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桃花丛聚着盛开,任人观赏,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请问赏花人,你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的桃花?

  [出典]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注:

  1、《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3、译文1:

    黄师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美丽的春光让人感觉十分疲惫,想靠着春风入眠。江边有一簇已经盛开的无人欣赏的桃花,我到底喜欢深红色的花朵呢,还是喜欢浅红色的花朵?

    译文2: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 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

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嗣奭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6、春天里开的最热烈的花大抵应该是桃花了,那小小的花朵挤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燃烧的火焰.每次看到桃花,我都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明明是粉嫩的花瓣,妩媚的花朵,那样娇小柔弱的样子,却一树一树的燃烧着,燃亮了整个春天的美丽.

    桃花差不多是春天比较早开放的花朵,总是在冰雪初融,迎着料峭的寒风热烈地开放,让人一下子就感到了春的温暖,春的美丽,春的喜悦,春的细腻.

    桃花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不管是贫瘠的山野,还是富丽的林园,都有桃花的身影,大片大片桃花盛开的样子,像极了菲红的轻云,远远的看去,我总认为那是七仙女把天上的蟠桃园搬到了人间,似乎仙女正在桃花间穿行.

     最喜欢杜甫写桃花的诗了: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老的诗真好,想那桃花,深红当然有深红的好,浅红也自然有浅红的妙!看着那深红浅红竞相开放,真不知道该看那一朵,该喜欢那一朵了,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句就写尽了热爱春天的情怀。

  8、距离上次看桃花,似乎已经过去许久了。20年的光阴匆匆流去的时候,来不及回首探望。我发现我的目光有些迷离,还好,并没有空洞。记忆中的桃花是大团大团的粉嫩,隔着一堵矮墙,我只能爬在墙头悄悄窥探。“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恍惚,隔世之感便又来了。

     生性喜水,寻得弯弯一道,尔后缘溪而行。低头细数我的脚步,一步,两步,三步……竟觉步步生出花来,轻笑声声,我也不过是自己爱自己的人。忍不住,脱袜下水,浅浅盖过脚背。早春二月的水还是寒冷的,凉意中竟觉丝丝清爽。南方的阳光一直很好,折射在水中的卵石上,几种色泽就出来了,和着脚被冰得的粉嫩,心中更生出几点自恋来。

     走着,数着,始忘路之远近。猛然抬头,却忽见桃林夹岸,数百步中竟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丽非常。摇摇头,这情这景似乎在若干久之前曾出现过,我不陌生,因此也不象千年前那误入世外之境的渔人,对此境象会觉甚异之。我只是与他同样再复前行,却不欲穷其林,若是也有那么一群远离尘世的族人,我必不要去打扰他们的清修。须知躲进小楼成一统,充耳不闻窗外事,就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满足的幸福。

     突然想起,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桃花酿,取花蕊酿制而成,再撒上几瓣桃红,清香加上美丽色泽,自是不饮便可使人沉醉其中了。想象中,邀上三、五好友,寻一处林中阳光班驳处,就着泥土的飘香,煮酒论事,击节放歌,然后风起,看落英芬飞,几缕乱红。

     睁开眼睛,歌声仍在飘着:“走累这一段路,你就睡吧!听完这一首歌,你就走。星河有梦,云海有家,告别爱你的人,走吧,走吧……”环顾四周,原来我不过依然站在桃林之外,依然没有身入其中,刚才的一切不过是我的魂魄遭遇了一场美丽的神游。可是我确实见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足矣,足矣。

     低头,沉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尔后,转身,离去。

 

  

 

    10、昨夜,从某个网站上下载了一张图片,是一枝雨后或者清晨露湿的盛开的桃花。那像鸟儿一样展开羽翼的翠叶,娇嫩欲滴;那像蝴蝶一样婀娜多姿的花朵,动感迷人;最叫绝的,还是那一枝湿漉漉的粗健的桃枝,她携带着众多的“小弟兄”或者“小姊妹”们,从左边平直地伸出来,仿佛一个俏丽的女子猛然展现于春光下。图片作者也许是个缪斯忠诚的追随者,他有意无意地让无数棵桃树隐藏在背后的暗影处,像是在极力衬托这一枝桃花家族的惊丽艳姿。

     桃花入诗,桃花入心。《诗经》上曾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桃花的美丽和女子的贤惠,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曾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天的盛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表达了自己对桃花的喜爱,东晋“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渊明则将理想中的生活寄托于美丽的桃花,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在与桃花有关的美丽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唐代诗人崔护的故事了。相传崔护清明节到郊外春游,在一个美丽的桃花林里见到一位可爱的姑娘,便向她讨些水喝。姑娘给崔护倒了一杯水,崔护喝完后很想再与姑娘说些什么,可因萍水相逢不敢“唐突”。第二年,对姑娘念念不忘的崔护,乘桃花盛开之际又来到了这里,却见那房门紧闭而无姑娘的身影。崔护遂在姑娘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来,那位姑娘因思念他,竟郁郁而终了。

