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1)04-0046-04
  近年来,有关本土心理学的话题方兴未艾。本土心理学拓宽了我们审视自身的视野。它从文化异质性的角度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使心理学研究更直接,更真实。许多学者也以此为契机,纷纷提出自己的构想,为心理学本土化设计道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随着研究的深入,讨论本土心理学不应该再是简单的口号式构想,它不应是只凭热情的哗众取宠。应该理智地看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在这方面,本土心理学的确走入了误区。
  一、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内涵
  本土心理学(indigneous psychology)的内涵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它是文化多元论的产物。
  在心理学的前期研究中,由于受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的影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单程进化,即从原始形态到现代形态,这是种族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而导致的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的提高。文化的异质性显然被他们忽略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西方心理学家奉行“价值中立”的原则,即不考虑不同的文化对心理影响的差异。同时,传统西方心理学所遵循的实证主义立场也使难以被量化操作的文化因素远离心理学。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本国民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被认为适合不同文化的民族,并被广泛地推广到世界各地,包括心理学的发源地——欧洲。事实上,这些成就难以和不同文化的民族达成“本土性契合”[1](P24),难以进入到不同的文化生活中去。究其原因,每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生活,都建构了不同的心理世界。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产物要想真正进入都是困难的,这是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文化人类学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Boas)首先对进化论式的研究提出质疑,怀疑生物决定论。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不是因为其生物特征决定的,而是由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从博厄斯开始,文化的影响作用被纳入到研究中。博厄斯的两位弟子米德(M.Mead)和本尼迪克特(R.Bendict)通过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伦理道德以及心理行为特点。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后无论是林顿(R.Linton)还是卡丁纳(A.Karkinet)都强调了文化与人格的密切关系。由于他们的研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被心理学认同。
  随着本世纪60年代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的兴起,人们对文化的作用认识更为深刻。符号人类学从符号出发,认为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社会成员通过理解符号所包含的意义来理解文化。不同的文化社会有着不同的符号系统,不同文化社会中的成员对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认知人类学阐释得更为形象,认为在一个文化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脑中都有一张“文化地图”,根据“文化地图”,每个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作出解释。而“文化地图”在不同的社会中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对共同的文化可以作出不同的诠释,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影响力是复杂多变的。文化与自我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在这样的作用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社会形成了互有差异、根深蒂固的特点。承袭了以上的研究,英国心理学家希勒斯(P.Heelas)在1981年提出了“本土心理学”。他明确提出应该研究当地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及思想,比如意识,情绪,人格等。把心理学研究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中,并明确把许多心理学概念与文化联系起来。文化一旦进入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便不可避免。
  文化进入心理学,使心理学研究变得真实、日常化。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一大弊端就是脱离现实生活,这主要是由实证主义立场决定的。为了完成所谓的量化,可操作性特点,用某种方式,抽离了活生生的现实,把行为从它日常发生的背景中剥离出来,不管那些背景对行为有多大的影响。实验的程序控制越严密,行为越抽象,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就越精确,实际上也就变得越空洞。这是自然科学惯用的方法,科学心理学正是受它的影响,为了追求结果的精确,把现实内容牺牲了。只重研究方法,不重研究内容。这样的研究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讲,是成功的。但就现实而言,是失败的。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理论面对现实生活无能为力,这是过分追求科学化的直接后果。心理学必须同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联。心理学与现实有机结合的契合点便是文化,这也是本土心理学所追求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心理学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是更加现实的心理学。
  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毋庸置疑。本土心理学的产生也是逻辑上的必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当前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走入了两个误区。正是这两个误区,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口号式的设想多于实质性的理论建设。
  二、误区
  (一)是整合,不是分裂
  本土心理学的出现,是对西方实证心理学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反抗。它把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文化之中。但是,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不是另起炉灶,重新建立一种体系。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要置于“大心理学观”之下。长期以来,心理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统一性。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一再遭到质疑,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此。正如斯塔兹(A.W.Staats)所指出的“除非我们统一心理学,否则心理学就不可能被称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2]。尽管要统一心理学仍然十分困难,但从学科地位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这样去追求。所以,在研究中,首先必须要树立一个理念,即:只有一个心理学。遵从了这个理念,心理学的统一至少有了理论上的保障。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整合—分裂—再整合”三个阶段。现在心理学正处于再整合的阶段。