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译文]  满城都是挂满灯彩的火树,树上银花闪烁,到处都很明亮;城河桥上也星光闪耀,今夜也打开了铁锁不宵禁。

  [出典]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注:

  1、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2、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3、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4、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摸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作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5、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6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道味所写的《正月十五夜》。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情景。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闹,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大路两旁、园林深处,灯火辉煌,象明艳的花朵。城河上的桥,被节日的灯火,使城河也如天上的星河,桥上的人海象铁锁刚打开似的,摩肩接踵、熙熙嚷嚷。可见游人之盛!人潮涌动,马蹄扬尘;明月当头,随处可见。歌妓们打扮得分外漂亮,边走边唱着《梅花落》。观赏不尽的元宵夜,不知不觉已到了深更时分,游意未尽,希望明年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而过。作者用这样的诗句结束,使人读来言尽而意不尽,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都要上班去了。元宵活动的盛大,主要是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也就是守卫皇宫的卫兵。“金吾不禁”,就是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来参观游玩。焰火,也就设在金水桥附近进行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们,在皇城门楼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它比西式的烟火,更加精彩、绚丽。但是,它的危险性也来得大些。唐代诗人苏味道所写的《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就是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盛况。
 
      对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据说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他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还命令士族庶民,家家都要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因此,也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就已经下命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也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的节日。
 
     另有一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因为天官喜欢快乐,故所上元节就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就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它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还有许多重要习俗和活动项目。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以及舞狮子等。这些重要习俗和活动项目,现在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艺术,已深为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7、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典味儿特别浓的“情人节”。我对这一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喜爱,喜爱她那浓浓的意境,喜爱它那动人的传说!

    北宋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诗句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更是字字蘸情,句句含意;清代诗人姚元之在他的《咏元宵节》诗中也曾感叹“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如此美丽而动人的节日,叫我怎能不爱她!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一幅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的画卷顿时迎面飘来,让人如入梦境;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其中最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8、唐代的灯轮,所谓“火树银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包括很多历史学家也说不清楚。实际上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中就画有不少灯轮、灯台的样子,从这些壁画上就可以印证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如莫高窟第220窟这个有明确纪年,建于唐代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洞窟里,就画出了唐代的灯轮,以及在灯轮旁边舞蹈的舞伎。从中我们就可以对唐代的灯轮有真实的感受吧。

    这是一个象树一样的灯轮,中央有柱,分四层,每一层伸出很多“树枝”,上面承着一个个油灯。旁边的菩萨正在细心地点灯。

    这里的灯台是建在水池中的七重楼阁上,每一层点着无数盏灯。近处是跳着胡旋舞的天人。这样高大的“灯楼”令人想到睿宗时代高二十丈的灯轮。这样看来,唐人笔记中讲燃放五万盏灯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9、古往今来,元宵节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又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传统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如今已慢慢消褪,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仅存吃元宵汤圆为最深的记忆了。

    灯火阑珊,烛影迷蒙,月上柳梢头。元宵夜,今夕在,大人小孩该何度?


    1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在15层楼上,看着窗外不断绽放的星辰,突然觉得世事若空。

    今夜的北京有最美的夜景。璀璨的焰火在窗外放肆绽放。一束束明亮绚丽的光芒跃上天空,倏忽得带着一点狡黠。在半空里轰然炸开,于是每一束光芒又散做更恢弘的光束。暗紫色的烟雾缭绕,那些明亮的辉光于是在最耀眼的时刻坠落。生如夏花,死若秋叶。决绝得没有半分迟疑。

    十五层楼的高度,总是可以看到窗外如织的灯影。金色的,明亮的,流动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然而这个夜晚,整个空间都增添了新的光影。那些斑斓的光,星辰一样明亮,带着柔和的弧度坠落,承载着绮丽的愿望。

    也许,焰火的美,就在于它倾尽生命的绽放。安静地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瞬间爆发。要忘乎所以,要不顾一切,要绚烂地释放。要为美丽、耀眼,倾尽所有。


    11、改革的潮水冲刷着小城,富裕起来的鹤城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使新世纪的第一个元宵节更加丰富多彩,市政府在工商大厦及海明路举办了市、区元宵节彩灯展,并将其作为市、区迎接新世纪文化、体育、宣传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市里有57个部门、94个单位参加了灯展活动,共展出各类彩灯215盏,使小城元夜的街市顿时热闹起来,几百盏款式新颖、造型别致的彩灯交相辉映,装点夜空,与烟花明月一起令元夜景色动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工商银行的“发家利国储蓄灯”高悬着人们对发家致富的殷切祈盼,独一处招待所门前的8盏宫灯,辉映着“恭贺新世纪元宵节”的祝贺,家电商行在繁华的海明路旁挂出了10盏走马灯,金蛇狂舞辞旧岁,皓月当空人团圆。市酿酒总厂展出的6盏酒灯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远远望去,像6瓶装满浓郁甘醇的洮儿河酒,洋溢着芬芳,冉冉飘向月宫……大街小巷,商贾酒楼,到处彩灯高照,花灯闪烁,令游人留连忘返。街道两旁挂满了串珠缀玉的招客灯,经过人们的精心构思,更变幻出万般神奇,忽如彩蝶恋花,忽如银瀑飞泻,或编织祝福,或营造氛围,正如唐人苏味道描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节日盛景。    

