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译文]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

  [出典]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注:

  1、《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2、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3、译文1: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

   译文2:

    袅袅炉中香、滴滴红烛泪,
  一丝烛光偏偏照在画堂中,撩惹起不尽的愁思。
  那女子眉间翠色淡薄,鬓发也有些不整,
  别后夜晚如此漫长,锦被绣枕都感到寒冷。
  庭前的梧桐树,三更半夜的风雨,
  不顾惜有人离愁正浓,相思正苦。
  梧桐叶片片飘飞,秋雨声点点滴落,
  敲打着寂寞的台阶一直到天明。

  4、 温庭筠生平见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

    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时间,它回不到最初。一切的一切,却都将回到原点。
     不寂寞的时候总说寂寞,寂寞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说。
    相濡以沫,至死不渝,相亲相爱。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下去。
    我只想要一个笑靥如花,只想要一片蓝天白云。长眠,旋转。
    几生几世。三生三世。生生世世。永生永世。永永远远。

    在这个巨大而又悲哀的城市里,人与人夹杂着冷漠,木然与自己擦肩而过。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行动。可是在这些人群里,我却遇到了你,深爱我的,我深爱的人。也许我的愿望和每个人都一样,但是我的祝福只有一个,那是不同于别人的,是永恒的。希望我们彼此幸福,快乐。

 

   8、大凡喜欢宋词的朋友,对宋词里的梧桐树都不会陌生。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等等。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梧桐大都和冷雨凄风相“依偎”。

宋词里咏物的内容很多,如荷、梅、松、竹、兰、菊、杨柳、桃花等等,或咏物寓人,或托物寄情,大都取或褒或贬为寓意,惟独梧桐,单单是为了陪衬冷雨,确切地说,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百转柔肠的情绪而生长于宋词里的。摄取梧桐细雨画面的大都是些驿站的旅人、被贬的官宦、闲愁的怨妇和失意的文人。他们心中郁结的愁闷,空虚无聊的心境,漫无边际的怅恨,都是通过“梧桐细雨”这一引愁之媒来完成的。在凄冷的夜晚,雨滴像伤心人的眼泪,扑扑嗒嗒落到梧桐叶上。一滴二滴、三滴五滴,时疏时密,淅淅沥沥。从清晨到黄昏,从黄昏到清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是谁陪伴着这冷雨和长夜呢?是单衣薄被拥衾而坐的伤心人啊!

说到这里,自然就扯出了另一话题,词人们为什么选择一种并不常见的树种作为冷雨的陪衬物呢?我猜想,不出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梧桐可写作桐、梧桐、梧桐树,它们可以单独成字、句,这在有词牌约束的词里犹为重要。所以就有“缺月挂疏桐”、“梧桐更兼细雨”等词句。二是可能因为梧桐树名誉好。常言不是说:“有了梧桐树,能招金凤凰”吗?也许词人们认为,只有这高贵的梧桐树才能和宋词匹配。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梧桐树较榆、槐、杨、椿等树种干高叶阔,雨滴落上去有回声,有韵律,有节奏。不像榆、槐等小叶树种,雨还没落上去,“哧溜”就滑了下来。雨小了听不到声音,雨大了“哗哗”响成一片,哪里还有什么韵律和节奏。

我想这个解释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知道,芭蕉也是大阔叶植物,所以就有“雨打芭蕉”这一美妙意境的运用。但芭蕉生长在南方,大都生活在北方的词人们不常见,也就不常用。李清照逃亡到了南方后,写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名句。

我们虽然不是旅人,不是怨妇,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时代,也没有时间去“闲愁”。但“梧桐细雨”的意境还是能深深打动人的,这也正是婉约的宋词具有的艺术魅力所在。可惜我们的窗前没有梧桐树,什么树都没有。

 

 

