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工业互补性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分居在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在过去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分别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业绩,在经济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弱点和不足。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扬长避短,互补优势,既能双赢互惠,也能形成合力,大大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工业是物质生产的核心,是竞争力的物质技术力量。本文对两岸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作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贸合作的产业选择和实现形式,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两岸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经济发展阶段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产业结构三项指标来衡量。由于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地区的区域大小与人口多少相差悬殊,因此两岸经济总量仅是一个参考值,而人均GDP(或GNP)和产业结构则是比较两岸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重要指标。
    1.经济总量和人均量比较
  1998年,台湾GDP为87691.58亿元新台币,按汇率折合2622.72亿美元,人均12040美元(注:《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第13 页。)。同期,祖国大陆GDP为74462.6亿元人民币,按汇率8.279 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折合8994.15亿美元,是台湾的3.43倍。但祖国大陆人均GDP为738美元,仅是台湾的6.13%。接近于台湾1975年的人均水平。主要是大陆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直辖市之间人均GDP 的高低最大相差达12倍。其中,人口为1891万的上海, 人均GDP为3445美元,超过台湾1985年的水平;人口为1838万的北京, 人均GDP为2254美元,相当于台湾1980年的水平。而人口达3275万, 人均仅286美元的贵州,仅相当于台湾6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注:《中国统计年鉴1999》第57、119页。)。以上是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的, 若按国际上通用的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即以一国或一经济区域的货币在本国或本区域实际能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能力来计算),则祖国大陆的上述指数的大约可以放大2—3倍。假如取其中间值2.5倍估算(即3.28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则祖国大陆1997年的GDP是台湾的8.58倍;人均GDP为1845美元,是台湾同期的15.32%,接近台湾1979年的水平。上海、北京分别为8618美元和5635美元,分别相当于台湾1986年和1984年的人均水平。可见,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虽然程度不同,但都显示了两岸人均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的事实。
    2.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现代经济由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构成,即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比例关系。台湾的工业化大约从50年代初期的“进口替代”开始,到80年代中期结束,中间经过了30多年。从1986年开始,台湾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经过十多年的变化,至1998年,台湾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87%、34.01%、63.12%(注:台湾《统计月报》99.6.第29页。), 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很高,第三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跨进了现代发达社会的产业结构形态。祖国大陆的工业化起步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1998年,大陆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4%、48.7%、32.9%(注:《中国统计年鉴1999》第56页。),工业即第二产业仍是大陆经济的主体,这个结构大约相当于台湾60年代后期的结构水平。但是,大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结构形态也较进步:北京市三大产业的比重是4.3%、39.1%、 56.6%,上海市是2.1%、50.1%、47.8%,天津市是5.5%、49.4%、45.1%。这三大城市总人口4523万,GDP为7036亿元人民币, 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达2145亿美元,相当于台湾1992年的水平。将该三大城市总合在一起计算,其三大产业结构为3.40%、46.82%、49.78%,相当于台湾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结构水平。这种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是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两岸工业的比较优势
  两岸工业的比较优势,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指两岸工业部门生产力之间的绝对差异,处于优势的一方,具有绝对的优越性;相对优势指两岸工业部门生产力之间的相对差异,例如大陆某产业部门相对于台湾地区的同一部门可能处于劣势,但在大陆地区不同的产业部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则这种优势就具有相对性。两岸工业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决定两岸工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格局。
    1.两岸工业绝对优势比较
  绝对优势可以用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产出率、生产增长率三项指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规模经济、员工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最重要的优势评价指标。但是,同样的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成本高低不一,从而经济效益也不一,故需要劳动成本产出率指标加以补充,此外,生产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前景。为方便计,本文用该三项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指数,并且用1998年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产出率,以及1996年至1998年的生产增长指数作为判断的数量依据。此外,在货币换算上,同时采用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法两种方法计算。
