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出典] 杜甫 《春望》
注:
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注释:
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悲恨离别。
烽火: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白头:白发。城:指长安城。
3、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译文3: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
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
6、特别欣赏其中“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那句。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战乱之苦,亲人分离音迅皆无,那种忧国、伤时、悲已的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情何以堪啊!而今我和女儿虽然相隔万里,却大有近在咫尺之感。每天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动,大大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8、在我看来,书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在于手写,一在于距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在距离的渴盼中终于收到信的心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说的是在距离的渴盼中始终收不到信的心情。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说的是写出的信,在时间的距离中方可到达的哀叹。
唯恐
说不尽,临行又拆封。说的是写出的信,装不尽心头的思念和挂牵。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说的是收到的信,难以言说的心情。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说的是写出的信,却无处投寄的悲叹。
信在这一切中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无论是战争,还是出外经商或读书,其原因都在于距离。在人分两地的迢迢距离中,信让人的心渴望相通;让生命祈求平安;让岁月变得可触摸。
信,在距离中便有了生命。
信的魅力就在于真实。
只有在信中才会有毫无顾忌、赤裸裸的思想与情感的表白。真实,使得信和写信人一样通体透明。哪怕它隔着厚厚的信封,对于写信人和收信人来说,它像面对真实的人、透明的心一样。
如果信真的也算是一种文体的话,是比其他任何文体都要更为真实,那是一种赤裸裸的真实。而需要自己用笔来手写,也是信的必备要素之一。很难想象一封写给自己家人或情人的信,不是自己写的,而是请别人写,如今用伊妹儿来发信,其实和请别人来代写没什么两样。那些借用电脑中现成短信粘贴上的信件,更像是你嘴里吐出再从他嘴里吐出如同嚼烂的口香糖,纵然有那么一点甜味,却已经绝对不真情实意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敢于把信拿出来给人看的,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出版,是要勇气的。
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信拿给别人看,鲁迅毕竟只有一位。对于我们凡人,信只要能安慰我们自己的心就够了,就像雨只滴落在我们自家的房檐,它便湿润了我们自己心田的一角。
一个一辈子没有亲手写过一封信的人,或一个一辈子没有收到过别人亲笔写给自己一封信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生。
因此,即使如今电脑非常发达,点击几下键盘就可以轻松地发出一封信,但是,还是要珍惜手写的家信,给自己的亲人亲手写一封平安的信。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呀,仅仅从电脑里发出的信,还能够抵得上万金吗?
9、古往今来,征夫远足,游子浪迹,同胞异处,骨肉分离,家是不同的梦里同样的主题。见字如面,家书成为传递亲情的使者。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几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书的经典评说。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变化,写家书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家书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家书所构建的原始亲情家园也正遭遇技术的强势冲击。
方寸家书,收千年烟云,藏万里风雨。心随笔走,笔随心游,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既是对民间真情的见证记录,也是对时代风云的缩影留存。
我国家书历史源远流长,大概从文字产生以后,家书就出现了。迄今发现的古代最早的两封家书是战国末期的木简。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发展和纸张的出现,家书应用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留下不少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如曹操的《戒子植》、孙权的《让孙皎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骆宾王的《与情亲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文天祥的《狱中家书》等。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其中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
有人说,这是一个机器轰鸣的时代,也行将可能成为一个“遗失手稿的时代”,可资统计的数据有:去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为2100多亿条,目前日发送量近6亿条。几千万人拇指翻飞,短信频传,其间有多少人能想起用笔写封家信呢?曾经寻常的家书,而今成为被征集的文物,被挽救的对象,这是享受技术迅捷所承担的代价,还是传统亲情文化现今遭遇的无奈?对于眼下正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而言,征集、整理、出版、保存……这些环节相对容易,或许凭借组委会以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共同努力终究可完成,而对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家书文化等最终诉求而言,需要付出的精力与耐力乃至毅力,却是没有限度的。若干年后,当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瞻仰那一张张岁月留痕的传统家书时,心灵是否还能穿越千年浮华与沧桑,直抵弥漫泥土清香的亲情家园?(李红艳/文)
10、家书,尤其对于战乱中人、他乡异客、天涯游子,对于漂泊无归的身心、漂流无依的灵魂,飘荡沧桑的人生,确实是无价之宝、弥足珍贵。
千里共圆缺。烽火连天的年月,流离失所,天各一方,生活多舛,前途未卜,一封封家书往来穿梭,却能织补精神上的破损。
家书,在战火中颠簸,在崎岖的小路上流落,几经蹉跎,像一片饱经沧桑的秋叶,带着对大地的依恋和倦倦的疲惫,终于飘零到亲人的手中。
所以,家书是最具真情实感、最有人情百味,最贴己知心、最坦诚直言,是最私房的交流、是最隐秘的沟通。
所以,家书中有无数的安慰、宽慰、抚慰;有不断的提醒、劝诫、鼓励;有长对少的成长、成熟、成才、成人的无穷期盼,有小对老的健康、长寿、顺昌、安宁的无边祝福。
所以,家书里是说不尽的相思、相念、相亲、相爱,有道不完的关注、关心、关怀、关爱。
所以,家书里有“柳毅传书”、“鸿雁传书”的感人故事;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叹息;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还有那“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仁慈君子的悲天悯地!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只要提及“家书”二字,便会油然而生一份心底的温暖和亲切。除了寄托诗人思念家人的情怀,也会让你真正体验那“寄去鸿书,寄去一片冰心玉壶,寄去一次月满西楼”的心情。
