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22;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2)05-0119-06
  电视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声音,那么这个“声音”究竟代表着谁呢?正如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所质疑的:“谁是话语的主体?”[1]这个主体的“声音”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呢?电视文化话语主体的问题关系到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问题,也即“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2]的问题。
      一、从不同文化视角看电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存在
  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3]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也同样是“隐蔽”的,然而,通过不同研究视角的转换,我们可以清楚地透视到它的存在。
  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电视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话语系统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话语并非‘自由言语’,它不是一种说话者的意向的完美陈述。其实,我们根本无法将交际意愿看成先于语言约束(constraints of language)的思维活动”[4](P40)。可见“话语”作为沟通活动有着一定约定俗成的系统,并制约着任何文化交往活动,这就是“语境”,或进一步说是“意识形态语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电视“教养理论”的代表人物乔治·哥伯纳也认为,电视是我们生活中的共同的符号环境的主流。“每一种话语都熟悉并代表一系列具体的利益”[4](P40),每一种符号环境也同样具有对世界观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电视文化作为一种话语系统或符号环境,所代表的“一系列具体的利益”,所蕴涵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就是它的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是先在的。
  从传播文化视角来看,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以一种影像的方式存在着。电视有史以来最广泛地为人类提供着共享的形象与信息,使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视传播制造的影像来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判断自己的生活选择。这种形象与信息的传播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优势。电视文化正是以这种影像的方式为这个世界下定义,并使之合法化,通过影像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正如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普所说:“一种媒介不是某一种文化借以发挥作用的中立机构,由于其特殊方式,它是价值的塑造者,是感官的按摩师,是意识形态的倡导者,是社会格局的严格组织者。”[5](P4)
  从大众文化视角来看,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得更为隐蔽,因为它是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来渗透其意识形态。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它所具有的消费性更为引人注目,但是,“在文化经济中,消费者的作用并不作为线性经济交易的终点而存在”。在文化消费中,“他们主动从文本中生产出意义和快感”[6]。这些意义和快感就是意识形态,从属于社会经验,只是大众在消费和享受文化商品时将注意力凝聚在享乐上,并未意识到他们是在从事一种意识形态实践。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一方面是服从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逻辑;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根本上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并且,在大众文化商品的交换和流通中,这种意义、快感也在交换和流通,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选择,就是对意义、快感的选择,也即意识形态的选择。随着商品经济由注重生产向注重营销的转变,电视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将更具有操纵性。
  从艺术文化视角来看,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存在的,具体地说,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显现在电视文化的意象、情感、想像、虚构中。因为以艺术形式而存在的电视文化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显示着社会关系的丰富多样与深刻变化,是以直接的审美风貌去实现间接的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其实,这种对世界的审美的认识和把握,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这种意识形态虽是隐蔽的,却是客观存在的,可谓“缺席的在场”;这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理智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言:“难道艺术就不需要理智和思考力吗?”别林斯基在这里所说的“理智和思考力”即是意识形态的体现。[7]这种意识形态由于其审美特性而具有深刻性。不仅如此,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还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这种意识形态显现在电视文化审美意象的文本中。电视文化的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却是无限丰富的,而且这种文本由于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则是更加隐蔽,也更加丰富多样。其次,这种意识形态还隐藏在电视文化的整个审美活动中。在整个电视文化的审美活动中,由于传播者、接受者、传播与接受活动、传播与接受语境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产生也势必是多样的。尤其在当代社会,在经济与科技的推动下,电视文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也即意识形态。
      二、电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合状态
  存在于我们痛苦历史记忆中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往往简单地将意识形态话语单一化,甚至等同于政治宣传,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复杂性。其实,每一种文化样式都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在艺术文化向商业文化、大众文化转型,电视艺术向电视大众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更是表现出多种层次共存的复合状态。
  1.规范社会:国家意识形态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表达国家意愿与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宣扬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强制性。所谓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就其深层次内涵而言,是这个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民族情感、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
