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近年来,社会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又逐渐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重建社会哲学的呼声也日见升高。无庸置疑,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建构科学的社会哲学体系,不仅可以为改造我国传统的哲学体系、重建更合理更完善的哲学知识系统闯出一条新路,也便于处理许多困扰人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社会哲学是立足于哲学角度阐释社会一般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
  所谓社会哲学,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社会的哲学解释和概括。作为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往往在三种概念范式中被理解和运用。其一是“自然--社会”关系范式。社会范畴在这里同自然相对应,包括人类(主要是个人)、文化及狭义的社会--社会关系、群体组织、环境、社区、人化社会物质及社会现象等。其二是“人类--社会”关系范式。在此,人从广义社会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一体,而社会(中义的)则由文化系统和狭义社会系统所组成。其三是“文化--社会”关系范式。此时,文化成为相对独立于社会系统的以精神形态存在为主体的自律性体系,而社会成为外在于自然、人类和文化三者的比较狭窄的系统。
  既然社会被划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不同层次,那么以之为分析对象的社会哲学也就相应分为广义社会哲学、中义社会哲学和狭义社会哲学。广义社会哲学包括人类哲学和中义社会哲学。中义社会哲学则由文化哲学(文艺哲学、科技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等)及狭义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道德哲学、教育哲学等)所组成。广义社会哲学还包括研究人类社会纵向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和一般社会哲学(亦可称普通社会哲学)。普通社会哲学是研究寓于人类、文化及社会之中带有共同性的普遍现象(如社会活动、社会价值、社会心理)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探究社会的一般本质、结构、功能、性状、过程、变迁、发展及其规律,力图对社会的整体图景和未来趋势作形而上学沉思。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理论,也由于原苏联哲学界许多人习惯于将唯物史观等同于社会哲学理论,而我国哲学又深受苏联哲学模式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规定社会哲学,就不能不弄清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社会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国内倡导社会哲学的人绝大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哲学完全分开。有的人提出应保持唯物史观在元哲学中的地位,建立一门比元哲学低一层次的社会历史哲学[(1)]。有的则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可以称为理论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和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2)]。还有人认为,社会哲学是一门从宏观上考察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变迁发展的新兴学科,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和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抽象,它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多方面具体内容;社会哲学是联结一般哲学(包括唯物史观)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桥梁、中介和接合部[(3)]。上述各种对社会哲学本质的规定,显示一个共同倾向,这就是不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哲学理论。实质上,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一种普通社会哲学。
  首先,如果按照哲学对象来构建哲学理论体系,那么可以把它看作是由一总(研究整个世界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本体论哲学)二分(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构成的知识系统。作为研究社会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比社会哲学高一层次,而是属于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下属系统;同普通社会哲学一样,它也要运用本体哲学的基本范畴、范式、方法和原理等工具阐释社会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因而它本身直接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一般社会哲学的有机成分和核心要素。
  其次,某些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或社会哲学的人认为,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一切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二者不是并列地属于同一层次的理论,因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4)]。很显然,这些论者对哲学的本质缺乏透彻了解,误以为只有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才能称为哲学,而忽视或抹杀了哲学对象及其知识的层次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对自然、个人和社会的形而上分析同样可以构成哲学知识。
  最后,把历史唯物主义规定为社会哲学丝毫不削弱它的巨大意义,犹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哲学大家族的成员一样。将历史唯物主义当成社会哲学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有其理论前提的,这就是肯定唯物史观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最为流行的社会哲学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并不能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所致力于构建的社会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无论在研究范围、思维视角还是在侧重点、概念规定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第一,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比唯物史观宽泛扩展得多,它除了要涉及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范畴外,还要上升到总体高度探讨社会结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时空、社会心理、社会认识、社会价值、社会动力、社会文化、社会变迁和社会矛盾等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和领域。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重心落在狭义的社会结构上,它特别强调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基本范畴是上述三对成对概念。社会哲学则将人类、文化和社会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同等系列的三大子系统,其基本范畴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第三,社会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往往赋予同一范畴以不同意蕴。例如,同是“社会存在”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将它界定为社会物质方面,社会哲学则把文化成果、社会现象、社团组织、精神生产生活等也一同纳入社会存在概念之中。第四,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普通社会哲学理论,而社会学则是由普通社会哲学及各分支社会哲学组成的学科群。
  由于社会学也要一般地综合地研究社会,因为要完整地把握社会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学科地位,就必须厘定社会哲学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哲学虽要吸收社会学成果,但不能由社会学替代。鉴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和核心,同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直接就是一种关于社会的哲学理论,因而不妨先借助于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来间接诠释社会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有的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5)]。在前苏联,有的论者也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是一种社会学。不少人虽将历史唯物主义看成社会哲学,但并未把社会哲学真正当成一门学科对待,而不过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具有哲学--社会学双重身份的另一种表述而已。
