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21世纪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在总量规模持续快速扩张的同时,正面临着非常严峻而又紧迫的结构性调整。近代各国的经验表明,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迁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往往能成为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基础的启动因素。显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需要以结构变迁来启动和支撑总量扩张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将直接地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我们应当也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体系运行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拓展国民经济的成长空间。
  一、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当一个国家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时,会引起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结构发生显着的变化,这一点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比如,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开展对外贸易能为剩余产品找到出路,有利于深化劳动分工,增加国民财富的总量。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着名的比较成本原理,即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同类产品成本比率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这会导致一国的生产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使消费者获得比自给自足状态下更多商品。类似地,赫克歇尔和俄林也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作为对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缺乏流动性的一种替代,能改进各个参与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公众福利。
  H.钱纳利等人(1995)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与贸易导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通过对日本、以色列、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等加工部门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很明显,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适当的贸易政策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实现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在贸易的增长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地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对经济总量扩张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结构变迁与总量增长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当代各国经济日益开放的条件下正显得愈来愈密切,相对而言,前者的地位和影响更为重要。随着经济生活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地成为启动和维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现实生活中不难观察到,快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以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动为源泉,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基础。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乃对其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启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是决定其能否在开放环境中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很大的调整,但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时,矛盾有时是相当尖锐的。有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进入发达经济的行列;有些则在对外开放之后国民经济一定时期内有较大发展,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关键没有得到解决;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对外开放的时日并不短,但在经济发展方面没有能很好地起步。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自内部的产业结构不同。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分析,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好资源配置方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现有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意味着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生产资源的大规模重新配置。一方面,开放会导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开放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供给相对丰裕的是简单劳动力、土地和某些自然资源,因而在劳动力密集或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发展中国家要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改组,把在给定时点上可用的生产资源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中来。为此,发展中国家往往就需要在吸收到外部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之后,才能较快地和比较有效地完成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应当说,对外开放之后的一国资源重组,是其在开放进程中增进公众福利水平,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不过,这种资源重组往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有时候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的这种成本会是相当高的。
  其次,技术要素的积累和更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最深层次的制约还在于技术创新不足。产生这个问题的成因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往往是对初级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利用为主,社会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普遍比较低,因而导致市场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能够投入到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去的资源少,往往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和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供给偏少、成本高、水平低。技术创新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和高级化进程。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发展中国家通过外贸和引进外资等,能够较快地吸收到外部的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技术创新不足仍然可能是一种长期性的制约。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技术引进并不能保障发展中国家有效地缩小存在的差距,而是容易陷入技术依赖型经济的困境。即在技术追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而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则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应当说,技术要素的存量不足,质量偏低,是发展中国家结构高级化过程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外部经济循环的规模扩张。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国际经济循环的参与。比如,出口贸易的规模直接地影响到生产资源朝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部门的转移速度,没有快速的出口增长,就难以实现较快的结构调整。同时,出口贸易的增长也直接地制约着一国的进口支付能力,后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和投资规模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企业也要走上跨国投资的发展道路,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贸易的规模,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很有帮助(陈飞翔,1992年),从而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后的经济结构调整进度,是与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规模扩张速度成正比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的具体载体,其转变和发展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为一定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刚性,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其特定的轨迹。因为一定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就决定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社会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任何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都具有其自稳定性,即不断地再生出先前存在的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从广义上看会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引起社会上的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较快地发生变化,然而产业结构的重组往往还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难免要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
  二、开放型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特征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实行双向交往的开放制度。从制度安排的层面上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开放是深层次的、内在的开放,不同于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型的对外开放,比如外向经济的模式。二是资源的配置达到相对的均衡。从市场经济的运行层次上来看,开放型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实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对生产资源进行配置,比如,外部经济交流已经直接与改善公众的消费福利水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不直接上或不再局限于生产规模的扩张或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三是保持比较稳定的债权国地位。从国际收支的层面来观察,开放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这是因为进口贸易虽然相当活跃但出口竞争力强,资本的输入规模不小但资本输出的数量往往更大,因此开放型经济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比如其货币往往成为国际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能在国际结算中得到较广泛的使用等。
