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场论方法论(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马克思之前,英、法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进行过始初的科学分析,其研究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的一部分,已被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下来了。
  整个古典经济学面对的是幼年的资本主义有机体,其结构比较简单,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甚至没有经历过1825年开始的近代的周期危机;而马克思所面对的却是经历过1825、1836、1847、1857年几次周期危机的成年的资本主义有机体,其结构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周期危机是资本主义已经成熟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被研究的客体(或对象物)既然具有独特的复杂的结构,因而采用任何简单化的方法,都无法科学地研究它。
  对于古典经济学,某一个经济范畴,只要确立下来,就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在它们的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生产方式,时间的概念消失了,过去同于现在,而现在又同于未来。正是因为他们把运动着的客体当作静态的对象物,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静态研究方法。
  相反,马克思引入时间概念,在运动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发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只不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形态。《资本论》所研究的既然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起来的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由于研究的对象物具有复杂的结构,相应的,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后都落脚在辩证法上,恩格斯在和桑巴特教授讨论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问题时,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一个堪称典范的表现;《资本论》所达到的那些成果连同它所使用的方法,它所造就的影响,远远地超越于社会科学领域,深入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把整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观察、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植根于经济关系本身,植根于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中。
  经济学社会场论处理资本的现实运动所采用的方法,和传统的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很不相同,这里提几个要点。
    (一)确定前提
  按照经典力学,只要给定始初条件,粒子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就可以准确测定。牛顿的绝对时空的假设前提决定了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的低速运动,对光速运动,对微观世界,它是无能为力的,这已被假设前提规定了。很自然的,在那些领域里,它让位给相对论力学与量子力学。
  经济科学,在宏观层次上,它有类似经典力学的一面,任何原理,是否成立,都取决于确定前提条件,对各种前提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自然前提、历史前提、物质前提,理论前提,而人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物质生活的分工,是精神分工的前提,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劳动的社会结合,是节约劳动的前提,过去的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研究各种前提,进行必要的抽象,提出科学的假设,然后再回到具体的环境,处理统计资料,上升为理论,这是社会科学普遍适用的方法。按照马克思的意见,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而首先需要研究的也就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他们受制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由此决定的简单的事实是,即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基本的生活条件:衣、食、住、行。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基本的前提是个体,一旦达到可以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相对待,社会组织便是联系的中介。人类不是在组成社会之后加入自然过程的,而是在加入自然的过程中组成社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是人类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从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关系都是通过社会中介的。确定了这些前提,也就可以科学地处理自然和社会的交错运动,并进而处理城乡对立运动。
  整个过程的结果是劳动人手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生产条件在少数人手中集中,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
    (二)选择典型
  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实际材料,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就看它是否具有典型的意义,发现典型也就是从众多的繁杂事实中找出复杂的事物之间联系的种类和联系的特殊方式。最新的材料未必就是最典型的材料。
  研究古典的古代奴隶制,古希腊雅典提供了最典型的材料。在这里,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纯粹是由过程内部的经济因素造成的,没有外来因素、特别是没有战争的干扰。
  法国是古典的封建制的典型;俄国是农奴制的典型。
  研究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英国是最典型的。在最纯粹的形态下经历了产生革命的英国,把封建制作为一种完全过时了的生产方式消灭掉,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的同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大农业;马克思原来考虑利用俄国的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材料来研究近代的大农业,当他学会俄文,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发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农业和土地关系,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利用这种材料,无法分析近代的地租(特别是绝对地租),最终,他还是利用英国的农业史和土地关系方面的统计材料研究近代农业与地租。
