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NA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未来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新SNA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新SNA(193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但成功地保留了以前体系(1968年SNA)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还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澄清和简化了以前体系,从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也更为协调一致。毫无疑问,它的问世充分展示了世界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新SNA与其以前体系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澄清、简化和协调一致。
  就更新而言,自1968年实行SNA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通货膨胀已日渐成为各国经济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小政府,大社会”的市场模式日益显现;服务活动,特别是一些通讯和计算等商业服务,已显得越来越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愈发变得错综复杂,金融工具派生出越来越多的混合工具;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也已成为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变化,新SNA作出了如下积极反映:一是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专门设立了一个资产重估价帐户,并将记录在此帐户中的持有收益分解成一般价格水平变化所产生的收益和相对价格所产生的收益;二是界定了住户、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的实际最终消费这一总量指标,以更多地反映政府的活动;三是具体阐述了服务在帐户中的记录或处理方式;四是根据金融创新,相应建立了界定金融公司部门和分类金融工具的标准;五是在界定资产的范围、资产的分类和其他方面已不断向环境核算扩展。
  就澄清和简化而言,首先,新SNA注意到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近不断涌现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其次,它提供了应用这些新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以便经济核算人员能够决定在新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下的变通处理方法。为了减少如此庞大而综合的体系的复杂性,新SNA还对一些特殊问题作了澄清:一是在单独一章中阐述了核算的估价原则、记录时间和按总量分组、净额和总额;二是阐明了非法性本身并不能成为将非法活动排除在国民核算之外的一种理由;三是针对许多国家实行的增值税制,专门推荐了一种处理方法;四是推荐了在官方多重汇率体制下可以运用的方法;五是强调了计算年度环比指数的重要性,从而使编制一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念和原则相一致的价格和物量指数成为可能。
  就协调一致而言,新SNA作为国际标准之一,在其修订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考虑到了如何在概念、定义和分类上保持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实际上,尽管SNA在整个经济统计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它与其统计体系的进一步协调,可以说是修订其以前版本的主要动因之一。在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国际收支手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及最近出版的《货币银行统计手册》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联合国在从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时,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正在修订其《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这样就使得这两个国际标准相互之间很容易达成一致。它们不但在定义上,甚至连描述概念的段落往往都是一样的。同样,新SNA在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协调时,也力求在概念上保持一致,如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所述的基层单位,实际上即为SNA分产业部门编制生产帐户所使用的统计单位;在人口和相关的计量方面,SNA和国际劳工组织将使用同样的生产范围和同样的关键定义,如就业的定义。而且,新SNA还说明了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区别,从而在国际劳工组织完成这些分类标准时,能够与SNA的其他分类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不难看出,SNA与其他国际标准保持协调一致,应是未来国际统计标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新SNA也只是代表了世界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后,它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际上,为了满足那些不适应于该体系的需要,而又不至于破坏其一致性,它特别强调了灵活处理的重要性。这种灵活处理主要是通过采用专门的分类和执行附属帐户体系来达到的,社会核算矩阵(SAM)可以说是应用各种分类的例子。新SNA精心设计了环境附属帐户,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联系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经济观点。若从时效性和阶段性来看,新SNA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其面临的所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只能留待日后加以解决。例如,在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核算方法问题、环境附属帐户的应用问题、金融服务的测算问题、研究和开发问题以及消费者补贴的处理问题等都是SNA未来研究的主题。
      二、新SNA的功能与作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当今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越来越呈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无论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或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当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采用的“经济语言”。因此,过去几十年来,采用更新、简化、澄清和协调一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说是国际官方统计领域中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新SNA的问世如此令人瞩目,也正表明了它所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从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实践看,它无疑已经或将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对一个经济体提供了全面的观察
  新SNA对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经济参与者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活动的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描述。与1968年的SNA相比,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与整个帐户体系的联接,从而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反映其支配资源的全景,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考察其经济、金融结构和发展的指示器。此外,它还将经济中原先各自相互独立的某些重要信息连成一体,如将人口与劳动力、价格和物量的计量以及购买力评价等都纳入该体系。