  然而,历史唯物主义毕竟是一种社会哲学,它为社会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基础,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首先,社会学研究的题目更加广泛,它所要涉猎的对象许多是为它所独有的,如爱情、婚姻、家庭、社区、制度、角色、社会化、社会秩序、社会分层、社会整合等。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哲学本体论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概念、范式、方法和观点去分析、说明社会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只是将哲学方法作为最为一般的隐性指导原则,它更经常的是采用更为特殊的方法和工具,如定量分析、模型方法、社会调查等。列宁在其着作中直接间接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然而,列宁这里正是把“社会学”和“社会哲学”当作同义词使用的,因为他是立足于哲学基本问题去阐释作为社会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以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同异性的分析,启迪我们将社会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第一,研究对象有某些交叉。它们都要研究社会整体及其发展,研究社会各个专门领域及一些较为具体的带有一定共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第二,这两门学科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在社会学产生初期,社会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促动了它,“社会哲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创造初期的历史情况,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学需要哲学思想的理论指导。”[(6)]反过来,社会学的长足发展不仅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哲学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提供了经验素材和理论基础,也推动我们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哲学体系。许多着名社会学家本身就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哲学思想。例如,孔德从实证主义出发的社会哲学把圣西门的发展观置放在生物学进化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进化论观点。第三,社会哲学终归不同于社会学,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对象,而且是因为社会哲学主要运用哲学的概念、范式、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问题,更多的是采用抽象、思辨、推理、直观等理性思维方式,而社会学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手段,经验性和实证性更为强烈。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哲学发展的双重需要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走向,社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何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呢?
  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驱动着中国哲学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理论形态及新的现代化之路。通过比较各种哲学改革的设想和方案,可以发现发展社会哲学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一)为了改造我国僵化的哲学体系,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哲学新模式的尝试性构想。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采用“一总三分”的结构来安排,即设一个辩证唯物主义总论和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三个分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总论及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改变了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不同层次的哲学理论相提并论的传统错误,打破了把认识论硬塞进辩证唯物主义框架的僵死作法,并创造性地设立一个自然观同历史观、认识论相并立。这些同本文所设想的一总三分--本体论哲学和自然哲学、人类哲学、中义社会哲学的哲学体系非常接近。不过,如将认识论换成人类哲学就更为妥切,因为人类哲学用认识论无法包摄,它还包括人的价值、本质、情感、意志、地位、发展、权利、前景等诸多“人的哲学”问题。
  (二)从80年代开始,我国有的学者提出应大力发展应用哲学学科。许多人表示不赞成“应用哲学”这一提法,而只承认有“哲学的应用”。其实,从一定意义上使用“应用哲学”一词还是合适的,因为各种“应用哲学”还是应用基础理论哲学的概念、范式、原理和方法去诠释各个领域较为一般性问题的产物。不过,与其使用“应用哲学”这类极易使人产生误解乃至造成思想混乱的词句,毋宁直接分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及人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等更为便当。
  (三)在中国哲学改革之初,一些人批评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有“见物不见人”、“客体至上”、“机械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及“简单的二元对立”等缺陷。法兰克福学派也指责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上,缺乏社会心理分析,主张用弗洛依德的个体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固然存在某些不足,因而需要加以发展和完善,但是不能因此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题和基本原理,不能改变它那种重视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论逻辑,也不能改变它那种以经济为基础去解释上层建筑乃至风习民情的理论特色,否则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不称其为历史唯物主义了。任何深刻的理论总有其特有的关切对象、理论重点和主体框架。历史唯物主义所不能涉猎的社会对象性问题,还需要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哲学去加以解决。
  (四)有人或许会责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否弃过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哲学,今天又去倡导构建社会哲学模式,岂不是背离了经典作家的本意吗?不错,恩格斯确实说过,自然哲学最终将被消除,“任何使它复活的企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种退步,新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了。”[(7)]恩格斯这里所要抛弃的是基于完全的“抽象思辨”、“臆造的人为联系”、“科学的科学”及绝对真理等观念的旧哲学,绝不是摒弃“真正的哲学”;他所说的从自然和历史领域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是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不是一切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哲学。也许是由于误解了恩格斯论断的原意,加之其它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不敢大胆地将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当作分支哲学学科加以确认和发展,致使整个中国哲学体系畴形化、简单化。
  (五)纵观现代西方哲学,可以窥见到它面临三个转向。一是“语言学的转向”,它导致语言哲学的蓬勃兴起。二是“文化哲学的转向”,世界哲学的重心已由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三是“人类哲学的转向”,对“人的问题”的终极关怀成为最近两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共同主题,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价值、境遇、危机、发展、前景、意义等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哲学家的广泛兴趣。我们理应顺应世界哲学发展的潮流,建立和发展社会哲学,以赶上世界哲学发展的步伐。
  (六)社会哲学是现代哲学不断分化的结果。尽管许多具体社会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哲学却从来没有也不会放弃对这些学科及其对象进行思考的权利,它总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后思、推演等)和范畴去探索这些学科的一般性问题(概念本性、一般方法论等),发展相应的社会哲学分支学科--逻辑哲学、语言哲学、文化哲学、道德哲学、思维哲学、审美哲学等,从而实际地实现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的指导、描述、规范和调控等功能。
