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在这个春天的夜晚,听到远处传来《折杨柳》的笛声,有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出典]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注:
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注释:
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精美的笛。
故园:指故乡,家乡。
3、译文1: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不会油然而生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译文2: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4、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此诗短短四句,乍看作者是在闻笛,可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正是它感人的地方。
6、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7、乡愁,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是痛,是苦;乡愁,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美,是凉;乡愁,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空,是难;乡愁,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凄,是绝。乡愁,是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难言凄凉,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绝望企盼。
8、洛阳的春夜,异常岑寂。不料,一阵悠扬的笛声,划破了洛阳春夜的寂静。那笛声,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婉转缠绵,悠悠然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读者论
坛5 g' z8 |2 e M* l
春风沉醉,笛声清丽。那笛声偏偏又是最易动人乡愁离情的《折杨柳》。声音如此清越入耳,曲调如此哀伤入心,那些远离亲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啊,怎敌得了她幽怨如诉乱人心魄的弦响?
你客居他乡,政治上的失意,心中的郁闷尤难平息。恰在这样一个静默的夜晚,偶又听到那如怨如诉的笛声,旧伤又添新痛。那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你的心里,时而清晰,时而朦胧;那些曾经真切的容颜,在笛声的飞动中,模糊成了你内心深处的阵阵疼痛。
诗的余响,笛声一般,仍在悠扬、悠扬……悠扬在天涯游子江湖浪子异乡羁客夜夜难眠的心里夜夜涨潮的梦里!读者论坛7 k+
A; t: N2 V
可以引发你乡思的不仅仅是那一曲没有预约的竹笛,乡愁是深埋在你胸中的地热,说不清什么时候,说不准什么原因,它就会喷薄而出,一经触发即不可收拾。因此,那一支曲子,那一夜不管它是否响起,那一场乡思都是不可避免的。《读者》杂志官
方论坛,读
9、一支竹笛吹得花落成河。让人想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堆烟,花开花息,乱红纷飞,一朵又一朵,一瓣又一瓣,花瓣雨落着一地的 粉红,香气缠绕。宛若一亭亭玉立古代女子,婀娜多姿,月影弄花。
笛声悠悠,好像总能够嗅到清冽的竹子清香。曲调缠绵婉转,余音袅袅,九曲回肠般地飘着,多少的幽怨,多少的情话,飞着荡着,欲说还休。
10、柳树年年绿,柳絮轻轻飞,柳枝柔柔拂,柳叶翩翩舞,一份娇嫩得不容有丝毫的粗粝去抚摸和揉搓的感受,一份柔美得不容有任何的坚硬去触碰和撞击的爱恋。只有最解她情意的春风,悄悄送来温煦的爱,给她披一身醉人的绿,那是薄如蚕翼,亮如蛋清,娇如婴儿面的绿;只有最知她心思的春雨,轻轻在她耳边低语,给她洒一身的晶莹,让她焕发生命的活力,那是穿越风霜雨雪、滤尽岁月尘埃、无比清新又无比旺盛的活力。
在中国古代,杨柳寄托了人们最深长、最细腻、最绵密、最久远的情怀。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其一,是杨柳本身的象征意义——它总是最早感知春天,总是绿得深情,嫩得痴情,美得动情,而且它是生命力很强的一种树,插下一根柳枝,就能茁壮成一片青葱,一片浓阴,一片清雅,一片秀美。柳又谐音“留”,寓留住之意,古人常折柳相送,表达人们期盼春到,渴望团圆,向往生命葱郁,青春永驻的美好心愿。其二,杨柳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尤其喜生活在小河、小溪边,与艳丽、热烈的桃花相映成辉。桃红柳绿,是人们最向往、最习见的春之景致,正因为它们最易唤起人们最细致的爱怜,最温情的不忍与不舍,所以一旦想到最爱最亲的人儿与这些美好娇艳的事物一样要离开自己,便最是揪心。其三,古代交通、通讯工具的不发达,别离的长久与思念的苦痛,让人们更多地把那缠绵悱恻的思念、如丝如絮的牵挂、深幽静默的怀想与如痴如狂的向往寄托在娇嫩、细长、飘渺、秀美的柳丝上。
折柳寄情,望柳怀人,画柳思乡,成了表达离愁别绪最真切、最细致的方式。这里的情,有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亲情,“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有友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然,吟咏最多的还是爱情,“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系春心情短柳绵长,隔花荫人远天涯近。”无论哪一种,都因了柳——这个最能牵动人优美而感伤情怀的媒介而显得特别真切,特别深挚,特别感人。那些遍长着杨柳,纷飞着杨花、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地方,比如家门前、小溪口、小桥边、津渡、河堤等等,便时常是人们折柳、持柳、泪眼相望、无语凝噎的所在,是人们书写与吟咏别离情怀的精神栖息地。而自汉兴,至唐盛,两岸柳色如烟、情思缠绵的长安城东灞桥,已经成了最有代表意义、最能唤起人们深长怀人情愫的送别地。
去也终须去,留又如何留。见证此间情,唯有灞桥柳。
1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幻觉吗?我何曾遇见过你?