  如果现在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甚至连英国都不是最典型的,这种典型,早已经转到美国。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无论工业或农业它都具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特征。
  从当代美国经济中抽象出来的一些理论,如果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资本家们认为,那是美国的事情,而与它们无关,那么,你就必须告诉它们,“这也正是阁下的故事!”典型的意义也正在这里。
  从繁杂的诸现象中选择典型的经验事实,作为对象物进行研究,最雄辩的事实也莫过于当你研究热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时,你研究10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你精确地研究一部蒸汽机更能证明这种运动形式的转化,这就是说,从堆积如山的同类经验事实中,未必能抽象出更多的理论来。
  典型的意义正在这里。
    (三)采用类比
  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研究《资本论》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方法,也就是苏联人最先采用,后来传入我国的历史的、逻辑的方法,长期间苏联人所确立的框架,很少有人能突破它;但在西方世界,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数学的方法、几何的方法进行研究,还有人采用生物学的方法。
  如果从演化的观点看,经济学与生物学的联系最密切,劳动力是人类肉体组织潜在的脑力和体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又是一种社会力;如果从存在的观点看,经济学与物理学的联系最密切,把劳动力和物质技术力量(特别是劳动工具)组合起来形成生产力,这是一种社会力,而物质力量本身又是一种自然力。
  作者研究资本的基元组织,研究资本的现实运动和研究《资本论》本身,采用各种各样的现代方法,其中包括物理的方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介子场论,利用它来处理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机理。整整一代的日本物理学家,在30年代后期,他们利用《资本论》的经济哲学,并把它转化为物理哲学,从困境中把量子力学解脱出来;而这里则沿相反的方向把量子力学从《资本论》中取走的东西取回来,并把它转化为经济哲学,用类比的方法加以处理。类比之所以是可能的、有效的,根源在于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从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内在的统一,用物理的方法来处理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哲学作为它们的中介,而经济哲学正好是这样的中介。
  作者在经济学社会场论中所进行的工作,不过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揭示它的内在运动的规律以及运动的外部环境。在马克思的时代,经济科学就已经开始借用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概念。两个事物之间,只有当对它们相同的方面和相异的方面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时,类比才会变得更有成效。月亮和苹果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但引力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引起运动,从中抽象出普遍的性质。这种同一性,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而物理场(这里是引力场)的理论所处理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和关系。作者把物理场的理论在类比的意义上把它转化为社会场理论,并改造经济学固有的场论--农场、工场和市场。
    (四)处理基元
  对最复杂的运动着的客体进行科学研究,把它们分解为最简单的基元,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的方法。
  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单个的商品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的细胞结构;如果又把这个社会当作有结构、有层次的经济建筑物,那么,商品也就是一块经济的“原子砖”,一个经济学的atom。这样,联结群体、反映群体的逻辑就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如果孤立地看,无论经济细胞或经济原子砖,都是一个基元单位,但不是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如果有两个商品,比方Wa和Wb,或两块经济原子砖,它们就会形成一个系统,而个体也就在系统中失去个性;不同的系统,不仅联系的种类不同,联系的方式也不一样。
  在肉眼所能见到的宏观经济现象中,决定它的微观机制和机理的结构,是不可能直接观测的,不是经验定律所可能直接证明的,借助于基元方法,把社会有机体分解为细小的(但未必是最小的)基元单位,从而深入实体内部,揭示出无论是经济细胞或经济原子砖,都有相应的能量子在发生作用,从而引起运动。经济学上的能量子,也就是以经济时间计量的经济劳动。
  如果已经理解了这个基点,并进而把握它,那么,就有可能对过程进行某种控制,利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最少的时间控制最大的空间,这也就是社会功的本质。处理基元的方法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同样都是适用的。
    (五)复合模型
  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经济细胞,而任何细胞都是有结构的,有结构的实体也就是一个由多种组分组成的复合模型。
  W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当它内部的矛盾发展起来,自发地产生出货币,矛盾获得了解决,又在新形式下展开:
  W价值:内在的尺度--劳动时间
      外在的尺度--一定量的G
  W价值用G表现,价值转化为价格;
  W价格由市场供求规律调节;
  G是W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K运动的起点。
  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辩证的过渡,资本的现实运动进入更深的层次,所有的层次受统一的基本规律的支配,如果略去资本流通的几个层次,整个系统可以简化为如下的系列:
  W→G→K→M→A→P→Z→R
  无论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利润的平均利润化、利息、地租,都是一定的价值额,受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支配,而各个不同的层次,还受特殊的市场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人口运动规律、利润化为平均利润的规律、利息规律和地租规律的支配。
  无论W、G、K,都是有层次的复合模型。
  在整个《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没有使用“复合模型”这个用语。最初是在博士论文中使用的,中文版把它译作“复合体”。
