为是由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行为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这要比发达国家的情况复杂得多,而且由于政府对某些行业的管制以及税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弱。此外,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反对任何导向垄断或企图导向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行为。而我国的情况是产业集中度太低,远远低于规模经济的要求,严重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不能以反垄断为基调。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是维护竞争、反对政府干预。我国也不能单纯采用这种主张,因为我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特点决定了作为所有权代表的政府绝不会象对待私有企业那样来对待国有企业,否则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而且对一个正在进行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各种制度安排不断变动的国家来讲,没有国家的干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调是在维护竞争和促进垄断之间求得平衡。
  参考文献
  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谢佩德:《市场势力与福利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蔡红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1期。
              解树江,哈尔滨师范大学边疆经济研究所;
        〔作者单位:徐镇强,哈尔滨投资专科学校;     〕
              刘文革,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经贸系
                    (责任编辑:张维城)*
  
  
  
黑龙江财专学报哈尔滨60-63F11理论经济学解树江/徐镇强/刘文革19961996 作者:黑龙江财专学报哈尔滨60-63F11理论经济学解树江/徐镇强/刘文革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8:03

[新一篇] 西方主流經濟學潛含的意識形態之表現及危害

[舊一篇] 西方人口史研究新進展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