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到了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开了花的桃树,不知往何处去找寻那神仙乐地桃花源?
[出典] 王维 《桃源行》
注:
1、 《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2、注释: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3、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译文2: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想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6、“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两句大意是:春天一到,溪里满是桃花水,再也辨不清仙源的路径了。
这两句本是叙述《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的,武陵那位进入桃花源的捕鱼人,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仙境,已经没有踪迹了。可用来写春天的山间溪水,还可以用来表现人们欲找回已经失去美好事物,可是时过境迁,愿望难于实现。
7、“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阳春3月,春意融融,岭南西樵山上的桃花盛情开放。
当您来到西樵山上,一派姹紫嫣红的春意伴随着四处飞扬的花瓣和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徜徉于桃花丛中,你会有一种释怀的感觉。春暖桃花最先知,万花丛中,当梅花的清逸和冷艳送走漫天飞雪的冬天,鲜艳的桃花便在山岭中闪亮登场。西樵山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温暖的气候使这里春天的脚步来的格外迅速,当北国还是冰封雪地,这里已经是山花烂漫。沿着西樵百里桃花走廊,放眼望去,漫山桃红,如粉如霞,如锦如缎,近观百态千姿,芳菲斗艳,远望花浪潮涌,如云如雾……畅游于绿树花海之间,聆听百鸟鸣唱,好一幅“桃花含笑春风里,万枝丹彩灼春融”的画面论姿色,桃花没有牡丹那样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论气质,也不如兰花那样幽静素淡,清秀出尘。但她们聚朵成枝,聚枝成簇,聚簇成丛,聚丛成海,这便淋漓地显示出西樵山春天的妩媚与娇娆;尽情彰显出西樵山多重的文化个性与丰富的山水内涵。
8、“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阳春三月,春意融融,胡陈东山的千亩桃花盛情开放。自从去年探过此地的桃花后,一入三月,我便开始期待。
“年年岁岁花相似,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未到桃园,远远地,便看到漫山桃红,如霞似锦,如海如潮……一幅“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浓浓春景。
“桃花醇如酒,天香夜染衣”,穿行在桃林间,花香阵阵扑鼻而来。一树树桃花,亭亭玉立,红的、粉的相映成趣;单瓣的、多瓣的相伴而生;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尽展欢颜,蝴蝶蜜蜂相缀花间。
在漫山花树间兜转,对着这满眼的繁花,看得人飘飘忽忽,忘了此刻是在花间走,还是云上行。浑然沉醉在“一季迷离桃花梦,满山飘似美人香。柔情忽至无由诉,幻彩俄消未便藏。”的意境里。
“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如果你是一个花下流连的衣香人影,请不要走得那样匆匆。
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翻史得知、秦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确有大量的中原旺族南迁。此后,东晋永嘉之乱、南北朝对立、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南宋末年元军入侵……等等,都是造成这些中原汉人南徙的因素。他们南迁时,为了避免与当地人的直接冲突,一般都是往那些高山峻岭、荒无人烟之地安身。之后形成一支特有“客家文化”的汉人,他们所讲的既非汉语也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但仍是保留浓厚的汉语特色,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拨,非常地适应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应就是现在的“客家人”的祖先,一样的炎黄子孙。
史上记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先生并不是很出名的,那个时代的诗歌文学基本上集中在门阀世族中,其中曹操父子、张载兄弟、陆氏兄弟、王、谢家族、萧衍父子等手中。到六朝唐宋时才受到文人的肯定。他家主要是以武功封勋。陶渊明的五言咏怀诗和少有先例的田园诗给我们很大的启谛。单这篇《桃花源记》就使我们在“客家人”群中生活过的知青读有所感,仿佛看到客家人的祖先的艰难险阻之旅,看到他们在汉族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客家文化和语言”很了不起。他们的后代有作为的人很多。听说福建才溪乡的“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中就有不少的“客家人”。海外富庶之国新加坡的原总理李光耀先生就是地道的“客家人”。上千万的客家人子弟在祖国、仍至于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上发挥着他们特有的韧性。他们的文化和历史的遭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0、想当年,时值改革开放伊始,年轻的我来到兰州工作。那时正是冬季,每天上下班我都是骑着自行车来来回回。星期天,骑着自行车越过几条屈指可数的繁华街道,穿过树木稀疏楼房不多的街区,花几角钱就可以进白塔山、五泉山公园。从公园山顶登临望远俯瞰兰州,霎时间王之涣的诗句便涌上心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哦,苍茫的黄河之城啊,苍茫的黄土高原之城啊,你究竟何时才能“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如今的兰州已是春色满城,而满城的春色是由我们这些祖祖辈辈来自五湖四海的兰州人亲手营造出来的。(作者:王君)
11、仲春三月,和煦的春风沐浴着大地万物。“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悠扬抒情的音乐将我的思绪带回了家乡,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那个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追寻的胜地仙境桃源。
12、永安溪溪道宽阔,溪流平缓,虽然也有水流湍急的险滩,也有曲里拐弯的溪道,但由于溪面宽阔,漂流时,惊险之中始终不失飘逸的神韵。这好比在羊肠小道上骑车与在四车道、六车道的公路上骑车,两种感觉不能相提并论。永安溪两岸虽然亦有山,但多是秀丽宜人的丘岳,而巍巍绵延的大雷山和括苍山,都是画中远景,若隐若现在迷迷朦朦的云雾中。人安逸地坐在竹筏上,飘飘荡荡,看蓝天白云倒映水底,看两岸青山美景倒映水底,你便仿佛在天上漂流,如神仙驾云腾雾,其逍遥妙不可言。在此情此景中,你心头纵有千缕愁绪,万种情结,都会宁静无澜,心身放松旷达如孩童一般,无忧无虑,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祥和、静谧,尽情地领略着天籁的奇妙绝伦。在这天人合一的境界里,有的人情不自禁地哼出心底里珍藏的好歌,有的人不知不觉地抒怀吟诵:“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小小竹排溪中游,秀丽美景两岸走。在永安溪上漂流,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每次有每次不同的享受。流淌着远古灿烂文明的永安溪,是一条能够慰藉现代人所有精神渴求的溪流……
1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美好的家园。寻觅时间之墙上的虫洞,期待一场美好的穿越。怕只怕那些过于世俗的熏陶,那些对于功名恩怨过于执着的计较,让落花枉自缤纷,让芳草徒然鲜美,心中桃花源却不再,王维诗云:“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位渔人,迷失的不是桃花,而是自己。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