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译文]  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也不能改变目前这一痛苦的事实,现实是无情的!

  [出典]  杜甫  《新安吏》

   注:

   1、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注释: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客:作者自称,为他乡作客的人。

     喧呼:高声呼叫。

   更:岂。

     府帖:兵帖,军籍。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pīng):形容孤独。

     莫自:不要。

     眼枯:把眼泪哭干了。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贼:指安庆绪、史思明的叛军。

     归军:指各节度使的溃军。

    星散营:形容溃散的状况。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泣血:谓哀伤之极。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3、译文1: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旅客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旅客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译文2:

   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更有入伍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杜甫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郭子仪)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

   译文3:

   一位他乡作客的人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客人便问新安县的吏役:新安是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适龄男子可以应征吗?吏役回答说:昨夜已有州府文书下达,要挨次往下征选中男入伍了。客人感叹道:哎呀,应征的中男实在是太小了,怎么能守卫东都啊?健壮的青年,他们都有母亲相送。瘦小的青年可能因为家庭贫困或父母在战乱中去世,他们孤苦伶仃的,无人为他们送行。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时候已到了黄昏,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客人看到如此情景,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说:收住你们奔涌的热泪吧,哭也是没用的。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也不能改变目前这一痛苦的事实,现实是无情的!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本来以为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致使官军打了败仗,九节度使的军队一营一营地溃散了。新兵的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洛阳近郊进行。新兵做的工作也就是挖掘城壕,挖掘的深度不会见到水。另外放牧军马的任务也是比较轻松的。况且官军进行的是一场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朝廷。主将对于兵士,也是很关心爱护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要哭得太悲伤了,他们的长官郭子仪等人对兵士的关爱就像父兄一样呢。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6、钱钟书先生举出过杜甫《新安吏》的“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说这句诗是“解老之浑成语也”。
    
  《新安吏》是杜甫着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说的是“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洛阳,其他节度使各自逃回本镇,唐政府为了补充兵员而强拉壮丁。杜甫当时正由洛阳去华州,途经新安县,眼睁睁看着县城里未成年的孱弱少年尽在征兵之列。
    
  悲天悯人的杜甫先是道出了一句似乎天地有情的话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河水东流,一去不返,似是在象征那些被强行征召入伍的少年,青山定定不动,只有哭声一片,似是在象征新安道上送行的亲人。但是,青山白水的有情毕竟是人的感情的投射,对于天地来说,这些无法回头的少年是否就像无法回头的白水一般呢?沧海可会怜惜一粟,茫茫宇宙之无穷,可会体恤这小小的、凡人的悲欢离合么?

 

 

    7、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8、今夜,月凉如水,大概就和你深陷贼手、被困长安时的那轮月亮一样吧。“今月曾经照古人”,以月为媒,隔着一千多年漫漫的时光,灯下,我开始静静的读你。

      你就像一条浩淼的大江,蜿蜒过盛唐的每一寸土地。许是缘分?你的生命竟也最终归于江水。荆湘之水,何其有幸,先孕育了瑰丽浪漫、光耀千秋的《楚辞》,后又轻轻拥住了颠沛流离、疲惫已极的一代诗圣!先生,你太累了,终于可以永远睡去,再无忧虑。而你笔下描绘的那些滔滔江水,也顺着时光洪流漫过原野,随月奔涌,浩瀚千年,亘古至今。“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谁的眼泪在飞?那江声伴着泪水仿佛也流过这个宁静的午夜,流过我和每一个懂你的中国人的心头。
 
    你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孤独的璀璨于繁星点点的唐诗夜空。绚丽的唐诗犹如一支交响乐队,那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都纷纷登场演奏属于自己的乐章,李白豪放飘逸,王维清空秀淡,而你杜甫则是沉郁顿挫。在那个晦暗的时代,你是“惟一的月亮”,你的存在让后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后人把你和李白并称为“李杜”,可从唐代到今天,人们都似乎更喜欢那位“谪仙人”。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恣,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确让人羡慕,以至有人盛赞:“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李太白那么光芒万丈,怎会是遍洒清辉到人间的“皎皎空中孤月轮”?
 
    先生,唯有你才当得起那“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望”的月亮,内心温柔慈悲,满身皓洁凄清。一生颠簸流离,砌成文章万丈光焰。你书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雅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欢愉,“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你最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宋人方回说:“唐中叶衰,却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诗也。”也许,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大唐政权将倾竟是为成就你一个永远的传奇?
 
