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众所周知,改革之前的中国收入分配具有很强的平均主义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当时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和政策占主导地位的城镇内部,也表现在农村内部较低的收入差距上。据国内外学者对当时的估计,中国农村虽然因区域差异性的存在,其收入差距高于城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1978年的农村基尼系数被估计为0.21~0.22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一判断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
  1.基于全国范围基尼系数的考察
  许多学者(唐平,1997;赵人伟等,1997;罗曰镁,2005;邹薇,2006;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2006)分别运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和估计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尽管估算方法和使用的样本数据不同造成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各种估算结果都支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一结论。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一直较小,不同学者的计算结果都显示这一时期农村基尼系数保持在0.3以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很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基尼系数接近并突破0.3,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持续变大。1978~2005年的基尼系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突破0.30后一直稳步上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达到0.310、0.337、0.358和0.375。②
  图1 1978~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F2s737.jpg
  数据来源:笔者对上文提及的5组不同学者的测算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得到1978~2005年我国农村的基尼系数。
  表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变动情况
  F2s738.jpg
  资料来源:1980、1985年数据来自《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基于地区收入差距的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农村内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1980年为基年,三大地区③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在25年间都有大幅增长,但其幅度却不尽相同,东部地区达到23.47倍,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仅有16.36和14.40倍,中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
  表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较
  F2s739.jpg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 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F2s740.jpg
  资料来源: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如果把全国各个省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并统计收入最高和最低的五个省市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收入最低的贵州省的4.43倍(1990年),此后两者的差距一直保持在4倍以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非常明显。同时,最高五省市平均收入与最低五省市平均收入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2.60倍提高到2005年的3.30倍,显示了15年来地区差距逐步扩大。
  3.基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考察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经济迅速扩张,加之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农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纯农业户比重趋于下降,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比重上升。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明显低于非农产业收入。纯农业户和兼业农户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图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各个收入来源所占的比重(%)
  F2s741.jpg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3 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构成
  F2s742.jpg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我们通常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几个部分。其中,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不同年份都占到90%以上。其中,来自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74.44%逐渐降低,到2001年后已经低于60%,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18.04%逐渐增加,近年来已经占到1/3左右。(图2)
  此外,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98~2000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82.16%、117.20%和167.22%,此后的几年里,其贡献率也维持在50%左右(图3)。这表明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增长总额中所占份额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有些年份甚至是负数。④
  这种变化首先是农村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各种形式的企业,如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在农村迅速发展壮大,它们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能够吸引并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使其摆脱传统的集体农业劳动或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转而投入到市场经济之中,以工资或劳动报酬的形式获取收入并维持生存。
  从地区角度来看,在200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为2198.08元,占整个纯收入的46.57%。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052.64元和674.52元,各占其纯收入的35.60%和28.35%。观察发现,工资性收入获得者更多地分布在那些较为富裕、周边城市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居民只能获得较少的工资性收入。
  由此可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的关键就在于工资性收入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比如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城市经济不发达以及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比重太低,使得其人均纯收入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之,当前农村收入差距表现为区域内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第一,地区内部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农村居民的择业情况来看,纯农户的收入普遍低于非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第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从地区差距上看,我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居民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
  收入差距是人力资本差距的经济表现,同时,初始收入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居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产生人力资本差距。⑤因此,人力资本差距与收入差距之间不是单纯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收入差距同样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差异。
  近年来,教育的扩展给广大农村家庭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人均教育经费个人支出部分就达到4788.07元,如果考虑到生活费等其他支出,大学本科生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平均约需1万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2936.40元,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无力支付大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即便是义务教务阶段的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支出也分别达到1028.49元和1049.15元。沉重的负担导致一部分农村家庭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⑥
  图4
  F2s743.jpg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健康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缺失、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绝大多数农民靠自己负担卫生医疗费用。⑦尽管,1990年代以来,很多地区在政府号召下恢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但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由于近年来医药费用的价格不断上涨,高达79.1%的农民又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许多农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采取自我医疗,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的农村患者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30.3%。⑧这直接影响了本人及其子女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农户间的收入不平等很可能由此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的不平等。正如马歇尔(1938)所强调的,“这种祸害是积累性的,一代儿童吃得愈坏,他们到了成年所赚的工资愈少,而适当满足他们子女物质需要的能力也愈小,如此相传,一代不如一代。此外,他们的能力发展愈不充分,则他们对发展他们子女的才能愈不重视,因此,他们这样做的动力也愈小。”
