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乳业巨子”牛根生之所以能在几年之内创造出蒙牛乳业集团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如借助闻名全国的伊利做广告,打响自己的品牌;带领精兵强将去承包拥有全国最大奶源基地的黑龙江省一家濒临倒闭的乳制厂,为自己公司提供产品;巧妙运用地方闲散资金建起专为自己企业供货的奶站,等等。牛根生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各种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材、教辅用书、教学图片为主的静态教学资源;另一类是动态教学资源。动态性教学资源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如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二是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即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对课堂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捕捉和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标志,还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捕捉和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非常值得学习和探究。
  一、偶发事件
  所谓偶发事件,就是指教师要将那些通常被认为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巧妙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案例1 有位老师在刚教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第9课)时,发现一位学生正在偷吃“香辣牛肉王”,便请他将塑料包装纸送到讲台,风趣地说:“感谢这位同学及时提供给我们分析历史知识的材料。下面请大家观看印有‘漯河市清真食品管委会、漯河市伊斯兰教协会监制’的‘清真’图标,思考: (1)清真寺属什么宗教的建筑。(2)这一宗教的创始人是谁?产生地点在哪里?(3)这一宗教的经典是什么?其信徒称为什么?”学生们面露会意的笑容,注意力很快迁移到题目上来,那位偷吃的学生也收起了牛肉肠。
  初中生自制力不够强,类似课堂上偷吃牛肉肠的“节外生枝”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直接批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位教师既避免了与当事学生的正面交锋,又巧妙地运用了他提供的教学资源,可谓润物无声。
  二、捕捉意外事件
  一个意外的事件能否被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艺。
  案例2 某位教师在执教《“文化大革命”十年》(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7课)时,讲到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守候在十里长街哭别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借用了学生熟知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描述,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地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许多同学认为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不舍与怀念,一位调皮的学生却突然冒出这样一句:“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的悲剧气氛顿时受到冲击,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外情形,这位老师并没有作出冲动的恼怒反应,也没有假装没听到,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的绝佳教育时机,于是果断地调整预定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漫游:从“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抗金英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从“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境界的对比,到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的诠释与领悟……
  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因为一个“小小的插曲”,或说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人生价值、生命价值,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到了实处,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三、捕捉学生的错误信息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注重纠正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错误,这虽然无可厚非,但仍是不够的,我们应尽可能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案例3 某位老师在完成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3页“判断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这道题时,有位学生认为小女孩说的“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错误的,小男孩说的“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也是错误的,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位老师不是简单地指出这三个观点的正误,而是集中精力讲清了以下三个知识点:火的使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直立行走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作用;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教师不是将学生错误信息一棍子打“死”,而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教学资源,讲清各种易混知识点,使学生在各种观点的交互碰撞中得到领悟,智慧得以升华,同时也能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动脑筋,勇于发现,大胆创新。
  四、捕捉学生的差异信息
  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且喜欢辩论。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尽相同的答案提供给我们大量的差异信息,毫无疑问,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案例4 有位老师在讲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7课《戊戌变法》时,讲到谭嗣同的就义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称赞他的献身精神,说他们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并且让学生讨论。结果形成以下几种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谭嗣同为变法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同学还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认为谭嗣同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同学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都像他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谭嗣同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像梁启超等人一样东渡日本,继续组织斗争才是。”学生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学生“标准的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上述案例,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创设了一种思辨的课堂氛围,在各种差异信息(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交锋与碰撞中,学生获得了启迪和感悟。
  五、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
  通过对教材资源多次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
  案例5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时,先让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中有关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成就,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资源的第一次开发,让学生探究“假如你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你赞成哪个学派的主张?说明你的理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其它观点,兴趣被激发出来。随后,对“百家争鸣”这一教学资源作了二次开发:“校内一学生乱扔纸屑,被信奉儒家、道家、法家的三位老师看到,将如何说服他?”这样不仅将儒、道、法家的不同观点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动态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开发利用的途径也十分广阔。我们教师在平时应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提高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灵敏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广州45~46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汤准田20082008
汤准田 江苏省如东县浒澪中学(226406)
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广州45~46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汤准田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1:34:19

[新一篇] 歷史學與心理學的結合

[舊一篇] 歷史研究與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