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出版业是知识产业,是现代传媒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最具知识经济活力和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成为前沿产业,出版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知识经济把创造力和创新力作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出版业要在知识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引入新的出版形式、开发新的市场、获得新的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实行新的出版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坚持创新。因此,要及时地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快出版业的深化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中国出版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出版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出版体制。建立出版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真正把出版业纳入市场经济的体制中来,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也会因之而转变出版理念,重新定位市场角色,真正为读者着想,“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出版业的结构优化和资产重组,合理配置出版资源。一些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出版企业会逐渐被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的出版企业所兼并,促成真正意义的出版集团的形成。出版业作为产业发展,需要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的大出版公司或传媒集团施行的中国市场推进战略,中国出版业目前的分散布局、个体规模小和低水平经营根本谈不上有大的发展,甚至将来生存都成问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纽带组建的,有一定规模的出版集团将会增强竞争实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调整出版业的布局。中国出版业目前的均衡布局,各地如出一辙的出版企业设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也带来无序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将促成出版业实现地区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使出版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聚集更多的生产资本,增强生产实力和竞争实力,进而组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集团,合理开发出版资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有助于出版业吸纳社会资金,获得较快发展。流动资金短缺,是众多出版企业的共同特征,制约了出版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过去,出版企业的经营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拨款和银行贷款。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政府将不再充当投资者的角色,不直接安排各种投资项目,而是通过产业政策实行谁投资谁负责的办法。从长期看,出版企业若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一旦银行减少贷款和不再继续借贷,或者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出版企业会陷于瘫痪的境地。近年来出现的非出版机构不断出资介入图书出版的状况,也说明现有出版企业除管理问题外还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而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对其他产业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出版业自身的滚动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必然发展和健全出版业的融资渠道,而现代企业制度则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拓展出版企业的出版创新能力。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保持持续的创新,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出版创新作为一项系统的知识创新工程,是指在对传统的出版机制进行变革的过程中,用新的出版理念和现代出版行为,来构筑起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并具有可持续创新功能的现代出版体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出版理念包括4个方面:(1)真正把出版当作产业来运作,研究出版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指导经营;(2)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将市场、管理、效益紧密结合,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4)树立战略的观念,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出版策略,不失时机地扩大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代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更加注重市场、注重策划、注重采用新技术,把从获取市场信息、出版选题立项、图书产品生产、宣传促销到市场销售的出版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运作,最大限度地扩展市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体制出版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是市场对企业长期努力创建起来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评价,主要以知识形态存在,也具有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属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经济资源之一。无形资产也是产权的一种形态,它可以使有形的商品或服务升值,能够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出版企业对自身的形象也需关注,出版权、名称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技术经营秘密等都可以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出版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和更广泛地进行版权贸易。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业能够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出版业成功的管理经验。版权贸易对中国出版业来说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版权贸易,可以向外推出中国的出版物,拓展文化市场;通过版权贸易,还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精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出版业中新型出版人才的涌现。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出版企业,要求有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促进出版业改革过去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过去,出版社的职工多是靠国家的计划分配,改革开放以来虽有招聘,但基本上是按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人一旦进入出版社就是固定职工,职工与单位是一种终身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用工制度不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也使管理增加了难度。将劳动合同作为确定企业与职工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合同,可以明确企业与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目前,绝大多数出版企业仍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套用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还有所谓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之分。出版社的工资制度和调整工资的方式不仅同政府管理部门一样,而且需经过政府管理部门批准。这不仅剥夺了企业的自主权,也使企业失去了激励职工的手段。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改变出版企业现有的工资制度,而建立起能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工资制度。
  二、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
  国家要通过深化改革,真正将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来对待,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和调控出版业,而不是依靠行政指令和政策文件约束出版企业。法律的制约、经济手段的控制加上市场的调节,会促使出版企业的经营者去规范生产和经营行为,努力用适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优质产品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除个别专门承担国家特殊出版任物的出版社外,其他出版企业都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拥有全部的法人财产权,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可能有人会对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担忧,出版业实行体制的重大变革会不会引起国家对舆论宣传工具的失控,精神产品生产向市场开放会不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种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首先,出版业的改革是在其他产业多年改革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他产业的改革经验有许多是可供出版业借鉴的。其次,出版业的改革会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生产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实践和经验的升华,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和稳定性,远远胜过个人的具体经验。以法律法规来约束生产,比行政官员依据个人的经验管理生产,要更规范、更合理、更稳定。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出版业内人士意识到出版业的产业性质,出版业也再不必要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脚踩事业、企业两条船,哪边有利靠哪边。