书信,古称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而家书则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
11、信是人类传递信息与感情的工具,特别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收到亲人的信是件多么高兴的事。所以,杜甫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受。信又是最能抒发人的情感的一种载体,在所有的文字中,日记和书信是最能体现人的真心实感的,它不需要任何掩饰,不计较任何功利,特别是写给亲人和朋友的信。每当我读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时隔两千多年,还为信中那沉痛的情感打动,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一个大男人一下被废了,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那种生不如死的折磨,向谁倾诉呢?对当权者,对同事,对父母,对妻子儿女,无法开口,只有好朋友才能分担他的痛苦与忧虑。司马迁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学古代有志之士,“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乞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就是上述榜样才支撑他活下去,写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没有书信,我们能读到这样撼人灵魂的文章吗?
12、 在通讯条件远未开发的古代,一封书信的价值是非常贵重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一个诗句,就足可以看出一封家书在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并非是真鱼腹中藏了什么书信,古代传书,因为没有纸品,故而用绢来写,然后,夹在两片鱼形的“扎”中,封好,传送。“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洁白的尺余丝绢上,一行行墨香落下,将自己的心事与鲤鱼状的尺素一并打结,寄给远方思念的人,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趣啊。
“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里复杂纠结的情感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询问,“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的喜悦,“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劝阻,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的醉书,“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愁思;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迫切,“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山水再远,却远不过“一张纸笺,一尺素绢”的情感,这一封家书承载了人们思亲的多少情感啊!
品读家书,家书是一种最纯粹的心声,里面饱含了亲人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思念和牵挂,而长辈寄给晚辈的一封家书,更是他们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写给子孙的箴言;一封好的家书就是一篇生动的文字,它以对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丰富的教益、真情和文化内涵,引领着、影响着后人的方向。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宛如一部唐朝史书,凄厉清扬、扣人心弦。一千年以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一个女人捧着数百封家书,感喟流涕: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那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时光飞速地流逝,新世纪的钟声早以敲响,信息时代的人们走进了零距离的地球村落,那封从遥远的世纪跚跚而来的家书,成了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回忆……
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可以发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对黑暗势力的抗争是何等沉着和坚韧;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你会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异国所受到的轻蔑,并由此迸发出的爱国激情,以及盼望祖国早日新生强大的热切愿望。
读巴金、肖珊及沈从文、张兆和家书,你会明白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而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深深挚爱。读傅雷家书,你会感到一位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关切,舐犊情深,“你会贴近那颗蓄满着大爱的心”。
人们喜爱家书,因为家书自身的史料价值,乃至于文学欣赏价值,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愈加显示出思想的光芒和诱人的魅力。
也因为人们爱家,人们相信家是与外界社会绝然不同的,他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萨提尔语)。
而家书为家编织着经久不衰的感情纽带。
更因为家书为家填充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家以生命力,甚至为我们留下一个更有意味的语词——家庭文化。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孙国平老师对《曾国藩家书》是情有独钟:“教子之道”是曾国藩的得意之作。他不但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及算学家曾纪鸿,孙儿辈又有诗歌被誉为“湘中第一家”的曾广钧,曾孙辈有着名的教育家曾宝荪。所以,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把曾氏家训奉为至宝,也就不足为怪了。人们也读懂了曾氏一家步入晚清中国最着名家族之林的真正缘由。而摆在读者面前的《傅雷家书》,也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之子傅聪潜心八年,由一名年轻音乐学子成长为一位蜚声乐坛的演奏大家。这一点,对于在人大读博士的蔡雯女士来说,感触尤为深刻:当年正是在父母的严厉教导下,她和两个弟弟后来都读了博士。那时读家里的来信与读《傅雷家书》所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
也曾有人对美国数十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了一次调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百分之八十的科学家背后都有一个更为深厚的家庭文化作为支撑。也许正是这样的起点,注定了他们一身的辉煌。
这又不能不让人想起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一部部家书走出了家门,便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养料,她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亦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洁白的纪念碑”。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