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译文]  黄河远远地好像飞上了云端,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的高山上。

   [出典]  王之涣  《凉州词》

   注:

    1、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何须:何必。


    3、译文1: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译文2: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

    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译文4:

   遥望黄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呦!

    4、王之涣生平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着作《唐诗排行榜》排第3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并列第1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第5名。七绝第2名。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情的诗。

    这首诗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雄浑开阔的境界,一腔苍凉慷慨的怨情。诗人虽极力渲染边疆戍卒长期不能回归家乡的乡怨,但丝毫没有半点颓废消沉情调,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那种广阔的胸怀。

    表面上看,诗中展现的画卷异常的动人:辽阔的高原上,波涛澎湃,奔腾跳跃的黄河就像一条闪光的白龙,在云端腾飞蜿蜒。在雄伟山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傲然屹立。画卷以黄河、绵延的丛山为背景,衬托出孤城的荒凉悲壮。

    然而,细细揣摩,诗中的描写有一处难以解释的疏漏。

    玉门关远在嘉峪关外,属甘肃边境。而黄河处于陕西、河南之间,二者相距甚远。就是黄河水系中离玉门关最近的大通河(大通河怎么会有黄河的气势呢?)距离玉门关也在六百里以上,且群峰阻隔,山脉绵绵,站在玉门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望得见气势雄伟的黄河。

    站在无法眺望黄河的玉门关,又怎么会产生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联想呢?

    很显然,把玉门关孤城、黄河放在同一幅画面进行描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地形地貌相去甚远,显得非常勉强,极不协调。

    我国着名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对此早就提出过自己的疑问,但一直以来,没有人对此给予合理的解释。为了弄清楚真相,竺可桢在他自己的科学实践过程中,对这首诗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笔误。理由有三:

    其一,盛唐时期,印刷术只是刚刚萌芽,诗集、文集的流传,主要靠人工抄写。在汉字的草书中,“河”字与“沙”字非常相近,极易混淆。出现这样的笔误是很平常的事情。

    其二,王之涣中年时,曾经漫游西北,亲自到过边塞,到过玉门关。以他的见识和才华,绝对不会出现把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地方硬拉在一起,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去描绘的缪误。

    其三,据《全唐诗话·卷一》记载,王之涣的《出塞诗》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不是“黄河”而是“黄沙”。

    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卷18——24 【横吹曲辞·出塞】也记载了这首诗: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此可见,“黄河远上白云间”实在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笔误。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广袤无垠的边疆荒漠,黄沙弥漫,直上云天,一座孤城昂然耸立。这既显出了玉门关地势的险要,又突出了戍边将士处境的孤危,从而更显出他们的功勋卓绝。一支忧伤的羌笛远远地响起,随风飘过来“折杨柳”的曲调,士兵们都在这笛声中,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他们哪里知道,在这荒原边塞,故乡的春风、皇帝的恩典是很难到达的啊。

    全诗画面广阔,情景交融,给人以忧怨和苍凉感,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显得自然、流畅,且合情合理。

    如果就豪壮的气势而言,“黄河奔腾”的气势远不能和云卷沙飞的“黄沙”气势可比。王之涣会选择气势较弱的“黄河”来表现豪壮的边塞风貌么?!

    令人不解的是,《全唐诗》里除了“黄沙直上白云间”外,还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把它作为另外一首诗,记载在《全唐诗》卷253——3 《凉州词二首》里。多数人推测,这极有可能是“黄河”与“黄沙”的争论,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编撰者虽然找到了笔误的证据,可面对流传甚广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错误,始终还抱有一丝希翼,希望后人能找到更确切无疑的证据来。

    古人治学,可谓精矣!