  电视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最有效表现形式之一,不能不带有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电视媒体也无疑是国家意识形态以其巨大的权威力量来引导、规劝、灌输官方的价值观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传播媒介应以国家的思想规范教导人民,提供一个团结人民的场合,来达到举国一致的政治目的。哥伯纳的“教养理论”也认为,电视是既定社会秩序的助力,为保存、巩固、强化现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服务,而绝不是改变、威胁、减弱现有体制的力量,电视文化传播具有“教养”观众对既成事实接受和确认的倾向和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新闻界出现的“社会责任理论”[5](P12),更是从新闻传播角度强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利益。
  在西方社会,电视文化从来都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即使在某些商业电视文化中,也是在通俗、世俗、娱乐的叙事中宣扬着国家意识形态。美国系列电视剧《007》虽属于商业电视剧,但仍具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性,如剧中假设的敌人,先是前苏联的克格勃,后是阿拉伯人,再后是来自中国的红色间谍。这些假想敌人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东西方对抗意识;剧中迷人的故事、英俊的主人公、高科技的演绎以及穿插其中的浪漫爱情,在使人忘记这一切是真是假的同时宣扬了美国国家意识形态。
  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基本要旨。在当代中国,执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所推行的国家意识形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体现,其中“主旋律”就是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化艺术的总体要求,电视文化中“飞天奖”的设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提倡等都是其具体措施的体现。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传播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倡导了现实中的理想人格,而且规范了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了执政党的路线方针。
  国家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虽然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主导性,但与改革开放以前那种意识形态“一体化”、“一元化”的状况相比,还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并在实践层面上适应了多样化的时代要求,借助电视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等功能,使民众在不经意的娱乐中接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化。如体现历史英雄主义的《太平天国》,反映古典伦理精神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变革时代的中国现实生活的《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牵手》,再现革命战争历史的“红色经典”《长征》、《日出东方》,等等,这些电视剧所创造的较好的观赏性和带来的较高收视率,都是电视以其大众娱乐文化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有力证明,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对电视文化进行规范的成功范例。
  但是,把电视文化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却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由于对意识形态的狭隘理解,有些人甚至简单地把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直接当成“党中央的声音”——在《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专题节目中,一些地方领导认为,是电视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电视人自己也认为,“村村通”工程不仅在经济、信息、文化等方面起着教导、指引社会的作用,而且是“不走的工作队”。这种褊狭、错误的认识并不是个别、偶然的现象,它与过去的“工具论”不乏渊源关系,在强调电视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同时,忽略了其本质的另一方面,即电视文化所蕴涵的大众文化特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紧密联系,忽视了在带去“党中央的声音”的同时也可以带去其他声音的复杂性。
  国家意识形态与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性这种内在的矛盾,是电视文化的时代特性所决定的。当国家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电视文化进行规范时,也必然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对电视文化的浸染发生冲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利益的追逐合法化,竞争成为铁的规律,由此所造成的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追求,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质欲望和世俗享乐的追求,通俗娱乐正在成为电视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种语境下,国家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正统性、崇高性、理想性、精神性与市场经济引发的电视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享乐性、世俗性构成一种内在的冲突,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主要矛盾。于是,明星们荧屏上高唱着“主旋律”、舞台下直言不讳地为出场费讨价还价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谓是对“主旋律”的阳奉阴违。为了收视率,在很多“戏说”风格的电视剧中,封建皇帝被描写成既正直有为又风流倜傥、既勇猛无畏又温柔痴情,不用说与所谓“人民史观”南辕北辙,与教科书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无能、奢靡、腐败大相径庭,至少是美化帝王将相,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所认同的历史真实、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精神的拆解。这些现象虽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虽未受到根本的动摇,但金钱的无处不在、无往不胜的确削弱了对精神文明的倡导力度。在与电视文化等大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国家意识形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强化国家意识形态、以国家意识形态对电视文化进行规范与整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电视文化不能回避的问题。
  2.推销消费:市场意识形态