    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必然。于是看战鼓狰狞,烽烟四起,山河破碎;任苍颜华发,老病孤舟,忧心如焚。“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你“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计可施,你的忧患只能化为你的哀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为国家多难、硝烟弥漫而哭;“感时画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谛听历史,你的哭声宛在。先生啊,你本是敏感而早慧的天才诗人,又如何不知:“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先生,你生于苦难人间,你书写人间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中国诗歌文化史上最撼人心魄的诗句。而你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你一生坎坷潦倒,即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热忱中,即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心中,也总让我感受到着几分孤寂与萧瑟。在大唐帝国的太阳缓缓沉落的的时候,放歌山水者有之,隐姓埋名者有之,趁火打劫者亦有之,你勇敢的选择用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人民的苦难家国的不幸。你从未停止灵魂的歌唱,你紧握手中如椽的大笔,饱蘸沉重的墨汁,用尽生命为苍生一遍遍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那么多的悲苦被你最终转化为歌吟,呕出的血泪都凝成了这个民族最动人的华章。“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你孱弱的一身背负着天下百姓的愁苦,走上灵魂的圣坛,成为人类良知的象征。
 
    当代诗人西川说:“美丽的山河必须信赖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必须经过你的触摸然后得以保存。”当代学者傅道彬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说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也有人曾感伤的说,杜甫的诗更适合中年以后的人读。但我仍希望那些正在温室里成长的小花们嗅一嗅杜诗的芬芳,待他们成长,也许终有一天,他们人到中年,经历忧患,会在幼时读过的杜诗中觅到心灵的知音。先生,你曾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可我相信,未来您也不会寂寞。这个民族不会忘记您,因为:您不是在空间里,而是在久远的时间里,活着!
 
 
 
    9、民国时候抗战时候出了很多大师,那时条件其实并没有现在这么好,生活艰难资料贫乏,可是我在《上学记》里看到何先生笑吟吟的回忆,说当时大家都玩命的学,因为觉着这个国家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自己学有所用终能名留青史。

    所以并不觉得苦不觉得累

    而现在我总觉得所有人都在焦虑,房价,物价,医疗,保险,基本的生活沉沉压在每一个人心上,大家焦虑着疯狂涌向末日尽头

    当不管什么讲座都有人迫不及待的询问就业,当教育部叫嚣着研究生花费太多要取消公费,当强拆的新闻每天发生,当倪玉兰被打断双腿,当李刚案终于不了了之

    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活在侥幸里惶惶不可终日

    我真的是看不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当然,极端的激进派和保守派都是绝望主义者,我们应该相信终会有所转机

   我只是,突然今天有点累了,而已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王俊龙Adrian的日志

 

 

   10、大点时,我不太喜欢流泪了,因为不再能感受到那种金属般的质感,有的只是一种苦涩,感觉有一种迷茫和孤单,硕大的天空,我一直以为那是浩瀚,可是没有了星星的点缀,我感到它是这样空洞,不锈钢杆没有了,星星也没有了,于是,我背上阵阵地发凉——就剩我一个人了,也许整个世界抛弃我,我也可以勉强接受的,可是现在,看着我流泪的,陪着我不再寂寞的同伴已经消失了,我穿着单薄的睡衣,看着我已经熟睡的同伴,慢慢踱到阳台上,寒风一阵阵地吹过,我心底涌起无边无际的苍凉,可是我流不出眼泪了。

  漫长的黑夜它们没地方发泄,于是它们学会了在白昼喷发,学会了不再藏掖,学会了光明正大,在某一个瞬间,它们会齐刷刷的挡住我的视线,然后,慢慢地滚落,声音太轻太轻,没有人会察觉到他们的出轨,然后,我平静得抹去泪水,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其实仔细想想又有什么事情真正发生过呢?眼泪,连接起我的两个世界,它们俨然成为一个信差,它们甚至可以脱离我的情感单独存在,我控制不了他们,真的。记不清是第几次,我感到自己好无能。

