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  ——建构“文学作品学”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指文学作品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它在人类建构的研究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系统中的位置,它研究对象的总的原则、方法。
  学科是学术的类别,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研究一切文学现象的学科是一切文学现象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学的分支。研究文学作品的学科则是文学作品研究的学术类别、科学领域或文学作品学的分支。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一是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
      一
  关于“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得从“文艺学”、“文学学”讲起。研究文学(一切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文学学。文学学常被叫作文艺学。文学是一种多项、多维的,复杂的,延展性极为突出的现象。文学学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全面的研究的学科,相应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理论体系。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现象的学科“诗学”或“诗论”,都是以对一种文学作品的研究来统领和替代对整个文学现象研究的。上个世纪,对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研究,在学科设置上也还大体处于笼统的未分化的状态。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的项目、视角、方法逐渐增多,文学学才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也才作为文学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目前,东西方大都把文学学分为三个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注: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页)中说:“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Simutaneous ovder), 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研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这一意见是为许多东西方人士接受的。)。仔细考虑,这三个支学科并没有囊括文学学学科系统全部复杂的内容。从理论上说,文学现象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研究文学现象的文学学也必然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作为文学学支学科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同样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以其中的“文学史”来说,所谓文学史并不是历史上哪一个或哪几个文学史家一次完成,一劳永逸的。某位文学家研究某段“史”的文学史论着问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同是研究这段“史”的新的文学史论着出现。文学史是这样,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也是如此。这就必然形成“文学理论史”、“文学史史”“文学批评史”三个支学科。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支学科早已存在,并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成果也在逐渐增多。这就是说,文学学已经有和可能有的支学科除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外,还有文学理论史、文学史史、文学批评史。这六个支学科中,相对地说,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是侧重于对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类规律的探讨的;文学史、文学史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则是更侧重于个别的具体的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更侧重于个别的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的揭示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一切文学现象)时,往往以横向的审视为主,侧重于对各种各类文学现象中的各种要素、方面、环节的规律进行分析与综合;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史史、文学批评史则均以纵向的追溯为主,全力揭示各种各类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再进一步看,逻辑地观察或者说共时地把握文学现象,文学有文学总体,即一切文学现象的总和。一切文学现象有文学作品、作品对象、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编辑出版、文学教育、文学管理、文学运动等等。在这种认识和划分的基础上,可建构总体性的文学理论和分支性的文学作品学、作品对象学、创作主体学、接受主体学、文学观念学、作品创作学、作品传播学、文学流派学、文学思潮学、文学编辑出版学、文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文学运动学等等。历史地考察或者说历时地认识文学现象,文学有文学总体的历程,即一切文学现象总和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切文学现象的总和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作品对象的发展过程、创作主体的发展过程、接受主体的发展过程、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文学创作的发展过程、文学传播的发展过程、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文学编辑出版的发展过程、文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文学管理的发展过程、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等等。在这种认识和划分的基础上,可建构总体性的文学史和分支性的文学作品史、作品对象史、创作主体史、接受主体史、文学观念史、文学创作史、文学传播史、文学流派史、文学思潮史、文学编辑出版史、文学教育史、文学管理史、文学运动史等等。这就必然在文学学六个支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详尽细致的文学学科系统。图示如下:
  文学学学科系统表(一)