  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的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把它引入基本粒子物理,制定了坂田复合模型,他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就象原子不是可分的极限一样,基本粒子同样不是可分的极限。大量的经验事实认证了原子、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子是由夸克组成。
  无论自然界或社会的基元组织都是一个复合模型。
    (六)二重规律
  自然界中同一条规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两次(薛定锷)。在量子力学中,以德布洛意关系式联系起来,研究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二重存在,波粒二象性、二介子和中微子的两种存在,在这个世界舞台上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玻尔);通贯整个《资本论》的各个经济规律都是二重的,同一规律的二重作用、二重结果,归根结底,都是由劳动二重性引起的。由于自然和社会交错运动,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有着惊人的类似性。
  物质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的生活或他人的生活,立即表现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和自然,另一方面是人和社会。劳动把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联结起来,但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内,联结的方式不同。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条件相对立,但在其现实性上,人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科学所要研究的正是这样的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条件和劳动的结合方式。
  以劳动生产力增长的规律为例,同一规律的二重存在和作用可作如下的分析:
  1、工资。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使用价值量增加,从而社会财富增加,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可能得到某种改善,但是,同一条劳动生产力增长的规律又会使得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下降,同量的劳动产品所体现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地下降了,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使占有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了,但不会减轻经济上的贫困,而这种贫困是阶级关系的贫困,这是同一条劳动生产力增长规律在工资问题上的二重存在。
  2、利润。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物化的劳动排挤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相等的资本推动的活劳动相对地减少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下降了;于是,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又会涌现出来,阻止利润率下降,并使得利润量上升,这也是同一种劳动生产力增长规律的二重作用。
  3、地租。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在农业部门表现为资本密集型的大农业的发展,这种大农业要求大量的追加资本的投入,这时地租总量虽然会增长,但与追加的农业资本的投入不成比例,因而地租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支配工业资本的规律同样支配农业资本,这也是同一条劳动生产力增长规律造成的二重结果。
  所有这些现象,都要置于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求得合理的解释。无论是自然界或社会,同一条规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两次,同一条规律的存在,以及它的作用和结果都是二重的。同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既可以是维持现代资本生存的条件,又可以是资本进行潜在的自我扬弃的条件(充分的论证留待最后进行)。
    (七)规律群体
  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类似,都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要揭示社会运动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作为基础的经济运动规律,就不能脱离开它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不可能孤立地研究某一个经济条件所产生的某一个经济规律的作用,而是要同时考察一个规律群体。采用规律群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把观察到的许多单个事实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否则,把许多事物集中在一起,就象一袋马铃薯一样,它们之间毫无联系。经济实体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由这样的实体产生的规律也同样不是孤立的。需要加以研究的,正是在系统运动中各种经济规律如何相互抵销其作用而又保持其基本倾向。
  在一个经济大系统中,由于形成的条件极为复杂,因而往往有许多经济规律同时发生作用,某一个经济规律的作用,经常被另一个经济规律所起的反作用所抵销;决定经济运动基本倾向的,是某一个具有足够的作用强度的规律,它可以抵销其他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所造成的一部分结果,从而保持经济运动的基本势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支配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它同剩余价值规律、利润的平均利润化规律,形成一个规律的群体,其同动作;在部门之间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内在的机制,并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正是这个规律的群体连同它的内在机制支配资本的现实运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作出合理的解释;某一个经济规律,即使它能单独地显示某一个过程,但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它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修正。当然,经济规律本身是不可能被修正的,可被修正的,只是某些规律作用的结果。
  研究经济规律群体,马克思所采用的是大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把资本的功能与它的整个结构联系起来。分析经济规律群体,采用大系统的方法,这可以看作不同研究对象决定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待续)
  
  
  
河南财经学院学报郑州001-006F11理论经济学孟氧19951995 作者:河南财经学院学报郑州001-006F11理论经济学孟氧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7:21

[新一篇] 社會哲學的視野與意義  ——關于當代中國哲學發展進路的一種思考

[舊一篇] 社會場論方法論(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