  泪还是在流着,轰轰烈烈却又不为任职,谁也无法想到,我的眼中可以藏起,可以包容那么多的泪水,也许我从来都是多愁善感,从来都是失落无助的;或许,我只是在用泪水伪装的很懦弱?可是没有观众我的戏演给谁看?我是不是一直沉溺在我自己假想的角色里了?可是我真得无法知道,究竟是我在演戏还是戏在演我,究竟是我伪装了泪水还是泪水伪装了我?虽然我知道懦弱的人更容易在这里被接纳,可是有谁人为我懦弱了呢?是我的演技太拙劣了还是我的伪装太肤浅了?虚假的只有可能是感情,我从来都没有想哭过,因为没有什么事情会让我那么悲伤,可是无论你想怎么样去显现你自己,泪水的温度也只有自己能感觉到,泪水也只能感动一下幻想中的你,别人以一个戏外人的身份冷眼看着,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明明你是一个演员,可你也开始冷静地观察自己的表演,看着自己的伪装被自己犀利的目光和冷漠的心层层地撕裂,那种鲜血淋漓的惨烈不是眼泪所能洗刷的,它是一种致命的毁灭——当你发现你的演戏连一个观众都没有的时候,你会很疯狂,歇斯底里。

  我的演技从来不高明,我的戏从来都不动人,偶尔几个观众的驻足观赏也不会让我受宠若惊,真的空无一人的时候,我也会说服我自己,别人走了还有自己,自己走了还有眼泪,等到连眼泪都没有的时候,也许正如杜甫说的“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或许是他老早就想过这个人生戏台的问题?

  无论喜不喜欢,眼泪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一个慰藉,一个幻象,一个替身。

  无论想与不想,眼泪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凋落,轰轰烈烈,光明正大,不为人知。

  人生戏台上门可罗雀的时候,眼泪永远是最后一个观众。当最后一个观众也悄然离开的时候,戏台早已谢幕。

 

 

    11、前些年读了杜工部的《新安吏》,诗人通过新安道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与兵役给人们带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巨大灾难和平叛治乱的紧迫与无奈。诗人“莫使眼自枯,収汝纵横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那种无奈中劝慰新安儿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入伍治乱的的深刻沉痛的章节,特别令人感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奔波劳碌、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生离死别,许多挫折和不测,都是无法预料和别无选择的。偶有发生,就象狂风卷着巨浪,将感情的方舟推到风口浪尖上。用辛酸的泪水洗刷各种不幸遭遇带来的痕迹,对有着较为发达的大脑的人类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和解脱;亲人久别重逢,骨肉团聚,放开感情的闸门,任凭热泪盈眶,一抒阔别的情节,则又体现了忧患之余,圆满幸福的情结和欣慰、激越的感情升华。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尝忧患而愈益温厚”更是道出了泪珠的珍贵。眼泪是情感的结晶,眼泪是高尚的表现。没有了泪水滋养的眼球,就会变得干涩起来。用这样的窗口去看世界,便会模糊不清、黯然无光。这也许就是“眼枯即见骨”的道理了。
 
     作家琦君解释阿拉伯人编写的故事:牡蛎为了排除体内的沙子,用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使它变成一粒圆润的珍珠。珍珠便是牡蛎的眼泪。牡蛎在与不幸遭遇的对抗中,将泪珠化成了珍珠,更说明了奋斗和拼搏的艰辛。因而,人们一定要在饱尝忧患之后,用坚强和理智熨平心灵的创伤。留着珍贵的眼泪,去感受奋斗和拼搏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12、母亲的头发却真真切切地白完了。那是岁月的雕塑沧桑的见证,与母亲年复一年的操劳以及无穷无尽的慈爱有关。"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母亲,是孩子不孝,把您拖累到这般模样,您苍苍的白发根根都饱含对儿女的爱意啊!我将怎样报答您如海的恩情,我又怎能报答完您的殷殷深情呢?母亲,当我听到《白发亲娘》这首歌时,我又想到了您,下次回家我要带一支新新的梳子,亲自为您梳头,再给您盘一个高高的寿鬃,就像您当年给祖母盘的一样漂亮,甚至更好看。母亲,您的满头银丝将永远照耀孩儿不断前行。

  母亲,倘若这世间真有什么不老泉水,我愿意用我的整个生命去换取,让您黑发永新红颜长驻;如果世间没有这样的泉水,我也要抽出所有的空闲陪着您谈天说地,照顾您颐养天年!

