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出典]   北宋  苏轼  《惠州一绝》

   注:

   1、 《惠州一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啖:吃。

    三百颗:极言其多,意指饱食荔枝。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3、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绦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着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6、啖(dan淡) :吃。荔枝:岭南特产的一种水果,果肉新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多汁甘美,有芳香。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两广一带。遗这两句大意是:每天能吃上荔枝三百颗,决不推辞长作峙南人。

    这是苏轼贬官惠州(今广衷惠阳)时的作品。当时,苏轼又面临一连串新的政治打击,五十八岁时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五十九岁时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尚未到任,又奉命贬到更偏远的惠州。此时的苏轼,已是两目昏花,双手无力,发白齿落的老人,受尽了宦海风波的折磨。但他仍能旷达处世,随遇而安,善于在逆境中寻找乐趣,乐于以僻远的岭南作为自己的家乡。~两句诗反映他随绿自适的生活态度,至今仍可化用以表现一种四海为家的乐观精神。

 

 

    7、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首名诗中,荔枝脱颖而出,如今有了现代的运输手段,无论大江南北,能吃上几颗荔枝已不再是新鲜事了。但你可不要天真地以为荔枝真可以一天吃上三百颗。

    苏东坡对荔枝称颂有加,甚至不惜以仕途相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于这两句诗,广州人是领情了,对诗意却另有别解,他们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是苏东坡对广州话的误读,还原成广东话,应该是"一啖荔枝三把火"才对。若一天之内狂吞三百颗荔枝,体内便会燃起毒火总计九百把,好好的一个人,必定会被一发"烧"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管他是东坡还是西坡。

    荔枝性甘温,具有补气养精、散寒行气的作用,阴虚体质的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的人,多吃荔枝会加重"虚火",故民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

    虽然荔枝含有大量果糖,但是大量的果糖同时会刺激体内分泌大量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多吃荔枝影响食欲,热量摄取不足,机体储糖减少,而脂肪及蛋白质未能及时分解补充,就可能导致低血糖的产生。出现上述症状后应尽快喝大量糖水,及时到医院治疗。一般经静脉输入葡萄糖,并做对症处理后,一二天内就可以恢复健康。   

    也可以在吃荔枝前后喝一点盐水或凉茶、绿豆水、冬瓜水、生地汤等,预防"上火"。也可以按《本草纲目》的说法,取一碗蜂蜜水或荔枝壳煮水服用,即可解决。

 

 

    8、四川人苏东坡有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这还是当年岭南被视为落后的蛮荒之地的情况下。叶曙明表示,“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百年颠扑不破的真理。‘食在广州’正是岭南文化人性化、平民化的最好体现。”

  叶曙明表示,岭南的土地上确实孕育不出孔孟这样的圣人,是因为岭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决不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是重视现世享受。“广东人不喜欢谈论过于抽象的东西,他们关心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新鲜的鸡肉,与冰鲜鸡、急冻鸡的肉,他们一吃到嘴里就能分辨出来,但他们却分辨不出什么是美学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所以,论高雅文化,广东比不了北京上海甚至西安,但这里却有最高的实际生活水平。

 

 

    9、荔枝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早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赞美荔枝:“壳如红绢,膜如紫绡,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末代苏东坡在品尝岭南荔枝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绝句。

  而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叫人对荔枝又爱又恨。据考古发现,杨贵妃喜食荔枝,还是缘起高力士。

  当年久居北方深宫的杨贵妃如何得知南方荔枝的美味?随着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这个问题终于真相大白。

  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考古结果发现,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详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这就说明,若没有高力士的力荐,杨贵妃绝不会对岭南荔枝如此垂青。专家们于是得出结论:“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10、 每年的初夏时分,又到了吃荔枝的季节了,街头巷尾的水果摊上全是一簇簇鲜艳欲滴的荔枝,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诗人苏东坡因为喜爱荔枝而作的诗句。我也非常喜欢吃荔枝。每年荔枝上市时,家里的果盘里总少不了荔枝。我还喜欢把荔枝一颗颗的剥开,除核,把果肉放在淡盐水里泡一会再吃,特别的清润,甜甜的荔枝汁沁人心脾,满嘴都是新鲜,回味无穷。但,每次看到荔枝,总会让我联想到女人。
  记不住是那位古代文人就是以女人来形容水果的:苹婆如佳妇,葡萄如美女,杨梅如名妓,荔枝则如冰肌玉骨、可爱而不可狎的广寒仙子。就这些美女名妓贤媛而言,慧质内敛的王昭君不愿行贿毛延寿,确实如同苹婆;綄纱的西子水灵如葡萄,娇柔动人;而江南名妓苏小小、柳如是等则有如青梅一样,诱人酸涩,然又令人回味悠长;唯独荔枝以她的晶莹剔透与广寒仙子一样纯洁动人。
  荔枝是南方最美的水果,向来被视作为果中的珍品。荔枝的果肉肉质丰满,水灵晶莹,形如滚圆的臀,挺拔的峰,轻轻地咬一下,它的汁水立刻就会充满你的整个口腔,那甜甜的滋味,真是无法形容。荔枝也是高贵的水果,“一骑红尘世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能博得贵妃一笑的东西,当然非比寻常。“荔枝以太真为知己。”一提起荔枝,人们在想到它凝如乳酪,甘芳多汁的形态之余,就会想象着在那华清池的宫殿里,温泉出浴的贵妃,侍奉的小宫女就是用精致的小瓷碗装着剥好的荔枝送给杨贵妃品尝。贵妃生前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死后仍是“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再说,一般的荔枝成熟了就会是红色的,就像女人成熟了就有一股妩媚之气一样。千颗万颗压枝低,你是否有眼光从中挑出最好的一颗呢?而晶莹剔透,清甜多汁的果肉又是多么的有诱惑力!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不宜多食,而女人再温婉贤慧亦会温中有火的!
  而且,水果大约都是难以保鲜的,这其中尤以荔枝为甚。俗语有云: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昧尽去。红颜也是短暂的,恰如女人的青春,女人也都曾经是鲜艳欲滴,如荔枝般能掐出水来。所以,吃的时候,女人怎不为女人多愁善感,为飞逝的时光和美貌暗自神伤呢!
  保鲜难,方显得愈加珍贵。
  容颜易逝,更感到岁月难留。
  荔枝,堪称果中女人也。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1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