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下)  ——一位老师在朴素理论指引下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历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有没有生命的标准是什么?
  况况:“花在土里有生命,但摘了就没有生命了,因为它的生命被扯断了。”
  贝贝:“汽车有生命的,它的汽油就相当于我们的血,它的发动机就相当于我们的心脏,它的那些零件就和人身上的这些零件一样。它能开,它就有生命。如果它报废了,不能开了,就没有生命了。”
  皮皮:“埋在土里的花没有生命,因为它被埋住了,但牵牛花有生命,它不在土里,它可以爬。”(乍一看这种观点比“花埋在土里有生命而摘下之后没有生命”更难理解,可能是儿童把关于动物尸体掩埋的经验迁移过来了。)
  牛牛:“香蕉有生命,因为它有营养,吃下去能够让人的生命更强。”
  涵涵:“云有生命,云可以飘。”
  雨辰:“不对,云因为风吹才飘的。风才是(有)生命。”
  雨辰:“人睡着了就没有生命了,因为他没有知觉,不能动。”
  皮皮:“不对,人睡着了也有生命,他可以做梦,他的里面在动。”
  关于“生命的标准”,是我从设计这个活动之初就非常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儿童是否具有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判断生命的标准是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理论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从儿童的回答情况来看,大部分儿童都具有前后一致的标准,并且能做出一些解释来支持自己的标准——尽管这些解释还有一些“泛灵论”的影子,有比较明显的“物质化”倾向,但从一个弱理论者的角度出发,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儿童具有了朴素生物理论呢。
  生命有大小吗?
  贝贝:“我觉得指甲比头发更有生命。因为指甲一个星期可以长很多,但是头发一个星期长很少,看不出来。”
  T:“生命有大小之分吗?有没有人认为生命没有大小之分?”
  贝贝(大笑):“啊?生命没有大小,怎么可能嘛?一个蚂蚁的生命就要小一些,人捏它一下就相当于我们人被打了一下,你再捏它一下,等于人(被)再打一下,再捏它一下,等于人(被)再打一下,蚂蚁就会死了,但人被打几下不会死,到医院去治疗一下就可以恢复了。”(儿童对自己理论的信心让成人也有些佩服。)
  飞飞:“人的生命没有树的生命大,如果人不砍树,树可以活几千几万年。”
  T:“小虫的生命大还是小猫的生命大?”
  大部分幼儿:“肯定是小猫的生命大。”
  T:“那小猫的生命大还是人的生命大。”
  大部分幼儿:“肯定是人的生命大嘛。”
  T:“那人的生命大还是老虎的生命大?”
  思汗:“老虎生命大,老虎要吃人。”
  贝贝:“反对,人的生命比老虎的生命大,人可以用一把猎枪把老虎打死。”(两个儿童所争论的和“人与自然”的命题有些不谋而合。)
  乐乐:“我们人在长,生命也在长,我们越来越有生命。”
  飞飞:“我反对,人在长,生命就在减少,人生下来生命最大,然后越来越少,最后没有生命,人就死了。”(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回答这个问题就犯了类的错误,所以没有任何意义,但听了他们的解释以后,又发现原来他们的观点各自还是有些道理的。他们中有的似乎把生长速度当做生命,有的把年龄当做生命,有的把体积当做生命,还有的把能量当做了生命。)
  贝贝:“我反对,我在电视里看到医生说婴儿生下来要过三道关,婴儿越长生命越大,到了老的时候,生命就越来越少。”
  生命是否有大小,这是我从前根本不会考虑,更不可能向儿童提出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违背了科学,但在和儿童一起谈话的过程中,孩子的话拓展了我的思路,这的确是孩子们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很重要的一部分,比起“为什么”来,“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在讨论时,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反对时,尝试举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项挺有挑战性的任务。
  五、小结:如何利用朴素理论解读童心
  回顾利用朴素理论解读儿童、走入儿童内心世界的这些尝试,我觉得如下几点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在正规地进行某一个领域(或概念)的教育之前,儿童通常已经对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些认识和了解可能与成人的认识比较接近,也可能与成人的认识截然相反。教育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解读孩子的过程不是在浪费时间。解读儿童是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解读儿童的过程本身就是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上面所做出的解读儿童的种种尝试,涉及到语言、科学、艺术,甚至健康、社会等领域。
  第三,在解读儿童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悬置”自己的一些已有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向儿童提问、确定教育的内容时,幼教工作者通常会直觉地排斥一些内容、偏好另外一些内容。这种“排斥”可能会使很多儿童感兴趣、很有教育价值但成人觉得很抽象的内容无法进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体系里。“生命”或许就是这样的内容。
  第四,在解读儿童的过程中,了解儿童得出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有价值。在探究“他们为什么这样去想”的过程中,我可以了解到儿童关于一个话题的已有经验,更可以尝试了解儿童如何综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尽管这种运用可能并不准确,但这个过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来说尤其重要,从而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理清了思路。

学前教育:幼教版京49G52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鄢超云/魏婷20082008
作者:学前教育:幼教版京49G52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鄢超云/魏婷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1:37:01

[新一篇] 生命是什么(上)  ——一位老師在樸素理論指引下走進兒童內心世界的歷程

[舊一篇] 生命科學為當代哲學提供了什么?  ——論生物學家Ernst Mayr的新哲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