 

 

    13、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突然告诉我,要离职了,我问什么时候,他说忙完这段时间,我问他确定吗,他说确定的。我的心一沉,仿佛压了很沉的叹息。因为仅仅在前两天,另一个和我同时进入公司的女孩刚写好辞呈。我心里有些沉默,觉得挺难过的,这些人,都是和我关系深厚的人,大家习惯了彼此的语言和行事风格,成为熟悉的人。

  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早告诉我,不是要很久才走的吗,那个朋友说,早点告诉你是为了让你有心理准备啊,可以先把泪哭干,到时就不用哭了。我知道朋友说的是玩笑话,可是我当时的眼睛里真的有泪花,心里觉得好酸、好酸。人生就是为了散场,何必呢,不如不曾相识,就不用忍受分别的痛苦和悲伤。心里真的觉得受了伤,因为最近接连好几个同来的人离职,心中不免已经伤感,可是毕竟那些还只是泛泛之交。而对于十分谈得来的朋友也要离开,不能不让人伤感。我终于体会到当时晨哥对我们很伤感的说:玩的好的朋友都渐渐的离开。

  渐渐的从生命里退去,走的人可以很洒脱,寻求更新的生活,而留下的人,却还是要面对失去友人的离开,面对一份情感的缺失。

  我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那片麦田,做棵植物真的是件痛苦的事情,因为随时要面临被放弃的伤感。但是,人与人之间,又能怎样,再好的情感,再好的人,终究是要远离你的。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14、 有没有人能告诉我,爱情究竟是什么?

    故事中,它令人欲生欲死,令人颠倒痴狂,令人伤痛令人幸福,仿佛所有陷于爱情中的人都是傻瓜,它会令坚强的人懦弱,令怯懦的人坚强,令智者愚死者生。

    往往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它离我好近好近,甚至能摸清楚它的形状、质地与温度。每次都想,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真的有一个人能让我爱到成为我骨血的一部分,那该是件何其有幸的事情,也很想知道所谓“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真义。

    然而眼观现实,却未见故事中所述的那种超越时空与生死的爱恋。现实之要义,或许我领会不够深,但是所感所触却比故事之中要多。并非不愿接受现实,而是无可避免地欣羡,欣的是每段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即便悲伤却燃尽生之火焰;羡的是因为爱之炽热而令生命充满光芒。

    自从与君离别后,夜夜低首不望天。

    这是一种凄美的思念,植根于一颗脆弱而无望的心,是一份欠缺勇气的恋。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心情,却羡慕写这句诗的人心底能有这样一个人让其思念不已。

    或许将自己完全奉献的爱在现实中并不可取。至今我最喜欢的一句在爱的座右铭就是:

    亲爱的

    你要温暖的生活

    爱你自己

    然后爱我。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沿着历史长河,邂逅文人骚客,采得一枝滴露凝香的芦苇以静心明目,分辨是非黑白,寻找到我的中国梦。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踏着陶公的旧日足迹,你是否能看透那个功名利禄砌起的樊篱?你以菩提之心玳瑁之目辨别;辨别,也终成就你的惠质兰心--“月明松下房栊静”,你在参人生之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在守护精神的田园,是的,朱门酒肉臭,你能辨别出那是由荒野之骨砌起的;琼殿玉宇影,你更清楚,其中蕴含了多少“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悲苦!辩着,终成就我的中国梦一曲缀上阵阵芬芳那颗等待飞翔的梦在跳跃。

 

 

   16、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正是伟人们对黎民苍生的愧疚。

    愧对黎民苍生,是铁肩担道义的勇气,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正是有了愧疚,才生发出责任,才有了枵腹从公的忘我,愈挫愈奋的斗志。

    于是我们看到了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江水中的杜甫。杜甫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可以想见他逆流而上的艰难,然而他没有用“穷则独善其身”来安慰自己,如果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至夭折”是他对幼子的愧疚,那么破旧茅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就是对苍生推而广之的愧疚。他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系数则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饱蘸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有了那句又悲又恨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正是对黎民苍生的愧疚和悲悯,使杜甫成为了诗圣而流芳百世。

     于是我们看到了慷慨悲歌的辛弃疾。辛弃疾,不是爱上层楼的词客,不是醉里贪欢的蠢汉,他明白城中桃李,松窗竹户,溪头荠菜花不是他的归宿,他心怀苍生,他觉得愧对百姓。他独上西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虽然无人会登临意,但当布被秋宵梦觉时,他眼前浮现的仍是万里江山,虽然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但他仍意气风发地“要补天西北,谈笑护长江”,虽也曾想过秋菊堪餐,春兰可佩,但看到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想起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仍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心中想的仍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对苍生的愧疚,使他完成了历史对他的期许。 

   胸怀苍生,心怀愧疚,即使你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即使你不能做出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你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17、杜甫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好一个“天地终无情!”我也无数次高咏过热爱过辛弃疾的:“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好一个“无情”的心如铁!天地以其磅礴的无情以其命运的不测轰然向我们压来时,又有什么好说的?与其感叹与其哀伤还不如转身向天地抛去一个冷冷的沉默,给天地一个缄默的怒视,转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4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