   表1        两岸工业绝对优势比
	    劳动生产率    劳动成本产    生产增长指	   (美元/人、年)   出率(年产值    数(1996年.				 /年工资)     为1.00)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工业     26174  3786   1.90   4.21  1.1026  1.2121采矿业    112859 7936   1.81   9.07  0.7799  1.0886制造业    28014  4516   2.08   5.26  1.1125  1.1928水电燃气业  179868 9298   5.64   7.35  1.1423  1.4005建筑业    13196  1666   0.94   1.85  0.8417  1.1572	    绝对优势指数      优势指数比(台湾/大陆)	   台湾   大陆     按汇率算  按购买力算工业     54700  19334     2.83:1    1.13:1采矿业    159420  78357     2.04:1    0.81:1制造业    64758  28334     2.29:1    0.91:1水电燃气业  1157785  95672     12.10:1    4.84:1建筑业    10400  3567      2.92:1    1.17:1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统计月报》1999年6月、 《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1997年的有关数据计算编制。
  台湾工业在整体上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是祖国大陆的6.9 倍,处于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台湾的工资水平高,1998年台湾工业员工的人均年工资为445500元新台币,合13810美元,同期, 大陆工业员工的人均年工资为7440元人民币,合899美元, 台湾工业的人均工资是大陆的15.37倍。高昂的劳动成本抵消了大部分经济效益, 造成劳动产出率低于大陆的状态,加上工业发展的速度不如祖国大陆快,所以,按汇率计算的绝对优势指数是大陆的2.82倍,而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仅为1.13倍,两岸几乎相等。
  从工业部门的四大产业看,台湾采矿业的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是祖国大陆的14倍,但是劳动成本产出率低,只有1.8, 是大陆同业的19.97%,且生产较大幅度地萎缩。按当时汇率计算, 其优势指数是祖国大陆的2.04倍,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只是大陆的81%,低于祖国大陆;台湾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采矿业高,是大陆的6.2倍, 劳动成本产出率仅是祖国大陆的40%,生产增长速度也低于祖国大陆,优势指数是大陆的2.29倍,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只有祖国大陆的91.6%;台湾水电燃气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达179868美元/人、年,是祖国大陆的19倍,但是劳动成本也高,其产出率与生产增长速度比大陆低,优势指数是祖国大陆的12倍,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是大陆的4.8倍; 两岸建筑业的差距不大,台湾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祖国大陆的7.92倍,劳动成本产出率和生产增长率均低于祖国大陆,绝对优势指数是大陆的2.92倍,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为祖国大陆的1.17倍,相差无几。
    2.两岸工业相对优势比较
  产业部门的相对优势可以用该产业部门占本地区经济的比重、生产增长指数、生产率提高指数来衡量。因为一个产业比重的大小,能显示该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一个产业的生产增长指数的高低,能显示该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扩张能力及其发展前景;一个产业的生产率提高指数,能反映该产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规模经济、员工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等多方面特点。本文用这三项指标的乘积作为综合反映一个产业部门的相对优势指数(最高指数为100.00)。同时,用1998年产业的产值比重、1996—1998年的生产增长指数和1996—1998年生产率提高指数三项指标作为判断的数量依据。
  按台湾的统计分类方法,工业分4个大类、25个中类、198小类。本文按中类来分析各产业的相对优势,包括3个矿业类、21 个制造业类(除“其他工业类”)加3个水电燃气类,共计27个行业, 它们的相对优势排序如下(见表2):
   表2       台湾工业产业相对优势排序
排序 产业类别        比重(%)   生产增长指数1 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     23.3    131.092 金属基本工业        8.09    124.563 化学材料业         8.13    109.064 电力业           6.59    115.155 运输工具业         5.21    105.646 金属制品业         5.38    102.327 纺织业           4.65    105.158 食品饮料业         6.05    86.489 机械设备业         4.50    102.8210 石油、煤制品业       3.64    107.9411 塑胶制品类         4.12    97.5012 非金属矿物制品类      2.97    102.5313 化学制品业         2.25    107.0214 纸浆、纸及纸制业      1.69    103.5915 成衣服饰品业        1.53    94.7216 印刷及有关事业       1.08    115.3717 用水供应业         0.91    108.1518 橡胶制品业         0.97    96.4219 精密器材业         0.78    91.3620 家具及装设品业       0.69    92.8421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0.55    85.3622 煤矿业           0.02    53.7723 木竹制品业         0.43    80.0724 烟草业           0.17    93.3825 石油天然气业        0.11    99.4826 燃气业           0.07    106.4727 非金属矿业         0.14    64.15排序 产业类别       生产率提高指数  相对优势指数1 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     124.69      100.002 金属基本工业        127.18      33.653 化学材料业         109.94      25.604 电力业           119.96      23.905 运输工具业         106.71      15.446 金属制品业         97.16       14.067 