多少个凄冷的夜,它乡月色冰冷如水,撒地成霜,望着漆黑的苍穹,在未知的角落里,隐隐约约传来你醇厚的歌声,伴着一曲悠悠的《折杨柳》,飘逸而虚幻。模糊地歌词,修饰了情感,给我带来不尽的遐想,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忧愁,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相思?种种猜想引来深深的迷茫,抬望眼,婆娑梧桐下,那个孤寂的身影可曾是你?
收回飘散已久的目光,原来只是脑海里幻出的景象,自嘲,你怎会留恋这世俗万千的凡尘?是哪一年哪一月的哪一天,后庭花的旋律围绕在你身旁,却飘不进你满怀抱负的雄心,幽静的深院,囚不住你满心的抱负,紧锁的眉际锁不住那一声带着失望与怒的叹息。你注定不是凡人,自有比凡人更传奇的神话,那一双充斥着羞辱的靴子,至今仍捧在高力士的手里,那一段“醉酒戏恶官”的佳话,仍为世人传诵。可皇宫殿堂里的荣华富贵终究是不属于你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嘲讽,说出了心中的无奈,更道出了百姓的心声。长安街头,那个失魂落魄的背影,可曾充满了悲哀?
茫茫苍天,渐渐显出你英姿飒爽的容颜,你是仙,把纯真和浪漫铸入中国的汉字,浓浓墨香,蕴含了你一路坎坷走来的情感,汇成一股金色的流,划过千年,诗人歌颂。如果波澜壮阔是你人生的底色,让我如何读懂你藏在心里的深意,惟有捧一泓月色,倚在窗前,追忆你的诗韵。
12、“暮春三月,江南早长,杂花生树,群英乱飞。”眼中的江南却是细雨绵绵似有无尽的哀愁与幽怨,似一位落魄的美女有些浑然的丽质和淡淡的哀伤,点点清泪飞洒在天际间就幻化成了这无尽的细雨。烟雨蒙蒙之中景致确实好看,清风细雨,古巷幽境,有着诗意般的境界,“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大好的春光,转眼已近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清明时节的雨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情。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咿咿呀呀的吹着横笛,晃晃悠悠的走在陌上,将一曲清歌掺着或喜或悲的情愫伴着笛声悠悠传遍田间地头,和着莺儿雀儿的啼唱,抒发着胸中的一片天地。
“杏花疏雨里,吹笛到天明。”该是何等的一种意境?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然而,那悠悠的笛声又在何方啊?在这人群攘攘的大都市里,不乏有着能歌善舞精通音律之人,只是洞箫的呜咽柔肠百转的倾述之声似乎早已绝迹,清亮高昂的笛声也是鲜有耳闻,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小巧的琵琶在一些孩子的眼中是那么的新鲜,
我们是不是该伤感?为那些渐行渐远的曾经温暖过我们祖辈的身心灵魂的古老的乐器的离开,为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自觉的遗忘在我们的世界尘封在某个角落。一杆翠竹用生命镌刻成的笛箫确实抵不过西洋乐器的华美精致音区广阔,但是那些曲调和旋律却慰藉了我们先人多少寂寞和欢欣的灵魂!在山之巅,海之角,无论是大漠还是都市,丝竹管弦曾占据过我们先人生活多么重要的部分,一曲折柳曲,几回断人肠,夜色中的笛音幻化成了多么美丽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游子的乡思,羁客的无奈不知会被这曲子引出多少清泪。虎丘的盛会早已不在,琴里挑文君的千古佳话也不复有后来人,高山流水知音难遇,二泉映月冷月孤魂。
纯粹的民族的东西远去的又何止是笛声?当城市的霓虹亮起,空气中到处飘荡着KTV里传来的歌声之时,总是隐隐感觉生命中正有什么在随着时间悄然离去,流逝在远方,悄然无痕。但是我知道, 笛声不会消逝,清新雅致的笛音慰籍着华夏子孙的心灵,任何西洋器乐都永远无法替代.在我们越是了解世界之后,民族的器乐就会显得越是温馨和珍贵.笛音将会一代代的在神州大地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