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万明钢 李柰 邢强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 通过对甘肃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研究,发现各民族中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在一些特征上表现出文化差别;汉族初二学生与藏、东乡族初二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社会适应力”等项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各民族高二组学生对智力主要特征的理解趋于一致;汉族被试在“想象力”,藏族、东乡族在“自信”这一特征上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 民族 中学生 智力观 跨文化
  * * *
   一、研究目的
  “智力”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产生于西方主流心理学。长期以来,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毫不怀疑,心理学关于智力概念的理解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智力的观念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中心或种族中心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是以西方文化的智力标准作为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智力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尺度。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对这种带有西方文化偏向的智力观提出了怀疑。先后有心理学家维农(Vernon)提出了智力的文化生态学观点,贝利(Berry)的文化生态学模式,斯腾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重理论等[(1)]。他们都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试图揭示人类智力与其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文化模式及种族之间的关系,说明哪些智力特征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哪些具有文化的特殊性。
  智力最终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有基本的共识。当把“智力”用不同的理论假设进行分析时,如二因素论,多因素论,三维结构说等,西方心理学家们总是在寻求最能适应他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种种能力。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其适应的能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智力概念有文化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征。智力概念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也是公众中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斯腾伯格称之为“智力的内隐概念”,即公众对什么是智力的一种常识性理解。智力的内隐概念与专家对智力的理解是有区别的,它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知识经验的公众对智力的看法。一个社会中或一个民族中公众普遍认同的智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对人们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智力的内隐概念的研究是智力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文以甘肃省藏族、东乡族、汉族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不同民族中学生的智力观,探讨智力内隐概念是否受民族、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智力观有无显着差异,同时,进一步验证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的普遍性,为民族心理学、民族教育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的选取
  汉族被试源自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兰州市第三中学。藏族被试源自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藏族中学。东乡族被试源自甘肃临夏地区东乡索南巴镇东乡中学、东乡师范学校。各民族随机抽取被试200名,分为初二组、高二组两组,男女%比例为:汉族51:49;藏族54:46;东乡族64:36,共计600名被试。
  我们之所以选取的藏族被试源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藏中,是因为其所在地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所在地。藏族文化特征十分典型,被试所在学校100%为藏族学生;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与回族相似,信奉伊斯兰教。被试所在学校90%以上是东乡族学生。可以说这两个少数民族代表了中国西部地区两种典型的民族文化,即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
   2.测试方法、程序
  (1)问卷编制
  第一步,请被试写出自认为可描述智力重要特征或聪明者特征的15个词汇。
  第二步,将上述结果统计,并按频数多少每一民族各得出15项频数较高的词汇,制成问卷二。
  (2)施测
  将问卷二发放给被试,请被试按其理解的智力或聪明者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藏族被试从小学接受双语教学,汉语水平达到了理解问卷的水平,个别问题在藏族教师协助下,用母语进行解释。东乡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教学通用汉语,故无语言障碍。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PC+(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统计
  1.运用SPSS/PC+进行频数统计,并计算等级分数,对各民族中学生对智力重要性的排序列表如下:
  表1 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特征重要性排序表
  (附图 b47j28.JPG
  由表1可以看出:
  (1)汉、藏、东乡族中学生在对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中,汉族与藏族有8项基本一致,汉族与东乡族有10项基本一致,藏族与东乡族有7项基本一致。
  (2)其中,汉族学生在对智力重要特征描述中,对智力本质特征认识较为一致,并将其排在较前位置,虽然一些非本质特征,如“爱好广泛”、“性格开朗”等也包含在其描述中,但并未排在前列。
