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TPI协办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7.9%,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增长飞速,总数达到53.9G,比去年同期增长190.3%。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38万和62.7万。伴随互联网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带来了信息和数据如何高度利用的问题。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就可以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各类型信息资源通过专门的技术和结构,整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方便目前各类型科研信息的检索,使得信息更加有效地以结构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中,人们兴趣集中在如何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自动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操作和整合。基于这种思路,目前,国家科技部正在进行网络信息领域的大范围资源共享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973计划”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基础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构成了目前国内科研网络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国内的科研基础环境,国家级的科研基础工作平台的建设正在进行当中,科研网站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改善国内科研网络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目的都是使全社会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使用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创造财富,实现科技、经济和知识的创新。
1 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的概述
1.1 电子文献资源
电子文献资源就是包括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介质的载体上,并通过网络通讯、计算机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电子文献资源的特点:(1)电子信息资源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可供多个用户所使用,共享信息资源。(2)电子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3)电子信息资源存储容量巨大,占用空间少;检索速度快,检索功能齐全,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4)电子信息资源信息类型多样,输出方式灵活,可包含从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等多种文献类型,能存储文本、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并具有打印输出、磁盘输出等多种输出方式。
1.2 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组织、资源、信息、关系、能源等在符合一定条件和要求的前提下融合、聚合或重组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信息整合即取代功能不相同的信息源,融合到相同的平台,它具有增加信息可靠性、信息可用性、减少设备成本、降低运行成本、可扩展性的特点。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率、节省费用,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1.3 电子文献资源整合
国内学者指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ResourceIntepate)“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在传播学领域中,信息整合首先要树立“以受众为本”的观念。同理,电子文献资源整合应该树立“以用户为本”的观念。所谓电子文献资源整合,是指依据一定的需要和要求,通过中间技术(指数字资源无缝链接整合软件系统),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电子文献资源实现无缝链接。通过整合的数字资源系统,具有集成检索功能,是一种新型数字资源体系,最终目的是要构筑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相互关联、辐射延伸功能,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
2 历史动因——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1 国家经济模式转变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个百分点以上。据统计,2003年,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总量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占世界的7.4%(进口占34%),原煤15.79亿吨占世界的31%,铁矿石3亿吨占世界的30%(进口占50%),钢材2.71亿吨占世界的27%,水泥8.36亿吨占世界的40%等等。这种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经济社会、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目前,在我国资源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储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耗速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第三种资源——信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只有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对物质和能量资源的节省和善用。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融合到从资源到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大幅度地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位物质消耗,使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表现为由a图改进到b图。
附图{L1P109.jpg}
由上图可看出,信息资源对经济模式的巨大改善作用。而现今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交互性能差的信息资源,能否承担得起改变经济模式的重担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共享程度,才能增加信息的价值,使其在经济流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2.2 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3年12月召开的国家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在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树立把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作为信息化项目的核心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部分,电子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3 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层面上看,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流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其它要素,优化生产结构和组织流程,从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关专家指出,在增值竞争的时代,信息流成为企业取胜的第一要素。在这场“更好、更快、更强”的竞争中,企业只有迅速把握信息,按现代管理手段管理物流、资金流、人才、技术、方法等,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不同时期建立的、采用不同技术标准、不同系统架构的信息应用系统相互间存在信息壁垒,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使系统间信息流通不畅,需要经过各种“转换”环节,严重影响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解决各种问题的最佳选择,是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创造更高水平的资源价值,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才能消除因缺乏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而产生的“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实现信息的最大增值效应。