纺织业           107.85      13.868 食品饮料业         96.39       13.259 机械设备业         99.13       12.0410 石油、煤制品业       123.60      12.7511 塑胶制品类         99.75       10.5212 非金属矿物制品类      112.57      8.9913 化学制品业         110.54      6.9914 纸浆、纸及纸制业      105.02      4.8215 成衣服饰品业        103.33      3.9316 印刷及有关事业       109.29      3.5817 用水供应业         116.42      3.0118 橡胶制品业         94.40       2.3219 精密器材业         90.57       1.6920 家具及装设品业       93.18       1.5621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90.53       1.1222 煤矿业           330.28      0.9523 木竹制品业         91.30       0.8324 烟草业           110.55      0.4725 石油天然气业        111.69      0.3226 燃气业           111.45      0.2227 非金属矿业         74.12       0.17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1999年7 月《工业生产统计月报》数据计算编制。
  近三年以来,台湾的27个工业产业中,13个产业的发展状态良好,标志是这些产业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均有增长和提高,它们是: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金属基本工业、化学材料业、电力业、运输工具业、纺织业、石油及煤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制品业、纸浆纸及纸制业、印刷及有关事业、用水供应业、燃气业。特别突出的是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中又以资料输出入周边设备业、电脑组件业、资料储存媒体业、资料储存设备业、其他电脑设备业更为优秀。但同时有14个产业部门出现不同方面的衰退,或者是规模缩小,或者是劳动生产率下降,或者两者并存。这些产业及衰减项目, 在表2中均以灰底色表明。单项生产数量缩小的产业有5个, 它们是成衣服饰品业、煤矿业、烟草业、石油天燃气业;单项生产率下降的有2 个: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业;数量缩小和生产率下降同时并存的产业有8 个:食品饮料业、塑胶制品业、精密器材业、橡胶制品业、精密器材业、家具及装设品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木竹制品业、非金属矿业。当然,某一类产业状况不佳,不等于该产业包含的每个小类产业都不佳。
  祖国大陆地区工业的相对优势 祖国大陆的经济分类与台湾不尽相同,工业中类分为37个。其中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是三个中类,而台湾将它们归一个中类即食品饮料业,为了与台湾类比,本文也把这三个中类合成一个食品饮料业,再除去“其它制造业”一类,则形成以下34个行业,它们的相对优势排序如下(表3):
  表3       祖国大陆工业产业相对优势排序
排序  产业类别        比重(%)   生产增长指数1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9.65     142.372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5.77     169.083 食品饮料业          7.98     105.96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56     116.28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6.11     119.46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53     118.647 纺织业            5.24     97.798 烟草加工业          4.56     117.049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68     92.8410 非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06     98.391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06     98.3912 普通机械制造业        3.59     95.9113 金属制品业          2.60     102.7414 医药制品业          2.22     121.2915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2.48     107.5916 塑料制品业          1.82     109.0517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0     93.3018 煤炭采选业          3.10     87.8319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2.72     94.452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71     108.422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64     96.9622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0.94     107.3723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0.87     116.752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41     98.2025 橡胶制品业          1.05     107.772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57     169.90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73     116.45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5     94.6829 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      0.64     113.6330 家具制造业          0.39     96.3331 木藤竹棕草制品业       0.58     79.0232 非金属矿采选业        0.57     67.0733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42     91.663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28     96.18排序             生产率提高指数  相对优势指数1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138.41     100.002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74.59     89.553 食品饮料业          139.80     62.16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48.61     50.53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26.25     