    7、各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

    红色象征着欢乐、喜庆和吉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黄色象征着高贵和收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蓝色象征着文明和希望,“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色象征着春的使者,新的起点,“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黑色象征着庄重、沉稳和黑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桀骜的黄河水像马群一样狂奔而来,矗立黄河岸边,接受母亲河的洗礼。寄托的感情,湿润诗人的目光。孕育生命,丰韵华夏的文明。万年河水,盛满苦难,盛满阳光,盛满憧憬。厚重的历史从祖祖辈辈的目光中溢出,葱郁轮回的记忆。

  温柔婉约是黄河与生俱来的情调,人们赋予了黄河太多的感情。黄河如一位婉约的女子,述说尘世的悲凉与艰辛。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河的剪影。尘埃如烟,古老的黄河在暗夜里闪烁。轩辕部落,夜郎国相续从古老的迷梦中醒来,带着千年的风尘在我前面吟唱。

  一段段传说,多少喋血雄魂,未曾谢幕。千年钱演绎的辉煌,丹青史卷里,多少个民族在黄河之滨开成艳丽的花。俯身叩拜黄河,触碰河水温柔的血液。我感激她的身躯滋养出丰腴缠烂的中华文化,承担千年历史的凝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出黄河的壮丽景象。遥遥望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天水共色,交相辉映。黄河如一位婉约的女子,述说尘世的悲凉与艰辛。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河的剪影。一指弹开封尘的岁月,时光将旷古的宁静与脱俗注入黄河的身躯。永远带着神秘的光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道出了李白世路的坎坷艰难。此刻,黄河成为诗人留下的叹息,拉长了无奈的岁月。是黄河的阻碍为诗人留下沉重的叹息么?答案也许被尘封在岁月中,闭目定神,你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的脉搏。

  雄迈豪情是黄河固有的气质。轰隆的涛声与奔腾的河水以亘古不变的姿势,遁逸于远方,消失在天际。倒影中浮起千镇百城的笑颜,同时挽起万山千岭的希冀。黄河水奔流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它的豪迈与激情也沉淀为炎黄子孙灵魂中最真实的品质。斜阳半山,古调婉转而悠扬。

  千万年的欢愉终被一声长长的叹息打断,像黑夜中突然响起的尖锐叫声,使人久久不得安宁。黄河不再依照千万年不变的路线游走,受伤的河水把曾经的美好一一带走。泛滥的黄河水像受伤的野兽,不顾一切的反扑。我想黄河是很痛心的,它不得不与自己的子孙“兵戎相见”。黄河的泪水流的太多太多,以至于所到之处全被浸在黄河的泪水中,成为最悲痛的回忆。

  黄河丰腴的身躯逐渐变得干枯。一道道被河水侵蚀的痕迹历历在目。泪水被悲愤指引。我多想黄河能够回复往日的温柔。世人的愚昧无知深深伤透黄河的心。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哭泣。

  我望着黄河流向远方,我要用一生的时间为你祈祷,祝福。黄河的品质在我的灵魂深处,比心与心相亲还近。愿大自然和谐的音符会响彻得更远,奏成一首永远听不完的歌。

 

    9、吟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大西北渺无人际,寸草不生的景象,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也有“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而今,玉门关外许多地方早已被开发得“塞北江南”一样丰润。


    10、汉代是历史上长城修建最长的朝代,汉长城全长达1万多公里。由于气候干燥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保存得较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把玉门关推向了难以企及的文化高度。到了敦煌,游人大都要不辞辛苦地看一看玉门关这堆“土圪垯”。

    玉门关是汉代长城的西起点,现只剩一处关门供人凭吊,远远望去有如一堆风侵雨蚀的黄土残垣,若没有指示,匆匆路人甚至会将其误以为是处并非罕见的雅丹地貌罢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耸立在唐诗中的敦煌关城还有一座——被赋予了凄怆离愁的阳关。古阳关的城堞早已被流沙掩埋了,遗址所在地现辟为阳关文物旅游景区,唯有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还是原物。


    11、始终对山水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在山边水里成长,而且现实又在千里之遥的岭南水乡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我对山川的情怀。