     漫步在元夜的月光灯影中,随着激荡的人流来到市民广场,驻足在大厦前观看礼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烟花瀑布”,从天而泻,蔚为壮观。随即一颗颗礼花凌空炸响,有的像丰收的棉桃麦穗,有的像沸腾的钢花铁水,有的像群星闪烁,有的像大海波涌浪飞……这凌空绽放的礼花呵,给这鹤城祥和的元夜平添了几分浪漫,几分春色。正如着名诗人雷天放诗云:“平地万堆雪,化作连天花。”   

    徜徉在月光灯影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这里的彩灯比北京紫禁城里的宫灯更加悠远,比上海南京路上的霓虹灯还要霓虹,我不禁吟颂起宋人辛弃疾《咏元夜》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的壮美诗句。    

    泉州元夜的灯光呵,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晶莹!


    12、烟台的元宵节是热闹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每年都会早早吃完饭,融和在这热闹中。挤在海边的人群里,看千树银花,在空中绽出万紫千红;漫步在广场上,看万盏灯火;走在灯谜群里,自我测测智商……从海边溜达到南大街,满街挂满了火红的灯笼,满天流金溢彩,满道是笑脸洋溢的人群。

  在热闹中,总会记起在济南的上元之夜。热闹相似,心情迥然不同。

  大学时代,无忧无虑,只会在青春中卖弄情愁。那时的记忆,总会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又更多是不见去年人,春泪湿衫,暗品“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的愁思。千佛山顶,脚踩着万家灯火,砺鸿鹄之志;拥美人之腰,笑剪剪春风的柔弱。大明湖上,泛舟逐灯,自赏青春潇洒;烛影枯荷,暗泣灯火阑珊,伊人不在……

  真正写满快乐的记忆,是老家元宵夜的荞麦面灯,胡萝卜灯,还有那满天扔起的火把。

  这一天,下午大人们就忙着用荞麦面蒸好多灯:唐三彩,小猪,鸟……各式各样的面灯,小孩子们并不关心。那时最关心的,是挨家找最大的胡萝卜,挖一个大孔,用棉花和干草秸做个最粗的灯捻,制一个最大的萝卜灯,倒满花生油,然后放在早已经糊好的灯笼里。再就是用高粱穗扎火把。

  当吃完晚饭,夜幕降临时,就等母亲开始点灯祭门、祭祀、照墙角。爆竹刚响完,母亲还没有开始虔诚地絮叨祈福,我已经等不及偷偷把自己的灯点燃。登母亲反应过来叫我一起磕头祭祀表示对天的敬意时,人已经跑出了家门。小伙伴们带着最后压箱底的爆竹,提着灯笼,拿着偷偷浸满油的火把,聚集到村头的麦地里。

  不知道谁点燃的第一个鞭炮,炸响了热闹的序幕。看吧,灯笼被并排放在避风的土坝下;爆竹一个接一个在空中炸出一团银白;火把在麦田上空拖着红红的尾巴飞起飞落。这是已经分不出那个火把是自己的,只要落在自己身边,就抢起来扔到空中。数十个、数百个,越来越多的火把,在空中划着圆圆的弧线,编织着一幅火焰的热闹。笑声、爆竹声、惊呼声、火把的呼呼声……

  这一份火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灯油燃尽时。这时大家会把所有的灯笼集中在一起,再去谁家的草垛上偷点干柴,点燃一堆篝火。在篝火旁,依依不舍地把新年送走。那一刻,心是空的。小时候说不出那空空的感觉,只是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快点到来。

  不识愁绪,快乐麦田下的期盼;烛尽灯枯,月下影斜的惆怅;娟娟月色,灿烂灯火的热闹沙滩……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佳节靓妆登场,如织的人流趋之若鹜,熙攘喧嚣沸腾中,华灯如昼,点亮了夜晚的星空,却也黯然了星子的光芒。“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我没有随拥挤的人群赏烟花而去,只愿与君携手,行走在汤河桥头。听断续的爆竹声时近时远,赏烂漫的烟花渐开渐散。元宵之夜,静观明月,月光流泻挽心结,思绪千千。