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undt)提倡的是一种统一的心理学,他本人也致力于这项工作,在他的理论中,不仅包括内省,也包括实验;不仅有意识,情感,也有感觉,知觉。尽管冯特的这个特点后来被有些心理学家批评为庞杂混乱。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冯特追求的是一种大心理学,兼容并包。自冯特以后,心理学逐渐分化为两极,即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立场的心理学。二者各自为阵,把自己的理论成就推到了极至。实证心理学完成了所谓的科学化进程,典型代表是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文心理学也达到了颠峰,代表是马斯洛(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可否认,两类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它们固执己见,使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越来越不统一。心理学面临丧失其学科地位的危险。其原因所在,不言而喻,都是小心理学观造成的。由于小心理学观,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对峙,相互指责,缺乏沟通,各自独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难以逾越的两大阵营。这个教训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心理学本土化运动。
  可以发现,在西方心理学与非西方的本土心理学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对峙。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从忽略文化异质性的主流心理学中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冲动,即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学体系。这和当初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时的情况很相似。这种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的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用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之上的心理学理论来界定其他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心理生活,这无疑是一种霸道的行为,这种行为被有的学者称为“文化帝国主义”[3]。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是所有的新兴事物在发展的初期都会多少走极端,本土心理学现在也面临这样的误区。在这几年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国内有的学者开始提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或者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有的学者还进一步讨论“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这两种提法的差别。我认为上述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这样做,有些矫枉过正的味道。心理学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必须遵从的理念。如果我们还承认心理学是一门学科,那就必须遵从这个理念,这也是大心理学观的内涵。
  西方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之所以遭到批评,一方面是由于它忽略了文化的异质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小心理学观。小心理学观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危害是大家公认的,在这方面,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不能再蹈以前的错误。
  西方心理学与非西方心理学应该融合,而不是对立。融合的前提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这是所有心理学面临的共同对象。尽管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点,但作为人,是具有共通性的。正是这样一种共通性,构成了心理学统一的内在纽带。
  在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中,必须排除小心理学观的干扰。欧洲心理学和东方心理学都在反对美国心理学的“文化殖民扩张”。过去了几年,但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心理学,这是令欧洲心理学和东方心理学感到头疼的问题。实际上,只要用大心理学观来鸟瞰整个心理学,这样的难题完全可以解决。因为,没有必要再去独立地发展各自的理论体系。
  那么我们怎么贯彻大心理学观的精神,避免各自为阵、盲目发展自己的体系呢?我想,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研究方法为中心,抛开流派、门户之分,一切围绕问题展开,这样可以避免心理学的分裂。
  (二)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有的学者认为要想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首先必须使研究方法中国化。理由是因为研究方法是一套理论体系的标志,是判断一套体系是否成熟的标志。我认为这样的思路实际上走入了误区。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学走入了死胡同。因为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欧洲心理学,还是东方心理学,都没有建立起一套所谓的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不少学者还在不懈地追求。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即只有以研究内容为中心,才能维护心理学的统一性,也才能使心理学研究现实化。
  西方实证心理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模仿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判断一项自然科学研究是否合理,主要以它的研究方法、程序是否严密为依据。心理学为了实现学科的独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学靠拢。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便是以牺牲研究内容为代价来换取研究方法上的成就。实证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庞大的体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方法发生矛盾的时候,被抛弃的往往是内容。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是实证心理学的极至。为了使心理学研究更具科学的色彩,华生不惜把意识、情感、动机一系列不具有可操作性特点的内容从人身上剥离开,使人最后成了一种类似机器,思维依赖喉头肌肉运动的东西。行为主义的研究似乎很荒谬,但是在理论上,它有其逻辑必然性。这都是“方法中心论”演绎出来的合理结果。不少心理学家为了证明其研究的科学性,不懈地追求方法上的完美。正如马斯洛指出的“无论一个实验实际上多么无足轻重,只要在方法上令人满意,它就很少受到批评”[4](P237)。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心理学逐渐与现实脱离。心理学家醉心于所谓的纯科学研究,沾沾自喜地展示其精妙的实验设计。这样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影响。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爆发的三大运动(黑人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应该说是对实证心理学的最大讽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实证心理学家束手无策,精妙的实验设计面对现实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实证心理学的最大悲哀。