  阳春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开开得春风也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桃花来象征春天的习惯,春天至百花盛开,然而却没有哪种春天的花会像桃花这般开得鲜艳、灿烂。我国有许多地方盛产桃子,每到“桃花次第开”的季节,桃林密布,桃花遍野,花开得如火如荼,香溢得令人心醉。人们结伴而游,“人在车中坐,车在花中行”,赏春踏青,流连忘返……

 

    11、古往今来,名人墨客笔下描写桃花的诗词不计其数。桃花的娇与媚,桃花的绚和丽,让少男们怜惜让少女们沉醉。桃花真是一个精灵,她选择三月在人间领先盛开,正是她的精灵之处。阳春三月,饱受了一个冬季的严寒与萧条的人们,在刹时间看到桃花,无不赏心悦目,自然地对这个春天的艳丽使者寄予了种种情感。如崔护之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让人不自觉地引起对往事的一幕幕追忆,诗圣杜甫写道:“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美极了,真使人不知爱深红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唐代吴融的“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诗人笔下的桃花艳红似火,宛若把春天都融化了。于谦的“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把桃花给山村野户带来的盎然春色写得饶有情趣。

 

     12、南国春早。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让人有了阳春三月的感觉,但见各处的桃花盛开,“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国观赏的桃花,有深红的重瓣碧桃花,亦有粉红的单瓣樱桃花,其花朵轻盈,花色鲜艳,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自古以来就是象征阳春的娇花名卉,人们对桃花情有独钟。《诗经》的《周南·桃夭》篇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的描写,自后历代文人雅士几乎无不有咏桃之佳作,而“桃红柳绿”一直是人们形容明媚春天的常用词。桃花是春天的笑脸,桃花是春天的名片,名片散到哪里春天就笑到哪里,春天笑到哪里人心就醉到哪里。春天一笑,百媚俱生;人心如醉,妙绪纷纭。

春天里,崔护巧遇桃花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句人面桃花,活画出当年那位怀春少女的娇羞情态,从此定格为青春美艳的代名词。故事里,爱情那种起死回生的神奇,曾令多少少男少女为之陶醉?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赋予了桃花美妙的神话色彩:“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是把桃花源描绘成消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终极天国”的图景,也许应该就是黛玉姑娘诗中所向往的“天尽头”的“香丘”吧?!诗仙李白朗声长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留下佳话一段。

............

在这融融的春光里,深深的诗情,浓浓的画意,呷几口香风,盈满耳鸟语,怡人自得。生活又一次将一个桃花图展现在了你的面前……

 

     13、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爱桃之人不胜枚举,多如繁星。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写诗作文赞叹春桃,赞美之词溢于言表。3000多年前,诗经里就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圣”杜甫春天踏青,来到了长江江畔,楼宇之下,黄师塔前,看到一簇簇桃花,心潮起伏,吟出了“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田园诗人”王维来到农家田园赏春。看到薄如绢,绵如絮的桃花瓣和着暖暖的春风,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消失在远方。不禁赞叹“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虽然他们这样喜爱,但爱桃花的更有甚者。“诗仙”李白生平最爱之物不乏两样:一是美酒,二是春桃。遥想当年,民间歌手汪伦极致仰慕李白,欲结交“诗仙”与其吟诗作赋,对饮琼浆。便以“万家酒楼”,“十里桃源”相约。李白赶忙乘船登岸,来到这里,一看,所谓“万家酒楼”,实为一家“万记”酒楼,“十里桃源”只是名为“十里”的桃源,但汪伦的文采,思想与李白相近,两人十分投机,终成挚友。李白作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色阅不尽,最爱是桃花。春天如果没有绚丽多姿的桃花,将失去一半迷人的妩媚。

 

    14、古诗文中,桃花是文人们乐此不疲的吟咏对象。不管是“轻薄桃花逐水流”还是“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作为文学题材的花中,以桃花为最盛。片片桃花,歌尽扇底风;首首歌诗,浪漫古今情。桃花,在古诗文里灿烂开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早吟咏桃花的诗句出自《诗经》。诗中借灼灼其华的桃花,托起对流浪在外的夫君的思念。明艳绚烂的背后,有一种彻骨的凄凉。

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税赋,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构思,若有若无,亦真亦幻的意境气氛,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向往。唐朝着名书法家张旭就写过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溪》,对桃花源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借《桃花源记》意境的写景诗,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情景交融,趣味深远。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又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有人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也不无道理。
   
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令人欣喜而欢悦。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本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乃唐人绝句之珍品。

苏轼的《桃花》,不着一“桃”字,而尽得花之风流。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全诗描绘桃花灿烂,一片生机嫣然,将桃花三月之情之境描述得明丽夺人。有桃树之姿,有花落清浅池塘,惊鱼溅珠之奇之美。想像之奇、意象选择之巧,诗意之简约,之隐藏,诗的容量之大之广,尽在此中。真个是绝妙好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里桃花朵朵开,长袖轻扬舞蹁跹,而吟咏桃花韵事更令人感慨,意味无穷。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然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在郁郁桃花林里,偶遇一美少女。其时桃花开得正欢,少女甜美的面容在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红润,妩媚动人。崔护惊讶于少女的美丽,几回启齿欲言,却又含羞而止。姑娘热情地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到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只见桃花灼灼开,不见少女款款来。原来少女竟因那次相见而相思,因相思而忧郁,因忧郁而早逝。