  电视文化在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影响的同时,也与现代科技和市场逻辑定下了制造商业文化幻象的攻守同盟。由于电视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并以科技进步为依托,这种姻娅关系使其与市场机制、现代科技构筑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架,支撑着市场经济与文化联姻的平台,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得以不断出场。由此,电视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文化产业为大众消费者制造的意识形态消费品。正如市场经济培育了利润原则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样,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电视文化,也同样制造着商业原则、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在西方社会,市场意识形态突出表现为一些民间电视媒体直接受到幕后经济权势的操纵。在杂糅着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后殖民话语的当代中国,市场意识形态的推销改头换面为各种时尚观念、消费观念的推销,在电视文化中则具体表现为消费主义的时尚追求与后现代语境的文化征兆引领着荧屏。如各种青春演唱组,虽然歌词是“念”出来的,无非“念”得有些节奏,但从服饰、舞台布景到舞姿、旋律、歌词,无一不体现着当代青年的时尚追求,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追求分道扬镳。尽管比起北岛、舒婷那一代人所跳的集体舞,不乏系统内部的和谐与青春活力,但仍是一种为时尚、为消费而存在的大众文化。
  虽然在这种市场文化意识形态中,艺术的豪华早已落尽,文化也剥去了自己高雅倜傥的面纱,而露出了赤裸裸的消费主义本性。然而,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只不过反映了现代社会大众的一个心理需要的侧面,而绝不是今日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发展的主流。市场意识形态虽不乏魔力,却仍然无法替代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终极关怀的追求。
  3.“天鹅之死”:精英意识形态
  在这种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科技步步紧逼的情势下,与之针锋相对的知识精英的意识形态却惨遭遗弃、孤立无援、岌岌可危。当然,这里所说的精英意识形态是指憧憬精神家园、追求终极关怀的某些人文知识分子精英所坚持、所弘扬的理性话语。
  知识精英意识形态走向危机是当代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着来势汹涌的商品经济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精英的理性话语影响甚至支配社会的图谋宣告破产,胡塞尔所宣称的“人类的公务员”及他们的精神追求正在被取代,“天鹅之死”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同时忧伤地演出着。
  在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精英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最前列,然而,当预示着经济现代化的市场化真正到来时,他们竟被经济现代化挤出了圈外。对现代化的疾呼吁求、对市场化的理性首肯没有给持有这种意识形态的人文知识分子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自信,相反,科技、经济和消费的现代化却使他们备受被时代不待见的失落感。更让他们感到尴尬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并非是文化现代化,在市场化的挤压下,他们所钟情的严肃文化、高雅艺术非但未能成为主流,反而退到了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的狂潮。精神处境与物质生活处境的双重窘迫,使他们不得不对以往理性话语以及坐而论道的优雅生活方式产生怀疑。人文知识分子这一整体的裂变终于动摇了几千年来自命清高的精英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这种“文化现代化”的呼声同样显得极其微弱甚至可笑。 在以电视文化为首的大众文化追逐、簇拥着各种明星们的狂欢中,精英意识形态所赞赏 、所策划的严肃艺术、高雅文化在收视率的挤压下只能退出荧屏,知识精英们也只能扮 演着看客的角色,站在边缘地带投去艳羡的一瞥,当然,也不乏不屑的蔑视,或是理智 的批判,但都无济于事,只能表现出几许无奈和几许悲壮。于是,一边是精英意识形态 对电视文化的世俗与低级趣味的猛烈抨击,一边是大众与电视文化仍然我行我素的联欢 。精英意识形态治愈不了现代人的焦虑、压抑、躁动、盲目,以消遣娱乐为手段的电视 文化却成了满足世俗欢娱和享乐的良药。
  电视文化与精英意识形态之间的根本矛盾是电视文化的世俗性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之间的矛盾。精英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创造性、精神性、历史意识、个性风格、对理性价值的追求等,必定与受市场经济导向的电视文化的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媚俗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等相互排斥。在市场经济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前提下,商业诉求和物质享受对社会基本价值走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而也就决定了精英意识形态在以电视文化为首的大众文化的围剿中,必然面临被遗弃的窘迫,像那出着名的芭蕾独舞中美丽的天鹅,表演着濒临死亡时的最后挣扎。与此同时,精英意识形态自身的分裂也就成为一种可能。
  20世纪末中国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几千年来整个民族心理的沉淀,也使传统的精英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精英意识形态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和电视荧屏,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放弃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历史理性的思考。对于电视文化来说,精英意识形态的关照无疑有助于其在商业诉求与文化诉求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进而穿越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无序,走向这种文化形态的成熟和文化内涵的深刻。
  4.引领社会时尚:白领意识形态
  在精英意识形态的“天鹅之死”中,白领意识形态大有取而代之成为消费社会、时尚社会中一种新型“精英”的态势。
  “白领”(white-collar)一词无疑来自西方,是“指不从事体力劳动者”。《现代汉语大词典》1996年修订版也首次将“白领”一词作为词条,解释为:“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白领阶层。”其实,在当代中国,这一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型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国驻中国各种办事机构,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工作,有较高经济收入、较强消费能力的群体,是介于权贵阶层、新富阶层与蓝领阶层、市民阶层之间的那些人。这一概念及这一阶层象征着优雅、富足、教养、身份、消费、时尚,似乎已与底层拉开了距离。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白领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时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白领阶层由于其收入的相对丰厚、消费水平的相对较高、社会视野的相对开阔、就业机遇的相对较多、工作环境的相对舒适,尤其是与现代社会、商业社会、未来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方向,使得这一阶层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代表和引领着社会的流行时尚,并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和人生定位。白领趣味因之应运而生,白领阶层的意识形态也因之在不自知的状态中培育、发展并走俏。这种白领意识形态在目前虽未得到有意识的培养,也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但市场经济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民众对白领阶层怀有的艳羡和对白领意识形态的认同更是对此推波助澜。在这种语境下,电视文化由于其本身的消费性、时尚性,已与白领意识形成了互动局面。在当代中国的电视文化中,白领文化及其所蕴涵的白领趣味、白领意识形态得以畅行。哥伯纳的“教养理论”认为,电视在制造大众对媒体认同的同时,也制造着社会对世界的共同看法,对角色的共同理解,对生活的共同价值观。白领阶层的意识形态以及所代表的那种社会心态、价值取向,正与电视文化中的时尚追求、消费追求遥相呼应,“教导”着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白领”生活的认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商业社会培育出的一种时尚意识形态,白领文化在诱导一种趣味和消费欲望的同时,也激发了一种享乐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5.难辨真伪的民主意志:平民意识形态