  在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中,应当吸取这样的教训。过分强调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必然使本土心理学研究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契合。本土心理学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此。心理学本土化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同的,不少学者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有益的探索。我们的研究要避开误区,本土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本土化的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本土化。这一点对本土心理学研究尤其重要。如果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本土化,只会要么使心理学的统一更加遥遥无期,要么使心理学本土化成为空谈。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只会加剧心理学的分裂。心理学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宏大的理论体系时代过去以后,代之出现的是小型理论研究。不少学者也曾高度评价小型课题的研究,认为它终于可以摆脱宏大理论体系的束缚,把研究落到实处。但是,小型理论本身也面临困难,它的小心理学观约束了它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Allport)敏锐地指出“心理学里的每一课题都用它的一套方法给自己掘出一个孤立的壕沟,即使是相邻的壕沟,彼此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见薄弱,这样的开掘最终只会带来乏味的结果,而不是成功”[5]。的确,现在整个心理学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概念上的统一性正在不断丧失,整个学科越来越变得像是一个“课题搭配上程序”的集合体。每一个课题都发展出它本身的范式,累积起它本身的成就。建立起一套围绕方法展开的理论。诚然,每一个小课题确有其探究的价值,但心理学的理想不只是埋头于支离破碎的研究,我们需要用大心理学观来俯瞰整个心理学的全貌。只有这样,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才是一个完整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心理学科的统一性和现实性。
  本土心理学应该避免用研究方法来约束自身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的启示。
  心理学本土化作为一种潮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充分吸取西方实证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学观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统一性的理念,以问题为中心。
  实际上,美国心理学之所以成其为美国心理学,关键在于它所研究的是美国社会的问题,也就是它的本土问题。美国心理学并没有因为它的德国渊源而改变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国家发展心理学都应该走这样的路,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问题,而不要过分去考虑非要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是开放式的,绝不应该再各自用所谓不同的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闭起来。我想,这应该是本土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46~49B4心理学周宁20012001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力量,它促使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更加现实化。但是在本土心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却陷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试图另起炉灶,建立一种“全新的体系”;二是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忽略了本土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真实的问题。这两大误区直接导致了现在本土心理学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从心理学的发展看,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因为,心理学面临的是整合,而不是分裂。同时,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本土心理学/本土化/整合indigeneous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integrationIndigeneous Psychology and Misled Area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ZHOU Ning(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00,PRC)Indigeneous paychology is a new and developing force,which makes ou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ore realistic,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indigeneous psychology,it is caught in misled areas.It manifests itself mainly in the two respects:one is the attempt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settingup a "brand-new system";the other is to concentrate on methods of researching to the neglect of the fact that the essense of paychology consists in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real problems.These two big misled areas directly result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ndigeneous psychology is now faced with: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of indigeneous psychology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such a condition should not have appeared,for what psychology is confronted with is integrating,not splitting.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to be problem-centred.周宁(1970-),男,四川简阳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从事社会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46~49B4心理学周宁20012001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力量,它促使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更加现实化。但是在本土心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却陷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试图另起炉灶,建立一种“全新的体系”;二是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忽略了本土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真实的问题。这两大误区直接导致了现在本土心理学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从心理学的发展看,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因为,心理学面临的是整合,而不是分裂。同时,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本土心理学/本土化/整合indigeneous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integration

网载 2013-09-10 21:36:24

[新一篇] 有效管理=格物致知+擇人任勢

[舊一篇] 權力腐敗、文化傳統與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