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机体都是由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组成的(单细胞动物除外)。器官与器官之间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运行靠的是一种内在的、维持机体良性循环的机制和要素。
把企业放在社会经济环境中来考察,它也是一种生命体。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中有的企业可以适应不良因素的冲击,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内在的良性循环,保持生存、发展的良好势头;有的企业则不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该企业有没有维持机体良性循环、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管理关系的各因素之中,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转化作用和转化关系。我们可以感觉到: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资金可能有多有少,物质条件可能有好有次,技术可能有高有低,但这些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妨碍一个企业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而生命力的自我调节机制却带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没有它,企业将丧失活力,停滞不前或萎缩,无法运用资金、技术、信息去进一步挖掘潜力,无法发现毛病、改善管理,无法进入良性循环。那么,企业生命力的自我调节机制具体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员工对企业合理目标的追求。企业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企业员工对企业合理价值目标的追求的这种精神力量上。这种精神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整个企业实现良性循环。若失去这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力量,企业就成为一盘散沙,一潭死水。但就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加入一个企业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为了企业,而首先是为了个人目标。而要把分散的,对各自目标的追求凝聚到集中的、统一的企业目标上来,关键是要建立起与这种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实施,促使员工把个人目标转化为对企业目标的追求。当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了企业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不断追求,这个企业必定充满生机。这种转化作用是企业生命力的原动力所在。它存在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支持员工、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制度之中。
(二)员工的创造性劳动。在经济学中企业是被作为一个由各种要素和功能组合而成的子系统来看待的。这个系统的运行,并不是人、财、物、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现为一个奇特的等式:1+1=3。就商业企业来说,这条等式即是:资本+员工的劳动=资本金+费用+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从何而来?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超额利润是由工人的超额劳动时间和超额劳动效率所生产的。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超额利润,企业就必须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在企业诸要素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核心要素。员工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才有可能适应新的环境,生存与发展下去。如果对员工的管理就像对机器的控制一样,严格地受控于控制器之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就不可能从事创造性劳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普遍采取“工资+皮鞭”的管理模式,把工人视作机器一样进行严格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日益成熟,西方企业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制度,普遍采取的是“工资+福利”的模式,用优厚的福利制度刺激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日本创造的“终身制”管理模式在70年代广为西方国家所借鉴。从这段历史的变化,可以看出人本主义观念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的商业企业中,这个问题更显而易见。商业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每年数亿甚至十几亿人民币的商品销售额都是靠售货员的双手所创造出来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自由地释放出积极性来,勤动嘴、勤动手、勤动腿,每天多售出一件10元的商品的话,1000个员工每天就多销售10000元,这个企业一年就多售出360万元的商品。相反,如果员工失去积极性,减少的就不是360万,而是720万元甚至更高的销售。因此,在商业企业中,让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状态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显得更直接、更重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让每一个员工都生活在充满爱心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之中。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劳动积极性的同时提高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能力,为企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三)企业的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是指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组织系统能及时地改变原有的计划、措施、办法,以保持向新的目标发展。应变能力强的企业人员对“变化”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归纳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及时提出新的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并迅速形成执行决策的工作职能。
每一个企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组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运行的稳定的管理机制。这种稳定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内部各种职能有条不紊的协调运作和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企业原有的方针、目标、决策、计划、程序、措施和办法等都得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一般所说的市场、资金、技术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性变化。这种应变能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南大集团为例:南方大厦百货商店于1954年10月开业,当时的营业面积为6065m[2],1978年以前,年平均销售额为251.41万元;1978年以后对百货商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到1988年营业面积扩大为15254m[2],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年平均销售额为25230万元,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百货商店,名列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人与物的最佳配置。1988年之后,随着新大新公司、广州百货大厦的兴建,天河新城区的出现,广州市市中心的东移已成定局,南方大厦特定的商业中心地理位置将被取代。根据这种变化,南方大厦的经营者们,调整了企业的目标,按照“扛着金字招牌,到有资金、有市场的地方去”的经营思路,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经过几年的奋斗,虽然,南方大厦百货商店的商业中心位置已被取代,总店客流量逐年下降,但“南大集团”1995年营业面积又增加到12.7万m[2],实现销售额16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排行第六位。1995年,我们根据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找到一条吸引境外资金、改造老企业、争取在境外上市的多元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使经营了40多年的国有老企业,适时进行了国际化管理改造,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正是这种不断地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方向、目标的应变能力,使“南大集团”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要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强化自我调节机制。上述三个方面,都是构成这种机制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比如,当企业的核心要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时,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自然增强。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与内化。当员工自觉地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它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是“排山倒海”的。反过来,当员工不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就无从发挥,更说不上“应变能力”了。可见,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企业的运行管理和发展,获得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方大厦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黄凯旋*
探求广州30-31F511商业企业管理伍锡辉/许应生19971997 作者:探求广州30-31F511商业企业管理伍锡辉/许应生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