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形成: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分离的过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9975 (2000)03—0009—06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就成为改革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不能回避而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最重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就反映了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市场经济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和方面对它进行界定。可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归根结底是人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一定特性的人的活动形式。因而我们要把握它的本质,只能从人的视角出发。从人的特征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分离。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经济生产、流通及总过程中的矛盾,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对比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本文只是从市场经济形成角度对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作一挖掘和阐释。
   一、物物交换:社会性与个性分离的开端
  人既具有个性,也具有社会性。人的个性主要指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人的社会性主要指人的共同性与依赖性。在生产活动中,人的个性体现为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目的和特殊形式上耗费的具体的有用劳动,人的社会性体现为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耗费的相同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从形式上看,由于人们主要从事生产活动,因而这时生产者的个性和社会性就表现为同一形式。某种具体劳动产品,不仅体现生产者的具体劳动,生产者的个性,而且“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1](P94)从内容上看,由于共同体(血缘、地域、职业)是主要的经济主体,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主要体现为共同体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人的一般性和依赖性主要体现为共同体内的相同性与依赖性。因而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内容就主要表现为共同体的特征和功能。因而从总体上看,自然经济时期,人的社会性和个性是同一的。可是,在自然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萌芽,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分离也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产生了。
  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公社的劳动产品不仅能满足公社成员自身的需要,而且还有了一些剩余。这样,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社之间就偶尔地用剩余产品相互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就这样产生了。随着这种交换关系的出现,生产者的社会性,抽象劳动就“取得了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形式。”[1](P75)简单的交换关系,就是一个商品与另一个不同种商品的相互交换,即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在这种关系中,商品A通过商品B表现自己的价值,商品B 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这里,“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1](P6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它的价值及价值量不能通过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现,只能由不同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如上面交换关系中麻布的价值、价值量不能由麻布的自然形式,生产麻布的特殊劳动即织的形式及织麻布的劳动量来表现,只能由上衣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它的自然形式,只能成为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形式,不能成为自身的价值形式。在上面的关系中,上衣的使用价值,生产上衣的缝的劳动,只能是麻布价值的表现形式,不能是上衣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这样,在简单的交换关系中,任何一个商品都取得二重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相对价值形式,从而使“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1](P76)以此为基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的个性和社会性,就分别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分离。正是交换关系中出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社会性和个性的分离,才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才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在交换关系中发生的形式分离,在物物交换中只是初步的。从社会性来看,人的社会性尽管体现在与自身个性的物化——使用价值不同的东西上。但是它还不能体现在“一般商品”或仅仅“代表一般”的东西上,而是只能体现在某种特殊劳动的特殊产品上。而且不同的商品所有者没有共同表现,只有相互对立的不同表现。因而,以人及其活动的共同性、关联性为主要内容的交换者的社会性,这时还仅体现为交换者特殊活动和产品的特殊形式。从个性来看,这时的交换,只是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商品是由公社生产,属公社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不是公社成员个体的特殊性,而是这个公社共同体的特性。因而可以说,交换主体的个性这时还只是体现为共同体的特殊性。
   二、商品流通:社会性与个性的形式分离
  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生了分离,从而使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一种商品不仅与另一种不同商品交换,而且与许多种不同的商品相互交换。可是由于没有统一的价值形式,商品交换受到很大阻碍。随着交换的深入和扩大,人们既要求而且也在交换中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最初,这种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不同。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私有制的产生,商品生产的出现,交换就突破地区的限制。一般等价物就固定在黄金等贵金属上,价值形式就发展到货币形式。而货币的出现,商品交换就从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简单的商品经济就产生了。以此为基础,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分离有了一定程度发展。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完成了交换活动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形式分离。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是由商品价值的本性决定和产生,因而商品的价值形式就应该是合乎其本性的形式。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是一切商品中共有的东西。因而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反映和体现商品中共性和社会性的东西,而且只能由同一的形式来反映和体现。在货币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与货币等同而表现出来。作为与货币等同的每个商品价值“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正因为这样,才表现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1](P82)每一件商品价值要获得货币形式,就不是个别商品的私事,“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1](P82)因而可以说,货币形式只反映一切商品的共性、社会性。在货币形式中,只有货币能够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或者说,处于直接的社会的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处于这种形式。[1](P84)因而货币就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化身[2](P116)这样,货币形式就是合乎商品价值本性的形式。 因而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直到价值取得货币形式,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形式为止。