  (七)在改造传统哲学体系的讨论中,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几种关于哲学一体化体系的设想。有人认为应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他们断言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就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对自然界唯物辩证的理解,也包含着对历史领域唯物辩证的解释。不难看出,这一主张突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普遍性,但它似乎仅仅把哲学限定为关于整个世界最一般层次的普遍规律的理论,而忽视了哲学是关于不同层次物质运动中客观现实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忽视了任何对社会历史不同领域和现象的反思也可以构成哲学知识。
  另有人主张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在他们看来,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为基础,才能为科学认识论提供逻辑前提,才能充分论证客观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才能实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才能使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融为一体。毫无疑问,一般社会哲学可以帮助解决本体哲学和人类认识哲学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也有助于处理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正因如此,社会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历史唯物主义是解决辩证唯物主义各种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一回事,建立统摄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体系则是另一回事,决不能用关于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去代替或取消对整个世界的本体论解释和论证。殊不知,唯物辩证法同样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范畴、观点、方法和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是“融为一体”、“共同生成”的,然而这丝毫不妨碍后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解决不同层次(一为本体层次,一为社会层次)问题的哲学理论加以确认和发展。试图用社会哲学替代本体哲学或社会分支哲学,既不利于它自身的发展,也会阻碍其它哲学学科的生长。
  国内学术界还流行着建立“实践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的主张。它认为还是在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体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认识论)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观),从而形成了自己体系在各个领域的基本观点。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但是决不能由此推论出实践唯物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用它去代替一切形态的哲学。且不说实践仅仅是活动范畴下的属范畴,因而缺乏普遍有效性,且不说它不过是社会人类学范畴而无法涵括纯粹自然和非实践活动领域,即使硬要建立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必将扭曲和阉割当代中国哲学活生生的丰富内容。
  总之,与其追求一种绝对化、单一化、非个性化的哲学体系,不如走多样化、个性化、互补化的哲学发展道路,不如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及多学科的中国哲学系统,包括构建社会哲学体系。
  (八)科学社会哲学的建立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重大哲学疑难问题,也有利于对一些学科和范畴进行合理定位。以往,认识论总是放在辩证唯物主义名下,这样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其一是阉割了“实践”的社会意义。要知道,实践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正是因为将实践当作本体的纯认识论范畴,致使我们的实践观在总体上因袭了单一“主体-客体”两极思维框架,而忽视了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忽视了“主体-主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其二是容易导致忽视进化认识论、规范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近年讨论价值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时,有人认为它从属于认识论,有人认为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的断定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事实上,从社会哲学角度看,价值哲学不过是其人类哲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九)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求社会哲学为其提供概念基础和方法论。本体论哲学可为具体社会科学提供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要让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调控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作用,就必须让它们渗透、融合、分解到一般、特殊和个别不同层次的社会事物之中,也就是说必须运用本体哲学的一般范畴、观点、原理和范式,采用反思、综合、分析、直观、推演、概括、重构等思维方法,去阐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社会客体的本质、意义、特质、状况(关系、结构等)及规律,从而形成各个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原则。可见,社会哲学能够为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可操作的知识背景和方法规范。
  (十)加强社会哲学研究是中国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近年来,中国哲学界注意把思维触角伸向现实社会、力图从哲学理性角度研究市场经济、价值观、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人权、改革的理论与方法、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实际社会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普通社会哲学及其分支社会哲学的统帅、整合和指导,这些研究无论是力度还是深度都嫌不够,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大。西方社会哲学之所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它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现代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迫使人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去加以阐释,从而发展了社会哲学。其中,美国着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由于它所研究的社会正义问题的广泛性,由于它所探讨的公正机会、分配份额、差别原则、平等自由等问题的现实迫切性,使它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着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期”,已经并必将产生大量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对它们产生的成因、特征、后果及其解决对策进行深层次的哲理分析,既是广大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哲学贴近生活、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社会哲学是中国社会和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扩大了哲学的视野和生存空间,更新了哲学的形式和结构,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哲学体系。由于社会哲学既具有把思维面向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论证的长处,又有理论抽象和概括的优势,可以预料它必将具有旺盛生命力,必将获得大的发展。
  注: 
  (1)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2)曾杰、毛金先:《社会哲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第16页、18页。
  (3)《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4)(5)《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6)《社会学简明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第252页。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吴桂荣
  
  
  
东岳论丛济南051-056B1哲学原理涂可国19951995 作者:东岳论丛济南051-056B1哲学原理涂可国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4:23

[新一篇] 發展的新方向:以人為本

[舊一篇] 發展要有新思路  ——二論鄉鎮企業要步入新階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