9、梧桐树,三更雨。
    
  记得刚开始接触古诗词时,就背过这首《更漏子》。印象更深的是后面几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因为其语句极淡雅,也极明了,无须翻译,但韵味却十分悠长。读着这清极淡极的句子,就好象听到了那从天上滴答而落的雨声,清幽,玲珑,绵长。尤其在下雨的日子,窗外淅沥的雨声打在窗户上,打在雨篷上,打在那外面的树叶上,常常让人想起温庭筠的这几句词,简直是字字敲心,句句销魂。梧桐、疏雨,这绝美的天籁,绵长的清韵,点点滴滴,在心中开始浸润漫染开去……
  记得儿时住在小院落里,院中就有一棵梧桐,枝叶繁密,绿冠如云。平日里,我常和院里的其他孩子们在树下看蚂蚁、抓蟋蟀、捉迷藏。那时的梧桐树象个沉默而和霭的老人,枝枝叶叶仿佛是老人的手里扇子。有时,我站在树下沿着那挺拔的树干仰头望去,梧桐的叶掌是那么宽大而绵软,随风摇摆出丝丝清凉。阳光丝丝缕缕从树缝间射出来,在地上形成片片细碎的光斑。
  而最寂寞的时候,就是那入梅后的下雨天,整天整天下个不停。没有人陪着玩儿,耳朵里满是滴滴答答的雨打梧桐叶的声音。院子里清亮亮的积水到处流淌。而淡紫色的梧桐花零零落落地被雨打残,然后落在地上。望着那雨中梧桐孤独挺立的景象,听着滴答的落雨声,一种说不出的清寂之感爬上那时的心头。看着高高的梧桐树,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那孩童的时光就这样静静地流走。 
  那雨中梧桐的枝枝叶叶覆盖了记忆中的小庭院,也覆盖了年少的时光。
  记得上学读书后,偶而读到李后主的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刹时感到一阵恍惚:依稀感觉到这句仿佛就是为我写的。恰好那时教室楼外临街就有一排梧桐,碧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惹起心底好一阵遐想。作为词人的李后主在我眼里应当是穿着一袭白衣。清秋的森森庭院里,梧桐萧然独立,落叶飘零,白衣的李后主一脸忧伤与落寞。那意境很凄美很浪漫呵,细细玩味之下,让人的神思很是恍惚了一阵子。
  梧桐色青绿,叶繁茂,树干直且光滑。梧桐的意境和美好也许只有古文和诗词才能表现得让人神魂颠倒。清朝康熙时,浙江文人高士奇于隐居处建“江村草堂”园林,园中辟有“碧梧蹊”景点。其作《江村草堂记》载其景是:“兰渚后碧梧夹道,行其下者,衣裾尽碧。清露展流,则新枝初引;轻凉微动,则一叶飘空;墅中在在皆有,此地独多”。尤是其中那句“行其下者,衣裾尽碧”,绿影幢幢,何其美妙?!“清露展流,则新枝初引;轻凉微动,则一叶飘空”,这情境令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又是梧桐!秋凉如水,明月斜挂,梧桐形单影只。我在等谁,谁在等我?空空的等待,使人幽怨顿生,怅然若失。这词是谁的?呵呵,道教中的神仙般人物吕洞宾的。柳永在《倾杯*金风淡荡》中化用了吕神仙的这几句:“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李清照的这一句词让人眼前一亮:在春日的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新绿,这该是一幅怎样清新纯美的图画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句原出自《世说新语》,”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王恭以濯濯新桐,比喻人格的华美。于是,后来人们便以“新桐初引”,作为高逸清美人格的象征。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心似双丝网,结结复依依。”这四句诗出自《子夜歌》,形容情人之间的恩爱与亲密。梧桐本是最贞节恩爱的树木,梧桐相待死,同生共死 。连朝语不息,形容共同言语多,说不完。说明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不息的言语里有抒不完的情思诉不尽的爱恋,间隔的迢迢万里关山也仿佛如同飘满桐花清香的幽雅小径。这是一句何等美好的文字啊!

 

 

10、 明月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叫人立尽梧桐影。”月轮西挂,秋风送寒,清光如洗,银河泻影,在这样的秋夜的冷寂里,我等待着你的到来,等待太久,思念已经漂染了清冷,陪伴我的只有月华满地,似水柔情的幕布里那孤单的梧桐树影。

    读古词的时候,不经意间发觉许多涨满秋思的词中都少不了以梧桐树作为心绪的寄托。不知道为什么词人偏爱梧桐树,让它承载着如许多深厚的情感?