  开放型经济的这些特征是以其特有的产业结构为基础的。换言之,正是由于资源配置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特定的国民经济循环流程和市场竞争格局,构建出开放型经济的运行体系。简单地说,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决不只是表现为其与外部经济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是因为其内在的资源配置本身具有开放性。开放经济的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达到合理化的具体载体,是经济制度安排的操作着手处和保持国际收支均衡的基础。开放型经济体系需要有合理的产业来支撑,这种结构与封闭性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显着不同,也与已经奉行开放政策但仍在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的经济体系有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产业结构以高度的开放为前提,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强。开放经济体系是一种均衡性的开放,一种实质性的开放。前者是指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经济区域在开放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再在开放程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者是指在经济生活中能基本消除各种隐蔽性的制度障碍。比如,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考虑,开放型经济中受到保护的产业往往是特例,政府的保护措施比较规范和透明。一般产业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包括进口商品的关税较低和外商投资准入的自由度等。整体上的开放程度高,也表现为贸易部门(出口产业和进口竞争产业)占用的生产资源比例较高和相对稳定,其中出口产业的发展则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当一国要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过程中来优化资源配置时,现实的支点是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出口产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则一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过程中就有较大的回旋空间,没有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部门,一国实际上也就不能真正有效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资源配置的重组。整体上来判断,经济上的开放程度高低,对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都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强,主要产业的比例较为协调。一个国家内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关系怎样才算合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判断,但有两个基本的准则是广泛适用的。一是给定时期内的产出符合市场的需要,不存在明显的过剩与短缺。二是现有的生产资源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来分析,开放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符合上述两个标准,当然经济危机时期是例外。这是因为高度的市场开放本身有利于避免生产与需求的脱节,防止效率低的产业占用过多的生产资源。开放经济的高度市场化,促使劳动分工走向深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高。值得注意的是,开放经济中的产业关联往往是以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为龙头和中心的。这表现为产业群的形成和变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比如,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和相互关联以出口产业的发展为中心来构建,第三产业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关联程度高,出口产业的发展对国内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等。
  再次,产业结构形成的技术基础较高,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快。开放经济的产业结构建立在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因而资源配置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分析,一定时点上使用的生产技术不仅决定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数量,也直接地影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在社会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产业结构本身就必然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从整体上看,开放经济国家里各类产业都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较高,整个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较高的阶段。同时,开放经济体系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存在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主导产业往往是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竞争强,技术创新往往在国内的各类产业处于领先的地位,主导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引导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特点正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无疑,开放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也是在不断调整的,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发达国家现存的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本能式的对外开放,到现代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经过多次危机的风暴和漫长的创新与探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开放经济体系以其特有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充沛的活力,但这种结构本身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发达国家里,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等原因,导致其内部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正在进行新的大调整,也引起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大变化。然而,前面讨论的开放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却是不变的。
  三、我国的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变动
  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大规模地引进外资为特征,对外开放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十分显着而又深刻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实现对比较利益原则的回归。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分析,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是丰裕型要素对短缺型的有效替代。具体地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部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比例相对降低,如轻工业的上升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出口增多等,这一点在开放初期尤其明显。二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有明显的上升,显着提高了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三是由于农业部门中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等制度方面的创新,单位土地面积上实际投入的有效劳动量大大增加,农村的生产总值规模快速扩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对外开放之后经济结构才真正朝着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方向发展,并由此加速了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存量积累。应当说,近20年中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既朝着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大大地加快了我国资源禀赋状况转变的步伐。这一点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
  近20年间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对外开放以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明显地趋于协调;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高级化进程也明显加快,这表现为国民经济各个主要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都有相当的进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由于实行对外开放而大大地拓展了产业结构转换的空间,有效地加快了产业结构转换的步伐。许多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苦苦追求的事情,只有到了实行对外开放之后才初步达到预期的目标。显然,对外开放已成为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其作用是其他因素所难以比拟的。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长远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来考虑,尤其是从当前国际经济的竞争态势来看,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说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得益于不断加大的对外开放,那么潜在的风险恰恰在于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等都与开放经济体系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产业结构调整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当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制约。
  第一,滞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地影响对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制约整个经济生活开放度的扩大。整体上看,现行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过剩与短缺并存。二是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未能有效地拓展发展的空间。这里着重对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相对丰裕,要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大规模吸收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在这个方面已经获得很大的进展,但毕竟还只是初级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在整体上竞争能力不强,这使我们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来扩大对供给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利用的规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落后的产业所占比重仍然相当高,这迫使政府从维持社会安定等角度出发实行较多的保护政策,妨碍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深层因素。
  第二,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地妨碍经济运行中的技术创新,因而降低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由于传统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主导的地位,这就一方面对使用高新技术的产业部门拓展市场不利。因为传统产业部门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不足,并通过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影响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阻碍生产资源向技术创新快的产业部门转移。原因是现行的产业结构本身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流程,不利于对生产资源进行动态的重新组合,很不利于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企业总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越来的,目前国内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引进外资是我国现今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即大多是在外商来华投资之后才使得国内的相关生产项目直接成为国际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如果我国的企业本身不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活跃主体,对外开放很难卓有成效地继续加以推进。