  对精英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平民意识形态的崛起,并与白领意识形态辉映成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原有的一元的政治社会发生演变,一个庞大的“民间社会”得以复苏,与之相伴的是平民意识形态逐渐形成。“平民”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解释,而这里所谓的“平民意识形态”,是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即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对时代、对现实、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并将一种平民意识渗透在电视文化的样式形态、审美风格等方面。
  在经济社会追求真实与务实的时代语境下,教条主义的说教、形式主义的虚伪在民间社会的电视文化消费中已完全失效,从而使得以平民价值标准、文化趣味来衡量电视文化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大量真实的平民生活场景的再现、平民现实际遇的描述、平民文化立场的坚持,也的确渗透着一种平民意识形态,适应了民间社会的文化发展需要,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一种民主精神。但是,电视文化的这种平民意识形态及其民主意志在利益原则与价值多元的共同作用下,似乎也潜藏着某种“计谋”。其一,在物质主义的崇拜中,平民意识形态刺激着电视文化的经济利益追求,成为电视文化演变成受市场经济导向的文化形态的“帮凶”。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这种市场文化又反过来迎合了当代平民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性,使庸俗唯物主义以现实的需要合法化,如广告收入对电视文化的决定性影响。如此的互助,不能不使人怀疑这种平民意识形态是金钱的民主。其二,当一切貌似权威的虚伪外衣被彻底剥落后,伴随着对虚假信仰的放弃,对人生理想的放逐也弥漫在平民社会里,电视文化平民意识形态中的世俗性、庸俗性则以民间的名义、民主的名义诱导着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着国家意识形态、颠覆着精英意识形态,如以娱乐性取代严肃性、以世俗性取代神圣性、以感官刺激性取代艺术审美性等。在一些“戏说”风格的电视剧中,历史被演绎成封建帝王经常出入布衣胡同、与下层百姓往来无间、谈情说爱、拜把结交,不仅以后现代的“风格”反叛着以艺术典型来再现历史的传统叙事方法,历史真实与历史可能完全让位于娱乐化的荧屏想像,而且传统的借助国家意识形态或精英意识形态诠释历史的文化立场,被隐含着市场化、消费性、伪民主性图谋的平民意识形态所取代,并大有拆解的态势。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思想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互渗、意识形态的碰撞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各种对意识形态的表述和反拨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电视文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地位和大众文化特性,使之对各种意识形态采取了迎合与兼顾的策略,由此表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征。这也是电视大众文化自身内涵的一种表现。
  然而,对于已经来临的电子传播文化时代所蕴涵的种种意识形态,仍然需要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批判的审视,一切鸵鸟式的态度都将无助于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因为真正的危机是意识形态的危机。在认识到市场意识形态、白领意识形态、平民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的凸现乃是在文化与市场的磨合中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时代表征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在电视文化中倡导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119~124G0文化研究隋岩20032003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是隐蔽的,却是关乎电视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在经济转型、价值多元的语境下,又由于其社会公益事业地位和大众文化特性,表现出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白领意识形态、平民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共存的复合状态。电视文化/意识形态/存在方式/复合状态/TV Culture/Ideology/ways of existence/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Multi-folded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V Culture  SUI Yan  Editorial Dept.of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100091Ideology plays an ulterior role in TV culture,but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where to lead the culture.From the social cultural point of view,the ideology of TV culture performs as a symbolic environment;from the mass cultural perspective,it penetrates as means of entertainment;from the artistic standpoint,it exists as an aesthetic approach.The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V culture,give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and attributed by its public welfare status and mas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reflects a 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market ideology,intellectual ideology,white-collar ideology and populace ideology.国际关系学院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091  隋岩(1966-),黑龙江哈尔滨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传播。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119~124G0文化研究隋岩20032003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是隐蔽的,却是关乎电视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在经济转型、价值多元的语境下,又由于其社会公益事业地位和大众文化特性,表现出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白领意识形态、平民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共存的复合状态。电视文化/意识形态/存在方式/复合状态/TV Culture/Ideology/ways of existence/Multi-folded state of being

网载 2013-09-10 21:34:58

[新一篇] 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

[舊一篇] 大眾消費取向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