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党的领导下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走调结构、兴科技、减负担、打基础、建城镇、拓市场的道路,改变对扶贫方式的认识,使8.0739亿农民中的绝大部分富裕起来,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制约。不少大中城市为了减轻城市人口负担,限制农民进城,制定了许多不符合规定的政策。如城市增容费、暂住费等,这些政策不仅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据,实际上也没有限制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只不过提高了农民就业转移的成本,减少了净收入。
  (二)对农村的投入太少。2001年国家对第一产业的投入为888亿元,和上年相比减少5亿元,而与投入不断增加的第二产业8633亿元和第三产业的18306亿元相比仅为第一产业的十分之一和第三产业的二十分之一。并且真正能让农民感受到实惠的就更少。
  (三)税费体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①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的财政好了,可是地方的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地方政府鞭长莫及,只好缩减部分原有对农业的扶持投入。②设立农业特产税。设立农业特产税是为了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实施结果却使农民有限的收入减少,还打击了积极性,不但农民无力再对农业特产进行有效的培植,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特产的价格、质量和产量的竞争优势就因此而被迫降低而漩入恶性循环中,以致于没有任何优势。
  (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实际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了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硕果累累的农业科研成果,从理论应用上来讲,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效益是明显的、可观的。但是,部分科技措施的应用,对于户均少得不能再少的土地来说,就有可能只是增加其生产成本了。
  (五)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科学,致使其用行政手段指挥生产,以达到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争当先进,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甚至破坏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其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现象一,基层办样板。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干农业样板,这本是给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好事,但一落到基层就易变味,办成了以好看、方便看为主要目的的样板,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破坏了农民的生产计划,浪费了农村劳动力,降低土地使用率和降低投入产出比,直接影响农民正常收入。
  现象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虎头蛇尾。不少地方组织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盲目冒进,急于求功,损农利己,如有的地区发展产业化种植,只图规模而未考虑产品出路,有的农户就因此缺粮返贫,空守一季劳动成果,还要另择他道维持生活,国家、集体的税、费不能少,而产品没有了销路无人过问,更无人对农民的损失负责。
  以上现象不但违反了《农业法》和《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有关规定,给农民事带来了严重损失,致使政府在农民面前失去了威信,破坏了干群关系,让农民对政府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搞活体制。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是体制改革。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转到制定和执行好宏观调控政策,履行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来,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有可能真正减轻农民经济和心理方面的负担,这才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市场机制的发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的基础,才能使区域化经济和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这是战略性的发展问题。
  2、打破现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实际存在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又一根本原因,小农意识和小农经济的实际存在又取决于分散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只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权集中起来,就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农村劳动力的再分配,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让农民有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现在的农民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求懂得农、林、牧、副、渔等技能,身兼数职、缺一不可,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的种类及熟练程度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农民不但要有获取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预测的能力,还要有强壮的身体才可能付诸实施,实在是无所不为、又怎能有所作为呢?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促进不同生产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和联盟关系,把商业和农业群体联合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提高农民的标准化和契约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调整粮经种植比例,拓宽经济来源。2001年我国的粮经种植比例为2.6∶1,充分说明我国农民的主要收益是依靠粮食生产,“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加入WTO以后对我国冲击最大的是农业,想要通过政府上调粮食价格是不可能或是不长久的,并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就更应该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因地制宜走农产品的新、优、特之路。靠新产品抢占市场,挖掘需求潜力,引导消费,打好名牌,以优取胜,突出特色。实施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战略,抓好经济收入,这是农民增收的捷径。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一个好的体制和适宜的发展思路之后,决定农业是否增产增收的关键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了。要依靠科技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现在,由于农产品充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使得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市场上看,好的东西是卖得出去的,并且也能卖一个较好的价钱,可以说优势就是市场,优质就是高效,不解决品种和质量问题,就会出现增产不一定增收、丰收不一定增收的问题。要避免因丰收而“谷贱伤农”的现象发生,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产量,由多样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档次。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农产品质量上。在提高种植水平的基础上,更应当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首先,要通过对农业的科学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其次,应强化对科技人员的组织管理,做到专人专事,避免基层科技人员为了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造成基层科技工作脱节。最后,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素质,使其真正能起到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传播反馈信息和技术。
  (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的农民负担问题仍相当突出,尽管中共三令五申遏制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一些地方过高估计了农民的收入;二是有些收费项目的设置并非合理,农民负担重不仅仅是减少农民的收入,更为严重的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卖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困难重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也比较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在农民增收困难、渠道不多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不合理开支,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最根本的是政府少搞超前建设,要精简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留给农民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其次,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制度,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也是减轻农民负担,杜绝农村“三乱”的基本策略之一。税费改革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长治久安,是中央的一大决策,搞好这项改革必将对农村改革、稳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的稳产增产
  1、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直接后果。因此,要有选择地利用自然资源,把国内资源利用、保护和保存结合起来,防止自然资源数量基础的缩减和退化,保持自然资源基础完整,农业政策在安排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使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在国土保全、水源涵养、自然环境的保护、良好的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方面起到了有益于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安全的作用,促使农业成为一个有潜力的产业。
  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虽然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只有不断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才有保障。当前,农业科技服务、市场流通和信息服务还不能适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在这两个方面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种支持对于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有一部分投资可以通过农民出工等形式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以企业为龙头,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不仅农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因此,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开辟多条增收渠道的同时,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宽空间。
  (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
  开拓市场需要量大、有销路、资源有特殊优势、价值高、技术和设备起点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如昆明天使食品公司对土豆片的生产加工,使马铃薯增值数倍。运用新科技加工和运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才能保证农产品的增值,并打开销路。
  建立和发展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产业化经营、实行订单农业的有效形式。发展产地批发主要靠乡镇企业多渠道集资,按照股份制形式管理运作,政府部门依法对其监督管理,坚持谁建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这些途径把农产品引进市场,通过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除了巩固发展有销路的产业外,要把产业调整的重点摆在高品质、名品牌农产品的加工业上来,摆到建设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扩大经纪人队伍、发展市场信息有偿服务上来。加强这几方面的弱项产业,就能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七)转变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力度
  投入农村的扶贫款项,大多用于硬件建设或直接分发钱物给贫困户,是一种“输血式”的扶贫方法,长此以往,部分被扶之人就会加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形成“父靠要”、“儿靠等”的现象。因此,真正的扶贫,应当是“造血式”的扶贫。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中最重要、起主导决定因素的是劳动者。扶贫重点应当扶劳动者的志、智、技。扶志,就是要树立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立志图强的信念,抛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扶智,就是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市场经济意识,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本领,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扶技,就是要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他们学会一至二门实用技术运用于生产。这样,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活了,生产力也就从内涵上得到了发展,广大农民就一定能走向富裕。
彝州经济研究楚雄45~48MF1体制改革夭同林20032003作者单位:大姚县六苴镇政府 作者:彝州经济研究楚雄45~48MF1体制改革夭同林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33:57

[新一篇] 關于深化出版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舊一篇] 關于田漢南國戲劇的再思考——為紀念田漢誕辰百周年而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