48.46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53.35     43.367 纺织业            136.85     36.908 烟草加工业          123.81     34.779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114.37     31.7210 非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8.39     31.141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8.93     31.1412 普通机械制造业        136.47     24.7113 金属制品业          160.38     22.5314 医药制品业          138.72     19.6415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132.88     18.6316 塑料制品业          157.58     16.451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9.25     15.8518 煤炭采选业          109.69     15.7119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92.83      12.542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0.80     11.782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39.13     11.6322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175.22     9.3023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170.63     9.112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23.82     9.0225 橡胶制品业          131.73     7.842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4.29     6.33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29.12     5.77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2.88     5.3429 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      127.95     4.8930 家具制造业          191.12     3.7831 木藤竹棕草制品业       153.99     3.7132 非金属矿采选业        127.73     2.5733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02.51     2.083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15.16     1.6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年鉴1999》数据计算编制。
  近3年来,祖国大陆的34类工业产业中有18类经营业绩良好, 它们的量与质均增长和提高。这些产业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但是,有16类产业的规模缩减,单项量上缩减的产业是: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还有一个产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规模缩减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有所下降。与台湾地区产业比较,祖国大陆地区产业中有较好业绩产业的比例较高,业绩不佳产业的比例较低,且不良程度较轻。此外,祖国大陆地区的34项产业中,只有一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其他33项产业的生产率都有提高,而且不少产业的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祖国大陆工业比较注重设备投入和技术改良。
      三、两岸工业优势互补和合作途径
    1.优势互补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台湾实际情况,台湾地区的经济优势在于:(1 )经济发展阶段快于祖国大陆20余年,人均GDP 按汇率折算是祖国大陆的17.8倍,外汇储备在800—1000亿美元之间,人均资金充裕。(2)产业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较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为祖国大陆的6.7倍,可见, 台湾工业经济发展所依托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较好。(3)外贸能力强,营销网络辐射面广,经济外向度高,1998 年对外贸易占GNP的82%,其中进口占39.9%,出口占42.1%,且从1976 年以来台湾一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祖国大陆地区的经济优势在于:(1)人口是台湾地区的57倍,劳动力资源充沛,工资水平低,仅是台湾的十五分之一,劳动成本低, 从而劳动成本产出率高。(2)地域辽阔,祖国大陆的区域面积是台湾的267倍, 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廉。(3)祖国大陆市场广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技术、不同规格、不同质量、不同价格、不同服务的企业,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和祖国大陆双方各自具有的三大优点,恰好是对方的弱点,因此,两岸经济优劣呈交错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双方扬长避短,珠联璧合,就能够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经济竞争力(见表4)
  表4      两岸工业互补前后的优势指数对比
	  劳动生产率(美元  劳动成本产出率  生产增长指数	   /人、年)   (年产值/年工资)  (1996年为1.00)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工业     26174  3786  1.90  4.21  1.1026 1.2121采矿业    112859  7936  1.81  9.07  0.7799 1.0886制造业    28014  4516  2.08  5.26  1.1125 1.1928水电然气业  179868  9298  5.64  7.35  1.1423 1.4005建筑业    13196  1666  0.94  1.85  0.8417 1.1572	    互补前的绝对优势指数   互补后的绝对优势指数		 台湾   大陆        两岸合作工业       54700   19334        133564采矿业      159420  78357        1114325制造业      64758   28334        175763水电燃气业    1157785  95672        1851503建筑业      10400   3567        28250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统计月报》1999年6月、 《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1997年数据编制。
