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译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出典]  苏轼  《水龙吟》

   注:

   1、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注释: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落。娇眼:形容柳叶。柳叶初生时,如人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着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3、译文1: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2: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译文3: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落坠地。它抛离家乡倚在路旁,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去万里,正追随情郎而去,无奈却被黄莺儿叫起,惊醒了好梦。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只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小雨初歇,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来,那不是杨花,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虽然也有“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大悲叹,但更多的却是“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的小恻隐,他逃离了仕途官场的蝇营狗苟,开始静观自然:“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他越来越觉得文字难以承载内心之痛:“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他将自然与人化而为一:“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5、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先不必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经典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苏东坡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读者不尽的审美享受。

 

    6、“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如果说春色共有三分,那么其中二分是尘土,一分是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人称叶清臣《贺圣朝》之“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是“忽以秤称,忽以量量”(《古今词统》)。这三句分明是在学习叶词,也在数字上做文章。它使我们感受到尘土之多、流水之盛。而杨花的坠入泥、飘进流水,也可使人联想得到:花尽难觅,春归无迹。今天有以为数字上有美学,这里可提供一个佐证。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诗人把春色的化身杨花拟括为三分,言二分弃之路旁,化为尘埃;一分碎落清池,付诸流水。三分春色就这样荡然无存了。

   “春色三分”三句是假设之辞,但假想得超凡脱俗,让人拍案称奇。这种将春色数量分化的写作方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之“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之“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都可看出他一贯的思维定势。当然从渊源上而言,也许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才是此类写法的更早的源头。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7、章质夫的词,《全宋词》共录两首,即有一首声名远度,殊属不易。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连首肯晁叔用以为质夫与东坡难以比肩的魏庆之,也不得不称说此数句“可谓曲尽杨花妙处”,并直言“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这比泛泛的苏、章优劣论要有说服力得多。下阕虽牵涉人事,但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了人的情韵。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称它“命意用事,清丽可喜”,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从总体上,章质夫赋咏杨花,便真的在杨花的物态风神方面化足了功夫,因此就状物生动而言,章质夫是曾无半点愧色的。

    与章质夫的原唱相比,苏轼的和韵之作便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他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把传统的赋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为一,“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但若要言及摹写杨花物态的精妙,则章质夫的地位仍难以动摇。苏轼只是在“使来者何以措词”的感叹之外,别开一新境界而已。有鉴于此,许昂霄《词综偶评》认为章、苏二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而王国维遽称苏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词“原唱而似和韵”,并归之为“才之不可强”(《人间词话》),似乎又只窥一端,未见其余,很难说是持平之论了。

   苏轼和韵的是一首当时已称诵的名作,如果再在状物方面费尽思索,恐怕也难以逾越原唱,所以只能别开生面,把杨花拔高一筹,使之渲染上更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地显示出人的性情品格。因此在苏词中,杨花同人的情感贴得更近了,而且这种贴近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花摘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
           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记不起收
                 路走了许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尽头
                       有句话想了很久清楚了才说出口……

    把你的梦告诉一万人,梦就能张出翅膀.我的梦我没有告诉别人,它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一点一点的沉淀,然后开始累积,慢慢的由尘土变成了大山,巍然耸立.它不会在张出翅膀了,太沉太沉,已经厌倦了飞翔,尽管从来没有飞过.久而久之,失去了渴望远方的欲望.告诉自己梦只能被自己分享,在寂寞的黑夜里醒着呼吸,感觉被月光照的落寞的空气,在静谧的夜里彼此吞噬对方.感受白天从未想过的纠结.扑面而来的还有冷冷的月光,透过窗帘小心的爬上我的被子,悄悄抚摩我的眼角.我们缠绵在一起,而我去畏却了,拉起被子遮住脸.好似有水流过的声音,我知道,我心里的那片海又在翻滚了……我只是默默的承担,然后学会忘却.连感动也不会.僵硬的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也好,告诉今夜眷恋我的月光。

    春色真的马上来了,二分的尘土,一分的流水.知道前面的那句话嘛,于我也许不会在有答案,因为答案已经给了别人,不会在给任何其他的人了……亦如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只是两个人的答案.我记着,对方也记着,足够了……何必奢望……只是属于2个人的答案,永远唯一的答案。

 

    9、噩噩熙熙攘攘匆匆,不觉困意,醒来午时多少分?迷糊窗外房檐滴雨涟涟,乍眼望去,细点珍珠遗少许。远山雾蒙蒙,水汽湮没半壁天。绿叶映残红,稳中显败。

    季节更换如云烟过眼,没来得及考虑,袅袅已腾远处去。定睛一瞧,烟散散,无形状,随风逝。春纵在,也无堪今天、明天!