  (二)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众所周知,国际上曾经存在着两大核算体系,即西方的国民帐户体系(SNA)和东方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过去通常称之为物质产品体系或MPS)。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如何设计一个既适用于发达国家,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这是因为,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工作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就曾强烈呼吁联合国能够设计一个综合体系,为各国所用。到了90年代,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也纷纷表示要放弃原有的MPS而朝SNA推进。如今看来,新S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SNA和MPS的综合,当然,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其理论和原则的提炼和升华,是SNA和MPS的概念和定义的相互兼容。实际上,新SNA已经在最大限度内容纳了能使采用MPS的国家易于朝SNA过渡的解释和说明。由此不难断言,新SNA是目前唯一能够全面指导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重要文献。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一般说来,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和统计资料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一国国家统计政策的变化重点,因此,联合国为了促进国际比较和鼓励差异悬殊的国家采用新SNA,就必须使之更具灵活性。作为灵活性的一个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与此同时,它还建议怎样使用附属帐户来呈现一些附加到中心的或与中心框架中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概念。在社会核算矩阵的构架中,它展示了替代的分类是怎样成为分析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从世界统计发展的趋势看,国民经济核算可堪作整个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建立相关统计标准的参照点。一方面,新SNA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五版)之间的一致性,实际上已经有效地利用了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两个方面的统计资源。行将出版的各种其他国际统计标准如《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货币银行统计手册》等也将不例外。新SNA还有效地增强了各类用户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例如,环境核算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展,是因为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和环境的核算结合起来将更能增强统计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正如欧洲共同体的核算体系修订本与新SNA的预期所显示的,它必将成为详尽阐述各国或联盟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未来发展
  自1992年以来,改革传统核算制度、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和省两级新核算体系的框架,基本实现了对原有的按照MPS模式建立的核算制度的根本改革。新核算体系的全面实施,已经或必将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宏观经济信息,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的水平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新核算体系目前已基本采用了SNA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和基本框架,但它毕竟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与新SNA相比,它还只能说是一种将MPS和SNA结合在一起的、尚不够规范统一的混合体系。今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原有的MPS总量指标和概念在国家经济管理中必将逐步被新的指标和概念所取代。另一方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94年正式颁布的新SNA,实际上已经成为适用于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在积极研究如何依此进一步修订或规范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鉴于此,中国也应审时度势,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即进一步明确以联合国新SNA为蓝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新核算体系作出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补充,具体说来,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和充实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1.删除或取消原有的MPS的有关指标、概念和分组,例如,净产值、国民收入(由所谓的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等指标和概念,以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调整基本核算表之间以及基本核算表与帐户体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经济帐户体系的结构。
  2.进一步规范基本核算分类,如机构部门分类、基层单位分类、产品分类和资产分类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新SNA对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说明,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单位提供了规范和标准。中国新核算体系中实际上也引入了机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概念,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这两个层次实施,而主要是按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进行统计。例如,在工业内部并没有按基层单位进行产出和中间投入的统计,而是按“工厂法”计算企业的工业产值,这样就不涉及企业内部各基层单位之间的交易,从而难以准确地反映工业中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规模和结构。因此,今后应将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在基层单位和机构部门的基础上,以达到新SNA关于按机构部门和活动类型对增加值总额进行交叉分类的要求。
  3.重点研究和编制货物和服务的供给表与使用表,以此系统检验和平衡来自不同渠道或不同专业的统计数据,并使之成为编制投入产出表和配套价格指数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按新SNA将企业部门产出表改造为供给表,将企业部门投入表改造为使用表,在此基础上利用间接推导方法编制产品部门某种产品部门表。另一方面,以供给使用表为基本框架,系统编制一整套与国民经济核算相配套的价格指数体系。
  4.按新SNA中的附属帐户“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基本要求,研究建立我国资源环境核算的初步框架。新SNA设置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附属体系,这就为克服常规的SNA由于单纯反映经济运行而忽视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所产生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办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中追求高投入、高增长,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量耗费,危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经济的过度增长所引致的“三废”过量排放已造成环境质量的日益下降,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中国目前应在新核算体系中已有的一张补充表——自然资源表(以实物量反映主要自然资源的年末存量)的基础上,参照新SNA的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附属体系(SEEA)的基本结构,研究设计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初步框架,将非生产自然资源纳入资产核算范围,以价值量形式反映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支出,计算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EDP)。
  (二)补充和完善核算指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1.引入社会实物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概念,以准确地反映中国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新SNA采用了住户和政府实际消费的新概念,将政府和非盈利机构为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作为实物社会转移处理,相应调整住户、政府、非盈利机构的可支配收入和最终消费支出。然而,中国新核算体系中目前只有最终消费支出(划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而不存在社会实物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概念。这里的社会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集体消费,其中集体消费是指企业、单位为本单位职工提供的文化体育和生活福利用品,现已取消这一指标,而将它分别计入劳动者报酬或中间投入;这里的居民消费实际上并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政府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广泛的实物社会转移,如教育、医疗、住房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居民实际消费的重要部分,但却不是由住户自身支出的。为了反映中国居民消费的真实水平,体现政府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应当及时引入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概念。
