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我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往往表现疲软.而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要素中,出口是外需,投资和消费是内需,且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是为了最终满足消费的派生需求.就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出口需求扩大,固然会拉动经济增长,但其背后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也会随着增长.投资需求也能拉动经济发展,但它要以消费需求为支撑。否则就会引发通货紧缩,经济过冷.因此,消费需求的扩大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居民消费不足将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1.1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计量分析
  根据1978~2005年(由于篇幅的原因,1978-1990年的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没有列出,其来源和表1相同.)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可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C=a+βlnGDP+ε
  用Eviews软件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lnC=-0.145 5+0.942 4lnGDP
  经检验,序列lnC和序列lnGDP都是非平稳序列,而lnC和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因此lnC和lnGDP都为I(1)变量.通过对误差修正序列(ecm)的检验,可知它是零阶单整序列,所以lnC和lnGDP确实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下面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
  F51S174.jpg
  估计后得到
  F51S175.jpg
  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
  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可得出:短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将引起居民消费的相同方向的变化,如果GDP变化1%,引起居民消费变化0.767 0%,消费支出缺乏弹性;而上期居民消费的变化,也引起居民消费的相同方向的变化,弹性为0.199 0,说明了消费惯性的延续,人们总有相对保持自己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心理。
  1.2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
  从居民消费率绝对水平来看,如表1所示,1990~200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率在38%~51%之间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2005年仅为38.7%,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如表2所示,1990年以来,除东亚和太平洋、中东和北非地区之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上在55%以上,而自1990年以后中国居民消费率一直都低于50%,比低收入国家低20~27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4~19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10~21个百分点,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即使与居民消费率最低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仍然要低3~7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1995年人均GDP730美元以下的49个低收入国家中,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位居倒数第二,26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新加坡的居民消费率低于中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消费率会有所差异,因此,将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处在和中国相似的发展阶段时的居民消费率进行比较可能更有意义.着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 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一般为61%[1]。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 000美元(以1995年美元计),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1.8%,比国际平均水平低近19个百分点。
  F51S176.jpg
  2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1996-2006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见表3,尤其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1996-200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2%,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2%,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在1996年前很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都低于GDP增长速度,可以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居民的收入与生产供给之间的差距明显扩大,居民的购买力受到很大制约,影响到居民消费增长,因而导致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
  F51S177.jpg
  F51S178.jpg
  2.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从居民收入看,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居民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表现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逐渐增大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的拉大。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例如,如果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80%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为0.4,其余80%的人占有20%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为0.9。这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8×0.4+0.2×0.9=0.50.
  如果另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40%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为0.4,其余80%的人占有60%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为0.9.这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4×0.4+0.6×0.9=0.70.
  后一个社会比前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等,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前一个社会。
  2.3信用不足
  在经济学领域,狭义上的信用是指以约期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广义上,信用是一种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还能力的统一.就本质而言,信用经济应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以信用为纽带的维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的经济组织方式.如果作为纽带的信用出了问题,则整个经济组织必会陷进恶性循环的泥沼里。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信用权利意识贫乏、信用义务观念淡薄和信用责任缺损的情况,使得很多潜在的消费不能实现,如厂家和商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行为就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者想买的东西往往不会因为没钱而不买,而是因为怕消费得不安心而不敢买。
  2.4收入支出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存在,消费者的收入支出水平会随着经济波动而变化,因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宋铮[2]整理了1985-1997年的时间序列资料,以城市居民的收入标准差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标准差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有显着影响,并由此断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1985-1997年中国居民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施建淮和朱海婷[3]对35个大中城市1999-2003年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的储蓄行为确实存在预防性动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当前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田岗[4]、杭斌和申春兰[5]、周建[6]研究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田岗认为在风险预期高的状态下,本着风险厌恶的前提为养家糊口、子女教育、娶妻生子、自己养老等,农村居民不得不抑制消费,进行储蓄。
  2.5消费观念难以转变
  消费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收入水平下形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关系到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长期计划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消费制度、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冲动。“买涨不买落”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盛行,即使在物价低落时期,仍不肯积极消费.总认为价格还会落下去,早消费早吃亏,因而坐等降价,不肯“早购买,早享受”.借贷超前消费被视为奢侈而不被接受,节俭储蓄已被视为美德大加推崇.居民不敢“寅食卯粮”,不敢借钱消费。即便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仍然走不出不敢大胆消费、超前消费的误区。
  3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对策探析
  3.1 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但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农村家庭负担沉重:“上有老,下有小”,其中子女教育支出为最。因此,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的沉重负担,一方面,应该加快建立农村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严格的控制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办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发展,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提高农村人均劳动力的土地拥有量,逐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低收入群体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与高收入层金融资产拥有量的差距更是大大拉大了,由此所导致的低收入群体的总体生存状况十分令人忧虑。因此,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来说,须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要适时调高城镇居民各项最低收入标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且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增加就业。
  3.2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不仅可能引发相关社会问题,而且也会从整体上降低整个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改变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格局的主要思路有:1)税收实行量能征税,有效调高政策。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者不课税。政策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并逐步健全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对居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这是税收管理,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管理的基础条件之一。为此要完善存款实名制,实现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及不同银行之间的联网;要实行纳税人和业主的双重申报制,减少收入申报上的漏洞.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税收调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合理调节高收入人群。2)完善保障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3)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因为这些产业能够赚取最大的剩余,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由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没有资本快,将导致工资的不断上涨,其后果是资本的回报不断贬值,最终使得收入分配不断改善[7]。
  3.3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世界银行2005年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公共财政措施对消费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知识推动型和更为公平分享的经济增长方式.就目前财政支出现状来看,政府对社会性公共教育(义务教育)投入过少,对社会保障投入有限,对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基础设施投入过少。这种局面将增加人们预期支出,使得人们不得不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因此,政府开支应从投资转向社会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切事关老百姓福利的投入。政府的这些措施将不断地增强人们的预期,因而现在得以放心消费,不用为以后的生活担忧。
  3.4完善个人消费信贷
  目前,我国信贷条件苛刻,贷款利率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钻法律的空子,使得信贷环境更加恶劣。鉴于此,发展信用消费的主要建议有: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组建独立的资信中介机构,负责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和信誉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对外提供查询服务;也可以由当地人民银行牵头,各银行参加,组建金融系统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库,各银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交流和提供消费者信用信息;然后再把保险、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掌握的信誉收集起来,输入数据库,做到信息共享.2)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独立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从国外信用消费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担保机构对于分散消费者的信贷风险、推动消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可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此外,在个人信用制度和信贷担保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央行应逐步调低信贷利率,这一措施有助于发展消费信贷业,刺激国民的消费信贷。
平顶山学院学报34~37F51商贸经济熊学华20082008
居民消费/不足/成因/对策
运用大量的数据比较和实证分析,说明了我国居民消费率在近15年有下降的趋势,从绝对数字上来看,居民消费率是严重偏低的,居民消费不足.进而通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收入分配差距、信用、收入的不确定、消费观念等方面来分析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最后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有: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完善个人消费信贷。
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34~37F51商贸经济熊学华20082008
居民消费/不足/成因/对策

网载 2013-09-10 21:30:02

[新一篇] 我國居民收入對居民儲蓄的影響分析

[舊一篇] 我國市場化進程與外資流入方式選擇的地區性比較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