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纪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820年,中国基本上是处在当时世界的强国之列。从1820年到上个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当中,中国先后遭受外国七次大的侵略,受尽了磨难。“振兴中华”成为近现代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21世纪世界性的大事件将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正面回应。20世纪中国的伟人邓小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奠基人。
一、邓小平明确了和平崛起必需的良好国际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建设和规划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同时,始终注视着国际经济政治态势的嬗变,深刻思考着中国“和平的社会主义”同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新战略,并在实践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究竟是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危险空前严重?还是世界大战可以推迟,甚至可以避免?邓小平同志立足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变化了的“国情”和“世情”,以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了解,从国内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出发,对时代特征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判断,得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重要论述,并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80年代中期,他进而明确提出,当今世界的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精辟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同时,邓小平同志把“较长时期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时间段设定“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我们不要放过这段时间。”所谓“70年和平”是指从1980年到2050年间的这个历史时期,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胜利实现时期,也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崭新历史阶段。可以这么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它既指导着中国的今天,又规划着中国的明天,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坚持“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顶住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施压和制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非凡胆略和气魄,对风云骤变的国际形势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提出了“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和务实的精神。它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中国几十年来对外关系和国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加以坚持的一个战略方针。“韬光养晦”就是要求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要收敛锋芒,含而不露,善于守拙,避免张扬。要埋头苦干,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决不当头”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要有清醒的认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永远不当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头”,并以此作为一个根本国策。按照邓小平同志辩证的战略思想,我们不当头,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原则,就可以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占据优势和主动,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局的战略主动权。实践证明,“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战略方针,在当时使我们摆脱了大量可能引起对抗和冲突的矛盾和摩擦,从而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行动空间。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把握和贯彻好这一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指导中国在和平崛起的新征程中,妥善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阔步前进。
3.坚持“永不称霸”的方针,妥善处理国际关系。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的血泪史,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为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考虑和制定中国的外交战略时,首先提出的基本方针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一再指出,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要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反复强调,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人。无论是以前人们称之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时期,还是现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时期,我们既不能把自己与霸权主义绑在一起,也不能自己搞霸权主义。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靠全国人民的同心同德,把自己国内的建设搞好,而不是靠对外扩张和掠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分大小、强弱、贫富、远近都同样对待。特别要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处理好了,就等于处理好了一半的国际关系。在对待一些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上,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针,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注意策略的灵活性。有的问题该坚持原则,就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有的问题该作出适当让步,则顾全大局,维护和平。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找到适当的定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善于自处,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邓小平规定了中国和平崛起国内发展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构想并付诸实践,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这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1.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我国国情把握的偏差和思想认识上的急功冒进,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邓小平同志正是基于这些历史经验教训的分析,正确地把握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过程。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既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现在,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又基本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正朝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既定目标大踏步前进。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曾长期处于一种内在矛盾之中,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宝贵探索和思想闪光,但晚年却转向了“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后导致了十年动乱,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向阶级斗争逆转。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中,彻底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根本转移,果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只要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问题,都离不开发展。因此,他语重心长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即使是在1989年国际风云突变,国内发生风波,面对稳定受到挑战,邓小平同志也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把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鲜明的特点。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邓小平的贡献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作过探索。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一场革命”。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中国命运的一招”,即是在革了旧制度的命之后再革旧体制的命。他进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名论述,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融合问题,由此中国进入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新阶段,开辟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全新领域。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在振兴中华、实现富国强民道路上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因此,邓小平同志郑重地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近百年来受人欺辱的历史,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新世纪的民族之林。邓小平同志又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按照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富裕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各种力量相互激荡的历史大变革中,使中国不断确立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而且最富活力,最具亲和力的和平崛起新的形象,站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前列。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邓小平提出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经济的现代化,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和思想道德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在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因而加强经济建设是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但是,中国又是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国家,旧思想观念的残余仍然严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腐朽现象也传了进来。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如果放松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因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缺乏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失败。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规定了一条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使我们从一开始就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进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今天,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别的政治力量不可能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不可能组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进而又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正因为我们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我国在世界的政治整合能力方面始终名列前茅,使我们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此,建设一个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统一人民意志、提高社会组织程度、实现国家振兴、和平崛起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
三、按照邓小平的基调把握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方针
中国必须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这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既参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靠对外扩张和军事对抗崛起,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各国实现共赢和多赢。经济上,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利用国外资金和资源,来推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开放中国的市场,给世界各国提供发展的机遇。政治上,要善于通过融入世界秩序,赢得发展的空间,谋求自身更多的国家利益。
中国的和平崛起,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结合社会发展新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握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些基本方针。主要是:坚持积极和平的外交方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解决制度障碍;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执政党建设。从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领导中国和平崛起的要求来看,当前执政党的建设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提高运用战略思维,统筹发展全局能力。二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三是要完善经济体制,履行政府职能。四是倡导求真务实,创造真实政绩。五是确立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是邓小平同志一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国的和平崛起江南论坛无锡4~6A3邓小平理论陈尧明/金政/芮永中/卢俊峰20042004邓小平理论中最富魅力的华彩篇章之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突出实力外交,既量力而行,又有所作为;把高度复杂的外交战略变得更易感知更易操作。理性、务实并且冷静。因此,继续深入贯彻这一外交思想,中国外交无疑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本文为作者所独立承担的国家“十·五”社科规划课题《求解思维逻辑研究》(课题 编号:01BZX034)的阶段性成果。霍桂桓
李红霞 女,1978年生,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实习员,1007The Conversion of Metaphysical Ques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hilosophical Logos
LIU Xiao-ying
“Theory Discussion”Editorial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Heilongjiang,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陈尧明 金政 芮永中 卢俊峰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214002 作者:江南论坛无锡4~6A3邓小平理论陈尧明/金政/芮永中/卢俊峰20042004邓小平理论中最富魅力的华彩篇章之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突出实力外交,既量力而行,又有所作为;把高度复杂的外交战略变得更易感知更易操作。理性、务实并且冷静。因此,继续深入贯彻这一外交思想,中国外交无疑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本文为作者所独立承担的国家“十·五”社科规划课题《求解思维逻辑研究》(课题 编号:01BZX034)的阶段性成果。霍桂桓
网载 2013-09-10 21: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