  (3)藏族学生对诸如:“汉语表达好”、“信仰宗教”、“身体健康”等非本质特征排在较前面,与汉族有明显差异。
  (4)汉族、藏族、东乡族学生描述的智力重要特征中,部分与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智力观念相符合。
  2.运用K—W Test和μ检验分别对不同民族相同年级,相同民族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关于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3、4。
  表2 汉、藏、东乡族相同年级学生对智力重要特征的排序差异检验
  (附图 b47j29.JPG
  表3 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重要特征性别差异检验
  (附图 b47j30.JPG
  表4 汉、藏、东乡族学生不同年级智力重要特征差异检验
  (附图 b47j31.JPG
  从表2、3、4中可以看出:
  (1)汉、藏、东乡族学生初二组在“逻辑思维、社会适应力”两项存在.05水平的民族差异,在“想象力”一项存在.01水平的显着的民族差异。而高二组学生,除“创造力”一项存在.05水平差异外,未见存在显着差异,可见高二组比初二组学生判断更加趋于一致。
  (2)同一民族学生,不同年级的被试,汉族在“社会适应力”一项存在.01水平显着年级差异,高年级学生更看重社会适应性。而藏族学生更看重“逻辑思维能力”,存在.01水平显着性年级差异。东乡族学生不同年级判断,未见显着差异。
  (3)初二组学生较多看重非本质特征,而高二组学生基本上可抓住智力的本质特征。
  (4)在对智力重要特征性别差异的检验中,汉族男生对“想象力”一项评价明显高于女生,存在.05水平差异。而藏族、东乡族被试女生对“汉语表达、自信”两项评价均高于男生,存在.01水平显着差异。
   四、分析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对影响不同民族智力概念理解的原因做以下探讨:
   1.不同民族被试智力观的普遍性特征
  从表1中我们发现:汉、藏、东乡族中学生对智力重要特征的理解具有普遍性,并且他们所描述的智力重要性征,部分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关于智力的理解接近。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也具有一致性[(2)]。这表明:虽然汉族、藏族、东乡族各民族学生生活在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所受传统文化影响也不一样。但是,各民族学生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事物的准则,民族的异同不能作为评价民族智力高低的一个尺度。另外,“逻辑思维、创造力、适应能力”等是智力活动中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共同特征,它们也是智力结构的重要成份。因而,无论其背景有多大差异,这些本质特点还是为人类所共识的。
   2.社会文化背景对智力观差异的影响
  在研究中发现,汉、藏、东乡族学生的选项间存在一些差异。首先,智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上不同,并且在有些项目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如:汉族学生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智力本质特征排在第一、二位,并且选项中多为智力本质特征。而藏族、东乡族学生将“有上大学愿望”、“信仰宗教”等智力非本质特征排在前列。按照维农区别智力A、B、C法,他认为智力A是儿童通过遗传基因而获得的,它决定他们的智力与认知发展的限度,但心理学家无法直接观察和衡量智力A。作为表现型的智力B,既包含基因特征,也包含环境因素的产物。它指的是可观察到的、个人日常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它所属的文化成员看来是聪明的抑或是愚蠢的。由于智力B在文化方面至少是部分受限制的,因此它的属性便因文化不同而产生差异。所以,智力B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的问题,它还意味着为了适应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形成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3)]。所以某个特定种族智力B,会随它所处环境和进行活动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由于藏族、东乡族均为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分属于典型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宗教信仰是其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宗教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并成为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准则。由此可以认为,社会文化的差异对智力观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结论较为一致[(4)]。另外,藏族、东乡族学生将“汉语表达能力”列为智力重要特征,也有一定社会文化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间交往机会的增加,商业和贸易活动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汉语,汉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经济活动的成败。因而,他们普遍认为“汉语表达能力”是智力或聪明人的一个重要特征:藏族被试还把有“上大学的愿望”列为智力的重要特征,并排列在第二位,这是较为独特的现象,“上大学的愿望”是一个非智力特征。在调查和与被试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在藏族文化中,人们对有知识、学问渊博的人是十分尊敬的。在班集体中,表现出有上大学愿望的同学大都是品学兼优者,因而他们常常把“上大学的愿望”看作是智力的重要特征,把其排在较前位置。
   3.受教育程度对智力观差异的影响
  由表2、3中可以看出:汉族初二组学生,与藏族、东乡族初二组学生相比较,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社会适应力”三项智力特征的排序上分别存在.01、.05水平的显着差异。这三项特征都是智力概念的核心特征,汉族初中生能区别出什么是智力特征,什么是非智力特征,他们的看法与专家的观点比较接近。藏族和东乡族的初二学生在排序时,常常将智力特征和非智力特征相混淆。在他们的排序中优选了一些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有实用价值的特征。同时,藏族、东乡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智力无论作为心理学概念还是日常概念在初二学生中并不常用。生活在都市的汉族学生,由于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各种媒体的大量信息,他们对智力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在使用上与专家的智力观比较接近。
