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着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以上学者揭示的仅限于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实际上,产业融合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领域中。西方关于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和规律的揭示大致有:
  (1)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
  (2)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Lei,2000),因而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和交叉处,而不是发生在产业的内部(张磊,2001);
  (3)发生产业融合的产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关联性(Fai & Tunzelmann,2001)或技术与产品的替代性(Gaines,1998)。
  (4)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Alfonso & Salvatore,1998),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5)产业融合的结果是改变了原有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划产业界限(植草益,2001;Greensteina & Khanna,1997)。
  根据以上论述,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涵义可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二、产业融合的原因
  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
  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技术革新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它产业之中,或者改变原有产业生产的技术路线,或者丰富了原有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其次,技术革新由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再次,技术革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可见,技术革新给产业融合带来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产业融合对技术革新也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技术革新按其产生的效应和其他技术的关系,可以分为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性的技术创新,二者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发生了原理性的变化为前提,而扩散性技术革新是建立在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基本原理不变的框架之内,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实现产业融合的技术通常只是扩散性的技术革新,即在革命性技术革新基础上,产业融合发生的仅是革命性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例如,信息网络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光纤通信技术的新产品,因而,它只是扩散性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产业融合要求不同的产业之间具有相似的技术基础。例如,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边界内部,而不是发生在各产业的边界外。然而,互联网的到来和广泛运用,为这些产业提供了相似的技术基础和共同的技术平台,带来了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从而使得这些产业发生融合,以致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经济管制理论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由于存在很大的沉淀成本,大规模的重复投资会造成消费性或破坏性竞争,从而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设置政策性进入壁垒,以保证自然垄断产业的效率。然而,最近的理论认为,至少两个方面的因素推动了管制的放松:其一,由于垄断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和依靠成本分摊一类的会计程序,造成价格扭曲,政府对在位垄断者日益增长的效率低下不满;其二,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制的放松。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自然垄断的特点会变得微弱,因而政府经济性管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以邮电通信产业为例,长途业务的潜在进入者和信息服务提供商需要接入在位的本地网。这些潜在的运营商进入长途业务不仅受到行业管制,而且存在进入壁垒。如果没有接入的限制,那么铁路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用公司等潜在运营商都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来开展长途业务。随着管制的放松,进入壁垒的降低,原电讯公司将面临着潜在竞争者,如铁路、燃气、电力和自来水公司等有能力提供传输设备单位的竞争。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产业逐渐与邮电通讯产业实现融合。同时,产业融合与放松管制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制度环境;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促使管制理论与政策的不断改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技术和经济条件。
   三、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然而,技术融合的产生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2000年3月宣告破产的美国铱星公司,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全球的卫星通讯系统,实现电视与电话的融合。但它的失败表明,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必然成功,其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技术融合与其业务和市场的脱节。阿尔芳松和塞尔维托(Alfonso & Salvatore,1998)以电子行业1984-1992年的数据证实了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关系,指出技术融合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弗里曼(1997)认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阶段。根据弗里曼对产业创新阶段的研究,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然后到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并且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的。
  1.技术融合。爱米斯和罗森伯格(Ames & Rosenberg,1997)指出,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可以从生产过程和通用技术两个角度来考察。从生产过程角度,技术融合是指广义上类似的新型生产过程被其他众多产业所采用。如车床在汽车行业和其他机械制造行业的使用等;从通用技术角度考察,在20世纪,铁路运输和蒸汽机、机床等通用技术通过融合到其他产业,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信息化时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特征。盖恩斯(Gaines,1998)揭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技术基础,认为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着替代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并给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学习曲线。
  2.产品与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发生后,要求在创新技术基础上,对原有技术生产路线、业务流程、管理以及组织等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改善成本结构,增强核心技术和提高业务能力等。产品与业务融合突破了技术上的含义,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企业在管理和流程上的再造与创新。例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与电视的融合,不仅要解决网络连接的技术问题,而且要赋予互联网全新的业务与内容,因而,要在这些产业间进行技术、业务内容和管理的整合。
  3.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克雷斯腾森和罗森布鲁姆(Christensen & Rosenbloom,1995)认为,许多公司技术融合战略的失败,不在于受到技术能力不足的阻碍,而在于它们联结“新价值网络”能力的不够,体现在与特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联系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所以,市场融合应考虑的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结果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形成的新产品和经营内容是否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否通过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内容和工作方式来创造新的需求,等等。
   四、产业融合的效应及理论意义
  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和传统产业之间。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之间的行为与关系,因而其不仅从微观上改变了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而且从宏观上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1.产业融合与产业绩效。阿尔芳松和塞尔维特(1998)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计算机、通讯、半导体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行业发生了较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并且与其它融合现象不明显的产业相比较,该产业的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产业绩效与技术融合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信息产业融合是否存在规模与范围经济问题的争论,学者们(Banker,Chang & Majumdar,1998)通过对1988-1992年信息通讯产业的资料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为:由于拥有共同的基础设施资源,导致这些被检验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减少。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减少企业成本具有正相关影响,从而支持了技术和产业融合改善信息产业绩效的论点。虽然产业融合改善产业绩效的原因尚存在争论,但产业融合提高了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则成为人们的共识。
  2.产业融合成为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高技术融入到其他产业中,影响和改变了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同时,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这使得某产业容易改变结构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中,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3.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从而提高一国的产业竞争力。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性,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产业边界的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技术产业中,并通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理论研究上来说,产业融合由于涉及到跨产业的行为与关系,限于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研究的传统产业组织方法(如SCP),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产业融合理论的深入研究,必将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推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向前发展。
经济学动态京78~81F11理论经济学马健20022002马健 南京大学商学院 作者:经济学动态京78~81F11理论经济学马健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33:08

[新一篇] 交易組織生成過程中的權力資本化及其影響

[舊一篇] 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