      逻辑(共时)         历史(历时)     文学作品学         文学作品学史     作品对象学         作品对象学史     创作主体学         创作主体学史     接受主体学         接受主体学史   文 文学观念学       文 文学观念学史 一   文学创作学         文学创作学史   学 文学传播学       学 文学传播学史     文学流派学         文学流派学史 般 理 文学思潮学       理 文学思潮学史     文学编辑出版学       文学编辑出版学史   论 文学教育学       论 文学教育学史     文学管理学         文学管理学史     文学运动学       史 文学运动学史     ……            ……            文学作品史        文学作品史史            作品对象史        作品对象史史            创作主体史        创作主体史史          文 接受主体史       文 接受主体史史            文学观念史        文学观念史史 特          文学创作史        文学创作史史            文学传播史       学 文学传播史史          学 文学流派史        文学流派史史            文学思潮史        文学思潮史史            文学编辑出版史     史 文学编辑出版史史            文学教育史        文学教育史史          史 文学管理史        文学管理史史            文学运动史       史 文学运动史史            ……           ……    文学作品批评         文学作品批评史    作品对象批评         作品对象批评史殊   创作主体批评         创作主体批评史  文 接受主体批评       文 接受主体批评史    文学观念批评         文学观念批评史  学 文学创作批评       学 文学创作批评史    文学传播批评         文学传播批评史  批 文学流派批评       批 文学流派批评史    文学思潮批评         文学思潮批评史  评 文学编辑出版批评     评 文学编辑出版批评史    文学教育批评         文学教育批评史    文学管理批评       史 文学管理批评史    文学运动批评         文学运动批评史    ……             ……
  之所以把这个图表称为“(一)”,是因为,这个表也仅仅是文学学学科系统的一种开列而已,此外,还有其他开列方法,还有未开列的学科(注:上述图表和分析参阅了吴调公主编《文学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版,第7—8页)的“结论”部分。)。这个学科系统表也还仅仅是一种文学学学科“自身”系统的大致状况,是把文学学学科系统与其他学科系统之间的交叉性现象放在一边了的,如果把学科系统与学科系统的交叉现象纳入,这个系统表将被大大突破。它的每一个子学科与其他系统交叉,都将组合出若干组交叉学科来。例如,用上表中的一个子学科:文学作品学,与人学(人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美学、哲学、伦理学、文章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就可以建构出文学作品人学、文学作品文化学、文学作品社会学、文学作品经济学、文学作品政治学、文学作品语言学、文学作品美学、文学作品哲学、文学作品伦理学、文学作品文章学、文学作品心理学等等。
  这种交叉学科的出现与研究,正是目前文学(一切文学现象)研究的热点。从理论上讲,文学学学科系统的每一门子学科都可以同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一束又一束的交叉学科。如此“繁衍”不断,试想,文学学学科系统的子学科究竟有多少呢?简直难以胜数!
  对文学学学科系统作了上述勾勒,文学作品学的学科位置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文学作品学是以一切文学现象中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文学学科系统中的文学理论这个支学科中的一门子学科。它与文学学学科系统中的文学理论这个分支中的其他子学科,如作品对象学、创作主体学、接受主体学、文学观念学、文学创作学、文学传播学、文学流派学、文学思潮学、文学编辑出版学、文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文学运动学等处于同一个层级,与它们是姊妹学科关系,但在众多姊妹学科中,它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文学学学科系统中的一门“重头”子学科。
  它不是一门文学学学科系统中的交叉性学科,但是,它在研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涉及许多文学学学科系统中的交叉性学科的问题。
      二
  关于“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实际上是指它在研究对象时体现出来的总的原则、方法,以及它的总的特征、面貌。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得从文学作品学学科发展的走势讲起。
  在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有的不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或者说,就学术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还没有多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而有的对象却需要多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事实上已经不只一门学科在对它进行研究了。比如,对人的心理的考察,就已经形成了多学科研究的态势。诸如,教育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之类的专门性的着作已有数十种。
  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过去,学科设置比较单一,近几年来,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文学作品自身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多样化,思维空间的拓展,不少研究者已从不同子目、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切入,形成了文学作品研究多学科的态势。文学作品人学、文学作品文化学、文学作品语言学、文学作品美学、文学作品社会心理学、文学作品社会学、文学作品经济学、文学作品政治学、文学作品哲学、文学作品伦理学等先后涌现。这种学科蜂起的状况表明,文学作品学学科分化(包括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文学学学科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目前的文学作品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顺应这种趋势,从事单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单学科的研究的长处和特点是,从一点上深入,可以提高专项研究的水平,同时能为文学学学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添砖加瓦。然而,如果说到对文学作品作整体说明,这种探索往往力不从心,很难描述出对象的更多的意义和特点。于是,有的学者在单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对文学作品作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并逐渐地形成了文学学学科发展的又一种强有力的走向。