院门紧闭,姑娘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无限伤怀。
   
诗写出了桃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的景象,从人花相辉映到人去花留,情深意切表达了诗人的落花之痛,断虹之憾。

  
如果说对于桃花的吟咏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崔护的故事,那么刘禹锡的桃花诗则是最别出心裁的以花喻人寓事了。这是一桩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

    唐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遭株连,被贬为郎州司马。经过十年漫长的远谪生涯,诗人终于被朝廷“以恩召还”京师。但漫长的远放生涯并未改变诗人的初衷。是年春天,他借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借花讽喻,痛快淋漓。前两句正面写出长安近郊尘土飞扬、纷繁嘈杂的热闹场面,明写桃花红艳趋时的盛况,暗里却着实讥讽守旧势力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和炙手可热。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触景情生,把“桃花”的趋时盛况与自己的遭遇相联系,强烈地鸣出了革新派的不平之忿——“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轻蔑之情,力透纸背。诗人无情地讽刺了那班充斥朝中的趋炎附势、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势利小人,隐隐地批评了朝政。   
   
故而,此诗一经刘郎唱出,立刻牵动了那班守旧者敏感而虚弱的神经。于是,诋谤蜂起,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

当刘禹锡再次被朝廷召回长安,这时距“桃花诗案”又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次年三月,诗人再游长安近郊之玄都观。这时,观中桃花已尽,“种桃之蹊,半是苍苔而菜花满径矣”。旧地重游,不禁无限感慨,他复又吟出七绝一首,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联系政治上的变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百亩之大的玄都观中,现多半地方已长满了青苔。昔日那些明艳趋时的桃花没有了,唯有野草、野花遍地丛生,就连种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遗下的仅是一片荒凉萧条。诗人仍明写物暗以喻人事之变迁,当年那些打击我们的权臣们及党羽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前度刘郎”我不是又回来了吗!诗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袁枚怜花惜春;“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黛玉以花拟人

花开花落,岁岁年年,无数的人生轮回,无数的人世流转,连同那无数的桃花韵事,风流物语,都是歌都是情。桃花,在诗里盛开;生命,如桃花灿烂。

 

15、陌上谁家年少。每个女孩生命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人吧,值得你勇敢去爱,留给你或甜蜜或苦涩的深刻记忆。有人说,不管是第几次的爱情,总有一次是全情投入,而人受过一次伤后,就会开始保护自己,也许就不复当年。看到陌上少年,突然就有难受的感觉,是不是岁月催人老,经常在低头的时候恍然想起过往,想起晚上的操场,春日的阳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每个春天都会比其他时候伤感一点,也许是春天很美好很纯真,正映衬往日被时光洗涤后的纯粹。一抹新绿,一束桃红,一池水,一个浅笑,春天无处不在。在这个春天来的时候,桃园的桃花很准时的开了,看到它们,突然觉得春日应该来桃园看花,桃花该是很春天的东西了。犹记得桃梨相伴走过的每一个春天,每个地方都有它们,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个我,小小的我,不断长大的我,不同的我。而我的亲人朋友也许才是印证我存在的。在春日暖暖的阳光里看桃花,有一种自在的洒脱和慵懒。而在这两天的寒冷和飘雨中看桃花,或许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或许是看残红点点,又或者有永远不倒的美丽。如果我们有永远不倒的美丽,是不是可以留住某个春天,某束桃花,某个送花的少年。是不是在阳光里看着一棵花足够久,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回到想回的,忘记想忘的,直到很多很多个春天可以平静以后,又或者要在寒风中。

 

   16、对桃花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里的《桃夭》,其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写出了桃树的翠绿繁茂,花儿开得鲜艳灿烂。

    后有杜甫江畔寻花,感叹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诗人不知爱深红还是爱浅红的桃花了。

    五代时吴融也曾歌咏过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写足了满树桃花的烂漫使得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阗。

    似乎桃花之美,惟在绚烂的色彩,被历代诗人描摹欣赏,但桃花的品格形象却很少被重视与称赞,反而遭到微词和贬损。

      桃花成为美好事物的点缀,似乎她在赶赴人间的一场盛大婚宴,忙碌“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怜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钟情桃花;可叹这“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的痴情桃花;而“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的遭遇,又让人感慨如此薄命与不幸的桃花!

    岂是“一簇开无主”,应问“花容月貌为谁妍”!

   桃花虽没有菊花的隐逸、脱俗,没有梅花的傲岸、不屈,没有兰花的气定神闲,也没有莲花的洁身自好,但她美在天然,美得纯粹,既不孤芳自赏,也不索取功名,只要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有动人的风景,就有感人的故事流传!

    来去匆匆,生命短暂,红红火火开过一次,认认真真爱过一次!桃花的骨髓已渗入春光,命脉已融入春水,春天之魂,就是桃花魄之所依!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04

[新一篇]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舊一篇]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