  高二组,汉、藏、东乡三个民族的学生对智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趋向于一致。虽然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没有变化,但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初二学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藏族、东乡族学生的智力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自我概念的成熟,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较能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也越来越精细。来自于教学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也使得他们能够区分出智力与非智力特征,表现出藏、东乡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智力观趋于一致。
  初二学生与高二学生的学习性质、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初二学生的学习性质、学习任务相对偏易,抽象思维内容未占主要地位。因而,只要“学习勤奋,有恒心”就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课程内容相对难度较大,学习中需要大量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只靠“勤奋、恒心”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在学业上获得成功。这种变化也使得学生逐步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他们对有关智力本质的描述较多,并接近专家对智力的看法。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同社会接触日益增多,生活交际范围逐渐扩大。高中生逐渐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与多变性。所以,他们相对初中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要高,这与教育以及其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关。这一点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4)]
   4.性别角色对智力观差异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智力特征的一些项目的排序存在着性别差异。汉族在“想象力”这一项的排序存在着性别差异(.05水平)。至于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藏、东乡族男女生对自信这一特征的排序存在着非常显着的(.01)性别差异。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在他们的文化中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并且适龄女童不入学或中途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东乡族被试的初二组中女生仅占27.3%,高二组中的女生更少。藏族也存在同样问题。许多女性被试在我们的访谈中表现出自卑、学习自信心不足等倾向,因而在自信心这一特征上反映出来的性别差异正是社会文化对其角色期待的折射。
  东乡族男女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05水平的性别差异。由于上述同样的原因,许多东乡族女孩很少跟外界接触,终日在家劳作。而东乡族在语言上较为独特,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东乡族聚居地,若不接受学校教育,则很少有接触其他民族语言的机会。东乡族女性讲汉语的很少,而男性由于受教育或外出做生意,与外界的接触较多,一般都能讲流利的汉语。因此,东乡族女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高于男生。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力观受社会文化、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角色等因素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的智力观中均包含着一些反映他们独特的社会文化的内容,是个体适应环境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尽管有些特征是非智力的。从个体发展和受教育的角度来看,对智力概念的理解受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智力概念可以从日常的、前科学的、专家的等不同层次上去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被试对智力概念的掌握更趋于全面和接近智力概念的实质。从总体上来看,各民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被试智力观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还是主要的。
   五、小结
  1.汉、藏、东乡族中学生对智力概念理解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在智力本质特征的选择与排序上,与专家的看法比较接近。从发展来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汉、藏、东乡族中学生的智力观有趋于一致的变化倾向。
  2.汉、藏、东乡族中学生对智力特征的个别项目的选择与排序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汉族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比较接近专家的智力观。藏族、东乡族学生选择了一些与他们独特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个体适应社会所要求的特征,如“信仰宗教”、“汉语表达好”等。总体来讲,藏、东乡族中学生的智力观中的社会性因素表现比较明显。
  3.汉、藏、东乡族中学生对智力特征的一些项目的选择与排序上存在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郑雪,当代智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
  [2]张厚粲,吴正,公众的智力观,《心理科学》,1994.1
  [3]约翰·U·欧格布,关于智力的文化生态学观点,心理科学通讯,1988.3
  [4]蔡笑岳,姜利琼,西南地区五种民族中小学生的智力观念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1995.6
  * 本研究得到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心理发展与教育京1-6B4心理学万明钢/李柰/邢强19971997 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京1-6B4心理学万明钢/李柰/邢强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6:36

[新一篇] 水權轉讓的法律分析

[舊一篇] 漢堡包史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