   昨夜梦回,桃花影,夕阳红,有书相伴。哪一时?哪一刻?哪一处?哪一个人?背对夕阳,眼观两行字,静听花争艳。

  桃花依旧在,落点点残红,几分归尘土,几分逐水流。惜往时相应争辉,而今化春泥,和无情,杳然无踪。

   不是遥远也难及。逐水东流而去,除却桃花,便是那时,那时的点点记忆,几行春思。

  叹时间,总不饶人。停留固非我所愿,躁进也非我所想。花开花落终有时,缘定缘非莫强求。春已去,留三分。尘土可待来年芳,逐水而去何所终?

  午时所思午夜空,散乱随笔也难懂;留住心底一团乱,何梦何缘何时终?

  夜深沉,雨纷纷,四处静寂可闻声,听雨。雨落无声,感其意,穷其蕴。

  阴雨绵绵无绝期。春耶?非也!何时?我所无知。愁绪,无从说起;烦心,何苦来哉!

  如此时,可入梦乡;无来由,空自守候。守至丑时多少分,梦不破,也难眠。眼皮已灌铅,心智却不肯。夜无声,我无言。

  闭目,养神,逢春。春意浓浓。置身事外,独我,一人沉梦。梦中花,花开,花败。败时不由我,只随春风去。春色有三分,两分归尘土,一分逐水流。

 

    10、我想我是憧憬爱情的吧,虽然我是悲观的越来越习惯看到在现实的灰尘中被掩埋被抛弃的爱情,习惯看到把爱情和功利参杂到一起,习惯看到在镜旁顾影自怜然后说那就是爱情,习惯看到以物质的标准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习惯看到在爱情中小心翼翼手足无措让自己符合世俗的标准和他人的眼光周国平说,太多的时候,我们是举着条件去找爱我理想中的爱情,纯洁的,真挚的,恣意的,无束的,不动声色,细水长流,执子之手,携手同行,相看两不厌的爱情,在何处

    什么时候,我能够天真以及不惧怕失去地去爱你。

   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

   我的古典爱情,不知所踪。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每一次真诚的对待感情,都会遭遇意外的变局,是命运的愚弄吗?可我终归无法改变自己的态度。人的一生,欲望太多,却绝不会全部达到。我做不到清心寡欲,只能认真的面对心中的每一份期待,也许结局都是.淡收场,可那又如何呢!珍惜身边的人和物,没有缘分的话就放手吧。花自飘零水自流,各有各的归宿,回首再看,惟余一声喟叹而已!

    我将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呵呵!希望在命运的终点能做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至此,当可算圆满了吧!

    又记起香格里拉的湖水,站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它的时候,心真的很净、很纯! 

  

 

  1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流年似水,我们从时光的罅隙里走过,把生命中的优美和忧伤都深埋在尘土里,等待春回大地,静听花开的声音。

   生如夏花。每一颗心都是从纤尘不染的洁白开始,怀揣着一个最美丽的花蕾,迎着朝阳从地平线开始生命之旅。只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物欲。名缰利锁将梦想羁绊在时间的路上,百丈红尘将追求滞留在岁月的途中。在旅途的终站,每个人都能得到生活的赠与,然而梦想却早已凋零,生命的田地里一片荒芜。生活的本真应如居里夫人所言,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浩瀚苍穹里,只有少数的身影能够穿透时空抵达永恒。在历史厚实的尘土里,孔子用经卷堆就兰的优雅;陶渊明用归隐编织菊的淡泊;林逋用清贫培育梅的暗香……

    穿堂风一过数千年,花香延伸古今,几度繁华,几度零落。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繁华的是物质,零落的却是内心。人们一心只想着匆匆去收获,忘却了最初的美好,再回首,却已老了韶光。花开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阳光雨露固然重要,狂风暴雨却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经历风雨的花朵注定是没有灵魂的。生活亦如是。但世人大多只是专注于花的璀璨,而忽略了花下的尘土里所蕴藏的汗水和血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开一瞬,刹那芳华,等待花开却可以是唯美的芬芳之旅。心中驻满芬芳,人在俗世之中,心在尘埃之外。在风尘中磨练意志,在劳顿中砥砺品格,一路上湖光染翠、花香扑鼻。

   转眼秋去冬已至,又是一年寂寥时。然而,四季轮回,春天总会如期而至。看银花飘飞、听寒风如吟,守着尘埃,春暖花开。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05

[新一篇]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舊一篇]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