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波澜壮阔,尤其是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迎接世纪挑战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快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试图阐述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并对如何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和合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加快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要求冲破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和国界障碍,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和先行步骤而逐步发展起来。自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以来,1967年亚洲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967、1975年非洲成立东非、西非共同体;1965年大洋州成立新、澳自由贸易区;1989年美、加、墨三国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具有一体化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已超过40个,所包含及正在申请的国家达100多个,其中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出现,不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更有着直接的意义。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进行更为深刻的国际分工、更为广泛的国际交换,达到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的欧共体(欧盟)为例:欧共体在1992年底形成统一大市场,使12个成员国GDP平均提高4.5%,创造了18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使商品价格下降6.1%,并改善了成员国内部的对内、对外经济平衡。而新增经济福利值则更为可观,由于取消贸易壁垒所取得的获益相当于欧共体GNP的0.2%,由于取消影响生产的壁垒所取得的获益达到欧共体GNP的2.2%,由于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取得的获益达到GNP的1.6%。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成功加入WTO,为我国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了参与制定世界经济规则的权利;另一方面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重要成员,并成功举办了APEC上海会议;与俄罗斯、中亚一些独联体国家发起并成功地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并正在与东盟十国构建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10+1)等。但是,在目前国内地区市场分割严重、地区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现实面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在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加强域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且通过发展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实体(大企业集团),来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些学者把此称之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尽管这种提法可以推敲,但其本意是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区经济,这是应该予以认真考虑的。我们认为,加快一些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经济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望成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重要经济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地区性的经济联合,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放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比较紧密,已经出现了一些跨省市的经济区域。其中最着名的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湾经济圈,以重庆为中心的渝西经济走廊,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圈,以及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圈等等。
  以上这些地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和合作方面,都取得不少进展,各有特色。相比之下,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布局、科技研发力量角度考虑,长江三角洲地区较有可能率先成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重要经济区。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
  长江经济带,尤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合作,历来都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开发建设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后,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0年来,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力突飞猛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长率一直居于全国的前列。正是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产生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强烈要求,制止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加强地区合理分工,强化联系和合作成为大势所趋。这种由生产力发展要求产生的地区联合,冲淡了地方利益观念,追求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利益。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经济联系和合作日益紧密,昆山、嘉兴、绍兴等中、小城市更是争做大城市的“后花园”。因此,正是区域内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具有动力,具有成功的可能。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我国与外界联系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上海在新世纪的目标是尽快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昆山、苏州等地已经成为台商的集聚地,宁波与华侨资本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都产生了与国际市场加强联系的渴望;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际市场融合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跨国公司在这里布下了一颗颗具有全球性战略意义的棋子。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疑将是我国加入WTO后迎接国际竞争的前哨阵地。但是,如果在全面推行WTO规则之时,地区内依然还存在着市场分割、资源流动困难等障碍,则必然会使地区经济运行与WTO规则产生剧烈的碰撞,并付出十分巨大的成本。因此,形成地区内的统一市场,实现区域内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融入外部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具备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条件
  国内目前经济最发达、体制条件最好,也最有可能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三个地区,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经济圈。有的学者从竞争力的角度对三个地区作了比较,具体如下表:
竞争力指数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渤海湾经济圈综合竞争力  73.26    72.76   69.42初始竞争力  13.00    14.36   13.79潜在竞争力  23.21    22.20   22.50现实竞争力  37.15    36.20   33.13
  
  表中,初始竞争力包括该地区的区位、自然条件、人口、劳动力等因素;潜在竞争力包括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法律环境等软环境因素;现实竞争力包括当年运行效果、劳动生产率、GDP等指标(参见“培育区域经济优势”,解放日报2002年7月29日)。可以看出,三个经济区域虽然各有优势,但从现有经济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来加强区域内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但也要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渤海湾经济圈以及其他地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好的经验,需要长江三角洲地区认真学习和借鉴。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吴越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经济交流更为便利。而且,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协调会”频频开展区域合作。例如,上海在国内的经济协作项目中,有1/3是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市县合作,有60%的市外投资投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过了多年对区域合作的探索实践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地政府对于如何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和准备。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有利于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
  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实力。然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比国内其他地区具有更广阔的辐射空间,它不但处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中端,有利于沿着“黄金海岸”向全国辐射,而且是长江流域的龙头,以长江这条天然的“黄金水道”,通过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可以一直辐射到我国的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对于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目标设计
  (一)直接目标: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直接目标是以加强区域内15个城市的联系合作为重点,扫除有关体制障碍,促进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资源争夺转变为资源共享,由产业恶性竞争转变为有效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大幅提高区域内的生产效率,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我国在新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重要目标:促进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多地考虑自身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把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视作竞争对手,往往带有封闭性的特征。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则是开放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一个重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之处。当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其原有范围内的比较利益达到极限时,必然向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展,必然不断地吸收包容周边的地区,必然会促进包括苏北、浙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在内的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预见,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会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三)最终目标: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
  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必将使区域内生产效率、社会福利大幅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也将得到大大增强,这将影响国内其他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渤海湾经济圈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也会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互补,在互动中促进各地加强区域内的联合和区域间的合作,将使原本分散的国内市场逐渐演变为几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大市场,从而最终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
    四、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意识较强。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划地为牢”,阻碍地区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受到扭曲,恶性竞争、相互内耗时有发生。因此,实现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再局限于地方利益的得失,而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企业尤其是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当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服务、为加强区域内外经济联系和合作服务。
  (二)建议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联系和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合作伙伴,进行重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议政府主要抓规划制定,明确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为企业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在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流动、地方税收等方面提供条件,不要进行“拉郎配”,也不要干预企业间联系合作的谈判、协商和作出有关规定。
  (三)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工程,需要建立包括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在内的强有力的推进机构:
  1、建议由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区域经济专家组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战略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协助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策的衔接事宜。
  2、建议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长联席会议”的功能和职责,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就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对关系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秩序等作出规划或决定。
  3、建议由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的协作办、计委、经贸委、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和若干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可下设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处、产业结构协调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处等分支机构,贯彻落实“市长联席会议”作出的规划和有关决定,负责组织区域内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的有关业务。
  (四)加快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
  为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必须要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区域性的要素市场。建议在目前已有的区域内各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组建区域产权交易中心;建议组建长江发展银行,帮助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实现异地融资;建议联合各地人才交易中心,组建长江人才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并且建议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北和苏南地区允许开展一些民间的资本融通。通过这些区域性要素市场的建设,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充分发挥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作用
  在加强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过程中,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应成为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力量。通过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否考虑,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几个重点行业加大企业间的购并活动,并形成较大规模的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建议通过收购、兼并、合并等方式在钢铁、汽车、石化、服务贸易等行业组建超大型的企业集团。同时,支持和依靠像“长江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发集团)这样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地区经济联系合作,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性企业。
  在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合形成过程中,建议各地政府给予支持指导,并协助解决有关问题。如果经过努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形成十几家到几十家的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则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成为全国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和合作的重要经济区就指日可待了。
宏观经济研究京22~2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潘志纯20032003潘志纯 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宏观经济研究京22~25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潘志纯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29:16

[新一篇] 加快建設中國的公開市場業務

[舊一篇] 加拿大企業倫理學近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