从实行市场经济的众多国家的情况看,出版业的发展和导向依然是在国家的指导或控制之下。国家终究是要靠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出版业的。对凡属国家政治需要或代表国家观点的出版物,可由国家专门设立的出版机构或国家指定的出版机构安排出版。对除此以外的出版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出版物申报制度和追惩制度,来规范其出版物内容、出版范围和出版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不再承担直接经营企业的责任,即国有企业要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出版业作为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固然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地方,但实现政企分开这一步也是非走不可的。因为政府不放弃对出版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预,出版企业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经营机制就不可能实现根本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企业也必然会义无反顾地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产权清晰。无可置疑,中国目前出版企业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其产权为全体人民所有。但是,出版社却不可能由全体人民来共同承担资产运作的责任,出版社的产权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结果,作为产权代理人的出版社经营者往往变成事实上的老板。加之出版企业监督制度不健全,出版社的国有资产难免会流失。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的弊病,在国有企业中可谓屡见不鲜。治愈这一痼疾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出版业以往实行的承包制和目标责任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而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份制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途径。
  考虑到出版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建立出版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先建立国有独资公司起步。按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是使中国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它使国家作为出版企业的唯一投资主体不再对出版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而是仅以出版企业本身的资产承担有限责任;出版企业法人地位的确立使出版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庸,而真正变成民事主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国家与出版企业之间的财产与经济关系更为明确,国家享受股东的权利,企业只照章纳税。同时,出版企业不再因为是国有企业而享有特权,而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这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国有独资公司还有利于促进出版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因为它基本是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来运作的,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社长)负责制,有利于集体决策和民主管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可再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出版业发展环境的完善,进一步设立规范的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考虑采取多个国有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股份制;也可以考虑在有一定法律的限制条件下,采取国有股东控股、个人股东或外资股东参股的股权结构,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股份制。利用立法规定,在一段时期内不容许任何个人、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控股出版企业,出版企业的股票不上市,以免改变出版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性。
  加强出版立法,为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驾护航。建立出版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有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的支撑。从经济环境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众多的企业已步入市场,除新闻出版业外,其他产业已开始普遍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从法律制度看,国家已颁布了许多有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涉及出版业。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开始实施,使着作权人和出版单位的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1994-1997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重要行政法规。这期间,新闻出版署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出版的法规,如《出版物印刷管理规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使出版业的诸多环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规范。从实践上看,加强出版业的法制建设,对推进出版业实现阶段性转移,深化出版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国家应尽早制定和出台《出版法》,并积极落实出版行政执法责任制。
  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出版业将外资或内资拒之门外,对出版业健康发展并不有利,应当因势利导引入外资或内资。面对国际上的出版业竞争,我们必须扩张出版业的规模,提高出版业的经营水平。出版业要具备产业规模,必须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出版业的资金来源,对出版资源进行多元开发,最有效地把社会资源开发为出版资源。中国的出版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如何与国际出版业合作和竞争的问题。我们既要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出版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的出版业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化出版转化,又要在竞争中保持民族出版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实力。
  建立出版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可先行在出版业中的印刷、发行企业进行尝试。因为印刷企业和发行企业的特征与其他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更为接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度也会相对小些。1999年3月,中国科技图书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共同投资组建了全国首家专业图书发行代理公司——上海中科图书发行代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通过资产组合,实现了出版企业与图书发行企业的联合。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作,社店紧密结合,一方面要达到扩大科技图书市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科技图书的出版。从初期的运行情况看,该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这种尝试为出版业今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借鉴。
  建立出版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出版企业内部来说,首先应从改革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入手。出版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类似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的陈旧的机构设置,建立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利经营运作的内部机构。出版企业的机构设置,首先是要切实地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一切有碍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机构应统统予以撤销、合并或改造。机构设置务求数量少而效率高,分工和责任明确。机构设置还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经营策略的改变,适时地加以调整。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有的出版社为加强市场信息调研和出版选题策划,成立了市场部或策划部;为扩大图书的宣传发行,将发行部改为宣传发行部;为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建立了审读室或图书质量管理部:为充分发挥企业中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设立了党群工作部。实践证明,企业审时度势而设置的这些机构对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建立出版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出版企业要积极地改变过去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地建立劳动合同制,以岗位定人,以责任和效益定薪。
  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验。出版业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不应抱着消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应勇于解放思想,积极地去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应当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以创造出版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出版发行研究京20~23Z1出版工作吕建华20002000吕建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出版发行研究京20~23Z1出版工作吕建华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33:50

[新一篇] 關于出版“名人書”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出版社“資金進入”問題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