  既然在货币形式中,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形式上已经完全分离,而使用价值不过是人的个性、具体劳动的物化,价值不过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劳动的物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时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形式分离已经形成,即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人的社会性表现为货币形式,人的个性表现为商品自然形式。
  一方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分离没有达到普遍化。
  首先,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形式分离还没有达到普遍化。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贯穿在整个古代社会。在这个时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普遍化的程度,自然经济仍处于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不论是在奴隶制经济还是封建地主经济中,一切农业生产的目的直接就是满足主体的消费需要,只有他们不能生产的或消费不了的物品才到市场上购买或出售。在小私有制基础上发展的手工业,其产品大部分是用于交换的,但由于规模小,产品数量少,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比重很小。在整个简单商品经济时期,进入市场的只是少数剩余产品和奢侈品,大众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还没有进入交换中,因而这时绝大部分劳动产品还不是商品。在不属商品不进入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生产者的个性与社会性、劳动的特殊性与共同性都表现在劳动产品的自然形式中,生产主体的社会性,共同劳动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
  其次,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在内容上还没有分离。从交换的主体看,这种交换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群体。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经济是奴隶主家族或地主家族通过统治和服从关系,与奴隶或者是农奴、农民结合成群体来进行经济活动。即使那些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家庭,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交换活动也是通过家族、行会、商会进行的。在以共同体为主体的交换活动中,商品的自然形式体现了共同体及其活动的特征和个性,货币体现了不同共同体及其活动的等同性和关联性。在这里,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尽管有了不同表现形式,但人的个性还限于共同体特征,而不是以个体的特性为内容;人的社会性还仅限于共同体代表的社会活动,还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从交换的目的看,这时期,交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从事农业活动的经济主体,直接是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进行交换的。那些城市手工业者从事交换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手工业者、手工业师傅的生存,因而是使用价值,不是发财致富,不是作为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2](P516 )即使那些商业城市和商业民族只是“对这些生产民族起着中介人的作用”。[3](P369)人的社会性、 社会活动正是在交换中取得了和人的个性不同的形式,可是交换的目的却不是为了交换价值,而是为了使用价值。这就说明交换这种社会活动还没有自己独立目的,还未完全与生产活动分离。以此为基础,体现人社会性的货币必然在交换活动中依附于体现人个性的商品。简单商品流通(W—G—W )就是从商品出发,再回到商品过程。货币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流通一结束就消失了。既然交换的主体是共同体,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主体——共同体的消费,那么,这时人的个性就是人所依附的那个共同体的特性,人的社会性取决于这个共同体利益和意志。
   三、资本流通:社会性与个性的全面分离
  货币形式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渐走向崩溃,加之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上就出现了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即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而这两种所有者的对立和接触,资本就产生了。资本产生后,商品流通就发展到以货币增殖为核心的资本流通,市场经济就形成了。资本的产生、资本流通的形成和发展就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生了全面的分离。
  一方面,资本流通使人的个性个体化。
  资本未产生以前,共同体是经济主体的主要形式。某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主要体现某个共同体的特殊性和能动性,因而人的个性主要体现为共同体的特性。在经济组织内部,无论是组织的领导者、统治者,还是组织中的普通成员、被统治者,他们都不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和自主性。经济组织的领导者和统治者的特权来源于共同体的权力,他们活动的自由依赖于共同体的利益。共同体中普通成员、被统治者的能力、利益及其活动则完全是由共同体特征决定的。因而这时只有“群体”,没有“个体”。
  资本及资本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既以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出现为前提,又加速了这两类所有者形成。在资本关系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占有者是最基本的两类经济主体。而新出现的这两类主体,都不是群体的依附者,而是完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自主性的个体主体。
  从雇佣劳动者来看。首先,每个雇佣劳动者都具有特殊的能力。工人既不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也不占有一定量的货币,仅仅拥有劳动力。而劳动力就是人的身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它和劳动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劳动者必定拥有质和量上都不尽相同的劳动力。因而,每个工人拥有的劳动力,不仅使他与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相区别,而且也使他们与其他劳动力拥有者相区别。其次,每个雇佣工人都具有自由意志。“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1 ](P190)对自己的劳动力是否出卖,出卖给谁,价格多少,雇佣工人完全从自己利益出发,自己自主决定。就是“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1](P191 )因而他“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1](P190—191)在这一点上,他与资本产生前的奴隶、农奴劳动完全不一样。这些就说明雇佣工人完全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
  从资本占有者来看。首先,每个资本占有者都具有特殊能力和利益。每个资本占有者都占有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者生活资料、或者货币,而且都要使自己的占有物增殖。这就使他们既与雇佣劳动者相区别,又使他们之间互相区别(私人产品的产权具有排他性)。在奴隶主和封建主占有制中,占有不是个体占有,而是共同体占有;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他人的全部或部分劳动力。因而奴隶主和封建主个人的利益无法与他人利益相区别。资本产生前的小私有者,虽然也拥有一些生产资料,但没有达到足够的量。他们要维持生存自己还必须直接参加劳动,因而他们称不上单纯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其次,每个资本占有者都具有自由意志。每个资本占有者要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是从自己的价值增殖出发进行自由决策的。在这里,决定他意志只有自身的利益,再无其他。而资本产生前奴隶主、封建主、手工业者、商人、作为个人他们都没有自由意志,他们的活动都受着不同形式共同体的限制。这些就说明,资本占有者与资本产生前经济活动中的领导者、统治者不同,是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的个体。
  既然资本关系中的两类主体都是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的个体,那么我们说以资本为核心的交换关系就使个人从共同体分离出来,人的个性就从体现为共同体的个性发展到体现为个体的个性。