  第三,松散的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形成产业关联带动效应,进而导致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利益矛盾上升。实行对外开放的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二元化现象比前更加明显。这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别在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也有拉大的趋势。一方面,沿海地区的现代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地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内陆地区仍是传统产业的一统天下,面临市场环境和生态环境双重恶化的困境。造成这种二元现象的深层原因显然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国内不同产业的发展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相互关联。比如,近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速度,然而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而出口增长对国内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区域辐射能力和技术外溢效应都有限。正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获得的利益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传导和扩散,先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则因实行开放政策而进一步显示出来,这是从整体上影响我国加快开放步伐的现实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走向深化所面临的各种矛盾的焦点。比如,以现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导致国内市场在某些方面仍具有较强封闭性的深层原因,真正有效的市场开放则需要以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重组为前提。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的汽车工业和IT产业的市场开放问题,就是产业结构滞后影响开放深化的突出例子。还应当看到的是,以现有产业结构作为背景的经济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在许多方面仍是浮于表面的主要原因,真正实质性的对外开放要求在结构变迁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从调整现实的产业结构入手,才能有效地改变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形成开放经济所需要的基本制度框架。
  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的认识愈来愈明确,建立开放型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得到有效的运行,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意味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同时也意味着从封闭性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轨,实际上这是二位一体的过程。过去20多年的对外开放已经给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以构建开放经济体系为目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加以重组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形成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流程和利益分配机制,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中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战略重组。
  以构建开放经济型经济体系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只是传统意义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延伸。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其能否适应当今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要求。我国近期的产业结构重组首先要考虑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将要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数量关系的明显变化,更需要在质量方面有大的改进。具体地讲,不应当继续追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大而全的产业结构,不应当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设定产业发展的目标,而应当以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来确定不同产业的比例关系和发展重点。整个产业结构的重组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真正在开放性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构建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
  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产业结构,应当是在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产业结构重组来建立起真正开放型经济运行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扩大对外开放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来巩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之后有更好的条件把扩大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方面近期可以考虑的选择主要有:
  第一,继续努力扩大出口,以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保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对于进一步诱导生产资源配置的重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出口贸易的规模越大,一方面,表明已进入出口领域的产业本身发展速度快,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表明有更多的产业部门加入到出口行列中来,这有利于改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者直接地影响产业高级化进程。近年来,虽然机电产品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整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低,附加价值相对少。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国内资源禀赋状况的转变,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出口信贷等来加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进而拉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第二,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加速技术转移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往往是把的重点放在吸收外部资金的流入上,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已从短缺转变为过剩,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保持总量持续增长的重点环节,利用外资的方式和重心也应当适应地进行调整。一方面,应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过来加快国内高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资的具体方式上,应当更多地鼓励外商来华设立技术研究中心,更快地进行技术转移。应当说,从我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来看,只要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加速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是完全可能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所在。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意味着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来诱导外商把更多的先进技术更快转移到中国来,由此能产生广泛的经济效应。
  第三,增大市场准入的程度,利用国际市场的竞争调整产业关联与比例。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扩大将会使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得到明显的强化,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是要合理利用来自外部的竞争打破垄断,促使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垄断利润的存在既意味着垄断部门本身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同时也提高了其他产业部门的成本,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损害公众福利。市场开放的重点应当加快消除垄断的步伐,为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要积极发挥国外市场的示范效应,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由于人均国民收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等存在的差距,国内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也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来促使生产资源更多地流向出口产业部门,重构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鼓励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强化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国际投资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是各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来定位产业的发展,从现在起就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地开展海外投资,进而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方面,海外投资能对我国比较优势模式的重构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比如,通过跨国投资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有利于促进资金的积累和加速技术创新,因此,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本身能促使我国有更多的产业培育出国际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海外投资也能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海外投资的风险程度高,市场竞争也往往更为激烈,成功的海外投资是企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企业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但还需要通过海外投资的磨炼才能逐步地走向成熟,而这将是中国产业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基本保障。
《财贸经济》京16~23F10国民经济管理陈飞翔20012001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一点在当今的开放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行对外开放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动,开放经济体系的运行是以特定的产业结构为支撑的。中国经济正进入需要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启动和支持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阶段,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结构性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我们应当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目标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重组,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陈飞翔 同济大学经济研究所 200092 作者:《财贸经济》京16~23F10国民经济管理陈飞翔20012001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一点在当今的开放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行对外开放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动,开放经济体系的运行是以特定的产业结构为支撑的。中国经济正进入需要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启动和支持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阶段,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结构性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我们应当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目标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重组,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

网载 2013-09-10 21:29:38

[新一篇] 對外開放與中國的朝鮮族

[舊一篇] 對外開放與朝鮮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