  收入不平等的存在可能导致部分低收入农村家庭难以承受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在相关融资渠道不畅或者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将转化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不平等,而这在人力资本拥有较高收益率的背景下,终将转化为其子女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这种作用机制可由图4表示。
  三、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严重不足。尤其是我国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由县市、乡镇一级政府负责,省级和中央财政负担很少。财权最小的乡镇一级往往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支出,乡镇只有向农民集资、摊派。由于农民负担沉重,加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又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其长期后果是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业增收乏力、再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短缺、发展缺乏后劲的恶性循环。
  要缩小地区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必须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先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考虑到教育的高回报率及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重要影响,政府应花大力气切实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应该加大对边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这将大大加快农民离开本地到外地企业就业的步伐,提高这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
  总之,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首先应是一个政府行为。欠发达地区政府更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增加教育投资入手,建立以居民个人、政府、企业和社会以及海外力量等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实现区域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和谐增长。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投资对于个人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风险性。从我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由于教育制度改革,学费、书费等教育的直接成本都在提高;另一方面,教育的机会成本也较高,农村劳动力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既要牺牲一定的劳动时间,又要放弃眼前的收入。过高的教育成本以及农村劳动力可支配收入的约束,成为农民采取教育投资的障碍。在没有任何政府补贴和福利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所作出的摒弃教育机会而选择工作是合理的。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于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确保初始教育资本支出的落实,起到推动低收入群体进行教育投资的作用。
  另外,对于农村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应该完善和鼓励教育消费贷款制度,利用信贷手段,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国家应制定完备的配套措施以支持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既要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又要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贷款顺利完成学业。
  此外,还应重视培育优势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有地区特色的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力争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建立健全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务输出的衔接机制,动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以及社会投资设立的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实现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三)实现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平
  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曾覆盖全国90.00%以上的村,然而,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基本解体,其人口覆盖率由1976年的92.60%下降到1990年的6.10%(Feng和Tang等,1995),绝大多数农民靠自己负担卫生医疗费用。1990年代以后,尽管我国很多地区恢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但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比例仍然高达79.1%,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⑨调查还发现,如果按收入水平分为五个收入组,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之间的卫生服务利用差异明显,未就诊率、未住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基于许多农民由于支付不起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必要的治疗,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适宜于当地的农村社会健康保险和医疗体制,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2005年,西部地区12省市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总数仅为东部10省市水平的51.12%,中部地区8省市的支出甚至不足东部的一半。⑩针对财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必须加大对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中部地区农村应加强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重建乡、村卫生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生关系;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则应该加大扶持建设农村卫生服务设施的力度,实施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贫困者得到救助。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则可以尝试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致深远地影响到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从而产生人力资本差距,而这一差距又反过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针对该现状,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卫生机构的投资和监督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农村卫生机构的组织变革,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缩小人力资本差距,最终达到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
  注释:
  ①在具有两个以上可比较的年份数据中,不同学者测算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这主要是各位作者所使用的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不同造成的。
  ②笔者对上述5组不同学者的测算数据进行平均,得到1978~2005年我国农村的基尼系数。
  ③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福建、广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河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
  ④1997~2000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但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从而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甚至是负增长。
  ⑤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仅对二者进行讨论。
  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⑦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曾覆盖全国90.00%以上的村,然而,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基本解体,其人口覆盖率由1976年的92.60%下降到1990年的6.10%(Feng和Tang等,1995)。
  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⑨同上。
  ⑩笔者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珠江经济广州77~84F2农业经济导刊李欣20082008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致深远地影响到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从而产生人力资本差距,而这一差距又反过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在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体制上有所作为,以缩小人力资本差距,最后达到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
作者:珠江经济广州77~84F2农业经济导刊李欣20082008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资

网载 2013-09-10 21:34:03

[新一篇] 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制度效應

[舊一篇] 農民非農民化的階段、形態及其內部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