  2.引入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即不可再生的资产)、贵重物品、持有资产收益等概念,以逐步扩大资产的核算范围。新SNA正式将资产负债表纳入帐户体系,明确界定了资产的范围,修订了资产的分类,将非金融资产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在这两项中又各自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目前,中国新核算体系中没有划分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实际核算范围没有包括几乎所有的有形非生产资产,如土地(中国土地为国有,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地下矿藏、非培育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也限于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未包括矿藏资源勘探、计算机软件、文学艺术原作等无形固定资产;在生产资产中也未包括贵重物品。为全面反映中国的资产规模及增减变化,中国应当引入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概念,并按此调整对资产的分类,逐步扩大资产的核算范围。
  3.建立各类资产的重估价制度,完善资产负债核算。新SNA为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存量变化而采用了两个新的帐户:资产物量其他变化帐户和重估价帐户,后一帐户所反映的名义持有资产损益,又进一步分解为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中性持有资产损益和反映资产相对价格变化的实际持有资产损益两个帐户。中国新核算体系在这方面只设置了一个调整帐户,没有将资产物量其他变化和资产重估价分别设置帐户,更没有将重估价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分解为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产价格升降变化,必然给资产持有者带来收益或损失。为准确反映持有资产损益及由此引起经济总体及各部门资产负债和净值变化,中国应尽快引入持有资产损益的概念,设置重估价帐户反映名义持有资产损益,并根据综合物价指数进一步计算中性持有资产损益和实际持有资产损益。实际上,中国于1995年对国有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和按重估价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但未形成按永续盘存法定期进行重估价的制度,对其他经济类型的资产还没有进行过重估价,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核算打下可靠的基础。
  4.规范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中间消耗和固定资本消耗以及库存价格调整等概念,以提高各产业增加值和GDP总量核算的质量。新SNA阐明了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这三种价格的概念,建议优先使用基本价格估价产出,使用生产者价格估价产出不应包含增值税,使用购买者价格估价中间投入不包含可抵扣的增值税。而中国新核算体系并没有采用基本价格,1994年实行增值税后,国家统计局曾规定,为保证统计资料的历史可比,估价产出的生产者价格和估价中间投入的购买者价格均按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这显然是与新SNA的估价方法存在矛盾的。实际上,增值税是一种由购买者所承担的价外税,通常不应将它计入产品价格中。因此,中国应当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各产业的增加值和GDP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此外,现行GDP核算中对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估价及对存货的估价,分别根据原购入价格和原出厂价格计算,这些也不符合SNA关于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的要求,同样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和统一。
  5.改进目前对金融媒介服务费用和利息的处理方法,引进金融保险部门产出(FISIM)的计算及其分配方法。中国自1985年测算国内生产总值开始,一直将各产业部门支付的利息支出净额作为金融媒介服务费用的支付。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导致了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的合计加大,相应减少了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总量。为了平衡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又在金融保险部门中增加了一个子部门,并将居民储蓄利息作为该子部门的增加值。显而易见,按这种方法处理无疑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部门结构的扭曲。对此,应进一步按新SNA所推荐的通行方法加以改进。
  6.充实非正规经济活动的估算以及季节调整等计算方法。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准确地衡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合理有效地运用非正规经济活动的估算方法及季节调整方法,是进一步提高GDP的估算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应按新SNA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国外在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三)加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核算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并试编了经济帐户体系和资产负债表,但这些方面的基础仍相当薄弱,如资料来源制品较大,分类不够规范统一,帐户体系结构不够完整等。因此,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经济帐户体系,加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和国际收支核算,使之彼此紧密衔接,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其次,应逐步运用商品流量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年度GDP的支出法核算,细化GDP支出构成,并尽快建立季度GDP的支出法核算,使GDP的支出法核算与生产法核算相对独立,相互验证。为此,在生产法核算中应将工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计算从按企业计算的工厂法逐步过渡到按产业活动单位(基层单位)计算的产品法,并进一步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同时重点改进和加强服务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核算。在支出法核算中应进一步协调和完善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核算,进一步扩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范围。再次,不断改进和充实中国现行不变价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和方法。最后,为完善新核算体系,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各专业统计的整体配套改革。在宏观核算与徽观核算之间,应不断规范和协调现行的统计、会计和业务三大核算;在宏观核算方面,应不断加强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收支统计、政府财政统计及金融统计之间的协作,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资料提供关系,从制度上保证国民经济所需要的资料渠道畅通,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家核算与地区核算之间,应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加强国家核算和地区核算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12~17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吴涧生/吴汉洪19981998吴涧生(国家统计局设计管理司) 吴汉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12~17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吴涧生/吴汉洪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0:24

[新一篇] 斯密定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舊一篇] 新一代經濟學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