  用综合性学科来研究对象,在研究工作中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在一些国家、对一些学者来说,并不是新鲜话题。在西欧,早已出现这种趋势,一些学者以自己的观点为主导,同时将其它学派的某些长处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丰富自己,不同程度地克服了自己学派的封闭性,弥补了自己学派观念的不足。比如,结构主义理论家托多罗夫,八十年代初的不少着作,坚持的是结构主义理论原则,只谈形式、符号、象征、暗示,自1984年始,逐步地引进了社会历史学派的一些观念,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注:参阅钱中文:《文艺学方法的多样和统一》,见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5、76页。)。又如前苏联科学院在其所属的世界文化史学术委员会里增设了一个综合研究文学的委员会,由它负责组织超学科研究的学术讨论活动、组织出版综合性研究新成果、推动文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现代文学作品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方面在不断地分解,日趋单学科化、多学科化,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联手”,日渐综合化、一体化。
  综合性学科研究的特点和理论价值表现在,它能够把自身提高到整体观照或趋向于整体观照的层次上去,获得多方位研究的或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
  当然,所谓综合性学科研究,决不是资料汇编,不是杂烩、拼凑。它重视各种相关的单学科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视为综合中的珍贵的思想资料,找出它们相互间联系,挖掘它们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根据研究对象(文学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把各学科研究成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把它们简单地累加在一起就算了事。同时,还要看到,任何高妙的综合都不可能把文学作品学各学科的成果囊括无遗。因此,所谓“综合”,常常是一种有侧重的综合。所谓“侧重”,有两层涵义,一是有重心,二是有选择有保留有割舍。即研究者根据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根据生活的要求,在多种切入点中,确定一个切入点为理论探讨的重心,然后综合其他切入点的理论成果。这样一来,所谓综合,必然表现为多种走向。你可以文学作品哲学为重心,我可以文学作品美学为重心,他可以文学作品社会学为重心……除了多种学科综合之外,与学科综合相联系的,还有“子系统”的综合、“专题”的综合等等,这就必然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建构上,形成多种多样的框架、模式。
  在这种学科“综合”——“分化”、“分化”——“综合”的走向面前,笔者有意建构一种综合性的“文学作品学”。这种“文学作品学”研究文学作品这一文学现象中的重中之重,对自己研究的对象作多方位、多角度的观照,在这种观照中又以文学作品美学的观照为重心,主要对文学作品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作美学的阐释,同时适度纳入和介绍文学作品人学、文学作品文化学、文学作品社会学、文学作品经济学、文学作品政治学、文学作品语言学、文学作品文章学、文学作品心理学等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成果。
  文学作品美学,大致地说,既是文学作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定的美学原理研究文学作品,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物态构件、物态系统、意态构件、意态系统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美学成分、审美构成关系,文学作品的审美总貌、审美潜能、美学类别,同时还要研究文学作品对象、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审美性质,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接受的审美特点,文学作品产生、演变、未来的美学轨迹,作为美的集中表现之一的文学作品与其环体、关联域的美学关系。审美性是文学作品特殊的重要的属性,创造文学作品美,是创作主体创作文学作品的特殊的重要的目的。从美学的角度和层次研究文学作品,对于把握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人学、文学作品文化学、文学作品语言学、文学作品社会心理学、文学作品文章学、文学作品社会学、文学作品经济学、文学作品政治学、文学作品哲学、文学作品伦理学、文学作品宗教学、文学作品艺术学等学科,一般地说,既是文学作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学(人的哲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章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们都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学(人的哲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章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及其有关问题。这些都是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的有影响的学科,其理论观念、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认识文学作品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文学作品作美学观照的时候,对这些学科的理论观念、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给于必要的综合,有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美学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对研究方法、理论观念和研究成果的理解,也有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作较全面的把握。
  这样一来,笔者也就给自己提出了一道理论难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要划清种种具体的理论观点的学科归宿,判定其学科性质,谈何容易!它不仅要把“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梳理清楚,还要对许多空白进行新的建构。它不仅要把习惯中“粘”在一起的许多理论观念划分开来,让它们回归自己的学科家园,还要考虑到许多理论本身的归宿往往具有极大的相对性。这无异于是在创建或完善多种新的文学作品学学科。要把这件工作做好,笔者是力不从心的。但是,既然认定了这样一个“正道”,也只得勉力行之。
贵州社会科学贵阳57~61,72J1文艺理论阮幸生19991999作者:阮幸生,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邮编:550001 作者:贵州社会科学贵阳57~61,72J1文艺理论阮幸生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36:07

[新一篇] 文化語境與文學闡釋  ——簡論西方漢學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舊一篇] 文學創作中的心理定勢論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