  想那烟花绚烂不过于瞬间消散,定格的日子每年都会上演,早已倦了激情,淡了欢颜,宁静也总会被喧嚷扰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情人在众影稠密处眉目传情,笑语盈盈;于灯火阑珊时,心手相牵,温面柔颜。可随着诗人又一声长叹“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不过是“物事人非事事休”的又一次展现。回首处,情怀依旧,灯火依然,故人何求?恰便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总希望“花不谢,月无穷。两相同。”,而面对“今夜明月人尽望”,却还会有“谁知秋思落谁家”的欢喜和忧愁。

  “啪”的一声,俏皮的小鞭在脚旁绽放,惊悸之余宛然一笑……喜怒哀怨,世事无常。正如当空的皓月,或新月眉弯,企盼中盈盈寸断;或皎月高悬,聚首处佳期圆圆。悲欢离合,自定尘缘。倒不如善待眼前,学着静品似水流年。执子之手,珍视每一个今天,笑看那星光璀璨缱绻,将韶华捻成弦,将岁月谱成曲,素手轻弹。在每个“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夜晚,你和我“诗万首,酒千殇”,谈笑间,“酒酣耳热说文章”,管什么“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静思量,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甚忙;不过是,虚苦费神,徒劳一场。且置若一旁,做个闲人,陶陶然而乐尽天真,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恬淡悠然,共赏华章。


    14、从初唐开始,就正式规定正月十五前后三天为张灯日;到了北宋,又增加十七、十八两天,所以有五日灯的说法;南宋虽偏安一隅,又增加十三日一天为预放元宵,共计六日灯;到了明代,自初八到十七,号为十夜灯。节期越来越长,节目越来越多,挂灯赏灯成了历朝历代必不可少的一大盛事。

    当我写下“昨夜之灯”这个题目,眼前已是一片辉煌,仿佛天上的银河一下子坠入了人间。万灯齐明,千巷同辉,人们纷纷涌向街头,以至人山人海。城门洞开了,宵禁解除了。与其说是朝廷网开一面,与其说是官家与民同乐,不如说是他们对花灯与明月相映的夜晚,同样抵挡不住: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闹灯不看来!唐代、宋代、明代,哪一个朝代忘记过这个节日;皇家、官宦、百姓,哪个阶层错过了这个节日;诗词、戏曲、小说,哪种文学体裁忽略了这个节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关于元宵的文字,实在太多了。随手探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锦囊,就能抓到一把,松开手来,那些烫手而又夺目的诗文,就像萤火虫一样飞入夜空,与灯节有关的景象便纷纷浮现在眼前。

      千年元宵,怎一个闹字了得!歌声,笑声,叫卖声,鞭炮声,不绝于耳;月色,灯景,闹市景,焰火景,齐到眼前。在昨夜之灯的烛照下,人们摆脱了作为自然附属物而独立,超越了社会的异化而自由。尽管这种活动是千年传统的异数,经过了时代的流变,但是,它仍然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来设计和从事的活动,体现了人本身的需求和力量。正如席勒所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昨夜之灯,是万丈幽谷里一声清脆的鸟鸣,是穿过沉沉黑夜的一道耀眼的光芒。


    1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元宵佳节浪漫的夜空,七彩礼花随空绽放,漫天焰火有的碧波荡漾。有的灿若满天星斗,有的宛如雪花飞舞,有的恰似绿柳飘香,璀璨的夜空绽开繁花朵朵,催开繁星点点,如梦如幻……

  正月十五烟花的色彩斑斓,洒落在满是积雪的地面上,白雪豪无保留把得到的光华散向天宇。雪花飘扬,融化自己,却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希望,带来了一个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洁白世界。

  五彩缤纷的烟花和晶莹剔透的雪花之间有着很多联系,二者均名为“花”,却无香无味,也没有娇艳妖娆的姿态,而且都是稍纵即逝的花儿。烟花绽放的同时在燃烧自己却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和色彩,带来了一个五颜六色、缤纷绚丽的天空。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中秋、元宵这样团圆的佳节里,那最圆的一轮明月还真的不太轻易就能让人见到。而我总会在这样充满无穷想象和寄托无穷期许的日子里,点燃各样的灯火,让黑夜多一个绚丽的梦,多一分璀灿的美!漫漫长夜漫漫雪,云遮月伴雪打灯。一片风景,亦是一片丰景。正月十五雪打灯,打出浪漫,打出梦幻,打出温馨……

  此时的窗外,烟花的绽放已告于段落,飘飞的晶莹雪花还在不知疲倦地飞舞着。挂在阳台窗外的灯笼,在雪花中闪烁着代替月光的光亮。落在大红灯笼上的洁雪,幻化成一个美好的祝愿!大红灯笼里明亮的橘红色的光圈,圈起了期待中的团圆!滑落在广袤大地上的瑞雪,幻化成了虔诚的祝福!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5

[新一篇]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

[舊一篇]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