3 技术动因——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客观上要求技术的支撑,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为国家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必将为电子文献资源的整合工作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1 信息采集技术
2003年初,国家图书馆成立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科研小组,其中针对表层网页信息开展了“网络信息资源收集和保存试验项目WICP”,此项目所涉及到的信息采集技术有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来完成用户面向主题的检索要求,通过直接到互联网上搜索,为用户在一个领域内查找、积累信息并最终形成知识,将抓取的知识内容全部返回给用户的网页采集技术;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领域的各种技术,自动判别网页内容,通过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根据目标特征信息在网络上或者信息库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搜寻,并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的网络信息挖掘技术;可以使用自动获得的领域模型和用户模型等知识进行信息搜集、索引及过滤等处理,还具有不断学习、适应信息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的网络信息过滤技术等。
3.2 信息描述技术
信息描述技术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使其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被识别和检索到,而将其内容、特征、性质等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元数据描述方法是目前最流行、最适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技术。元数据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等对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用来揭示各类电子文献的内容及特性,进而达到网络资源的组织、分类、索引等目的,以方便检索,是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数据格式。它能用来支持电子资源的定位、发现、评估、选择等。常见的信息描述技术有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机读目录(MARC)、XML等等。
3.3 信息组织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组织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线性到超文本的过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种组织方法有信息资源标识由各类组成,以排序的形式将信息资源自动进行信息标识分类的技术;将文本表示为向量,作为向量空间的一个点,然后通过计算向量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来决定向量类别的归属的信息自动标引技术;将信息资源组织成具有层次关系的Web资源,同时收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可以动态改变和更新的目录服务(directory service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智能化机器翻译系统的语种自动识别系统技术;通过状态分析、知识分析、状态和问题匹配、知识传递等过程,将用户的需求发送到引擎的服务器,并在其内部的数据库中查找相关资料,将检索结果按一定规则排列组织,最后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的信息智能导航系统技术等等。
3.4 信息检索技术
信息检索已经从传统手工检索过渡到计算机检索阶段,而计算机检索也由脱机过渡到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搜索智能化和信息提取自动化两方面。为了实现信息检索智能化,人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信息检索中来,已经研究出了各种智能信息检索方法,提出了许多智能型检索系统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范围信息检索系统,另一类是智能用户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其相关技术主要有:以原始记录中的检索词,字间的特定位置为对象的运算,提供存取全文的文本空间的全文检索技术;根据媒体和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进行检索的技术;具有拟人的结构标准和功能,处理信息的机器人的智能代理技术;采用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型,在该模型中服务方是主动的,可直接把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推送,而无须用户自己去取的基于Push技术的信息获取技术等。
3.5 信息发布技术
信息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必要的发布技术传递给用户。目前,常用的信息发布技术有适用于不同的客户端计算访问形式的以XML结构化数据表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发布技术;采用XML,通过URL来发布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的Web Service的信息发布和访问接口技术;增进智能主体(agent)对网络内容的自动理解和互操作,同时还可以实现同一Web内容的对不同显示设备的个性化定制的Web Ontology技术等。
3.6 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作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技术的数据存储技术,倍受业界关注。其中海量存储自动整合技术使同一系统平台容纳多种存储介质,并可以对他们进行加工、整理、传递和共享;DAS技术将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在各种服务器或客户端扩展接口下,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寄生在相应服务器或客户端上;NAS技术将存储容量大的设备通过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直接连接在网络上,形成存储系统,直接通过网络存取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网络共享,NAS可以应用于任何网络环境;SAN技术通过特定的互连方式连接若干台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单独的数据网络,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正是这些数据存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整合锦上添花。
4 内在动因——信息的客观发展因素
4.1 信息资源的记录保存阶段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知识的记录保存成为信息传播与管理的首要问题,人口相传成为了最早的信息记录保存方式,但其准确性、时效性、可靠性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呈递减趋势,从而相继出现了自然载体、人工载体、纸型载体、缩微载体、音像载体、电子载体、网罗载体等多种形式作为记录信息的载体,载体形式发生不断的变化,目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信息存储的方式也在剧增,电子文献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首先介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文档、各类数据库、网上出版物、网络资源等各种电子文献资源的优缺点,集中突出各类文献的各自利用标准,难以实现各类电子文献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
4.2 信息资源的传播阶段
在古代经历了口头传播、印刷品传播、政府组织主持的邮驿系统,进入19世纪以后,经历了科学技术的三次革命,使得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成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信息网和智能信息系统,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得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二战以后,各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上,重视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信息传播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发展的桥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网络化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可以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提供集图、文、表、音为一体的超文本信息,集自然、天文、地理、政治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内容,变单向传递为双向、多向的信息交流。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没有地理约束和时间束缚的“地球村”。