    曾经行走过一些名山大川,对它们的接触让我变得高尚成熟。因为,大自然的馈赠让我目光高远,心性豁达,胸怀无限;自然界的造化,使我生命高洁,性情友善,乐于奉献。但是,这或许是一个过程,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局限于那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或者沉溺于那100平方米的温柔乡中,阅读山川了。

    林语堂说过:“读书为雅事、乐事”。读书是一个走进书中世界的美妙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可以产生联想,产生感悟,产生欢乐,既能获得怡然自得的优美享受,又能获得上下求索的深切体验。书中有万紫千红,书中有美好情操,书中有千山万水……

    唯其如此,在否定“行万里路”的资力后,只有“读万卷书”来领略山川的秀美了。

    古人早就有阅读山川能怡人心智。汉代辞赋家枚乘《七发》说:“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墨客,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他把山水当成治疗楚太子毛病的良药了。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说过“青山可以健脾”,青山可以静心,山水是剂好药,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中国人独有的感悟。清代张潮也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叫人心胸豁然开朗。想想那些历代圣贤文豪,哪一个不是历览名山大川,撷以山水之性灵,铸就千古之绝唱?我何不徜徉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足不出户也能饱览古今之神灵万里之绮绣呢?

    于是,挑灯夜读,细细品味,只觉得那桌上的书,有满目的芳草萋萋绿树飒飒,有满怀的烟岚缭绕云虹灿烂,如闻淙淙泉声清清松风,如临奇峰峻峦古道边关,拥“落霞与孤鹜齐飞”之意,入“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境,使灵魂的天地为之洞开。

    我在李白、杜甫的身后寻觅,在王勃、苏轼的履痕上沉思,在白居易、陆放翁的吟诵里屏息,在一个个圣贤的妙思哲喻里凝眸。那字里行间分明是对生命的诠释与修炼,分明是对人生与自然的品味与体悟。我又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赋”里沉醉,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前遐想,然后让思想的野马带我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怎样的意趣境界啊!“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又是怎样的雄奇壮观啊!那天地间的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在那淡墨浓彩之中,或磅礴雄浑或宁静幽谧,或形神灵动或奇光异彩,或肆意挥洒或精雕细琢……

    阅读山川,不仅是对篇章知识的书面阅读,更是对山川大地的直接阅读;不仅是抒发贤达的豪情与壮志,更是寄寓仁人的希望与感慨;不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人生高度的节节提升。


    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动情地描绘黄河母亲河的诗篇脍炙人口,令人们熟记在心;中华民族的祖先择水而居,使得炎黄子孙的世世代代产生了对黄河母亲般的依恋。


    13、黄河,好美,风景美,品质更美,从古到今养育了多少华夏儿女,孕育出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好美,好美,真的好美!

    镜头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滚滚,浩浩荡荡,向天间流去,仿佛一条巨龙消失在天际,在途中你纳百川,有着英雄的气魄;滋润中原大地,有着母亲的情怀,使我们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发展壮大,这是无私的度量。带着博大的情怀你走向东南走到天际。

    镜头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惊涛骇浪,远远望去,无尽头,只知奔流到海,无回之日,惊涛澎湃,使人难忘,仿佛中华几千年年的历史,在黄河上重新上演,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镜头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成“几”字形注入渤海,九曲连环,她毫不畏惧,仍是努力向前,一泻万丈,哺育着中华儿女,中华的发展在你的滋长下发扬光大,她坚强而无私。

    镜头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澎湃汹涌,万古流,永不停止,日落夕山,黄河仍在梦中,一泻万里,记录着中华的历史,英雄事件在她身边上演。

    黄河有着气吞山河的伟大雄心,养补着我们人类,奔腾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为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你好美,我们中华文明的动脉——黄河,好美,好美。