    梧桐是无言的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挽住了清寒的秋意。

    梧桐是苦闷的离情。“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夜静更深,凉气正盛,秋雨亦来添凉,梧桐叶上的三更雨仿佛是专为别离的人设置,离情正苦,绵绵不尽,而雨滴桐叶的淅沥,也在耳畔回响不绝。

   梧桐是辛酸的伤情。“枕边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梧桐叶上的点点零露,分明是她枕上的盈盈珠泪。节物凋零,年华将逝,寒夜里,明月下的梧桐,更撩动起了无尽的伤情,深深的思念。

   梧桐是无奈的忧愁。“梧桐更兼风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情更切,意更深,欲说还休,纷乱的思绪已经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想来,梧桐枝叶扶疏,风声飒飒,月影错落,意境深幽,极易勾起飘零的心绪,伤感、怀旧、落寞,就如流水一样缓缓地泻过百感交集的心头。当雨滴疾打在宽大的桐叶上时,激起无眠人侧耳的倾听,本就是愁苦的心啊,更哪堪风雨助人凄凉?梧桐沉默不语,立在静夜,因了雨声才显出它的存在。静默的梧桐,在风雨的夜里,陪着风雨中的人细数着滴雨的心事。

   梧桐影下,是颗颗飘零的心,“只有一叶梧桐,不知多少秋声”,静默的梧桐,承载着多少的人间悲情!

 

 

 

   11、 梧桐又是伉俪情深的象征。古人认为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生同死、同荣同枯,因而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说。人们甚至借桐叶题诗以表达爱情。诗人顾况在御沟中捡得一片桐叶,上题:“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于友情人。”此当出于被剥夺了自由与爱情的宫女之手。唐代一女子在桐叶上题上诗句,投诸水中,任水漂浮,后为蜀人任继图拾得,两人终成眷属。

   据说梧桐第一片落叶总是在立秋日飘下来的,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说,司马光亦云“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梧桐》)。在骚人墨客的眼中,梧桐是寂寞、悲伤的象征。古人以梧桐描写心境,大多与黄昏、淡月、秋雨联系在一起。“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月下梧桐,竟是如此寂寞。“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雨中梧桐,寂寞更在其上。流淌在古诗文中的梧桐雨,染上了多少伤感的色彩啊!

 

 

 

   12、喧哗入尘,夜雾袅袅,掩尽最后一抹残红。窗前那幽深的水巷古道上,淡淡梧桐馨香,弥散在夜雨来临前的的夜空里,随一缕微风漫过每一处竹帘的寂静,带着梦里梦外的缠绵,缓缓流淌,漫过了几个世纪的堤岸,漫过了岁月憔悴的容颜。那斑驳参差的树影里,西风舞动黄叶纷纷飘下,在这个季节的夜雨里,摇曳着一曲生命的悲歌。  

梧桐叶上雨萧萧。秋夜无寐、静听夜雨滴桐声里的愁绝,缭绕着“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遗响。可曾见;一位远古的诗人,在梧桐夜雨意象里,伴随着风雨的旋律,将叶叶声声由夜至晓的绵延;用晦涩难懂的古文,将衰飒的秋意,滴滴砸碎在岁月的窗前,破碎成“不道离情正苦”的愁肠万断。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轻轻拈起窗台的一片青黄桐叶,抚过凹凸不平的茎脉,犹如岁月凝聚额前的皱纹,清真而繁缛的纹理,可是谁在断桓残壁上,附庸风雅刻下的遣词凄艳? 端详那一片指间的梧桐叶,失落、沉伦,使得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脆弱情感的心弦,也随着夜雨急缓而奏,弹奏着那秋雨秋夜的哀怨,倾诉着每一段时间,或浓丽或疏淡的离情;淡描那爱情的或薄或浅的美丽。

与夜对望,淅淅沥沥的雨敲打着夜色下的梧桐,滴答滴答的声音清脆,犹如那一曲《琵琶语》的清脆婉转自然空灵的幽远。“一曲琵琶泪如雨,此梦已失愁怨谁?”;易安的离情忧怨,在梧桐夜雨里,衰飒的秋意中弥漫开来;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愁而自愁......

 

13、披衣独步,迎着淡淡的夜色。梧桐叶,依旧沙沙地的落满一地的秋黄。昂首凝望,雨滴萧瑟,心在潜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夜深时候,偏又下起了冷雨,雨点飘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发出了淅沥的声响,点点滴滴,一种孤寂、凄苦、哀伤和怅然若失的情绪充满心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难言的落寞和离愁,千丝万绪,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
  霏霏冷雨中,谁家的素衣女子打着油纸伞,款款轻步,来到梧桐树下,轻倚山石,静静听雨。点点滴滴的雨声,如泣如诉;轻轻的叹息,如怨如慕。
  晨曦,雨已渐停了,目光所及处,那梧桐无语却似有语。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2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