4.3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信息技术的出现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产生了内容重复、污染资源环境、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信息关联程度低、检索范围局限、易导致重要信息漏检等问题。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的国家信息化框架,其中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要点,是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指导性方针,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任务在于整合,即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和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无缝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电子文献整合成为大势所趋和发展方向。
5 社会需求动因——用户消费的个性需求因素
5.1 个性需求论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必然激发并产生高一层次需求的行为。随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不断满足,现在人类最重要的需求已上升为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用户在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学习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社会需求过程中和人们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文化需求过程中,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而掌握信息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及时地掌握有效信息,跟踪有用信息的最新动态,随时分析信息,调整自我,满足社会需求。而Internet的发展与推广,使信息泛滥,掌握有效信息和信息的即时跟踪让人们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如果不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浩如烟海的信息将成为不可利用的垃圾,得不到重要信息的人也将陆续被社会所淘汰。如此恶性循环,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5.2 用户需要的心理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脱离开个体的所谓人类群体的心理,反过来,人类群体又拥有共同的心理,或者说不存在彼此隔绝的和截然不同的个体心理。人类共同的心理是“心想事成”,倘若总是心想事成,会促进人们积极地去想,去创造,如若心想总是不成,那这种想的欲望将会渐渐淡化,甚至最后消失。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想的总是如何最快速、最及时、最便捷、最准确地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适应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从个性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需求又都是不同的,满足这种个性需求的基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社会正是在这种共性和个性的不断斗争和发展之中不断前进着,信息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共性与用户个性心理的需求。
5.3 用户需求的哲学思考
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前辈人根本没有经历过技术力量的这种加速度的奇迹伴随着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的现实。全方位渗透、灵活性以及强大的力量已经使信息与通信技术上升到具有时代特征技术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修辞上,甚至在意义上均是如此。计算机将其自身呈现为一种在文化上得到定义的技术,并且成为新千年的一种象征,它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远远超出中世纪的磨房、17世纪的机械钟表以及工业革命时期的织布机和蒸气机。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其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当下最具战略意义的因素。毫不夸张地说,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是靠信息过活的,而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便是使之不断增氧的机器。哲学观点认为,信息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概念,作为一个有待阐释的术语,它与数个解释相关联,这要看理论定向的需求和迫切程度。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不断发展的扩张力,用户需求也是一样。在信息极为重要的现代社会,用户的需求是革命性的、开拓性的、多维全面的和一维深入的,需要对各种思想的精华加以提炼与透视,这为新的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电子文献资源整合处于社会大的开放系统之中,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以上历史、技术、信息进程、用户几个方面的发展动因分析,可以看出电子文献资源整合对国家、社会、经济、企业及个人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资源这一支柱的支撑,尤其21世纪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典型代表,使得电子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结合社会各系统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系统。
收稿日期:200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86)L1情报资料工作赵海霞/姜雷20052005文章首先对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然后从历史动因——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动因——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内在动因——信息的客观发展因素;社会需求动因——用户消费的个性需求因素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电子文献资源整合背后的社会动因,为电子文献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社会动因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基于TRS的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研究”资助文章,批准号04QN005。张东生/何华峰刘敏A Probe into the Cause of 2003-2004 China Economy Maintenance Imbalance
SONG Jian-jun[1],WU Da-xiong[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School of Finance,Guangzhou 510320;
2.China Everbright Bank,Guangzhou 510000,China)赵海霞,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长春 130117
姜雷,男,197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长春 130117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86)L1情报资料工作赵海霞/姜雷20052005文章首先对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然后从历史动因——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动因——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内在动因——信息的客观发展因素;社会需求动因——用户消费的个性需求因素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电子文献资源整合背后的社会动因,为电子文献资源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社会动因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基于TRS的电子文献资源整合研究”资助文章,批准号04QN005。张东生/何华峰
网载 2013-09-10 21: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