    14、西部印象首先是与荒凉、遥远、新奇和异域风情连在一起的。她是众山之巅、江河之源,是绵延不绝的白色祁连山、茫茫无边的黑色大戈壁、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神奇瑰丽的五彩天山。她是湛蓝碧清的天空、洁白无瑕的云朵、荒无人烟的辽阔视野、瘦瘠而倔强挺立的黑杨、红柳、骆驼刺。她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部躲在历史的深处。中华远古人类,从她的坂垣上走出。周穆王神游八极,与西王母会于天池。她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汉的荣誉、唐的功勋、宋的企盼、清的基业。她是功业显赫的历史英雄,是声名铿锵的沙场战将,是张骞、苏武、李广、卫青、霍去病、哥舒翰,是兵发龙城,是饮马交河,是汉代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她是天之骄子匈奴纵横驰骋的界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控马弯弓的寰宇。她是强弩、硬弓、胡马、阴山,是西风萧萧、旌旗猎猎、刀剑纵横、烽火连天,是日中鸣镝、夜半刁斗、悲鸣胡笳、哀怨羌笛。她是热血从军、马革裹尸、大小千战、皓首封侯,是勒石燕然、纪功凌烟,是将军白发征夫泪、古来征战几人回。她是健儿争雄的角斗场、历史鏖战的原野、部落迁徙的旅途、民族混融的疆域。她是剽悍,是野性,是勇武,是强健,是没有侏儒化的体魄,是未经儒化的精神,她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支刚性血脉。

    西部是东西方文明的通道,是连接欧、非、亚三洲的大陆桥。她是上古开通的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队、和平与繁荣的使者,是驼背上诱人的香料与丝织物,是大车里精美的瓷器和工艺品,是艰难的长途跋涉,是艰苦的辗转旅途,是阳光下欢快的驼铃,是西风中悲哀的马嘶。她是中古敞开的宗教之途中,执着的布道之行、狂热的朝圣之旅,是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祆教的广为传播,是安世高、支谶、鸠摩罗什、法显、玄奘的精神远溢,是佛窟代代相沿的开掘,是宝相终生终世的打造,是壁画、泥塑、佛龛、藏经洞的汇聚,是菩萨、罗汉、金刚、飞天的盛宴。她是物质的传输带、精神的输送管,她为人类文明的连接织出坚韧的纽带。

    西部曾有过极盛的繁荣,因而在古代,人们对她并没有遥远的感觉。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唐代大诗人李白,甚至就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他仗剑去国,白发飘零,游历和歌咏遍了祖国山水。但是宋代以后,中原人的心胸萎缩,西部日渐成为不可企及的概念。偏僻和遥远,使她躲开了文明的主流,干旱与荒芜,使她日益走向沙漠化。于是她是荒凉,是风沙,是黄河源的枯竭,是月牙泉的缩小,是干渴,是饥饿,是酷热,是严寒,是烈焰蒸腾,是冰封千里,是妖魔肆虐,是盗匪横行,是杀人,是越货,是死亡,是枯骨。    

    伴随着20世纪的文明曙光,西部被世界发现。于是西部是藏金窟、是聚宝盆,是考古,是探险,是贪婪,是发财,是吞噬,是掠夺,是打劫,是争抢,是强盗横行,是野兽出没,是欲望的无限扩张,是野心的极度爆发,是壁画的切割,是佛头的断裂,是历史文献的飘零,是古籍经典的散佚。

    走进现代的西部,留下了历史斑斑痕迹、累累创伤。她是故国,是遗址,是古墓,是干尸,是熄灭了的烽火台,是死寂了的城市,是断壁颓垣,是残垒荒堞,是折戈沉戟,是断弓锈簇,是王室陵墓的废墟,是寺院殿堂的余烬,是凝固的时间与空间,是消散了的昔日繁华,是历史征战的刻痕,是朝代递嬗的回音,是文明更迭的标志,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刻度,是沙漠吞噬地球的预报,是水源日趋枯竭的警示。她是荒漠中的绝望,是绿洲中的希冀,是绝望与希冀的交替,是历史与未来的争斗。