  表4中打框的数字表示优势方,不打框的数字表示劣势方, 把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产出率、生产增长指数三项中的优势数字相乘,则得到两岸工业合作后的优势指数。表4最后一列显示, 合作后的优势指数明显增大了:两岸工业优势指数是合作前台湾工业优势指数的2.44倍和祖国大陆工业优势指数的6.90倍(以购买力评价法算为2.76倍);其中采矿业合作后的优势指数分别是台湾和祖国大陆的7.00倍和14.22 倍(或5.69倍);制造业是2.71倍和6.20倍(或2.48倍);水电燃气业是1.60倍和19.35倍(或7.74倍);建筑业是2.72倍和7.92倍(或 3.17倍)。足见,两岸工业经济的合作,不是零和,而是双赢局面。
    2.合作形式和途径选择
  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有两种形式,一是分工型合作,二是结合型合作。分工型合作是区域之间通过产业的适度分工来达到互利目的的合作,即各区域多扩展本区域具有的相对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适当收缩本区域的相对劣势产业和产品,然后通过产品交换,来调剂产品余缺或互通有无。区域之间的这种产业分工,能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额外生产力,只要商品交易公平,则能给分工的双方都带来利益。结合型合作是直接在生产领域的合作,合作双方把各自的优势生产要素以某种形式结合起来,投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优势要素的结合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能够增进生产力。
  (1)分工型合作 分工型合作的实质是区际产业分工。 区际产业分工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按相对优势原则适度分工。台湾地区27个工业部门中具有相对优势的有13个,它们是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金属基本工业、化学材料业、电力业、运输工具业、纺织业、石油煤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制品业、纸浆纸及纸制业、印刷及有关事业、用水供应业、燃气业。这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组成了台湾优势产业群,应在台湾地区重点加以发展。祖国大陆地区38个工业部门中的相对优势部门有18个,它们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这些产业是大陆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第二种类型是按产业链适度分工,从资源开发、冶炼、原材料初级加工、原材料深度加工、元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产品营销等形成为一种产业链。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资源开发等上游产业会以祖国大陆地区为主,中、下游产业则具体视各自的成本优势而定主辅。第三种类型是按生产要素的密度适度分工,台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相对充裕,宜多发展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陆地区的劳动成本低廉,宜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优势分工只是一种大原则,并不排除同类产业共存于海峡两岸,因此,两岸产业分工只能是“适度的”。需要说明的是,两岸分工是一种经济地域上的概念,而不是行政隶属上的概念,在祖国大陆设厂的台资企业与台湾岛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也属于两岸分工的一部分。
  两岸分工型合作有其局限性,因为两岸都是开放型经济,属于世界经济分工大体系中的一员,面对的不仅是两岸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因此两岸分工合作必然受到世界经济分工合作格局的制约。
  (2)结合型合作 把优势要素结合起来直接形成生产力, 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生产要素的直接结合部是企业,属微观层次,运作起来更具灵活性。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和投资者,在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条件下,趋利避害,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发展空间和区位,实行最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生产力。从产业层次看,到祖国大陆投资的产业一般是在台湾地区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的相对劣势的产业。这类部门在台湾有14个,它们是:成衣服饰品业、煤矿业、烟草业、石油天然气业、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业、食品饮料业、塑胶制品业、精密器材业、橡胶制品业、家具及装设品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木竹制品业、非金属矿业。这类在台湾地区处于相对劣势的产业,到祖国大陆可能处于相对优势,仍有相当的发展余地。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类产业的转移,对台湾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很有利,对祖国大际的经济发展也很有利,台商到祖国大陆办企业,至少得到三方面实惠:一是地价便宜,二是用工便宜,三是享受减免税优惠。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有三种类型可以选择,第一种类型是独资办企业,独资企业中除极少数台籍管理人员以外,多聘用祖国大陆员工。选择这种形式的台商较多,从企业管理角度看,能节省内部管理层与大陆人士协调的成本。第二种类型是合资办企业,对台商而言合资企业的益处在于风险共担,同时利用大陆人士现有的人际关系。第三种类型是合作办企业,即合作方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物出物,有技术出技术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适合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缺点是力量弱,不规范,难成气候,优点是花钱少,办事快,风险小。由此可见,两岸工业经济合作的形式多样、前景广阔。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两岸的投资只是单向性的,只限于祖国大陆对台资开放,大陆资金还不能进入台湾地区投资,相信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太久,两岸进入WTO后, 将有助于这种状况得到改良。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随着国家和国家,区域和区域经济壁垒的弱化,世界经济将逐步迈向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一个区域的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都将直接面对世界上一流强手的竞争。分居在台湾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应携手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台湾研究京20~26,33F3工业经济吴国华20002000作者系浙江大学台研所副所长、教授。 作者:台湾研究京20~26,33F3工业经济吴国华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25:44

[新一篇] 東西方經濟倫理的比較分析

[舊一篇] 兩次工業革命的啟示  ——彼得·德魯克論未來之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