  一方面,资本流通使人的社会性普遍化和独立化。
  在资本产生前,由于商品交换的不普遍,人们的社会联系主要限于共同体内,不同共同体,不同主体之间在经济上只有很少的联系,而且不论是共同体内部直接的人的联系,还是不同共同体和主体之间物的交换关系,都依赖于主体。资本的产生,则使人的社会联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资本流通使人的社会联系普遍化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资本形成和发展使一切经济活动普遍联系起来。资本产生前,商品主要表现为一些剩余产品、奢侈品,而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大多还未进入交换领域。而资本的形成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而一旦劳动者“出卖他们的能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每一个个别部门的物的条件本身都作为商品进入该部门”。[4](P353 )而资本产生后,作为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必然要求一切产品都成为商品。“在其他生产方式下,产品只是部分地采取商品形式。相反,资本所生产的必然是商品,它的产品是商品,否则就什么也不生产”。[4](P353 )而一切产品成为商品,就使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即人们一切经济活动相互联系起来了。其次,资本形成和发展使一切人都普遍联系起来。资本产生前,不仅交换活动的范围狭窄,而且交换主体也很有限,只限于少数共同体代表和私有者,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没有可能也无必要和其他共同体或主体进行交换活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一切社会成员——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工人都具有特殊性和自主性。由于他们各自的能力是特殊的,也是片面的,要实现各自的利益,必须和他人联系和结合,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同时,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的意志自由,就使他和其他一切主体进行交换活动成为可能。这样,资本关系就使每个人必须交换,也能够交换,使每个人都成为交换主体。因而就形成“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2](P103 )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人的一切经济活动相互联系,使一切人之间相互联系,因而可以说,资本关系使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性普遍化了。
  第二,资本流通使人的社会联系独立了。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首先,从资本本性看,资本交换、资本流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资本价值的增殖。在资本产生前,商品交换就是不同商品所有者用自己的剩余产品,换回自己没有但生产和生活又需要的产品。因而这时的交换活动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目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是交换者进行交换活动,和其他主体发生社会联系的目的。资本在历史上和在现实中都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不同。资本是能够进行价值增殖的货币,进行增殖是资本区别于其他商品和资本的根本特性,是资本的本质规定。资本占有者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因而他的本性也在于价值增殖。而资本所有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1](P188)因而,资本要增殖,就必须进行交换,进入流通领域。而这也决定了资本的交换、资本的流通,目的不在资本之外,而在于资本自身的价值增殖,即资本流通的结果不是使用价值形式,而是价值形式,而且与起点相比,在量上增大了。其次,资本流通使价值具有了独立的形式。货币形式是商品价值的独立形式。但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由于交换的目的是使用价值,交换活动的核心不是保持货币形式,而只是把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而随着流通结束,货币形式就失去。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所有者以资本价值增殖为目的,资本从货币出发进行的流通(G—W—G'),不是为了失去货币,而是为了重新再得到货币形式,并且得到更大量的货币。因而,价值始终是资本流通的主体,它交替采用商品形式(价值特殊存在形式)和货币形式,并改变着自己的价值量,最终得到一个包涵剩余价值的货币价值形式。这样,资本流通就使价值的内在矛盾(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商品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完全展开了,因而它也成为真正合乎价值本性的商品流通形式。既然资本交换、资本流通、不依附于主体,而是以自身为目的,是自身内在矛盾的展开,那么以资本交换为基础人的社会联系,人的社会性就完全存在于个人之外,不以任何个性为转移。
  这样,资本以及资本流通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即使人的个性摆脱了共同体,表现为个人的个性;又使人的社会性超越共同体而普遍化和独立化。这样,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存在形式上,人的个性与社会性都出现了区别和分离。
  既然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从同一到分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形成之日是个性与社会性全面分离之时。那么,个性与社会性的分离,即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实质,又是市场经济形成的标志。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98JK068)
  收稿日期:2000—06—23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9~14F11理论经济学刘天喜20012001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三个阶段。在物物交换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同一开始了分离;在商品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离;在资本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全面的分离。因此,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实质和标志。交换/社会性/个性/分离  trade/sociality/individuality/separationThe formation of market economy: Process of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LIU Tian-x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ChinaThe formative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barter trade,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In the phase of barter trade,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gin to separate from one unity; in the phase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completed in form; in the phase of capital circulation,the two are separated ultimately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Therefore,the separation of soci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s the substance and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market economy.刘天喜,延安大学 政法系,陕西 延安716000  刘天喜(1956—),男,陕西长安人,延安大学政法系副教授。 作者: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9~14F11理论经济学刘天喜20012001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三个阶段。在物物交换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同一开始了分离;在商品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离;在资本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全面的分离。因此,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实质和标志。交换/社会性/个性/分离  trade/sociality/individuality/separation

网载 2013-09-10 21:29:47

[新一篇] 市場經濟的三大理論

[舊一篇] 市場營銷第一步  --淺談商品審美價值及其促銷功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