    眼下,西部就要发生一场更大的变化,她是迅疾延展的高速公路,飞速崛起的现代城市,大踏步跃进的文化和教育,高节奏繁荣的贸易与旅游,广幅扩大的地球植被,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她将成为欧非亚大陆的聚焦,东西方目光的汇注,人类文明的奇迹,21世纪的硕果。啊,西部,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人民日报》(2003年05月09日第十二版)


    15、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心如这凝了铅的阴云,一不小心就拧出水来。踏上南去的客车,我第一次独自出走。目的地,洛阳黄河桥。

  下雨了,去黄河桥干什么。是啊,独自一人,在这个落着细雨的阴云天。没人能懂我的心,实际上有的时候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又如何奢求别人来理解呢。也许是想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也许是想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辽远,也许是受了三毛出走撒哈拉的影响。长久忧郁的我就是想去看看黄河,去看看雨中的黄河。雨拂杨柳,轻依车窗,似我泪眼婆娑,模糊了视线,模糊了记忆。此去能带回一个快乐的自己吗?

  客车把我放在桥头,我把自己放在这个有点苍凉的秋野。雨不知何时停了。平沙阔野,长河静流。啊,黄河,我看到了黄河。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她,可这次绝不同于往次。

  没有一身浑黄,没有滚滚涛波,因了上游小浪底的调沙,此时的她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碧水默默,舒缓宁静。莫非你也在沉思吗?莫非你也有心事无数吗?旷野无际,长河源远,正是“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惜没有落霞,只有孤鹜在空中飘翔。河中沙洲,岸堤翠木,原野庄稼,都静默着,静默着,陪着我这个独行抛荒客。

  一个人走上长桥,倚栏眺望。视野空阔,心也空阔。就让我的泪水流尽在这长河,就让我这忧思散尽在这旷野。想你不拒细流的胸怀定能容纳我的伤悲,想你一马平川的沃野定能埋葬我的过往。秋风瑟瑟,青丝飞舞,似我纷飞的思绪。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温情,都过去了;曾经的忧伤,曾经的失意,也让它过去吧。

  事业、爱情,婚姻、家庭,亲朋好友、至爱亲人,一一闪过脑海。一个人慢慢走过长桥,像穿越了自己的灵魂,又似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迎面走来两个问路的外地人,一声“小妹妹”叫的我脸一红,心一热。我还有那么青春吗?挥手告别这两个热情的外乡人。回望长河,一线东流,无边无际,一群白色水鸟翩翩起飞,多么优美的翱翔!河岸沃野上,花生、玉米、大豆、棉花,郁郁生长。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发觉我的心也有一股热流在潜滋暗长。


    16、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他们很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阔,才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奇,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丽,才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美,才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   

  在与自然的沟通中,我们会重新拥有生存的勇气、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当李白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之后,怀着伟大而孤寂的心灵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无言的精神对话中,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借以弥合精神的创伤。 


    17、今天,探访玉门关,大吃一惊。大名鼎鼎的玉门关已是断壁残垣。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砂石岗上。关城全用黄胶土夯筑而成,开西、北两门,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小城堡四周,星星点点的草丛点缀着戈壁滩。太阳当空,一片干枯。

    我把遮阳帽给了王之焕,王之焕给了我《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脸上的皮,开始脱落,无关紧要地飘散在玉门关。
    我呼吸着大汉的风,我仰望着盛唐的云,思绪万千。这就是玉门关?春风依然不度,千里戈壁横贯古今。就是追授王之焕“最佳名声推广奖”,就是将玉门关复制成最风光的景致,也改变不了眼下的苍凉。离玉门关不远的汉代长城和河仓古城,亦是一片废墟。高大坚固的汉代长城可以抵御强敌的侵袭,却抵御不了岁月的无情。俗称“大方盘城”的河仓古城可以储积千万军粮,但最终集聚着历史的残痕。

    我寻找着苍凉之美。但苍凉之美真正摊开在视野之中,我却感到巨大的悲凉。关口如此,城池如此,何况人乎?也罢。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还是知足者常乐。乐中有苦,还得知足。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13

[新一篇]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舊一篇]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